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右溪记》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鄂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一、语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如幢.()门牖.()浅鬣.()靧.()面犬牙差.( )互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并解释所填的字。
(1)拥cuì衣炉火()(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xī月()(3)刻铭石上,zhāng示来者()(4)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5)有僧布袍niè履来迎。
()(6)于时冰皮始解,波色zhà明。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夫能不以游堕事通,意思:。
(2)松下草荐有泉,沮洳伏见通,意思:。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意思:。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湖北随州中考题)A.初唐“四杰”是指杜牧、王勃、骆宾王、王维。
B.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C.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D.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5.《嘉兴日报》“视听阅读”版开设了一个新栏日“读书访谈录”,首期话题围绕“读名著”展开,将邀请诗人、作家为嘉宾。
假如你仵为中学生代表主持本次访谈,请你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
要求紧扣话题,表述简明扼要。
(4分)(2005·嘉兴市中考题)(1)(2)二、阅读理解课内精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第23课《右溪记》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3课《右溪记》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构想】这是一篇山水游记,课文已有详细注释,学生利用注释差不多能读明白文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有咨询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如此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由于本文的主旨较为隐晦,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依照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文言文应在熟读背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背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的风格,领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同时,还应加强对常见文言词语的归纳积存。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觉乐趣的情怀以及所寄予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4.积存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觉乐趣的情怀以及所寄予的身世之感。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难点: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预备]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激发爱好由学生感爱好的名山名水引出右溪那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地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爱好。
也可由作者的生平简介导人,为明白得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怀做预备。
二、感知课文,归纳积存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气,读对停顿。
2.由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明白得文章大意,并将自己有疑咨询的地点记下来在四人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3.四人小组互译互听互咨询互答,并将有争议的咨询题或大伙儿都感到有些困惑的咨询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4.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咨询题,并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一词多义的词语及常见文言词语。
鄂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八年级语文(下)(湖北教育版)第六单元检测题(90分钟100分)一、(4分,每小题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阙.处(quē)沿溯.(sù)素湍.(tuān)属.引(zhǔ)B.桐.庐(tóng)轩邈.(miǎo)经纶.(lún)岛屿.(yǔ)C.披拂.(fó)翕.忽(xī)寂寥.(liáo)宗玄.(xuán)D.欣.然(xīn)鳞.浪(lín)潇.然(xiāo)毳.衣(cu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B.回.清倒影。
回:返回C.猛浪若奔.。
奔:飞奔D.望峰息.心。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3.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有时朝发白帝B.急湍甚箭C.全石以为底D.自康乐以来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乘奔.御风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窥.谷忘反D.凄.神寒骨二、(3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晚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岚:林中雾气。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右溪记》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右溪记》同步练习及答案[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
(1)洄悬激注( ) (2)垂阴相荫( )(3)乃疏凿芜秽( ) (4)俾为亭宇( )(5)以裨形胜( ) (6)彰示来者( )(7)欹嵌盘屈(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南流数十步南:步:(2)合营溪合:(3)水抵两岸抵:(4)洄悬激注激注:(5)不可名状名:状:(6)遂命之曰“右溪”命:(7)为之怅然怅然:(8)以裨形胜形胜: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而置州已来通4.辨析比较,解释加点的词。
(1)则可为都邑之胜境(2)为之怅然(3)为溪在州右(4)俾为亭宇5.填空。
(1)《右溪记》的作者是,字,河南府人。
代文学家。
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免老百姓的租税,得到皇帝的许可,受到人民的爱戴。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著有《》。
(2)水抵两岸,,,。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湖北随州中考题)A.初唐“四杰”是指杜牧、王勃、骆宾王、王维。
B.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C.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D.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科《小石潭记》课后精练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科《小石潭记》课后精练题1、本文作者(人名)(朝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水尤清冽()(2)佁然不动()(3)悄怆幽邃()(3)隶而从者()3、第一段作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2分)4、“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投在石头上。
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2分)5、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分)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心乐之()(2)卷石底以出()(3)往来翕忽()(4)记之而去()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
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B.第4段,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
C.作者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由乐到忧。
D.作者虽然贬官失意,但能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佁然自得。
