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一)

合集下载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植物与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称为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在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彼此的生存和繁衍。

一、花与昆虫的共生关系花与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最为明显和常见的。

对于植物而言,花是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的重要器官。

而对于昆虫而言,花提供了丰富的花蜜作为食物。

花的结构和颜色吸引昆虫靠近,昆虫在采食的同时会将植物的花粉粘在身上,然后在另一朵花上传播花粉,从而使植物繁殖。

二、植物的防御与昆虫的适应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不仅限于传粉。

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和化学性质来防御害虫,而有些昆虫则通过相应的适应机制来克服植物的防御。

例如,一些植物会产生具有剧毒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质,以防止昆虫的攻击。

而某些昆虫则进化出了相应的酶系统,能够分解植物毒素,从而适应并利用这些植物为食。

三、昆虫的营地保护与植物的提供昆虫在植物上寻找食物、繁殖和栖息。

某些昆虫通过在植物的叶片上产卵,使得孵化的幼虫能够以叶片为食物,同时对幼虫来说,植物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

植物还提供了昆虫所需的养分,使其能够顺利地生长和发育。

而昆虫在取食植物的过程中,也会对植物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预防其他植食性昆虫的侵害。

四、昆虫病原与植物的抗病能力有些昆虫可以充当植物病原的媒介,而植物则通过一定的机制来抵御昆虫的病原传播。

植物通过产生抗病物质、启动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抵御昆虫的病原侵袭。

而昆虫在植物上繁殖过程中,也会受到植物的免疫系统的抵抗,从而减少昆虫种群的蔓延。

总结: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植物通过花朵吸引昆虫传粉,昆虫则为植物繁殖提供帮助。

同时,植物的防御机制也促使昆虫适应和克服,实现共生。

昆虫在植物上寻找食物、繁殖和栖息,而植物则提供给昆虫营养和栖息条件。

昆虫还可以充当植物病原的媒介,而植物则通过抗病机制来抵御昆虫的病原侵袭。

昆虫和植物的共生关系

昆虫和植物的共生关系

昆虫和植物的共生关系昆虫和植物共生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关系之一。

它们之间的互动十分复杂,从而对两者的生存、适应和进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昆虫和植物的共生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解析。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植食性昆虫和植物的关系植食性昆虫是指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像蝴蝶、蛾、蚜虫、螳螂等。

这些昆虫一般存在于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并且通过吸食植物汁液或啃咬植物叶片来获取所需的养分。

植物通常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例如产生具有毒性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植食性昆虫的进攻。

2. 大小种类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大小种类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昆虫在植物范围内寻找食物,同时也扮演着一定的传粉和扩散种子的角色。

比如,蝴蝶和蜜蜂等昆虫在飞行过程中会从植物的花中取食花蜜和花粉,并将其转移至其他植物中,帮助植物完成繁殖过程。

3. 共生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共生昆虫是指与植物之间存在良好互利关系的昆虫,如蚂蚁、蝉、蚊子等。

这类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和利益交换的基础上。

例如,蚂蚁会在植物范围内筑巢,并以蜜露和植物分泌物作为食物。

同时,它们也会将植物花粉和种子散布到新的地方,帮助植物完成繁殖。

除了以上几种共生关系外,昆虫和植物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互动,如捕食性昆虫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以及寄生性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关系的存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昆虫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

这一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既可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命多样性。

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植物与昆虫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共生关系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昆虫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种关
系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
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质,而昆虫则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
帮助和保护。

在这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中,植物和昆虫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了彼此的生长和繁殖。

一、植物对昆虫的吸引
很多植物在吸引昆虫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芳香物质或花蜜来吸引昆虫。

这些芳香物质和花蜜既能够吸引昆虫,又能够为昆虫提供营养和能量。

昆虫则通过吸食花蜜或花粉来获取营养物质,并在采食植物的过程中
帮助植物传粉,促进植物的繁殖。

二、昆虫对植物的保护
一些昆虫会在植物表面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防御外界害虫的侵袭。

