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选考教案(适用全国)

第Ⅰ课时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①)点点落实(一) 微生物的利用[一过基础]1.理清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2.把握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两个实例(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①筛选菌株: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菌株。
②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③过程: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④鉴定方法:含酚红指示剂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细菌→出现红色透明圈,则该菌能分解尿素。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①实验原理:即: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二过易错](1)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2015·江苏卷,T19B)(×)(2)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
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3)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4)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5)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中,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6)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三过高考]1.(2018·全国卷Ⅰ)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
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群落演替
1. 概念与分类
- 初生演替
- 次生演替
2. 原因
- 生物因素
- 非生物因素
- 人类活动
3. 过程与生态意义
- 结构与功能变化
- 系统稳定与多样性
```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层级和条目化的方式,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句,便于学生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生态意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设计相关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演替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后,我将设计以下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和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2. 作业分析: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他们在群落演替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不足。
3. 教学录像: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回顾教学过程,观察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5.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理解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实际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掌握方面
1. 学生能够明确群落演替的定义,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如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
2.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这由学生讨论比较得出。
【任务一】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22分钟)
教师展示课本38页图2-11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让学生完成模型构建。
同时利用对比各个阶段的特点
让学生分享构建思路完成各个阶段对比,穿插下列问题(PPT上不展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地衣阶段又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2.为什么经历苔藓阶段后,不能马上长出高大乔木,而是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
4、小结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对比
教学反思
亮点
缺憾
改进措施
课后
作业
详见课后练习
教学重难点:1.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过程和规律。
2.归纳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
教学方法:情景探究法、对比归纳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2-3分钟)
通过观看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案例,引出问题:
火山喷发这一区域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教学目标:1.通过对裸岩上演替和弃耕农田上演替的分析和讨论,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观和物理模型构建,阐明不同群落演替类型的概念、过程和规律。(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观察和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学生需整理《群落的演替》课程中的主要概念、理论、图表和实验步骤,形成课堂笔记。
2. 概念理解:学生需完成一份简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考察他们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以下案例,并写出分析报告:在一个特定区域,群落经历了怎样的演替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案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4. 实践作业:学生需在校园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方选择一处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该环境中群落的演替过程,拍照或录像作为证据,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需学生独立完成后提交,家长和老师只提供指导,不代劳。
2.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不接受延期申请。
3. 真实有效:实践作业需真实有效,如有不实将视情况扣分。
4. 反思与总结:学生需在作业提交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堂笔记、概念理解题、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则主要针对概念理解题和选择题。
3. 评分与反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和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水平。
五、作业反馈1. 作业反馈的形式:作业反馈可以通过书面评语、电子邮件或在线平台等方式进行。
2. 反馈的内容:反馈应包括学生的优点、不足和建议,以及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概念简要介绍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群落演替的定义解释群落演替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介绍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5.群落演替的过程以草原到森林的演替为例,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介绍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替代、物种入侵、物种适应性变化等。
7.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流域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群落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高考真题教案(适用全国)

重难增分专题四高考4个必考主观大题精细研究——“生态类”题目第1课时精研高考真题——明考点·查不足高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说明:加※的设问是针对本考点的设问,下同)1.(2017·全国卷Ⅱ,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2015·全国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学科&网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参考答案】C解题技巧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参考答案】D考向二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参考答案】A技法提炼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1)群落演替的方向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4.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一样,都属于初生演替C.上述演替过程中,植被的光能利用率逐渐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正确;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仍然保持在10%~20%,C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群落中优势种不同于前一群落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C.初生演替既可以起源于陆地也可起源于海洋D.围湖造田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3.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草地生态系统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C.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D.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4.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
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B.图中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5.在湿地边坡等环境恶劣的地区恢复为林地的过程必须通过人工干预,在恢复林地的前期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先锋植物进行种植,这有利于林地的快速恢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湿地边坡恢复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先锋植物应不仅能适应贫瘠土壤,还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D.先锋植物最好选用从其他地区引入的繁殖快、易存活的植株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B.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8.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
A.1942年比1917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2017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1917~2017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9.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注:W.水面植物;M.水边植物;S.岸上植物;Bm.沼泽草地植物;Bs.沼泽灌木;C.松树林;D.落叶树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0.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
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样地编号起始群落类型经过7年修复后草本层群落类型植被总覆盖度生长型物种丰富度1 沙棘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80%乔木—灌木0草本 2.152 紫花苜蓿铁杆蒿+长芒草85% 乔木—灌木—草本 2.643 达乌里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赖草50% 乔木—赖草灌木—草本 3.19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 __________(生长型)。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11.(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2.(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1.【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但原有优势种并未被淘汰,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既可以起源于陆地也可起源于海洋,C正确;围湖造田使水生群落在短时间内变成了陆生群落,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