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太极拳发言稿

太极拳发言稿【篇一:太极拳推广活动仪式上的讲话】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柏乡县全民健身暨太极拳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经常练习能达到通经络、养气血、练筋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为在全县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建设美丽新柏乡,县文化体育旅游局精心谋划安排,聘请了优秀教师,供大家免费学习太极拳。
这次太极拳推广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行动,也是今年体育健身活动的一次动员发动。
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广泛交流,不断提高,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努力在全县掀起太极拳健身的新高潮。
为太极拳在我县全面推广作出积极贡献!最后预祝杨氏太极拳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篇二:太极拳协会成立讲话】在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陈圣育(2012.12.19)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以及到会的社会各界朋友、国外友人: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迎来各方同仁,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成立大会,李志荣会长代表温州市武术协会为我们进行了授牌,宣布我们温州聖育太极国际会社正式成立。
借此机会,我代表会社向一直来支持关心帮助会社成立的温州市武术协会、瑞安市体育局、瑞安市体校、瑞安市南拳协会、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前来道贺、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我从小热爱武术,在四十多年的习武生涯中,很荣幸地得到了多位名师的倾囊相授,尤其是1985年后在山东济南,我边经商边追随一代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太极拳名家刘成德老师研习陈式洪派太极拳11年,潜心苦练,得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之真传,在之后的10多年的太极拳研习和授拳过程中,我更加体悟到恩师传授的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之真义,健身兼具技击的功用。
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

t ̄5 3P ”
.
中 国传 统 的 “ 文 精神 培育 了 中华 民族 的美德 : 人
极 拳 的“ 身 中正 , 立 中正安 舒 、 不偏 不 倚 、 丢不 顶 ” 不 , “ 人 之 势 , 人 之 力 。 己从 人 ” . 受 到 中 国人 顺 借 舍 中 感
的人格 追求 以及所 尊 崇 的处世 之道 :我们 从 太 极 拳 的“ 之则 弥 高 , 仰 俯之 则弥 深 ” “ , 一羽 不 能加 , 虫 不 蝇 能落 ” “ , 任他 巨力来 打我 , 动 四两 拨千 斤 ” , 受 牵 中 感
的答 身 、 复价 值 以及 心理 调 节作 用 所 能够 承 载 的 , 康 它应
该 有更 深层 次 的原 因 。这个 原 因一定 是 文化 的原 因 . 是 它 所 承载 的 文化 对 国 际社 会 、 国家 民族 、 社会 对 对
收 稿 日期 : 0 1 l— 0 修 回 日期 :0 1 1— 5 2 1- 13 ; 2 1- 2 0 作 者 简 介 : 岗(9 5 ) 山西 临猗 人 , 士 , 授 , 士 生导 师 , 州大 学“ 王 16一 , 博 教 博 苏 东吴 学 者 ” 《 华 武 术研 究》 ,中 副主 编 , 悟 清 太极 拳 郑
拳 种
“ 谓人 文 精神 . 所 是指 对 人 的生 命存 在 和人 的尊
严 、 值 、 义 的理 解 和把 握 , 价 意 以及 对 价 值 理 想 或终 极 理想 的执著 追 求 的总 和 。人 文精 神 既是 一 种 形 而
上 的追求 . 是形 而下 的思 考 。它不 仅仅 是道 德价 值 也 本身 。 而且 是人 之所 以为人 的权 利 和责 任 。” ]中 国 (‘ z‘ 古代 ‘ 文 ’ 人 精神 的产 生和 中国历 史 的演 进 是 同步 的
四海为家之太极的故事

四海为家之太极的故事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一种武术就是太极拳。
它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融合了古老的中国哲学,拳术和功法,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对它却仍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的历史中,传说中的一名叫张三丰的老太爷就是太极拳的发源人。
张三丰既是武术家也是道家的弟子,他将精心研习的武术和道家结合在一起,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太极拳术。
他认为,太极拳具有抗暴、解放和保护社会的功能,是健康身心、和平安康的教育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极拳从古老的历史中走向现代,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出现在社会中。
今天,太极拳已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也构成了更复杂的功能,比如塑造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团结、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精神健康等。
在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四海为家”这一理念也被视为太极拳的主要内涵。
“四海为家”是指将太极拳作为自己的财富和血液,宣传太极拳技术,让更多人来欣赏和学习太极拳,让太极拳的精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太极拳hashave been既是文化传统也是健康生活方式,它通过传播“四海为家”的理念,令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在于它多个层面都非常棒,从身体健康到精神健康,从个人实践到对社会的贡献,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此外,太极拳也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它教给我们要尊重自然,要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一切皆有可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达成的,要向往未来,勇往直前,这些教导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太极拳技术的博大精深令人叹服,它对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精神健康,它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准,它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哲理的技术。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体现中华文化的典范,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以“四海为家”为出发点,我们应该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它传播到全世界,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好。
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

