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歌括四百味 繁体版

合集下载

药性歌(凡二百四十首添加)

药性歌(凡二百四十首添加)

药性歌(凡二百四十首添加)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胃。

(肺热并阴虚火动者禁用。

)黄性温,敛汗固表,托里生肌,气虚莫少。

(得防风其功愈大。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消痰化痞。

(凡用,须土炒之。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补脾元,赤通水道。

(阴虚者勿用。

)甘草味甘,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解百药毒,中满者勿用。

)当归性温,使血归经,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头,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

)川芎味辛,诸风可逐,逐瘀调经,清利头目。

(不宜单服、久服,令人暴亡。

)白芍酸寒,养阴益肝,收敛耗散,虚痢可安。

(初痢、积痢勿用。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赤睛功擅。

生地黄寒,能清湿热,骨蒸可痊,滋阴补血。

熟地黄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髭黑发。

(上二味,俱勿犯铁。

)麦门冬温,祛烦解渴,润肺清心,消除肺热。

天门冬寒,止嗽消痰,肺痈肺痿,解渴除烦。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目,浓肠止痢。

(生用泻心清热;酒炒浓肠胃;姜制止呕吐。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中枯而飘者,泻上焦之火;条实而坚者,退下部之热。

)黄柏味苦,滋阴抑火,湿热烦蒸,用之俱妥。

栀子苦寒,解郁除烦,吐红鼻衄,肺火能蠲。

(丹溪云∶栀子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从小便泄去。

)连翘苦寒,解诸经毒,上至顶颠,下行腿足。

石膏大寒,能清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沉寒,解渴除烦,清暑利窍,转危就安。

知母味苦,泻火滋肾,有汗骨蒸,虚劳可定。

贝母微寒,宁嗽消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消瘀破血,快膈通肠,开行结热。

(酒炒上达;生用下行。

)芒硝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即朴硝,因再煎炼,倾入盆内,结成芒硝也。

)柴胡味苦,泻肝治疟,寒热往来,解肌要药。

前胡微寒,止嗽消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微寒,清胃止衄,升提下陷,齿痛可逐。

桔梗性平,宽舒胸胁,载药上浮,诸药舟辑。

