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2013•全国甲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篇阅读理解高二语文

20篇阅读理解高二语文

20篇阅读理解高二语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因此,高二语文的阅读理解材料往往更加深入和复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20篇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的精选内容,旨在通过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本,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1. 《红楼梦》节选:通过阅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同时学习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 《百年孤独》节选: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方式,学习如何理解复杂的叙事结构。

3.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通过阅读可以训练学生对戏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同时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4.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的这部作品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简练的叙述中挖掘深层含义。

5. 《边城》节选:沈从文的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6. 《骆驼祥子》节选:老舍的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让学生理解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7. 《围城》节选:钱钟书的这部讽刺小说,以其犀利的笔触和丰富的语言,训练学生如何识别和分析讽刺手法。

8. 《巴黎圣母院》节选:雨果的这部作品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复杂的情节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浪漫主义文学。

9. 《简·爱》节选:夏洛蒂·勃朗特的这部小说,以其女性视角和独立精神,让学生理解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

10. 《堂·吉诃德》节选:塞万提斯的这部讽刺小说,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让学生学习如何欣赏讽刺文学。

11.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道德探讨,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2. 《悲惨世界》节选:雨果的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社会问题。

高考语文 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

高考语文 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素材

高考作文: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的“三看”歌德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对于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来说,给你一则有关哈姆雷特的材料,你决不能说他是奥赛罗或者哈利·波特。

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的特殊艺术形式。

它如同一面哈哈镜,用特有的夸张手法达到表现幽默而深刻的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

所以对于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其关键是读懂漫画。

那么如何读懂漫画,把握住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一、看漫画的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

所以说看漫画,标题是我们理解漫画寓意的一个窗口。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漫画的寓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见漫画1)漫画1【方法解说】这幅漫画笔墨简括,形象突出,发人深思。

画中的人全身缠裹着,腰间捆着带子,只露着一张脸,从他的神态上看,显得很满足的样子。

仅从这些出发,我们不太容易看出漫画的寓意。

然而,标题“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点出了这人的病态心理,因为惧怕摔跤,便甘愿“永不走路”,这是十足的逃避主义。

联系现实人生,可拓展为因惧怕失败和磨难,就“因噎废食”,不敢去进取和斗争。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与事还少吗?所以说,从漫画标题入手,是我们把握漫画寓意的一个捷径。

二、看画面细节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

由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漫画作文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见漫画2)漫画2【方法解说】这是一则名为《无题》的漫画,但从标题上根本无法揭示其寓意,然而画面非常清晰。

从画面入手,这是我们欣赏漫画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

这幅画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学龄儿童备受“读书无用”等思想的影响,为了挣钱,放弃读书求学的大好机会,盲目“下海”,当起“小文盲个体户”来。

2018年高考真题信息提取类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真题信息提取类 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2信息提取类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8全国Ⅰ·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评分标准:示例: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

答题时可从小说中任意提取情节,关键是要以小见大,上升到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即可。

2.(2018全国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小论文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历史-2024届湖北省高考历史冲刺卷一

高考历史-2024届湖北省高考历史冲刺卷一

湖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卷(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盘龙城商代文化遗址位于今湖北武汉。

考古发现,该遗址的大型宫殿及城墙营造技术、青铜器铸造工艺以及陶器、玉器的制作风格等,均与当时黄河流域的商文化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

这反映了()A.阶级阶层分化的出现B.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C.华夏认同理念的孕育D.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频繁2.表1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时期制度相关法律/规定考核标准/内容考核机构秦汉、魏晋上计汉《上计律》、西晋《五条课郡县法》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尚书台隋唐、宋代考课、磨勘《唐六典》、宋《守令四善四最》等官吏品质、道德修养吏部、考课院明清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明会典》《大清律例》等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内阁、吏部、都察院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3.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写当时的斗茶活动:“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图1《撵茶图》中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

这反映了宋代()A.佛道精神渗入茶文化B.饮茶习俗从官方传到民间C.宗教画和人物画盛行D.时人精神世界的外在寄托4.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

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

这主要反映了()A.清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B.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C.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D.中日丝银贸易从此走向衰落5.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

语文素材摘抄(必备5篇)

语文素材摘抄(必备5篇)

语文素材摘抄(必备5篇)1.语文素材摘抄第1篇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当悲伤来临的时候,不是单个来的,而是成群结队的。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决心不过是记忆的奴隶,它会根据你的记忆随意更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当悲伤来临的时候,不是单个来的,而是成群结队的。

巴尔扎克《高老头》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

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难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担负不起的金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时光,去见识那个社会吗?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一旦他们产生隔阂,世界会立即将其征服。

雨果《巴黎圣母院》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爱就像一棵树,它自行生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甚至在我们心灵的废墟上也能继续茁壮成长。

这种感情愈是盲目,就愈加顽强,这真不可思议。

它在毫无道理的时候反倒是最最强烈。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我们的才智、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气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它们毫不间断地自行发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变故才会中断。

2.语文素材摘抄第2篇陆秀夫壮烈殉国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阅读材料一、走近莎翁【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 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

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二、感受《哈姆雷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鲁迅)】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人物简介】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延宕的王子。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痛苦的思想突围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

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

”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

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

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

”于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

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徘徊。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

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

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

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可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

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

”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是重振国家。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考,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

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

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

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

三、目标检测示例1、简述如何把握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答:⑴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⑵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⑶哈姆莱特因其鲜明独特的个性而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哈姆莱特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是以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出现的。

他是恩格斯所称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有着“巨人式”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他仿佛是“全面发展”的“当代英雄”,如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是才德兼备的理想的君王,如福丁布拉斯所说:“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

”他坚持美好的理想,坚持社会改造,宁愿为“重整乾坤”而受苦受难。

他嫉恶如仇,敢于揭发社会上的一切伪善和恶德。

同时,他和当时的一些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社会矛盾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在具体行动上有较多的思虑,常常不能表白郁结的“心事”,甚至由于“因循隐忍”而没有采取果断行动。

2、分析“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所表现出的哈姆雷特内心世界。

答:“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不仅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的钥匙。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

他奉命复仇,但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作者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哈姆雷特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出现六次,有的戏剧性很强,有的富于哲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

3、怎么理解哈姆莱特行动的犹豫和延宕?答:哈姆莱特性格有着一个最为独异的特点:延宕。

从始至终,这一特点与他相伴随。

父亲暴死、母亲嫁叔使他悲愤与疑虑,他甚至这样谴责他的母亲:“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但也仅是如此而已,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