例如,一些蚜虫会吸取植物体内的汁液,同时释放出一种物质来
吸引寄生蜂,这些寄生蜂会帮助植物控制蚜虫的数量,保护植物不受
害虫侵害。

三、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依存
在共生关系中,植物和昆虫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植物
为昆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而昆虫则为植物传播花粉,帮助植物进行
繁殖。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
重要。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十分密切的互动方式。

植物通过释放芳香物质和花蜜吸引昆虫,昆虫则为植物传播花粉并帮助植物抵抗害虫的侵袭。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提高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五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一

第五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一
回交组合,遗传分析和依据昆虫取食进行的分类之间 的一致性高达98%。这个例子说明,利用昆虫的生物 测定来鉴别植物的近缘种,比单独利用形态或化学特 征效果会更好些(Floate,Whiteham 1995)。类似 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除了形态和化学特点之外, 昆虫的取食行为也不失为区别植物近缘类群的一种方 法。
昆虫对植物叶面的为害所造成的损害甚至比去除 某些叶片还要大,因为伤口的生理作用可以系统 地传递到其他部位。昆虫为害部位的数量比损害 的整个面积更加重要。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的为害比在自然环境中 要严重得多。尽管频繁地使用杀虫剂,昆虫每年 造成美国损失13%的粮食,全世界则达到15%或 更多。美国约有1000种农业害虫,全世界则有 9000多种,虽然严重为害的种类不到5%。
• 可以这样说,单食性和寡食性昆虫是出色的植物学家。
昆虫并不是按照我们的分类系统去寻找寄主, 而是按照植物的化学成分来鉴别植物,因为植 物分类关系常等同于植物生化相关性,昆虫寻 找那些适合其印象(image)的化学成分,这 些成分分布的植物范围非常狭窄和特殊,只局 限于一个种,或者这些成分是一个属或科的特 性。
• 多食性:可以在许多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称为多食性 (polyphagous)昆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据记 载它可以取食 50多科植物。
• 现在,人们为方便,常将单食性和寡食性昆虫称 为狭食者(specialist),而将多食性昆虫称为广 食者(generalist);相应地,将狭食者的取食 习性称为狭食性(stenophagous),将广食者的 取食习性称为广食性(euryphagous)。
尽管有些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所有部位,但对植物的不同 部位还是有所偏好的。也就是说,寄主部位的选择是普遍 现象。许多鳞翅目幼虫、甲虫取食植物的叶部,蚜虫从韧 皮部吸食汁液,粉虱刺食木质部,潜叶昆虫的幼虫在叶子 的上下表皮间生活和取食。即使在叶片上取食的昆虫,对 叶片的不同部位的喜好程度也是不同的(见图5.3)。有些 昆虫(主要是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幼虫)喜好蛀茎;某些鳞 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幼虫在木本植物上生活,它们适应 了这种极端类型的食物;土壤中也有很多昆虫,如蛴螬、 葱蝇幼虫等取食植物的根部,某些蝉和蚜虫从根部刺吸汁 液;有些昆虫是花、果或种子的专食者,有几个目中的一 些昆虫可以诱导植物形成虫瘿……。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一)昆虫采食植物,植物成为昆虫的猎获物(二)昆虫在植物上寄生,植物成为昆虫的寄主(三)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四)昆虫携带或搬运植物种子,帮助扩散,植物对昆虫提供食物(五)昆虫帮助植物克服与其竞争的其它植物,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和居住场所(六)昆虫抵御植物的采食者或寄生者,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和居住场所(七)昆虫为植物收集营养成分(八)植物捕食昆虫,昆虫成为植物的捕获物(九)植物对昆虫的天敌起招引或指示作用昆虫对植物的利用:对营养成分的获得、对其它有用物质的获得、适宜小生境和居住场所的获得、昆虫利用植物隐伏及拟态以躲避天敌;植物对昆虫的反应和依赖:在生长上的反应化学驱拒和抗生作用、以昆虫作为食物、依赖昆虫传授花粉和散布种子、依赖和利用昆虫的保护作用。