(其功又能止咽喉肿痛。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赤芍、生地、熟地、麦门冬、天门冬、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石膏、滑石、贝母、大黄、(川军、锦纹)、柴胡、前胡、升麻、桔梗、紫苏、麻黄、葛根、防风、荆芥、细辛、羌活、独活、知母、白芷、藁本、香附、乌药、枳实、枳壳、白寇、青皮、陈皮、苍术、厚朴、南星、半夏、藿香、槟榔、腹皮、扁豆、栀子、香薷、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地骨皮、木瓜、威灵仙、杜丹皮、玄参、沙参、丹参、苦参、龙胆草、五加皮、防己、地榆、茯神、远志、酸枣仁、菖蒲、益智仁、甘松、小茴香、大茴香、干姜、附子、川乌、木香、沉香、丁香、砂仁、荜澄茄、肉桂、桂枝、吴茱萸、延胡索、薏苡仁、肉豆寇、草豆寇、河子、草果、常山、良姜、山楂、神曲、麦芽、苏子、白芥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陆、海藻、牵牛子、葶苈、瞿麦、荆三棱、五灵脂、莪术、干漆、蒲黄、苏木、桃仁、姜黄、郁金、金银花、漏芦、白蒺藜、白芨、蛇床子、天麻、白附子、全蝎、蝉蜕、僵蚕、蜈蚣、木鳖子、蜂房、白花蛇、蛇蜕、槐花、鼠粘子、茵陈蒿、红花、蔓荆子、马兜铃、百合、秦艽、紫菀、款冬花、金沸草、桑皮、杏仁、乌梅、天花粉、瓜蒌仁、密蒙花、菊花、木贼、决明子、犀角、羚羊角、龟甲、鳖甲桑寄生、火麻仁、山豆根、益母草、紫草、紫葳、地肤子、楝根皮、樗根白皮、泽兰、牙皂、芜荑、雷丸、胡麻仁、苍耳子、蕤仁、青葙子、谷精草、白薇、白敛、青蒿、茅根、大小蓟、枇杷叶、射干、鬼箭羽、夏枯草、卷柏、马鞭草、鹤虱、白头翁、旱莲草、慈菰、榆白皮、钩藤、唏莶草、辛夷、续随子、海桐皮、石楠叶、大青叶、侧柏叶、槐实、瓦楞子、棕榈子、冬葵子、淫羊藿、松脂、覆盆子、合欢皮、金樱子、楮实、郁李仁、密陀僧、伏龙肝、石灰、穿山甲、蚯蚓蟾蜍、刺猬皮、蛤蚧、蝼蛄、桑螵蛸、田螺、水蛭、贝子、海螵蛸、青礞石、磁石、花蕊石、代赭石、黑铅、狗脊、骨碎补、茜草、王不留行、狼毒、藜芦、蓖麻子、荜拨、百部、京墨、女贞子、瓜蒂、粟壳、巴豆、夜明砂、斑蝥、蚕砂、胡黄连、使君子、赤石脂、青黛、阿胶、白矾、五倍子、玄明粉、通草、枸杞、黄精、何首乌、五味子、山茱萸、石斛、破故纸、薯蓣、苁蓉、菟丝子、牛膝、巴戟天、仙茅、牡蛎、川楝子、萆廨、续断、龙骨、人发、鹿茸、鹿角胶、腽肭脐、紫河车、枫香脂、檀香、安息香、苏合香、熊胆、硇砂、硼砂、朱砂、硫磺、龙脑、芦荟、天竺黄、麝香、乳香、没药、阿魏、水银、轻粉、砒霜、雄黄、珍珠、牛黄、琥珀、血竭、石钟乳、阳起石、桑椹子、蒲公英、石韦、扁蓄、鸡内金、鲤鱼、芡实、石莲子、藕节、龙眼、莲须、石榴皮、陈仓米、莱菔子、砂糖、饴糖、麻油、白果、胡桃、梨、榧实、竹茹、竹叶、竹沥、莱菔根、灯草、艾叶、绿豆、川椒、胡椒、石蜜、马齿苋、葱白、胡荽、韭、大蒜、食盐、茶、酒、醋、淡豆豉、莲子、大枣、生姜、桑叶、浮萍、柽柳、胆矾、番泻叶、寒水石、芦根、银柴胡、丝瓜络、秦皮、紫花地丁、败酱、红藤、鸦胆子、白鲜皮、土茯苓、马勃、橄榄、蕺菜、板蓝根、西瓜、荷叶、大豆卷、佩兰、冬瓜子、海金沙、金钱草、赤小豆、泽漆、葫芦、半边莲、海风藤、络石藤、桑枝、千年健、松节、伸筋草、虎骨、乌梢蛇、夜交藤、玳瑁、石决明、香橼、佛手、薤白、荔枝核、柿蒂、刀豆九香虫、玫瑰花、紫石英、仙鹤草、三七、百草霜、降香、川芎、月季花、刘寄奴、自然铜、皂角刺、蠓虫、蛰虫、党参、太子参、鸡血藤、冬虫下草、锁阳、葫芦巴、杜仲、沙苑蒺藜、玉竹、鸡子黄、谷芽、白前、胖大海、海郛石、海蛤壳、昆布、海蜇、荸荠、禹余粮、小麦、贯众、南瓜子、铅丹、樟脑、炉甘石、大风子、孩儿茶、木槿皮、蚤休、番木鳖、老鹤草、茄根、柳叶、穿山龙、透骨草、玉米须、连线草、小檗、仙人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耳草、马尾连、穿心莲、铁苋菜、酸浆、洋金花、芹菜、罗布麻、臭梧桐、猪毛菜、黄瓜秧、瓦松、地锦、苎麻根、荠菜、鸡冠花、紫珠、酸模、棉花根、鹿衔草、常用中草药老鹤草(蟒牛儿苗、老鹤嘴):老鹤草苦,祛湿散风,活血通络,关节肿痛。

中药四百味歌诀

中药四百味歌诀

中药四百味歌诀中药材是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品,分成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理气药等各种类型,有补虚清热解毒、泻下逐水、芳香化湿等多种多样作用。

