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合集下载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释名义第一》拳为兼体用益智怯之运动。

太极其阴阳之母,包罗万象,以之名拳意图深矣。

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阳,而刚柔消息之机,无所不消其极焉。

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输赢,以视拳技之高低为决。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

如抗之以刚,必至两全其美,非妙手也。

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

柔静之至,是为阴极。

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荏弱胜坚强也。

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

学吃亏之至,拔苗助长,则为占廉价之极也。

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

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

固然,历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自制者,本日学亏损,谁宁为之。

要知学吃盈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力量抵抗,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掉,则我稍一放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

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廉价之极矣。

且是拳之精奥妙用,无一分歧于太极之道理。

薪火相启,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

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谛,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尽有以也。

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

更可以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

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

谋国事而欲苏平易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躲,其说甚广,其用甚宏。

仲僧所谓局限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明与哲学之胚胎。

若舍阴阳而论太极,是为流言蜚语,不足计也。

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论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提高,由电子而进乎原子时期,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吗?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它,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所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散手论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

推手大。

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

无所谓着与不着。

散与不散。

黏与不黏。

随与不随。

此皆费辞。

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

则用全矣。

郑曼青推手论揽雀尾。

即推手之基本动作。

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

曰懂劲。

曰阶及神明。

此三级也。

亦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

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绪论三篇释大旨太极拳全套,计百二十余动,此中以复式为多,反复不已,颇耗心神。

无神裨于体用,余甚疑之。

意其作用,不过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当时日,聊资善诱。

一以此拳式中,有基要行动,欲其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

一或以十三式拳套太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目者。

若以此三点言之,亦皆未得方法,倘无恒者,欲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久之中断,同也。

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嘱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太短,多练一套可也。

余谓反复过量,既偶然义,又操心神,无益。

余故每欲将此拳,删繁就简,由易而难,旋因人事烦复,久未得偿是愿。

二十六年,中日战役,余主湖北省国术馆事,因以练习军警学民之国术课程,太极拳为占主要地位。

不能不手为删削,以资广为奉行也。

庶可收强种强国,振敝起衰之效,旋复甚得同仁及学者之赞成,故是书之作之有自也,是诚因时而制宜,非敢矜奇以创新也。

尚希国内贤哲鉴原,有以教诲之也。

窥本末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以下: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授曰:练太极拳者,不脱手,入手非太极拳。

且戒之曰,健候老师长教师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全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

谓手需要相随,不可主动。

于此可以见本末之不相离也。

且行功心解,首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以证手之不得主动明矣。

太极拳之所认为太极拳者,内外合一,云云而已,离乎此而论太极拳者,非我之所知也。

二、沉肩垂肘坐腕。

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松。

能自然,便自沉自垂。

唯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佳丽手,如是始可矣。

手指非并亦非撑,非直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

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手指尖。

三、含胸拔背。

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须要松胸,方为正当。

拔痛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

四、气沉丹田。

丹田在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近脐去脊命门稍远。

郑子太极《述口诀》

郑子太极《述口诀》

郑子太极《述口诀》《述口诀》一篇中,作者说,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而不传,以致每每失其真传。

今曼青之受于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

十余年来,每欲笔之于书,又恐传非其人,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尚希世之贤哲龚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人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日,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

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四、曰虚灵顶劲。

即顶劲虚灵耳。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六、曰似拉锯之揽雀尾。

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

此理在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

此即彼欲用力推来时,则我亦先之以力拉回,彼拉去时,我亦先之以推送之去。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

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

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九、曰能发劲。

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何为发劲?做箭似的。

发劲之法,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问,因彼之欲进,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

脚腿腰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

十、盘架子,要中正均匀。

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曰须认真。

棚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

按与挤皆不可失却中定。

这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

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如牛重千斤,绳重四两.牵之以其处、以其道,则可使之左右如意。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

该章节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包括单式练习、组合练习、分段练习等。 还介绍了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制定合适的练习计划,以及如何通过反复练 习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
该章节重点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包括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 缓解压力、预防亚健康等。通过学习该章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子太 极拳对于身体健康的益处。
精彩摘录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术,其练习以意为主,意到、神到、拳到,意到为神到, 神到为拳到,以神意领先,以意识引导动作,融健身、技击、意趣于一炉。它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特别是强调“用意不用力”等理念;以及再传至宗 师的师承和个人智慧总结及修性修养过程中赋予新的含义,形成了新的太极拳 理拳法体系。
该章节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郑子太极拳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还提 出了一些建议和鼓励的话语,希望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发挥郑子太 极拳在促进身体健康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这本书的目录 分析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技巧、练习方法、养生功效 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郑子太极拳,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 的介绍。
谢谢观看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是一本非常值 得阅读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还强调了摆脱亚健康的重要 性。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摆脱亚健康的方法,不妨阅读这本 书。
阅读感受
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学识渊博和专业的背景赋予他足够的深度去阐述 和揭示太极拳理的内涵。读完这本书,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郑子太极拳视此为纲宗,当然也就有相应的练习功法。

