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7

合集下载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解析版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解析版

湘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时跟踪检测目录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课时跟踪检测(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的自转 (8)课时跟踪检测(四)地球的公转 (11)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结构 (14)课时跟踪检测(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9)课时跟踪检测(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3)课时跟踪检测(八)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7)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1)课时跟踪检测(十)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7)课时跟踪检测(十一)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42)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47)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水循环和洋流 (51)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56)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1)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5)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70)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79)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84)课时跟踪检测(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选择题“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

”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2级C.3级 D.4级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4.图中A属于( )A.恒星 B.星云C.卫星 D.行星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人们一般用它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完成1~2题。

1.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 000年保持平稳。

答案: 1.C 2.C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C.燃烧化石燃料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4.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3题,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都能释放出大量的CO2,但真正破坏自然界中碳元素的是燃烧化石燃料。

第4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即可判断。

答案: 3.C 4.A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组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考查全球变暖的后果。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章末过关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岩、页岩都属于a类岩石B.b不能转化为d,是因为b为岩浆,d为变质岩C.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c类岩石D.d为岩浆2.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作用一定能形成化石B.火山喷发与②的活动有关C.③作用最强烈的表现形式是流水的侵蚀作用D.大理岩、板岩的形成需经过④阶段解析:第1题,由图中b、c两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可知这两类岩石是沉积岩和变质岩,而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变质岩和沉积岩,所以a为岩浆岩,d为岩浆。

石灰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第2题,①为沉积作用,②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D 2.B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4.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a B.bC.c D.d解析:第3题,图中河流的支流发源于A地,说明其地势高,为山地;结合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A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第4题,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说明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三个箭头指向d,而d只有一个箭头指出,据此知d为岩浆,c为岩浆岩。

因为b经过外力作用形成a,因此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

答案: 3.C 4.A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纽合而成的平原。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2 含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12 含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1~3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2.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3.若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地中,乙是陆地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气温高C.丙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空气下沉运动显著,那么近地面形成高压;乙地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那么近地面形成低压;由于甲地所处纬度较乙地低,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可知,甲地应该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地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该环流圈为中纬环流;故选项C正确。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及全球三圈环流模式可知,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中纬环流;那么丙处风带是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根据一般定向法,A图是西南风;B图是西北风;C图是东南风;D图是东北风,故选项B正确。

第3题,由于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根据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可知,东亚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海洋则相反;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西北风;结合图形可以推断图中甲、乙、丙三地,甲是陆地且此季节气温低;丙气流是冬季风,性质是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故选项D正确。

【答案】 1.C 2.B 3.D下图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信风带的代号是( )A.①B.②C.③D.④5.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②和④【解析】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7 含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7 含

学业分层测评(七)(建议用时:45分钟)1.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导学号:00040048】A.石油B.天然气C.汞D.石英【解析】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

石油和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

【答案】 D2.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B.矿物C.矿床D.矿产【解析】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矿物,B对。

矿物组成岩石,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矿床,达到一定的开采价值,成为矿产。

A、C、D错。

【答案】 B3.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太阳辐射能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C.天体间的潮汐能D.生物能【解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答案】 B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解析】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而各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经过高温熔融都能形成新岩浆。

【答案】 A2015年11月山东莱州发现超大金矿,金矿位于三山岛北部海下一成矿带内,此成矿带是一大型变质岩型金矿床。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金矿带的岩石是( )A .①岩B .②岩C .③岩D .④岩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A .与太阳辐射无关B .只发生在岩石圈内部C .促进了三类岩石之间的直接转化D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 第5题,金矿是变质岩。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2.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3.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修建了荆江大堤②大量采挖河沙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⑤建设防护林工程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解析:第1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

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

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

第2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第3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 1.C 2.B 3.D读下面光照图,回答4~5题。

4.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A.60°W B.60°EC.30°W D.30°E5.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A.小于90°B.大于90°C.等于90°D.等于180°解析:第4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是南半球的光照图,图中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时或0时,根据北京时间(120°E)为9时,推出A地经度为30°E。

第5题,北京时间为9时,则赤道上夜晚的范围为105°W向东到75°E,而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75°E,这一段的经度差为95°。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3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2014年1月,一股强冷空气袭击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形成强降雪天气,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中能够正确反映造成此次雪灾的天气系统是()2.下列关于此次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弱③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④三峡水库的修建⑤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偏低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一股强冷空气”可以判断出造成此次雪灾的天气系统是冷锋。