下边看一下中药材四百味歌诀。

理气药气贵周流,逆滞则病。

气逆宜降,气滞血瘀宜行。

郁金行气活血化瘀,香附开郁调理月经。

乌药疏肝理气调变并可理疝。

甘松调气行滞尤善治痢。

茯苓理气以健脾胃,绿皮破气而舒肝理气。

姜厚朴除满兼降逆,枳壳消痞而宽肠。

益气活血止疼以延胡索,健脾和胃止呕以春砂仁。

川楝子泄肝火以止疼,大腹皮洒水气而宽中。

理气降逆也伤元,调气使平勿太过。

消食药饮食搭配而致,胃肠乃伤。

气滞血瘀食停,治宜助消化。

山楂果能消肉制品之积,活血化瘀而化瘀滞;电音之王能祛痰湿之滞,助消化又解时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底缓,麦芽糖消麦宽中回奶水。

食滞时间一长便出疳,立即消导应留意。

止血药血行脉中,以滋润百骸。

离经妄行,则汨汨在外。

仙鹤草活血功捷,侧柏叶涩血效良。

茜根行瘀滞以活血,茅除根吐衄而作用。

海棠花清肠热、内治脏毒。

地榆疗血痢、外用烫伤。

三七祛淤活血尤善止疼,白及收敛性活血又疗损害。

须辨流血证之热寒实虚,再施止血药以温清补通。

活血祛瘀药血归属于阴,随气而行。

停留五脏六腑经脉,淤血诸证由生。

紫丹参生寒,泄热而行瘀滞。

羌活温散,活血化瘀并去头风。

疗痈疮痛苦以乳香,治亲信瘀痛用灵脂。

桃仁偏于祛淤并润肠通便,玫瑰花善于活血化瘀而通脉。

益母草颗粒调理月经活血化瘀便于水,牛膝根引血下滑而通络。

祛淤之品,性究攻伐,孕妇经多,不适合使用。

清热药里热之证,服药当清.微寒.生津润.咸寒.药效之别.祛火.救津.祛毒.治证不一样熟石膏清胃经高烧渴不欲,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黄芩泻心,苦化湿而寒胜热.柴胡泻肺,上凉膈而下清肠排毒.山栀子泻三焦寒湿之蕴结,黄檗泻肾脏壮火之多.元参咸寒,化结增液,生地生津润,散血救津.赤芍药.牡丹皮,散血热以祛淤,白薇草.地骨皮,退虚火而除蒸.清热去火金银花为本,中频消结莲翘为良.毛冬青活血化瘀通络宜优选,穿心莲清热解毒化湿用为本.消暑湿以荷叶,透暑风用青篙.察热邪之所属.审津气之兴衰,才可以紧密结合武器,药皆诚恳。

中药药性四百味歌诀(不能熟背也要熟读)

中药药性四百味歌诀(不能熟背也要熟读)

中药药性四百味歌诀(不能熟背也要熟读)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

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间。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

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

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

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

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

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

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

而先天之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

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

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

巫咸曰:善。

——《黄帝外经》三关升降篇01 药性歌括四百味 01 (儿童跟读)亲子群星 - 中医四小经典中药药性四百味歌诀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

药性四百味——中药药性大全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宜忌不同。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400味中药药性口诀大全+药性赋

400味中药药性口诀大全+药性赋

400味中药药性口诀大全+药性赋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歌括(四百味)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药性歌括四百味-繁体版

药性歌括四百味-繁体版

药性歌括四百味■繁体版《藥性歌括四百味》歌括輯錄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

君臣佐使,運用於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凶。

1.人參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2.黃芪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3.白術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附:茯苓皮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6.當歸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7.白芍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8.赤芍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9.生地附:鮮生地生地微寒,能消溫熱,骨蒸煩勞,養陰涼血。

10.熟地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

11.麥門冬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12.天門冬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13.黃連(川連)黃連味苦,瀉心除(疒言(hū)),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14.黃芩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15.黃柏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16.梔子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連翹附:連翹心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堪逐。