基础就是《十三篇?别程序》的“自胯至踵的一贯之劲”和左家功法的“鸟申”。

鸟申的要诀,当然不同于习见的金鸡独立。

“鸟申”要能站活了,才能算入得郑子太极拳的门槛。

否则,摆个三十七式拳架,但一动就露馅了。

若是对照郑子的行拳影片,仔细留意每式的余势转折,就更能体会重心虚实转换的奥秘,故能绵绵不绝。

4.2运动方式:重心与圆弧郑子云:“太极拳亦可谓之为注重人体重心之运动”,又云“圆而神通……与吾拳有息息相通者”。

人体的重心大约是丹田位置,拳架的位移是改换重心;不是身随步换,也不是只动丹田。

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类似,都是要求能控制身体重心,只是要求得更精密(动态均衡的中定)。

然而,习见的太极拳要不是藉手脚移动身体(手舞足蹈,违反不动手的原则),要不就成了木偶人(缚手绑脚,僵硬呆滞)是为通病。

其次,运动路径是圆弧,绝非直线。

当然此中细节很多,圆弧和直线都是结果的表征。

在《十三篇?劲与物理》中有许多详细的剖析,值得反复推敲。

例如上步,绝不是直线而上;脚步的路径是直的,然身体必有起伏、旋动。

在拳架中说的“旋正”,即寓有深意。

4.3检验方法:体用合一郑子云:“太极拳有体斯有用;如不能用。

则体亦不足言矣。

”体与用的涵义,若是以“体是拳架,用是推手”,这种说法未免失于偏狭。

体用合一讲的是,“根本基础”和“运动方式”的整合应用。

因此熊十力“体用论”说的“体用不二而有分,分而仍不二”,便是最好的说明。

郑子更直接指明:“此拳术之体与用,犹影之不能离乎形者,倘学而不能致用,则其所裨于体者,且亦伪焉。

”借用东汉书法家蔡邕谈书法,认为“力为体”。

用力于笔,笔死矣!《曼髯三论》有:“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劲之所由生也,”郑子又云,“劲外柔而中刚,有弹性,乃真力也。

”练拳何尝不是如此,追求的是不用力的松柔。

若误以为郑子太极拳只讲松柔而无内劲,是大误解。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邓序予友郑君曼青,世称永嘉五绝。

予则独服其拳术之精,允得杨师澄甫之心传。

一日在渝,同应英吉利驻我国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馆表演太极拳术,时英军访华团在馆,悉少壮军人,意气豪迈,见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伟,实力雄厚者,得欲与曼青一试乎?”众皆连声诺诺。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为最;即趋前询以试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于寻丈外,汹涌而来,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侧身左让其锋,则安君已颠仆数步之外;旋复攘右臂揎左拳,又从右颠仆如前状;最后变用双拳搏击式,向曼青迎头猛击,势殊惊人,甫见曼青头乍后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扑之,则安君已两脚离地,仰后翻跌于寻丈外,迫至场边,骤见曼青飞步随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场外。

众皆惊喜赞叹,余人睹状不敢较。

请作表演,曼青即棚右臂,作虚抱式。

予日:“谁能推之使稍移动,为胜。

”某君首推之,不能动摇。

又加一人.并力推挤良久,仍未尝稍动分许。

蒲乐遭君转请作他种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请固握予掌,以力压之.弗使翻动,为胜。

”则有数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请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击之.至十数下,缩手而退,蒲君复举拳连砍数十下,而曼青行无所事。

时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华语,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铁否?”四座掌声齐发,成叹吾国国术之妙,为不可几及。

丽英国人士:知有太极拳艺者,亦以此为刨举。

郑君倘不得杨师之心传,其能运用如是之神妙乎!兹本其心传,以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且多发前入所未发,行将付梓,属序于予.因追述此一事,以应之。