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学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心灵,太极拳必须道技并进,术德兼修。
那么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吧。
练太极拳中的做人道理(1)修身养性。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修身养性。
养性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极拳养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制急、制躁。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情绪十分严重。
有一篇文章讲:中国是“急之国”,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车要高速快速,飞机要直航到达,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要一夜暴富等等。
这些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而舒缓慢稳的太极拳就可以制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绪。
(2)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这也是怎样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练太极拳要学会吃亏,要学会舍得。
在与人交手时,别人来袭击你,而我不以气力去抵抗,而是顺着对手引进落空。
表面上看是吃亏,实际上是化。
在生活中,在与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亏”,这也是处人之道。
另外,要舍得,能“舍”才能“得”。
学会放弃,学会割舍,坦坦荡荡面对人生和生活。
(3)宽容大度。
做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王廷的《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太极拳要求虚怀若谷,胸襟宽阔。
“虚”、“静”才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太极之殿堂。
若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不会进入太极拳的高境界。
(4)谦和厚道。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学练太极拳必须去掉“满”字,牢记“谦”字,任何时候都不自满,都要虚心,学习太极拳是无止境的。
另外,要学做傻子,做厚道之人。
郑板桥题词“难得糊涂”。
“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
傻人多糊涂,但“傻有傻福”,这样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静和淡定。
“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钝,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重庆五中法院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

重庆五中法院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3.03.10•【分类】其他正文重庆五中法院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目录案例一:家具商家“偷梁换柱”更换定制家具板材构成欺诈,应当承担三倍惩罚性赔偿责任邓某诉杨某、东莞某木业公司、重庆某家汇市场公司、重庆某家汇市场公司分公司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案案例二:二手车辆销售者隐瞒车辆系水泡车构成欺诈,应当承担退一赔三责任陈某诉李某等人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三:未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减轻经营者责任的格式条款无效邹某诉重庆某教育服务公司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案例四:以预收款方式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未经协商变更服务内容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回未消费的预付款叶某与冷某、重庆某健身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案例五:医疗美容机构因诊疗过错行为造成患者损害应予赔偿孙某诉重庆某医疗美容公司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案例六:网购二手商品不属于“不宜退货”情形的,消费者请求“七天无理由退货”应予支持黄某与武汉某日用百货商行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七:开发商交付存在不影响居住的瑕疵房屋,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进行整改或承担整改费用刘某1、刘某2诉重庆某房地产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案例八: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用骗取贷款,致使消费者个人信用受损的,应承担侵权责任钟某诉徐某、重庆某汽车销售公司、某银行侵权责任纠纷案案例九:生产者食品预包装上未依规标注不适宜人群,应向消费者承担十倍惩罚性赔偿责任邹某诉河北某医药公司、会昌某商务中心产品责任纠纷案案例十:消费公益诉讼:切实维护不特定消费主体的合法权益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诉肖某消费者权益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案例一家具商家“偷梁换柱”更换定制家具板材构成欺诈,应当承担三倍惩罚性赔偿责任——邓某诉杨某、东莞某木业公司、重庆某家汇市场公司、重庆某家汇市场公司分公司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案【基本案情】2021年6月23日,东莞某木业公司作为甲方与乙方邓某签订《承揽合同书》,约定乙方向甲方定制全屋家居产品,板材为南美黑胡桃木。
太极拳秘境1

太极拳秘境1合集视频102:52 太极拳秘境(1-4集)太极拳秘境《第一集》及解说词分集视频太极拳秘境:第一集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派六式太极拳代表人物连绵的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自然界限。
这里也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发源地,很多拳种就诞生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山村中。
几百年来,尚武之风盛行沿袭至今。
陈家沟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因陈氏人丁繁衍,加之村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而得名。
因一位奇人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个人并不姓陈,他的名字叫杨露禅。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一种精妙的技击术,随后把它带到了北京,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
人们被他这种高深莫测的击打方式所吸引。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观其武艺后大嘉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有太极浑圆一体也。
——翁同龢。
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秘境(一)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沠。
数百年来,无数人习练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武术拳种。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不同流派,他们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当今六大流派流传最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
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李秉慈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们武术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
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陈式杨式太极拳特点论术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以至祖传之拳术,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和多种内家拳术,结合医学的经络理论,和孺家道家共同的太极阴阳学说,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和双人推手的练法。
太极拳,缠法也——太极基本功,还说正反圈