18.石膏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渴頭疼,解肌立妥。

19.滑石滑石沉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20.貝母附:川貝母、象貝母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21. 大黃(川軍、錦紋)大黃苦寒,實熱積聚,蠲(ju ā n)痰逐水,疏通便閉。

22. 柴胡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23. 前胡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24. 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 桔梗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26. 紫蘇附:蘇葉、蘇梗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27. 麻黃附:麻黃根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28. 葛根附:葛花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藥性歌括四百味》歌括輯錄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

君臣佐使,運用於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凶。

1.人參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2.黃芪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3.白術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附:茯苓皮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6.當歸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7.白芍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8.赤芍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9.生地附:鮮生地生地微寒,能消溫熱,骨蒸煩勞,養陰涼血。

10.熟地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

11.麥門冬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12.天門冬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13.黃連(川連)黃連味苦,瀉心除(疒言(hū)),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14.黃芩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15.黃柏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16.梔子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連翹附:連翹心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堪逐。

18.石膏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渴頭疼,解肌立妥。

19.滑石滑石沉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20.貝母附:川貝母、象貝母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21.大黃(川軍、錦紋)大黃苦寒,實熱積聚,蠲(juān)痰逐水,疏通便閉。

22.柴胡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23.前胡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24.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26.紫蘇附:蘇葉、蘇梗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27.麻黃附:麻黃根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28.葛根附:葛花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29.薄荷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散熱,骨蒸宜服。

30.防風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痹疼,諸風口噤。

31.荊芥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瘀。

32.細辛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

33.羌活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疼,舒筋活絡。

34.獨活獨活辛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35.知母知母味苦,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36.白芷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37.槁本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祛,風邪可屏。

38.香附香附味甘,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39.烏藥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40.枳實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牆倒壁。

41.枳殼枳殼微寒,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42.白蔻附:白豆蔻花、白豆蔻殼白蔻辛溫,能祛瘴翳,溫中行氣,止嘔和胃。

43.青皮青皮苦溫,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44.陳皮附:橘白、橘紅陳皮辛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45.蒼術蒼術苦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去瘴翳。

46.厚樸厚朴苦溫,消脹泄滿,痰氣瀉痢,其功不緩。

47.南星附:膽星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風搐自安。

48.半夏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疼,嗽嘔堪入。

49.藿香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50.檳榔檳榔辛溫,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51.腹皮(大腹皮)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52.香薷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53.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扁豆微溫,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54.豬苓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多服損腎。

55.澤瀉澤瀉甘寒,消腫止渴,除濕通淋,陰汗自遏。

56.木通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57.車前子附:車前草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實。

58.地骨皮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59.木瓜木瓜味酸,濕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60.威靈仙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xuán)癖(pǐ),風濕皆用。

61.牡丹皮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62.玄參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63.沙參沙參味甘,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64.丹參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65.苦參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66.龍膽草龍膽苦寒,療眼赤疼,下焦濕腫,肝經熱煩。

67.五加皮五加皮溫,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68.防己(木防己、漢防己)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69.地榆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70.茯神茯神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71.遠志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72.酸棗仁附:酸棗樹皮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73.菖蒲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74.柏子仁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潤腸,更療驚悸。

75.益智仁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76.甘松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77.小茴香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疼,調中暖胃。

78.大茴香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79.幹薑幹姜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寒尤堪。

80.附子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功有。

81.川烏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疼,破積之物。

82.木香(廣木香)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83.沉香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地,氣逆為佳。

84.丁香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85.砂仁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行氣破滯。

86.蓽澄茄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逐寒氣。

87.肉桂肉桂辛熱,善通血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88.桂枝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89.吳茱萸吳萸辛熱,能調疝氣,臍腹寒疼,酸水能治。

90.延胡索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91.薏苡仁(苡仁)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92.肉豆蔻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93.草豆蔻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94.訶子(訶黎勒)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95.草果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辟瘴。

96.常山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97.良薑附:紅豆蔻良薑性熱,下氣溫中,轉筋霍亂,酒食能攻。

98.山楂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99.神曲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結逐痰,調中下氣。

100.麥芽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101.蘇子(紫蘇子)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

