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1节逐水草而居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改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缘由: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详细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其次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详细迁移状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起先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起先向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洁。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居处。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逐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爱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宝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类比,让学生简单分析本地农业生产的状况与本地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四、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教师:美丽的泰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想领略一下泰国风情。
今天的课,我们暂且欣赏一下泰国独具风格的风情吧。
PPT显示:《泰国风情》系列图片。
泰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
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南河平原就以泰国香米而闻名世界。
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教师: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PPT显示:①湄南河平原的位置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要求:要熟悉P58页湄公河平原地形图,和越南胡志明市气温和降水图(读图说说该市气候类型和特点是?)
要熟悉P61页美国本土的地形图,和中部城市圣路易斯的气温降水图(总结气候特点)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四课:草原人家
比较澳大利亚牧场与东非高原上的马赛人放牧
注意:能够解读P77页基塔来和多多马两地的降水柱状图,找出他们逐水草而居的原因:两地位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降水期出现时间刚好互补。
画一画:试着画出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见作业本P48页第3题)
从马赛人逐水草而居,到澳大利亚的现代化大牧场,都可以看出: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比较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和沙漠绿洲(以色列)
注意:先看教材82页地图,记住波斯湾地区的地图。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能够解读教材88页---89页地图,获取相关信息)
认识区域------------
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区域的自然条件
区域的人文特色
区域的发展
通过地图能够确定区域的位
置和范围;区域的位置可以通
过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
确定;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
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如大
洲大洋\某山脉或河流.
区域的地形
区域的气候
区域的河流
区域的自然资源
区域的人口
区域的民族
区域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区域的城市和乡村等
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
基本工具:
地图和地球仪
方法:
解读区域的图片和图表。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案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一、大洲和大洋(一)人类的栖息地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1%。
陆地:29%)因此被称为“水球”或“蓝色的星球”。
2、陆地: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大陆是指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岛屿是指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组成了大洲。
3、七大洲从大到小排序及分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最大的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4、各洲分界线:(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3)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4)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四大洋: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为人类提供了空间资源(海峡、运河和港口,促进物资交流)(2)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水循环)(3)为人类提供渔盐资源。
(盐类和鱼类)(4)为人类提供了矿产资源(石油和锰结核等)(5)为人类提供了能量资源(海水运动)(6)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珍惜独特的生物、多姿多彩的景观)3、运河和海峡是海洋运输中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环境(一)地形多样1、不同地形的特征:2、知道世界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3、地形特点的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幼儿园区域活动公开课教案各种各样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公开课教案各种各样的区角活动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地方,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角活动,幼儿可以在自主探索和互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本教案旨在介绍不同类型的区角活动,供教师们在幼儿园公开课上使用。
二、动手能力区角活动1. 绘画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提升动手能力和精细协调能力。
活动安排: 为幼儿准备各种颜色的画笔、彩色纸和画板。
教师引导幼儿使用画笔在纸上绘画,可以是自由绘画,也可以是按照指定主题进行创作。
2. 搭建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建构能力。
活动安排: 提供不同类型的积木、拼图和搭建材料,组织幼儿在搭建角中进行自由组合、拼图和搭建活动。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
三、认知能力区角活动1. 角色扮演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想象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活动安排: 提供各种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例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鼓励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情境引导,帮助幼儿展开想象力,并通过角色扮演提醒幼儿安全知识和社交礼仪。
2. 探究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促进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安排: 在探究角设置各种观察工具和实验设备,如放大镜、显微镜、水平仪等。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运动能力区角活动1. 运动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提高团队合作和竞技意识。
活动安排: 设置各种运动器械和器材,如踏板车、障碍物、球类等。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团队游戏,锻炼身体,并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
2. 健身角目标: 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发展和心理抗压能力。
活动安排: 在健身角提供各种健康锻炼器材,如体操垫、瑜伽球、健身操等。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法,并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中班生活区区角活动教案30篇

中班生活区区角活动教案30篇【引子】幼儿园的中班生活区区角是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场所,通过活动,能够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推介30个有趣的中班生活区区角活动教案。
一、动手玩泥巴在创造性玩乐中培养孩子的艺术、想象和观察能力。
引导孩子自由发挥,设计与泥巴有关的故事情节。
二、角色扮演小店搭建一个小店角色扮演区域,让孩子们扮演小店老板、店员等角色,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植物成长设置一个植物观察角,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责任感。
四、探索与发现在角落中放置一些容器、磁铁、圆柱体等物品,让孩子们自由探索,观察它们的特性并找出其中的联系。
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图书角布置一个舒适的书角,放置各类儿童图书,引导孩子们进入阅读世界。
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六、小建筑师在角落中提供各种建筑积木,让孩子们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搭建。
引导他们理解形状和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基本原理。
七、沙盘游戏为孩子们提供沙盘和各类模型,让他们通过模拟情景进行游戏,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创造力。
八、音乐角布置一个音乐角,放置各种小乐器,让孩子们自由演奏。
通过音乐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节奏感。
九、拼图游戏提供各种拼图,让孩子们进行拼图游戏。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探索自然在角落中设置一个昆虫箱,让孩子们捕捉昆虫并观察。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十一、感官游戏在角落里提供各种感官游戏,如触摸游戏、闻味游戏等。
通过这些游戏,培养孩子们的感官觉察能力和想象力。
十二、瑜伽角引导孩子们在瑜伽垫上进行简单的瑜伽动作,放松身心,培养他们的体魄和专注力。
十三、水池角落配备一些水盆、水管等,在角落中进行水的探索与游戏。
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无论身居祖国还是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无论生活在平原还是山区、沿海还是内陆、草原还是沙漠、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领略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3.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示区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本单元以中国和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如平原、山地、沿江沿海、草原、沙漠、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这里,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
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另外,教给学生区域调查方法,了解本地自然和社会状况也是本单元的目标之一。
第一课家住平原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西部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
