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变化现象、变化原因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蜡烛的实验,如点亮蜡烛、吹灭蜡烛等,但对蜡烛的变化原因未必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知道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和变化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和熄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下变化现象。
3.分析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蜡烛变化的规律,归纳出相关科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它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点燃 - 火焰 - 烟雾2.熔化:受热 - 融化 - 滴落3.温度升高4.氧气参与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蜡烛的变化,并描述蜡烛的变化规律。
2.能够了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蜡烛的变化规律和成分。
2.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学难点1.观察和分析蜡烛的变化规律,并作出科学解释、比较;2.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实验研究蜡烛的变化;2.比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探究蜡烛的成分和性质。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情景模拟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实验动态。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讨论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1. 预习准备1.导入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联想,了解蜡烛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今天要学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请学生提前预习蜡烛的变化,并将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写在预习笔记中。
3.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蜡烛的认识和问题,并提出明确问题,为即将进行的实验做好准备。
2. 实验操作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及材料,以及实验操作步骤;2.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负责各自组内某项实验;3.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帮助学生有效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4.学生小组向其他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分析总结1.分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去掉实验差异性成分,看出蜡烛的变化规律;2.整体交流:每个小组汇报其发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比较,理解蜡烛的变化规律;3.知识拓展:了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4. 总结归纳1.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2.单元知识归纳: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蜡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蜡烛、小刀、火柴、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夹、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报告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媒体出示大自然时刻都在千变万化的相关图片。
(同时播放《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2、谈话: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有的变化我们能够直接看到、感受到,也有一些变化是在悄悄进行的。
谁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生活中的变化?3、学生发言。
4、揭题:就连小小的蜡烛也隐藏着惊奇的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就以蜡烛为例,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蜡烛的变化(一)、蜡烛的熔化1、了解蜡烛的特点(1)、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分组观察,汇报蜡烛的特点。
2、讨论: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有哪些方法?(切割、加热、点燃等)3、切割、加热蜡烛。
(1)、媒体出示相关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认识。
(2)、媒体出示实验步骤,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5)、填写学生实验报告单。
(二)、蜡烛的燃烧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2、将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1-2厘米处,观察蒸发皿上有什么现象?3、熄灭蜡烛,看到什么现象?闻到什么气味?4、学生观察、讨论,汇报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六年级上册单元 物质在变化蜡烛的变化学历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班级:姓名:【主题与课时】蜡烛的变化、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知道物质变化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目标】1.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CS)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CS)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CS)【评价任务】1、交流分析(DO1)2、完成蜡烛变化的实验实验(DO2)3、完成填空题(DO3)【资源与建议】1.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学习方法:集体研讨、实验探究、小组积极讨论3.学习过程:集体讨论蜡烛的特点分小组实验辨一辨4.学习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学习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学习过程】任务一:讨论蜡烛的特点(一)说一说,蜡烛有什么特点,你想从哪些方面描述(PO1)1、小组内讨论2、举手发言交流(DO1)。
任务二:探究如何使蜡烛发生变化(一)集体讨论,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使蜡烛发生变化(PO1)(二)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表格(PO2)(三)集体讨论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PO3)结论:产生新物质的是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变化任务三:辨一辨,下列现象属于什么变化(DO3)1、生鸡蛋变熟鸡蛋:()变化2、面粉做成馒头:()变化3、树叶颜色变化:()变化4、铁水变钢锭:()变化5、火柴燃烧:()变化6、水的三态变化:()变化7、盐酸滴在石灰石上:()变化【检测与练习】1、说说下列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白醋中放鸡蛋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熔化 将白糖加热至焦黑【学后反思】1、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2、关于物质的变化,我还想探究什么压扁易拉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0.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停止加热,冷却后,蜡烛又变成了蜡块。(板书:形态发生了变化)
(二)、点燃蜡烛:
1.谈话:古诗云“蜡烛成灰泪始干”,点燃的蜡烛最后真的都变成灰了吗?下面我们点燃蜡烛,看看蜡烛点燃后的变化有哪些。
2.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
学生发言。
让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质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蜡烛为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观察、了解蜡烛的特点:
1.提供蜡烛,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
(白色、固体、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交流并学习成果,并说明理由。
学生当堂完成练习。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蜡烛加热或冷却后的变化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
引导学生认识到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让学生明白: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产生了新物质)
四、寻找证据,分析现象:
1.谈话: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让我们走进生活,一起来研究它们都是什么变化吧,你的证据是什么。(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同学们说的很好,那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些有关变化的实验呢?