沉丹⽥。
同时以膝的上下提垂带动丹⽥部位的左右旋转,这种左右的旋转,看上去是腰部的左右旋转,其实是发⾃膝的上下提垂运动。
这样全⾝整体就构成了⼀个左右,前后,上下旋转的鸡蛋形太极圈。
在划这个⽴体圈的过程中⼿和臂的⾃转是藏⽽不露的。
它只是随着公转的太极圈⽽作被动的调整。
这种调整,就能达到交⼿时的随遇平安,它在交⼿时能(转)化对⽅的来⼒。
这个圈周⽽复始,中间没有曲折和停顿;⽽且具有阴阳相济的特点,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退中为进,进中寓退,完全符合“ ⾛即是粘,粘即是⾛” 曲中求直、蓄⽽后发的要求。
练法在练习正反太极圈时,要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
由脚⽽腿、⽽腰,要完整⼀⽓,虚实分清,周⾝节节贯串,不要有丝毫间断。
为了能够使由脚腿产⽣的上下动能完整地经腰胯躯⼲传递转换到形于⼿的鸡蛋形太极圈的园形运动中,要蹬之于⾜,⾏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关节如同机械齿轮⼀样精密配合,不得有丝毫松懈(摇摆或移位)才能将动能完整地贯串于太极圈中,从⽽能达到车轮飞转,中不离轴,螺旋万转,⽆往不利的境地。
要想顺利地完成以上的步骤,还要将脚、头、⼿三者定位,其他⾝体部位只能在不偏离此三者45°的条件下进⾏合理的调整。
这也是能将⼰⾝之⼒发到对⽅⾝上的关键所在。
作⽤通过以上的办法练习太极拳的圈,就会使习练者步步提⾼。
步骤如下:配合因为这个太极圈要求⾝体的每个部位都要按照它的具体分⼯去做所以坚持按照它的要求去练就能逐渐的使⾝体的每个部位知道它的规律和要求。
⼿与⾜、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从看似简单的正反太极圈练起,这样练下去⾝体各部位就会逐渐开始配合。
⾝体部位配合了拳就能开始做到完整⼀致、⼀⽓哈成。
在正反太极圈中,⼿在鸡蛋形线上⾛平圈,肘在直线上竖直上下运动,肩⾝腰构成的板块中⼼只能膝部的上下提垂的带动下上下螺旋围绕中轴转动。
所谓中轴,是指⼈体头定百会⽳与长强⽳的连线;即由⿐⼦、⼼⼝窝和肚脐为连线的⼈体中⼼线。
洪均生太极拳 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

洪均生太极拳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洪均生太极拳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笔者自幼跟父辈拳师学习南拳。
听父辈们讲,我们村的南拳,是福建南少林遭清廷剿灭后,一和尚逃到我村所传。
由于对武术的热爱,到部队后,我一直对南拳及双头棍(齐眉棍)等器械勤练不辍。
1982年4月,我在某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报道讲述了陈氏太极拳名师洪均生于耄耋之年仍能在上海太极拳比赛大会上以螺旋缠丝劲发人于丈外的情况,并附了一张照片。
看后,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和对陈氏太极拳的浓厚兴趣,我萌发了跟洪均生老师学陈氏太极拳的想法。
经多方打听,方知洪均生老师每天在济南市解放阁对面的黑虎泉教拳,于是我在星期天早上来到黑虎泉。
8点多钟,洪均生老师拿着一个烟斗,笑呵呵地来到这里。
洪老师一到,很多人一下子就围了上去,有的是跟他学拳的弟子,更多的是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机会能与洪均生老师说上话,急忙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当兵的,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很想跟您学拳。
洪老师沉思了一下说,学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能一时心血来潮。
后来我向人打听到洪老师的住处,当晚在洪老师的小屋里,我再次言明自己跟他学陈氏太极拳的决心。
洪老师见我心诚,最终同意了,并告诫我,太极拳不像南拳套路短、容易学。
不用花多长时间就可以练得像模像样,太极拳不一样,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说明了它的难度,如果没有决心,倒不如不学。
我再三地表示了决心后,洪均生老师让我下一个星期再到黑虎泉去找他。
又一个星期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黑虎泉拳场,见到洪老师后,他把我引荐到他的徒弟李宗庆老师处,说:“小谭是当兵的,他想学拳,在家里学过南拳,有些功底,你先教教他。
”这样,从1982年5月,我正式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
我先跟李宗庆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及陈氏太极剑,一共两年时间。
从1984年6月始,我又跟孟宪斌老师学拳。
孟宪斌老师对我所学的拳架进行了调整。
洪老师告诉我,有空晚上到他家里来,他把拳式给我整理整理(即改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一、划圈和手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
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
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
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
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
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
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
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动作要到位。
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
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是错误的重复。
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
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
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规律。
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
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正。
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
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断地改正动作。
三、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
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
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
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
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
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
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
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
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
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
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
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
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
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
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
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
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
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
内外都要圆。
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
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
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
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
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
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
但话说回来了,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
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
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
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
人先天不会顶,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
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
像车轮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
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
腰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
这一点我们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棚劲”。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式。
这里面棚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棚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
前人对于棚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棚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棚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
架住是在下面,实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棚;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棚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怎么样练出棚劲?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
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
身体节节贯穿。
身体放松了,上下相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
拳谱上说“上下相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
“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对方的劲,能棚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棚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