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发展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介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介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介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的“乌托邦”概念。

他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婚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和傅里叶等人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田园城市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以作为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他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现有大城市所产生的各类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够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团结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田园城市之间。

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

在城市走私线的外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阴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和演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

城市规划并非凭空想象或随意而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犹如基石,支撑着城市规划的实践,引导着城市朝着更加宜居、可持续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比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考虑其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通过合理布局绿地,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地理学理论也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关于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详细信息。

了解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对于确定城市的选址、功能分区以及基础设施布局至关重要。

例如,在山区建设城市时,需要考虑地形的起伏对交通和建筑布局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要考虑海洋气候对城市通风和防潮的要求。

此外,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分布、经济活动等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社会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场所,社会学关注人的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公平,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规划出多样化的居住类型和社区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同时,关注社会阶层的差异,避免出现城市空间的隔离和社会分化,促进社会的融合与交流。

经济学理论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方向。

从产业布局到土地利用,从交通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和市场需求。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理论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理论
11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城市设计提案的共同特点
1.机动之城 2.摩天楼之城 3.浮城 4.公园城市 5.功能分区明确
13
1.机动之城
在柯布西耶的多个城市提案中,机动交通道 路构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人的出行大部 分是依赖机动车。城市中心不再是市政厅 等公共空间,而是飞机场——这是新时代的 速度和力量的最强象征。人行空间不再成 为一个城市的基础。并且排斥原有的狭窄 阴暗的街道,主张两侧房屋后退,中间插 入花园等。
柯布西耶希望在塔楼之间的广阔的空地上展开花
园,住宅跟前就是花园和游戏场,满城都是绿色, 这是柯布西耶针对当时城市的脏乱和缺乏绿化、 空气污浊作出的本能性的回应。
17
5.功能分区明确
柯布西耶提倡严格的功能分区方法,将一个 城市分为工作,居住,商业与休闲等等几 个区。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或很少有相互 包含。
尺的可旋转的金属巨手,它代表着:宽容 的接受,无私的给予。纪念碑“张开的手 The Open Hand”两旁是相隔甚远的议会大 厦和高等法院,备受争议的距离给勒柯布 西耶带来了许多指责。
建筑历史家吉甸就曾经写信给勒柯布西耶
问他为什么要把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之间 拉开如此大的距离,勒柯布西耶的回答是: 我这么做是想把它作为喜马拉雅山的参照 物,这里应该是人们释放紧张的场所,敬 畏自然的地方,昌迪加尔是向喜马拉雅山 的献礼。
2
勒·柯布西耶认为从中古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包 括巴黎在内,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必须进行彻底改造。改造城市的基本原则是: 城市按功能分成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和 中心商业区等。城市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建造 摩天楼以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他提出建筑物用 地面积应该只占城市用地的5%,其余95%均为开 阔地,布置公园和运动场,使建筑物处在开阔绿地 的围绕之中。他认为城市道路系统应根据运输功 能和车行速度分类设计,以适应各种交通的需要。 他主张采用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网,采用高架、地 下等多层的交通系统,以获得较高运输效率;各 种工程管线布置在多层道路内部。他强调现代城 市建设要用直线式的几何体形所体现的秩序和标 准来反映工业生产的时代精神。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十章 城市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十章  城市发展理论

二、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
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 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 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 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发扬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 环境优美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节
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不同规模的城市互相配合形成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规模不是城市等级的唯一指标。 按照我国政府规定,100万人口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到100万人口 是大城市,20万到50万人口是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是小城市。 由于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在国内外为数甚多,为此,暂按100万人口 作为大城市的起点。 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反映城市体系内在结构,是我国城市政策的 焦点。 在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协调, 不能互相替代、互相排斥。 每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都是不同规模的城市的有机组合。每一座 城市的规模都反映区域腹地的需要。 客观上需要有一座大城市的地方,城市规模不会停留在小城市阶段。 由于城市发展阶段和腹地的多样性,只有具体城市的具体历史时期 的相对的最佳规模,没有各个历史阶段和各座城市普遍适用的最佳 规模。
一、经济条件城市的制约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 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现代化有同步关系。经济结构转变 对城市化有决定性影响。第一产业布局特征是分散。第一 产业占主导地位时,人口大都住在农村,城市人口比重很 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特征是集聚。经济现代化在 产业结构上的反映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比重增长。在人口地域结构上,必然是农村人口比重 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化过程也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发展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增大, 城市对农村的技术支援加强,工农业差别和城乡差别缩小。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和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 比重越高。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城市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推导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现代化城市规划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等背景下出现的一项重要任务,意图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实现城市的优化和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多种需求的完美实现地。