102.白芥子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痞塊,服之能安。

103.甘遂甘遂苦寒,破症(zhēng)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104.大戟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症堅,其功瞑眩。

105.芫花芫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濕,止咳痰吐。

106.商陸(赤商陸、白商陸)商陸苦寒,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

107.海藻海藻鹹寒,消癭(yǐng)散鬁(lì),除脹破症,利水通閉。

108.牽牛子(黑醜、白醜)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xuán)癖(pǐ),散滯除壅。

109.葶藶(葶藶子)葶藶辛苦,利水消腫,痰咳症瘕(jiǎ),治喘肺癰。

110.瞿麥瞿麥苦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111.荊三棱(三棱)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112.五靈脂五靈味甘,血滯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3.莪術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經最宜。

114.幹漆幹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115.蒲黃蒲黃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須炒,破血用生。

116.蘇木蘇木甘鹹,能行積血,產後血經,兼醫撲跌。

117.桃仁桃仁甘平,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嘗。

118.薑黃薑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結痛,下氣最捷。

119.郁金(廣郁金、川郁金)郁金味苦,破血行氣,血淋溺血,鬱結能舒。

120.金銀花附:忍冬藤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121.漏蘆漏蘆性寒,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122.白蒺藜蒺藜味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

123.白及白及味苦,功專收斂,腫毒瘡瘍,外科最善。

124.蛇床子蛇床辛苦,下氣溫中,惡瘡疥癩,逐淤祛風。

125.天麻天麻味甘,能驅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

126.白附子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痹風瘡,中風痰症。

127.全蠍全蠍味辛,祛風痰毒,口眼斜,風癇發搐。

128.蟬蛻蟬蛻甘寒,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

129.僵蠶僵蠶味咸,諸風驚癇,濕痰喉痹,瘡毒瘢痕。

130.蜈蚣蜈蚣味辛,蛇虺惡毒,鎮驚止痙,墮胎逐瘀。

131.木鱉子木鱉甘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疼,消腫最速。

132.蜂房(露蜂房)蜂房鹹苦,驚癇瘛疭,牙疼腫毒,瘰鬁乳癰。

133.白花蛇花蛇溫毒,癱瘓斜,大風疥癩,諸毒稱佳。

134.蛇蛻蛇蛻咸平,能除翳膜,腸痔蠱毒,驚癇搐搦。

135.槐花槐花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136.鼠粘子(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辛,能除瘡毒,癮疹風熱,咽疼可逐。

137.茵陳蒿茵陳味苦,退疸除黃,瀉濕利水,清熱為涼。

138.紅花附:藏紅花紅花辛溫,最消瘀熱,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139.蔓荊子蔓荊子苦,頭疼能醫,拘攣濕痹,淚眼堪除。

140.馬兜鈴附:杜青木香兜鈴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

141.百合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142.秦艽秦艽微寒,除濕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143.紫菀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癰吐膿,寒熱並濟。

144.款冬花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喘咳,補勞除煩。

145.金沸草附:旋覆花金沸草溫,消痰止嗽,明目祛風,逐水尤妙。

146.桑皮(桑白皮)桑皮甘辛,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淺。

147.杏仁(苦杏仁、甜杏仁)杏仁溫苦,風寒喘嗽,大腸氣閉,便難切要。

148.烏梅烏梅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津,能安瀉痢。

149.天花粉天花粉寒,止渴祛煩,排膿消毒,善除熱痰。

150.瓜蔞仁瓜蔞仁寒,寧嗽化痰,傷寒結胸,解渴止煩。

151.密蒙花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虛翳青盲,服之效速。

152.菊花(黃菊花、白菊花、野菊花)菊花味甘,除熱祛風,頭暈目赤,收淚殊功。

153.木賊木賊味甘,祛風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

154.決明子決明子甘,能祛肝熱,目疼收淚,仍止鼻血。

155.犀角(已禁用)附:廣角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156.羚羊角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驚解毒,神志能安。

157.龜甲附:龜甲膠龜甲味甘,滋陰補腎,止血續筋,更醫顱囟。

158.鱉甲鱉甲咸平,勞嗽骨蒸,散瘀消腫,去痞除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