昆虫与花的关系:1、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协同适应(1)花的颜色:访花昆虫在接近植物时,其视觉感受到花色,并能被一定颜色的花吸引。

不同的昆虫之所以被不同的花色吸引,是由于它们的视觉对不同花色的感受程度不同。

此外,花色的变化对于授粉者来说是一种信号。

(2)花的外形:花的外形对昆虫的访花有导向作用,如花的大小、花瓣的形态、柱头的形状、花瓣表面结构、花倾斜的角度等表型特征都成为昆虫访花的识别信号。

(3)花的气味:花的气味是植物吸引昆虫授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花的香气与蜂类荷尔蒙的香气近似,对蜂类会产生特殊的吸引力。

(4)花蜜:花蜜中主要含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

不同花的花蜜种类和含量都不同,因而授粉者也不同。

花蜜中的营养成分能满足授粉者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从而吸引授粉者采集。

(5)花粉:花粉的数量很大而且营养非常丰富,能给授粉者提供完善的营养物质,而且花粉较容易采集。

2、昆虫结构及生理对访花的适应,访花昆虫有各自不同的身体结构与不同的访花行为相适应。

(1)昆虫的外部结构对访花的适应:为了适应不同位置的蜜腺,不同访花昆虫类群有着不同类型的口器。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

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植物和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自身和许多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而昆虫作为一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植食性、寄生性和捕食性等。

本文将探讨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取食植物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关系。

昆虫主要通过咬食、吸食和钻孔等方式取食植物。

其中,叶面取食是昆虫最普遍的取食方式,它们通过咀嚼或吸食植物的叶片、花瓣和果实等部位来获取营养。

此外,昆虫也会钻孔取食植物的根、茎等部位,破坏植物的组织结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面对昆虫的取食,植物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首先,植物会产生毒素,例如生物碱、酚类化合物等,来降低昆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

其次,植物的颜色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

当植物受到昆虫攻击时,它们的叶片或花朵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或斑纹,以吸引传粉者或警告捕食者。

此外,植物还会通过产生赘生物、毛状物、荆棘等结构来机械地防御昆虫的攻击。

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

昆虫取食植物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致植物形态变化、产量下降等。

然而,这种影响也可以被植物利用来防御其他天敌。

例如,植物在被昆虫取食后会产生化学物质,吸引寄生性天敌来攻击昆虫。

此外,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表现在传粉方面。

昆虫会帮助植物进行传粉,而植物则会通过产生花蜜和花粉来吸引昆虫,增加自己的繁殖机会。

总的来说,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影响植物和昆虫的生存和繁殖,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生态学家和农作物保护者来说,了解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他们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是当前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昆虫取食对植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破坏了植物的平衡,还对农业产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中两个重要的生命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互利共生、捕食和传粉等方面。

一、互利共生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互利共生的现象。

植物通过提供食物和庇护所来吸引昆虫,而昆虫则通过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吃掉害虫等方式来获得利益。

例如,蚂蚁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利共生关系。

蚂蚁会在植物的茎、叶片或根部建立巢穴,它们通过吃掉植物上的其他昆虫来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的侵害。

而植物则会提供蚂蚁所需的食物和庇护所,使它们得以生存和繁衍。

二、捕食关系除了互利共生,昆虫和植物之间还存在着捕食关系。

某些昆虫以植物为食,从而对植物造成了损害。

一种典型的例子是一些食草昆虫,如蝗虫和毛虫。

它们以植物的叶片为食,大量吃掉植物的叶绿素,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植物的正常功能。