B图是暖锋图,C、D两图分别是气旋图和反气旋图。

第2题,三峡水库的修建只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不会影响到东北和华北这么大的范围,因此四个选项中只能选B项。

答案: 1.A 2.B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济南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4.该天气系统到达济南市的时间是()A.29日B.31日C.1日D.3日解析:答案: 3.C 4.B右图是2014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气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东北信风带6.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解析:第5题,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第6题,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辐合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

沙尘暴又往往是冷锋活动的结果。

答案: 5.B 6.C下图为某地相关气象资料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A.北半球的冷锋B.北半球的暖锋C.南半球的冷锋D.南半球的暖锋8.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气压小于乙地B.目前,乙地气温低、气压高C.此时,甲地可能为阴雨天气D.乙地吹东北风解析:第7题,根据锋面剖面可知,冷气团位于北方,故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由近地面气压可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其左侧为冷锋。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3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3

一、选择题(2016·启东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据此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2.关于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到AB之间,公转速度逐渐减慢B.地球公转到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C.地球公转到CD之间,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公转到D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解析:第1题,地球处于C处时,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南移,为秋分。

第2题,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召开为1月12日至14日,为秋分和冬至之间,位于CD之间。

答案: 1.B 2.C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全球无温度变化D.全球无五带划分解析:第3题,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26′,图中β表示黄赤交角。

第4题,即使黄赤交角变为0°,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也是存在差异的,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答案: 3.D 4.C(2016·泰州高一检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A.a B.bC.c D.d6.当c地昼最长时()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B.北京昼长夜短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小值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解析:第5题,a地全年昼夜等长,所以为赤道;b地冬至日昼最长,夏至日最短,所以是南半球中纬度地区;c地冬至日昼最长且为极昼而且仅一天极昼,夏至日昼最短且为极夜,所以是南极圈;d从秋分到春分为极夜,从春分到秋分为极昼,所以是北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2.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

①②之间为板块的生长边界,②处的箭头应指向右。

答案: 1.C 2.B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层
B.断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层
4.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解析: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
沉积现象。

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答案: 3.A 4.D
(2016·鹤岗高一检测)读图,回答5~6题。

5.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
C.华山D.泰山
解析:第5题,从图中山地形成的示意图可知图中山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山的类型为断块山。

第6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5.C 6.B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质构造主要由水平张力形成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8.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7题,读图,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可知②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根据岩石的错动方向可知①是水平张力下形成的断层,而③是岩层受挤压形成的断层。

第8题,图中
大坝最好修建在地质条件稳定的地区,断层和顶部不稳定的背斜都不可,向斜则是理想的地区。

答案:7.A8.D
(2016·哈尔滨高一检测)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9~10题。

9.宏观地形M是()
A.巨大裂谷B.低缓高原
C.岛弧—海沟D.山脉—海沟
10.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
A.下地幔B.软流层
C.海底岩D.板块内部
解析:第9题,图中的M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在这种大洋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多形成海沟和岛弧。

第10题,图中N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多有海底火山形成,形成海岭,其中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答案:9.C10.B
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沿中间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
12.图中甲处地形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山谷——背斜B.山脊——向斜
C.山谷——向斜D.山脊——背斜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为等高线,从a至b,经过了山谷、山脊,且a处海拔在150~200 m,只有A图符合。

第12题,从等高线上看,甲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为山脊;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是向斜。

答案:11.A12.B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丁地在海底地形中属于________,该处可能蕴藏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矿产资源。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弯曲方向可知,甲、乙、丙、丁处的地质构造或地貌依次是:向斜、冲积扇、断层、大陆架。

第(2)题,图中乙处的地貌类型为山麓冲积扇,该地貌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第(3)题,图中丁处为大陆架,该处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

答案:(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大陆架石油、天然气、煤、硫、磷
14.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斜,B为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填“流水”或“风力”)的________(填“侵蚀”
或“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和________。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处。

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_____处;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解析: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坚硬的岩石不易受侵蚀,表现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岭。

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层冷凝形成的,常埋在地表以下。

地质构造中的背斜构造有利于储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环境效益,因此不能任意采伐。

答案:(1)褶皱背向(2)流水侵蚀
(3)①②②③(4)B A
(5)增加滑坡和泥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