五、自主探究,弄清类型:
1.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仔细观察。
2.提问:它们是同一种变化吗?为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明白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分析燃烧需要氧气对实验的影响,学会合理应用物质的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明白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
3.教学内容:•燃烧需要氧气•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燃烧与环境4.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引入课题,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让学生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并画出化学反应式。
第二步:实验环节1.发送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指导书。
2.分组完成实验操作,要求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分析实验数据,提出问题,引出“燃烧与环境”的问题。
4.分析实验现象,引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概念。
第三步:知识延伸1.教师以PPT方式展现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让学生口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并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引出“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5.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们非常喜欢实验环节。
经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们基本掌握了“燃烧需要氧气,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这些知识。
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验指导书过于简单,应该添加更多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避免出现安全故障。
1.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蜡烛的变化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蜡烛的变化》是2023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蜡烛的燃烧现象: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了解燃烧的现象和特点,如火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
2.蜡烛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蜡烛的制备方法: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熔化、灌注、冷却等步骤。
4.实验器材和材料:准备蜡烛、显微镜、实验仪器等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评价工具:设计评价表格和问题卡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展。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实验和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表明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热情,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然而,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验现象。
4.蜡烛的用途: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熏香、装饰等。
5.蜡烛的环保问题:探讨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烟雾、碳排放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
(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三)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二)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上)
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
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蜡烛的制作。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师: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师: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陈瑞东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
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
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 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
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
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
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 教师可以完全
放手让学生亲自动 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 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 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 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 同研
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
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 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 接,也是
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 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 一环套一环,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 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 归纳法, 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 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 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 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 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 更全
面的认识。
集体备
课) 让学生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
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 糖、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 结果怎样?老师想问 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 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 谁能把它们吹浑浊。
[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
生表演。
师生共同揭示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
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 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老师 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
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 开了。
)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长高了) 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 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 不容易被发现, 而有的变化 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
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 下子变红了, 一下子又变回去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 化。
(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 叫“蜡炬成灰泪始干” , 就是描
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 什么吗?
(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
奇妙 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 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
看、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
是白色的,呈圆柱体。
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
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 的话,有一种说
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 观察能发
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 (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
教师板书:切断、点燃、加热……
5、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
为了实验的
效果更明显一点, 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 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
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 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 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 谈话: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出示小黑板, 温馨提示。
7、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 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 流动的液
体)
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 、学生观察并记录。
10、 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冷却:液体—
—固体)
11、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 这一个过
程, 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12、 点燃蜡烛,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了?
(二)点燃蜡烛。
1、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30 页,请同学们先读一 读,再讨
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 分组实验。
4、分实验内容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 生哪些新的
物质?
蜡烛摸 细细再闻
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 体的变化情况。
【研究蜡烛,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 自主探究的
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 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
其对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 同时又可以在 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 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 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我们继续探究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
每组派代表来实 验探究。
2、 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 么样的结
果。
3、 展示自己的成果。
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 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
学生轻声读一读。
6、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 两种
情况,一种是 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
另一种是 那么其它
4、总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生活拓展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起来了解一
下。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A 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B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
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
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
7、紫砂泥做成紫砂坯8、树叶变黄
9、小麦加工成面粉10、面粉做成馒头
板书:
加热形态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固体—液体--固体
点燃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