京山邓克愚。

李序中日战兴,于避寇巴山,得琛郑君曼青.居处近,过往亦密,相与研究太极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于是,始悉曼青之造诣精深,沦理超妙,。

盖原本杨师澄甫。

而余忝在同门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国美利坚陆军驻渝者百余人,每周有联欢会,闻曼青与英吉利驻我国大使馆之文武官员,作友谊比赛,数胜之,乃邀请与会。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张纪培等五六人,参加表演太极拳推手毕,美战士选精于技击者十余人,请与较,曼青许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他多才多艺,有“永嘉五绝”之誉(指诗、书、画、医、拳)。

他精岐黄,抗战时,曾在重庆来龙巷悬壶济世,医道大行。

他对《易经》、诗词等,均造诣极深。

在台湾专集出版,刊行于世者,有《玉井草堂诗集》二册、《论语释旨》、《学庸新解》、《老子易知解》、《易全》(上下)、《曼髯三论》(诗书画)、《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曼髯书画》二册,和中医书籍多种。

从上面这些书目,可见他是名符其实的学者。

治学范围之广博,近世还不多见。

从这一本《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对其治学的深度,也就可以概见其余了。

自民国廿几年起,从他学拳的人就极多。

在他任湖南国术馆馆长时,就在学员中普及太极拳。

在此后终其一生的教学中,主要就推广经他缩编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极拳,较之我们推广《简化太极拳》,时间上还早。

因之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先驱者。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上,郑曼青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如所周知,《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大量发行,对杨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可以说起了正宗教材的作用,该书虽署名杨澄甫著,可实际上是郑曼青代笔的。

我们不应忘记他在宏扬太极拳方面,做过的卓越贡献。

由于几十年来的隔绝,50岁以下的人,知道“郑曼青”这大名的不多了,我知道的也很有限,除了上述种种,还知道他是永嘉人,1975年在台湾去世,享年不详,估计80岁左右,也很可能还不满80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他的爱徒或知己好友,能写出他多才多艺,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来。

目前在东南亚一带教拳的黄性贤先生,以及在美国创办环球太极拳社的罗邦桢先生,就是郑曼青的高足,在海外很有盛名。

开篇有陈微明、京山邓克愚、东武李寿(jian)三篇序言及自序一篇,不同于一般与拳无关之颂扬文字,更非借名人以自眩,可以当作武林遗事或武术史料看,故抄而存之。

陈微明序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

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

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

日本既降,君来海上,出所述师授口决!读之,义极精,条别粲然,虽不出太极拳论之原理,而指示学者俾有可循之途。

与拙作太极拳答问,互相发明。

君不吝惜,公之于世,诚学太极拳者之宝筏也。

爰书数言,以告真赏。

丁亥四月陈徽明。

邓序予友郑君曼青,世称永嘉五绝。

予则独服其拳术之精,允得杨师澄甫之心传。

一日在渝,同应英吉利驻我国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馆表演太极拳术,时英军访华团在馆,悉少壮军人,意气豪迈,见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伟,实力雄厚者,得欲与曼青一试乎?”众皆连声诺诺。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为最;即趋前询以试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于寻丈外,汹涌而来,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侧身左让其锋,则安君已颠仆数步之外;旋复攘右臂揎左拳,又从右颠仆如前状;最后变用双拳搏击式,向曼青迎头猛击,势殊惊人,甫见曼青头乍后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扑之,则安君已两脚离地,仰后翻跌于寻丈外,迫至场边,骤见曼青飞步随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场外。

众皆惊喜赞叹,余人睹状不敢较。

请作表演,曼青即棚右臂,作虚抱式。

予日:“谁能推之使稍移动,为胜。

”某君首推之,不能动摇。

又加一人.并力推挤良久,仍未尝稍动分许。

蒲乐遭君转请作他种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请固握予掌,以力压之.弗使翻动,为胜。

”则有数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请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击之.至十数下,缩手而退,蒲君复举拳连砍数十下,而曼青行无所事。

时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华语,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铁否?”四座掌声齐发,成叹吾国国术之妙,为不可几及。

丽英国人士:知有太极拳艺者,亦以此为刨举。

郑君倘不得杨师之心传,其能运用如是之神妙乎!兹本其心传,以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且多发前入所未发,行将付梓,属序于予.因追述此一事,以应之。

京山邓克愚。

李序中日战兴,于避寇巴山,得琛郑君曼青.居处近,过往亦密,相与研究太极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于是,始悉曼青之造诣精深,沦理超妙,。