为了应对这种捕食压力,植物进化出了各种防御机制。

例如,一些植物在叶片上分泌出有毒物质,以抵御昆虫的攻击;另一些植物则通过长出刺或硬壳来保护自己,让昆虫无法直接进食。

三、传粉关系昆虫和植物之间最为密切的相互关系之一就是传粉关系。

许多植物依赖昆虫帮助它们传播花粉,从而实现繁殖。

蜜蜂是最著名的传粉昆虫之一。

当蜜蜂从花朵中吸取花蜜时,身上会沾满花粉,而在访问其他花朵时,花粉会从它们的身上沾到花朵的雌蕊上,从而实现了传粉的过程。

植物则通过花朵的芳香、鲜艳的颜色或特殊的形状来吸引昆虫。

这些特征吸引了昆虫的光顾,使其成为了携带花粉的媒介。

总结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牵涉到互利共生、捕食和传粉等多个方面,这种关系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提供食物和庇护所来吸引昆虫,而昆虫则通过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吃掉害虫等方式来获得利益。

同时,某些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损害,而植物则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抵御昆虫的攻击。

通过了解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同时也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植物与昆虫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并互相受益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非常常见,乃至于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互动方式。

一、花与昆虫的共生关系花与昆虫的共生关系是最为典型和广泛的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互动方式。

植物通过花朵吸引各种昆虫,吸引它们前来采取花粉或传播花粉。

在这个过程中,昆虫会从花朵中获取食物,而植物则利用昆虫来完成花粉传递,实现繁殖。

这种关系对于植物的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昆虫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食源。

二、植食性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关系除了花与昆虫的共生关系外,植物与某些植食性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这类昆虫以植物为食,植物则通过各种途径来保护自己。

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营养物质的分泌来吸引昆虫,以此吸引天敌来捕食害虫。

另一方面,植物也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或刺激物质来抑制昆虫的食欲,保护自身不被昆虫过度捕食。

三、寄生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寄生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较为特殊。

寄生昆虫通过嵌入或吸取植物体内的养分来生存,植物则为寄生昆虫提供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

这类昆虫通常以植物为寄主,寄生在植物的茎、根或叶片上,通过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来获取养分。

寄生昆虫对植物常常造成伤害,但也有一些植物与寄生昆虫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双方互相取利。

四、植物的防御机制为了应对昆虫的侵害,植物进化出一系列防御机制。

植物可以通过产生有毒物质或挥发性化合物来抑制昆虫的食欲,从而保护自身。

另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草食昆虫的生活习性来减少其对植物的损害,例如通过改变叶片的形状或分泌挥发物使昆虫难以附着。

植物的防御机制是其与昆虫之间共生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是自然界中一种十分复杂和重要的生态现象。

不同形式的共生方式,使得植物能够利用昆虫资源和行为,实现自身的繁殖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是一切异养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而其演 化成的丰富多样性可以说是动物长期取食的结 果。昆虫形态和生活史的无可比拟的多样性, 是形成当今植物世界的动力之一。除了植物和 昆虫之外,在生物界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两个 可以在形式和范围上相互比较的类群,因此, 昆虫和植物的关系是生物学中地位独特和内容 丰 富 的 研 究 领 域 ( Schoonhoven et al . , 1998)。

昆虫和植物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昆虫都是 专食者(specialist feeder)。
• 单食性:在自然界中,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 昆虫,为单食性的(monophagous)昆虫,许多鳞翅目幼 虫、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可以归为这一类; • 寡食性:属于同一科的许多植物种类上取食的昆虫,为寡 食性(oligophagous)昆虫,如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 和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 多食性:可以在许多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称为多食性 (polyphagous)昆虫,如桃蚜(Myzus persicae),据记 载它可以取食 50多科植物。

3 植食性昆虫的概况

据最近统计,昆虫的总数比人们预想的要多得多,
有 1000 万 种 甚 至 更 多 ( May 1992 ; Pimm et al.1995)。已定名的昆虫约 100万种,约有一 半(40多万种)是植食性的,它们依赖大约30万 种维管植物生活(Schoonhoven et al.1998)。

表5.2 一些植食性昆虫类群的取食范围
昆虫 类群 木虱科 蚜亚科 小蠹科 盾蚧科 缨翅目 蛱蝶科 灰蝶科 取食下列范围植物的昆虫种数比例%
只1个植物属
94 91 59 58 56 56 55
只1个植物科
3 7 38 8 15 11 14
多于1个植物科
0 2 3 34 29 33 31
粉蝶科
凤蝶科 其他大型 鳞翅目昆虫
33
25 17
53
21 23
14
54 60
寄主植物的分化有这样几个规律:

第一,寄生于草本植物上的昆虫比寄生于灌木和木本 植物上的昆虫表现出较高的寄主分化,因为草本植物 比木本植物在生活史和化学组成上有更大的多样性, 在草本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因而具有更高的适应性; 第二,小型昆虫比大型昆虫更具有寄主植物的特化性, 可能是由于大型昆虫觅食较难而较少有选择性的缘故;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找到了昆虫与植物关 系的核心内容:植物的化学成分是联系植物与 昆虫关系的基本因素。

思考题

名词解释: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狭食者; 广食者。
为什么说昆虫与植物关系的很重要?


植食性昆虫的种类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些目?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分化有什么规律?

• 可以这样说,单食性和寡食性昆虫是出色的植物学家。

昆虫并不是按照我们的分类系统去寻找寄主, 而是按照植物的化学成分来鉴别植物,因为植 物分类关系常等同于植物生化相关性,昆虫寻 找那些适合其印象(image)的化学成分,这 些成分分布的植物范围非常狭窄和特殊,只局 限于一个种,或者这些成分是一个属或科的特 性。
• 有的昆虫目没有植食性类群,而有些目的昆虫 几乎全是植食性的。
• 重要的植食性类群有鳞翅目(蛾和蝶)、
半翅目(蝽类)、同翅目(如叶蝉、蚜
虫)、直翅目(如蝗虫)和其他的一些小
目,如缨翅目(蓟马)和竹节虫目;另一 些重要类群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既 有植食性昆虫,又包括大量的捕食性和寄 生性种类(见表5.l)。
• 产卵雌虫所选择的寄主植物与幼虫阶段的取食 植物范围不一定一致,这说明成虫产卵的寄主 植物选择行为与幼虫的取食植物的选择行为是 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幼虫的食物范围通常要 宽于产卵雌虫所选择的植物范围(Wiklund 1975)。当然,自然选择尽量避免成虫和幼虫 的选择范围差异过大。
寄主部位选择。
• 从应用的观点来看,昆虫和植物的关系也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昆虫历来是(而且还将
继续是)作物和储藏物的主要大敌,对昆虫
和植物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
昆虫为害的根本原因,从而有助于制定安全 有效的防治策略 。因此,Lipke和 Fraenkel (1956)指出,‚植物和昆虫关系的研究是 农业昆虫学的核心。‛

某些昆虫的‚植物学知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曾
帮助植物学家更正过早期的植物分类的错误。例
如,番茉莉属(Brunfelsia spp.)原来归在玄
参科(Scrophulariaceae),而一种富蛾 (Thyridia sp.)的幼虫在该属植物上取食;当 植物分类学家意识到所有已知Tryidia属的其他昆 虫种类均在茄科(Solanaceae)上取食的时候,
2 昆虫对植物的为害程度

据估计,昆虫取食植物年生物量的10%(见图 5.2)。热带森林中的切叶蚁可以取食林木年叶生 物量的17%,刺吸昆虫所造成的损失较难统计, 在1%~6%之间。 问题在于这 10%的能量损失对植物的适合度有无 严重影响。如果植物将其10%的能量用于生殖, 那么,昆虫所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植物投入到生 殖的生物量。从这个数字看,10%的损失对植物 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能量也可以用于植物 的其他功能。
• 现在,人们为方便,常将单食性和寡食性昆虫称
为狭食者(specialist),而将多食性昆虫称为广
食者(generalist);相应地,将狭食者的取食
习性称为狭食性(stenophagous),将广食者的 取食习性称为广食性(euryphagous)。
4 寄主植物的分化
寄主植物的分化是一种规律,无一例外。 据统计,在3个以上不同植物科上取食的 植食性昆虫种类不到10%(见表 5.2)。