10.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
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11 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十一)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的历史【甲】(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名家辈出,名篇佳作【乙】(A.星罗棋布B.浩如烟海),在中华文明中【丙】(A.汗牛充栋B.蔚为大观)。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高潮迭起,精彩纷呈,①璀璨..夺目。
游子思乡,壮士悲国,征人思妇,亲人怀远,思无尽,诗无尽;木兰出征,金戈铁马,胜友如云,曲水流觞,志无穷,诗无穷。
因为思念,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多了一处永远的精神家园!因为乡愁,我们的血管里澎湃了一种潜藏的诗情!通过学习古诗词,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更文明、高雅。
多读古诗,我们都将被古诗的②mèi lì所深深吸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璀璨..( )②mèi lì( )(2)请结合语境,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入【甲】【乙】【丙】处。
甲:( )乙:( )丙:( )(3)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三类。
B.“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安塞腰鼓”、“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偏正短语。
D.《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右溪记》同步练习及答案[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
(1)洄悬激注( ) (2)垂阴相荫( )(3)乃疏凿芜秽( ) (4)俾为亭宇( )(5)以裨形胜( ) (6)彰示来者( )(7)欹嵌盘屈(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南流数十步南:步:(2)合营溪合:(3)水抵两岸抵:(4)洄悬激注激注:(5)不可名状名:状:(6)遂命之曰“右溪”命:(7)为之怅然怅然:(8)以裨形胜形胜: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而置州已来通4.辨析比较,解释加点的词。
(1)则可为都邑之胜境(2)为之怅然(3)为溪在州右(4)俾为亭宇5.填空。
(1)《右溪记》的作者是,字,河南府人。
代文学家。
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免老百姓的租税,得到皇帝的许可,受到人民的爱戴。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著有《》。
(2)水抵两岸,,,。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湖北随州中考题)A.初唐“四杰”是指杜牧、王勃、骆宾王、王维。
B.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C.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D.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7.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南: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荫:③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9.作者为什么会因右溪景物“无人赏爱”而“怅然”?(2分)10.作者修葺右溪、命名右溪、刻名石上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分)(二)课外拓展(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1.作者写“月色人户”的作用是。
12.文中体现作者夜游时兴奋喜悦的词语是,最能体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13.解释加点的字。
(1)欣然:(2)空明:(3)相与:14.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院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用比喻月影姗姗可爱。
15.对下边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A.“盖竹柏影也”中只一个“影”字就点染出水中之月的静谧、空灵之美。
B.“水中藻、荇交横“一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C.“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D.这短短三句话,没有出现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1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A.文章以“月”为线索贯穿全文:解衣欲睡,见月入户——庭院漫步,写月如水——自喻闲人,月夜问天。
B.本文借景抒怀,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劝世人及时行乐获不要辜负良辰美景。
C.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D.本文信手写来,叙事简洁流畅,描写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富于诗情画意,以静景写动景是该文的一大特色。
17.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精短的抒情小品文作者以简洁的文笔把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夜景图。
B.文中以“积水空明”比喻月色,用“藻、荐交横”比喻月影,设喻巧妙而真实。
文章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显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
C.在文章末尾,作者借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都汲汲名利,为俗务所累,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因闲闷无聊,夜不能寐,便与朋友一起在月下散步,借赏月来排遣怀才不遇的愁绪。
18.翻译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译:(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译:11.引起了“起行”赏月的念头。
12.欣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1)欢欣的样子。
(2)形容水的清澈。
(3)一起。
14.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若交横”。
15.A;点拨:没有水,只是月光像水。
16.B 。
17.D;点拨:还有就是陶醉于月下的美景。
18.(1)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来到承天寺。
(二)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9.结合原文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虽席地不容闲也A.于 B.闲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但少闲人21.文中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A.吃喝百物的价钱比平常时候加倍得高,而租用的看棚里,即使一席之地也坐满了人。
B.吃喝的百物皆超过平时,而租用的看棚非常多,即使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也不会空下来。
C.吃喝食物的量比平时加倍的多,又租用看棚,虽一席之地也坐满了人。
D.食物百货的价钱比平时加倍得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也不会空下来。
22.如果在文章的最后加上箫胃昌丙容,你看行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禁中(指皇帝)例观潮于天开图画(楼阁名称),高台下眼,如在指掌。
都民遥皓黄伞锥扇(皇帝仪仗中的两种用具,雄扇,鸟的羽毛制成的大扇)于九霄之上,真若景台蓬岛(指仙境)也。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一)阅读链接(无锡市中考题)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ィ素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白《放鹤亭记》)[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门。
③适:恰好。
④陂(bèi):水边。
⑤ィ素(sù):向,沿着。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明年:②作亭于其上作:③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旦:④故名之曰“放鹤亭”名:24.下列句中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告之于帝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皆以美于徐公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5.翻译下列句子。
(2分)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译文:26.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