盖原本杨师澄甫。

而余忝在同门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国美利坚陆军驻渝者百余人,每周有联欢会,闻曼青与英吉利驻我国大使馆之文武官员,作友谊比赛,数胜之,乃邀请与会。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张纪培等五六人,参加表演太极拳推手毕,美战士选精于技击者十余人,请与较,曼青许之。

一经交手先后不措者五人。

忽一人体重二百三十余磅,于寻丈外舞拳跳跃,向头部击来,曼青摺肘接之,应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声震屋瓦;又奔跃来,曼青举手送之,复跌出,其人摇头呼:“负负!”四座欢呼,掌声齐作。

中有一人奇之日:“何以如两人举而掷之?”张君纪培善英语,即以太极拳之运气,以无力打有力解之,而余以曼青手法身法有过人处,每发人出,其声其状,似以钱投鼓,直至撞壁而止,此非具有内劲不办。

今者以其所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见际,凡数万言,不独畅师旨而已,且多发前人所未发者。

诚度世之金铖,卫生之鸿宝也。

爰书数言为同道者告。

丁亥九月东武李寿钱谨识。

敬按:邓、李两人因是当时的参与者,均如摄相机一样,对事件作了生动的记录,绘声绘影,是不可多得的太极拳傲手掌故。

也可见郑氏真是身手不凡,能饮誉海内外,为杨式太极拳扬名显威,绝非偶然。

近人有说太极拳太软了没有用的,可于此开开眼界。

自序(摘要)作者先说明他热爱太极拳的原因,是“弱年患肺病,吐血咳嗽不已,习太极拳不数月,病竞霍然”。

于是对拳“乃益重视之,驾乎眠食之上”。

早晚练拳,未曾间断。

继而说他为什么著作本书,“今体维摩病瘸之心,发尼父推已之愿,’善与人同,达兼天下,欲虚赢者戡而为强,衰病者兴而有作,以引为己任,足书之作,其可缓乎!”接下去,他说《太极拳体用全书》是应他和同门匡克明之请,才于1934年5月出版发行。

但“杨师澄甫,以家传绝业,来肯轻易教授,正恐传非其人,故仅述体用之梗慨,以传乎世耳。

今者澄师已归道山,欲求益,不可复得,因罄举所秘,笔诸于书,聊欲广古之上医医未病之旨,与世之学者,验养气之功。

庶自强以强国,我民族其振兴乎!”三十五年(1946年)重阳,永嘉郑曼青自序于秣陵(南京)敬按:在陈徽明序中,有“至蜀复遏奇士与究,道益晋”(晋即进)一句。

为了避免将来的考证学家,对这一句得不到结论而成悬案,特下一按语,是指抗战时期,郑曼青住重庆,曾去成都与其师兄李雅轩交流拳艺一事。

从这寥寥ll字,可以看出前贤的谦逊和对李氏的推祟。

《释名义》作者在《释名义》一篇中说,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

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用意深矣。

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阻j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

敬按:这“无所不用其极焉”一句,大堪玩味,这正是拳论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同义语。

也正是杨、吴两式太极拳追求大松大软,高度松柔,然后才能极重极刚的行功指南。

这说明,真正的太极拳是走极端的,能极轻才能极重,能极柔才能极刚。

这样追求极轻极柔的练法,需要高度智慧,所以难度大得多,因而很多人不易接受。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

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俱伤,非高手也。

被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

柔静之至,是为阴极。

阳极而遇阴极。

未有不败。

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

余故日,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

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日学吃亏,谁宁为之。

要知学吃亏,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

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

敬按:这一段话,说得轻巧,但太极拳之所以难学,恰正是这化劲的本事,不容易精细。

懂劲两字,说来筒单,.实际上无底。

所以追求一生,有味极了。

学太极拳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

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

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在《通玄实》一篇中,作者说,太极拳立论纯乎哲学,其立场合乎科学,都是可以在体与用中得到证实的。

然而太极拳之原论甚精,事实亦奇,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是运而后动也。

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之后劲。

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运动,则大相径庭。

敬按:这“运而后动”,极为准确地说明了太极拳与其它拳之肢体运动、规律大不相同。

运而后动,是依先后次序、“周身节节贯串”地动,这是追求松柔、完整的主要方法,也是祛病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般练太极拳的人,都只说气沉丹田,未予深究,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

人身为病,若膨胀、黄疸、湿痹、湿热熏蒸之类,均与腹部蓄水过多、气化不利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