不同昆虫适应植物不同部位的例子不胜枚举,这 些现象都至少与植物的营养因素相关联。由于植 物的不同部位(甚至不同的组织)的营养价值不 一,取食不同部位的小型昆虫大部分都是狭食者。 昆虫的体型越小,它所选择的寄主部位或组织范 围越精细。
寄主的分化实际上有两个方向:寄主植物 种类的分化和寄主部位的分化。只有通过这两种
1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重要性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和农 学家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3点。

从数量来讲,植物界和昆虫纲在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上代 表了两个非常广泛的类群。植物占地球生物量的绝大部分, 而昆虫则在种类数量上首屈一指。正如生态学家May (1988)指出的那样,‚如果忽略脊椎动物的庞大体积, 只比较生物量的话,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是昆虫。‛ 昆虫 尽管体型微小,但其种类和数量都令人叹为观止。例如, 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昆虫的生物量是该地区陆生脊椎动物 生物量的9倍(Holden 1989)(见图 5.1)。
他们重新研究了Brunsfelsia属的分类地位,认为
应当把该属移到茄科。

很多研究都证明,专食性昆虫的取食习性 可以提供植物之间的分类关系的线索。
人们曾经成功利用蚜虫和木虱解决植物系统学或鉴别 植物近缘种的难题,例如,人们感到困惑的复合种 (complex)的问题:对于两种木棉(cottonwood) (Papulus fremontii 和 P.angustifolia)的杂交和 回交组合,遗传分析和依据昆虫取食进行的分类之间 的一致性高达98%。这个例子说明,利用昆虫的生物 测定来鉴别植物的近缘种,比单独利用形态或化学特 征效果会更好些(Floate,Whiteham 1995)。类似 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除了形态和化学特点之外, 昆虫的取食行为也不失为区别植物近缘类群的一种方 法。

尽管有些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所有部位,但对植物的不同 部位还是有所偏好的。也就是说,寄主部位的选择是普遍 现象。许多鳞翅目幼虫、甲虫取食植物的叶部,蚜虫从韧 皮部吸食汁液,粉虱刺食木质部,潜叶昆虫的幼虫在叶子 的上下表皮间生活和取食。即使在叶片上取食的昆虫,对 叶片的不同部位的喜好程度也是不同的(见图5.3)。有些 昆虫(主要是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幼虫)喜好蛀茎;某些鳞 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幼虫在木本植物上生活,它们适应 了这种极端类型的食物;土壤中也有很多昆虫,如蛴螬、 葱蝇幼虫等取食植物的根部,某些蝉和蚜虫从根部刺吸汁 液;有些昆虫是花、果或种子的专食者,有几个目中的一 些昆虫可以诱导植物形成虫瘿……。
第五章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一):概述
本章和以后的两章将重点论述植物与
昆虫的关系。本章概述研究植物与昆虫关 系及意义及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分化,第6章 重点介绍植物的次生物质,第7章将讲述昆 虫对植物的选择和利用。
本章内容

昆虫与植物关系的重要性 昆虫对植物的为害程度 植食性昆虫的概况 寄主主植物的分化 植食性昆虫:是植物分类学家吗?
特点的结合,昆虫才发展出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物所没有的物
种丰富度。
5 植食性昆虫:是植物分类学家吗?

寄主植物的特化现象,说明昆虫具有寻找和识别 特定寄主的能力,Fabre(1886)说,‚产卵雌 虫具有‘植物学知识’,使得她们可以识别寄主 植物。‛寡食性昆虫以某种方式能够识别植物的 分类关系,从而只接受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 (Schoonhoven 1991)。人们测试过赤杨菱沫 蝉(Aphrophora alni)对其 8种寄主植物的取食 偏好性,结果发现,这种昆虫对植物属和科的区 分,与植物分类学家相当一致。


第三,窄食性昆虫一般喜欢在幼嫩叶上取食,而广食 性昆虫则选择取食成熟叶片。幼嫩叶一般营养丰富, 但有毒成分含量高。即使是多食性昆虫,尽管其寄主 范围较广,也不是取食所有的植物。

寄主植物范围(host-plant range)和取食植物范 围(food-plant range)非常接近,但有时却不 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