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灌溉发达。
(1)地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4)水文: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生产特点精耕细作,人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商品化、一体化程度高。
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生活特色人口稠密;吊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兽;以米饭为主,水稻生产影响着文化、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以肉类食物为主;交通发达。
共同点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二、与山为邻1、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安第斯山脉(秘鲁)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山脉位置和走向(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师:通过上几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世界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是那五种呢?生: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师: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么地形上?生: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区。
师: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下面我们就到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讲授新课]师: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分别位于什么国家?生: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密西西比河平原位于美国。
师:(多媒体A、B两组景观图)A、B两组分别为什么国家?生:泰国、美国。
师:下面分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介绍泰国、美国的情况?(学生相互启发,会说出多种答案)概况泰国(泰王国)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国旗语言泰语英语面积513115平方公里9372614平方公里首都曼谷(Bangko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货币铢(1美元约为31.4铢)美元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汽车王国地理位置泰国位于东南亚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人口大约为6千万 2.703亿(1998年底)宗教佛教是90%的泰国人信仰的宗教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泰国的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美国的用机器种庄稼。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用机器种庄稼- 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问:泰国、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生:生产规模小生产规模大手工劳动机械化程度高师:①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生: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有关系。
泰国自然环境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水文:湄南河中下游。
地形:平原土壤:酸性水稻土美国自然环境位置:美国位于北美洲的南部。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河流: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地形:美国中西部有世界第五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②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生:图4-2说明了泰国稻田属于水田,在田里劳作的人较多,以及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能有较高的收成,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泰国人口密集。
图4-6和图4-7是乔治家农场及附近景观示意图。
图片体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因此美国人口分散。
师:③农业生产与农民生产生活特色的关系?生:泰国农民特色美国农民特色师:④农业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生:泰国农民精神生活美国农民精神生活[自我测评]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2.我国的哪些地方也适宜水稻生长?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湄南河地区是否相同?3.参照《历史与社会图册》第32、33页,完成《历史与社会填充图册》第15页题目即在图4-1中填出波德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大平原、亚马孙平原及拉普拉塔平原的名称。
并且帮助学生熟悉世界上主要平原,由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收集相关资料,依照本课的叙述方法,介绍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教学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三个案例,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比较这三个典型案例,在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到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课导入]教师可直接设问:“你到过山区吗?山区的环境与平原有什么不同?山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就是山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山脉的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首先让学生了解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如名称、位置、走向等。
然后设问:“山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山区去看看。
”[讲授新课]:[垂直的牧场]1.天山自然环境给出中国地形图,请学生找到天山,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走向及周围的景观特点。
结合图4-8,说一说你看到的山地牧场是什么样子。
阅读课文,或播放一段反映天山自然风光的录像。
学生对天山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 四季放牧了解“四季放牧”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使得山体的不同位置的气温各不相同。
夏季,海拔较高处适合牧草的生产以及牲畜的活动;春秋季节,海拔较低处的气候适合牲畜活动;而到冬季,山谷就成了牲畜过冬的最佳场所。
)然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给哈萨克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人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图4-9,描述“转场”,说一说它对哈萨克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如画的梯田]1.元阳梯田读图4-1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想象并描述梯田的全景。
读图4-10,并结合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一说这里山河的分布情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然后,指出元阳县位于哀牢山的元江河谷一侧,元江流向东南,入南海,海洋水汽可以顺着山谷深入进来水汽不断蒸腾升空,形成云雨,才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里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山地——修筑梯田;四季有降水——引水入田。
阅读四季如画的梯田景观,使学生通过春夏秋冬梯田景观的变化,欣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最后,通过“梯田是小伙子的脸”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梯田在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就没有正常的生活。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现在的哈尼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
[反思]在山区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地变梯田,这样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山区的水分必须充足。
天然降水丰沛,常年湿润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考虑当地实际。
[热闹的山谷]可让滑过雪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在《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你所了解的滑雪胜地,或者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
1.卢卡索发展旅游业让学生读图4-12,结合欧洲地形图,找到卢卡索,描述一下它的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地区成为滑雪胜地的有利条件。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最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问题:卢卡索的旅游业在给当地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是否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见下页表格)[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或曾经旅游过的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有的话,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对于山区学生,可选择天山、哀牢山或卢卡索中的一处,把本地区的开发情况与之进行对比,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
○利用地图,说明它们在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差异。
○两地在发展上有哪些异同?(如都发展了种植业,但后者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展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你对本地山区的发展有何意见?[自我测评]1. 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项目可以不同,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或特点,通过列表来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综合的眼光去看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要求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新课导入]叙述引入: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
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讲授新课]:[水乡孕育的城镇]1.水孕育了乡教师给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再找出图中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进一步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水乡孕育了城镇学习阅读卡,明白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
然后教师总结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教师最后总结: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是选择傍水而居。
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