对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导。

一. 前沿理论的支持现代化城市规划是基于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和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实践,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前沿理论的支持。

现代化城市规划所借鉴和应用的前沿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经济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这些前沿理论的支持使得现代化城市规划得以立足科学,具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体系上的支撑。

二. 基本原则的准确定义现代化城市规划治理的内容繁多,应对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基本原则体系,从而在这一大课题上有所突破和实现。

其中,基本原则的准确定义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涵盖了城市建设、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将这些基本原则准确界定、予以具体实施,有助于统筹规划各方面资源和落实方案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 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实施现代化城市规划治理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各种学科之间的交融和互相借鉴,才能更好地处理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因此,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还必须讲究“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实施,这种方法为规划的建议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也有助于协调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和阻力。

四. 统一规划的完满实现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规划统一化,让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相互补充和协调。

考虑到城市规划制定实现的复杂性和过程参与者多样性,要想实现统一规划,必须通盘考虑多层次的概念和要素。

此外,规划过程中的技术、经费投入和市民参与等方面的及时调整和更新,也是我们实现统一规划的一个重要保证。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ppt 18)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ppt 18)

在市场上,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市区是乡村 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一) 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理论,他认 为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田 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对他理想的田园城 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其设想为: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第三节 风水
一、风水内涵
风水起源于原始性自然崇拜,风水理论包含着一套选择聚落、 住宅和墓地的方法,目的是寻找一块具有地理优势的场地,满 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带来幸福、健康、财富和 权力)。实际上是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实践艺术。
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也有两道封闭 圈 :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 青龙、白虎山,成左右环抱之势,将后方及左右方围 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 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 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 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 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
2.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 3.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 5.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形成)
第二节 城市开发理论
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 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城市基础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建筑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 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 空间,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城市开发来实 现的。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的实现。
柯比西埃规划实践——昌迪加尔规划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 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 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 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 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 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 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学说(进化 中的城市),调查—分析—规划,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芒福德形成综 合研究与区域规划
霍华德“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 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 超过这一个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 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 局。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 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 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伦敦东北 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希望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 内部改造,从明天城市、光辉城市到《雅典宪章》(1933) (昌 迪加尔)
(3)其他理论: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依托铁路大发展,马德里的市郊), 指导了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和巴黎的轴向延伸;
戈涅的工业城市(结合工业区布局),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 的功能分区原则;
勒·柯布西埃,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 1965年8月27日,又译柯布希 埃,于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 瑞士小镇 Chaux-des-Fonds ,1917年定居巴黎。被誉为 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祖、20 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他和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 德罗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 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他一 生致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 ,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之作 。
《大纲》认为,游憩问题主要是大城市缺乏空地。指出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 不适中,无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 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大纲》认为,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 叉口过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 。建议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另外, 《大纲》还指出,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 的重要原因。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 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宪章强调了"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 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 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 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 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 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 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等观点。
技术基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 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2、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3万人的规模, 中央公园的圆形城市,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 ,城区之间是农业用地,各个区域联系依靠从中心向外放射道路( 莱彻沃斯)
《大纲》还提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
最后,《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 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
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 素。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
柯布西埃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这 些原则的中坚力量,光辉城市设想充分体现了他对城市 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通过这些探讨,逐步形成 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 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之中。
《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 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 差;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足;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
《大纲》认为,工作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 区,并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 关系。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基础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问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 市市政设施缺乏,
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
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 托邦);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 的“协和村”;戈定1859-1870 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 住房的立法
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 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布局——中部为中心区;40万人—24栋60层 高楼、60万人—板式住宅、200万人—花园住 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 通、高架快速交通。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 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 体现 ——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