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

合集下载

河北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出题人:高静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货币一般被认为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下列有关货币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秦朝曾经用图一中的货币来巩固其统治B. 北宋政府曾经一度推广图三中的货币C. 图二中货币最早可能铸于唐朝开元年间D. 他们的使用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初期统一使用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时期才有的而是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的,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秦朝统一以后,发行半两钱来统一全国的货币,北宋时期政府曾经大力推行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材料中反映的中国古代货币都促进了经济发展,表述均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判断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可以得出,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所以①③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的农书,与材料中时间“南宋年初”不符,所以②错误。

曲辕犁出现是唐朝,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所以④错误。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①③正确,凡含有②④的选项都错误。

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道3分,共60分)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2。

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A.提出“德政”B.编定“六经”C.提倡“民贵君轻"思想D.开创私学3.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提出“仁政”思想4.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5.某一学派认为,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个学派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6.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7.汉代以后儒学大家们惊呼“孟子后,千载无真儒”。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以后的儒学背离了孟子性善论B.今文经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C.古文经学已失传无法找回孔孟思想D.儒学已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8.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I卷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封国是由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周文化一致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2.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

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

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

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3.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A.废除了丞相制度B.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C.致力于加强皇权D.裁减官吏,节省开支4.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

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考查范围:以必修三1-3单元为主)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考查范围:以必修三1-3单元为主)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考查范围:以必修三1-3单元为主)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6分)1. 宗庙与宫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宗庙与宫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处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时期,宗庙被迁出都城。

这一变化反映出A. 祖先崇拜在秦朝逐渐淡化B. 儒家思想遭受排挤C. 皇权与神权关系日渐疏离D. 血缘政治地位削弱2.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帝鬼神祭祀,乃至后来中国上生上长的道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说明中国宗教A.脱胎于自然崇拜 B.反对追求来世 C.受儒家思想影响 D.富含人文精神3. 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A. 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 B. 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继承制C. 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 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4. 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实用文档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是A.人性本善B.礼法并施C.对鬼神敬而远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超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2、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

”“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3、《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4、庄子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这反映出庄子()A.肯定人的主观力量 B .以辩证法看待自然C.豁达超脱的人生观D.对现实政治的批判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6、《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精篇1精篇3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精篇1精篇3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2.“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贾谊、汉昭帝B.董仲舒、汉高祖C.魏征、唐太宗D.董仲舒、汉武帝3.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

这种思想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B.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4. 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 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5.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关系是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7.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入西学以拯救儒学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直至严复,到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西儒对立状态。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洛阳市2018—2019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洛阳市2018—2019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甥舅之国”的出现A.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D.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柳宗元意在强调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4.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

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6.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文不值的天空。

”皮洛夫针对的这两个国家分别是A.法国英国B.法国意大利C.波兰英国D.比利时西班牙2.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勋爵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在熄灭,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了。

”格雷勋爵这句话针对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俄国的十月革命C.德奥建立军事同盟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该战役是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4.以下为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1917年双方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①意大利的倒戈②美国的参战③俄国退出一战④英国的海上封锁A.①②④B.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列宁曾经提出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

一战期间,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的A.二月革命B.四月革命C.十月革命D.十一月革命6.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以下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巴黎和会期间,虽然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之多,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所谓的“三巨头”,“三巨头”指的是A.威尔逊克里孟梭劳合·乔治B.威尔逊克里孟梭张伯伦C.威尔逊克里孟梭丘吉尔D.威尔逊克里孟梭罗斯福8.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写道:“福煦元帅要求今后法国的边界必须延至莱茵河;德国必须解除武装;其军事体制必须瓦解;它的要塞必须拆毁;德国会变得赤贫;它得负担难以计算的战争赔款……根据《凡尔赛和约》有关领土的条文,德国的领土实际上原封未动,它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的国家。

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之后,十分精确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丘吉尔认为福煦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A.《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埋下世界二十年后冲突的种子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够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种子C.《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埋下德国在二十年后民族复仇的种子D.《凡尔赛和约》体现了过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种子9.劳合·乔治说:“德国人民已经无疑地证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力量的民族之一,但他们竟然被许多小国所包围,而这些小国中,许多国家的人民过去从来没有组织过一个稳固的政府,他们每个国家却都拥有人数众多的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吵闹着要和自己的祖国合并,我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能成为将来产生战争的理由了。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A. 凡尔赛体系存在严重不稳定性 B.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矛盾C.凡尔赛体系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D.民族自决原则并没有真正实行10.“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

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以上内容体现的是国联盟约中的A. 委任统治 B.集体安全C.民族自决 D.全体一致11.“休斯先生(华盛顿会议美国代表)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

”与这段话有关联的条约是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九国公约》12.“传统国际法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

”这里的“巴黎公约”指A.《凡尔赛和约》 B.《国联盟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1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驶出危机的险滩,美国A.实施“新政” B.采取经济自由放任C.走上法西斯道路 D.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4.下图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该油画内容取材于A.西班牙内战 B.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C.中国九一·八事变 D.德国入侵波兰15.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以下属于二战时期英法绥靖政策表现的是①国联“迁就”日本侵略中国②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③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④“慕尼黑阴谋”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下图为纳粹德国进攻示意图,与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A.法国、英国、奥地利、土耳其 B.英国、法国、奥地利、苏联C.英国、奥地利、法国、美国 D.英国、西班牙、奥地利、美国17.二战时期的主要战争有明确的作战计划,右图反映的是A.巴巴罗萨计划B.施里芬计划C.火炬计划D.海狮计划18.《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

这反映了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19.1942年10月,他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

他是A.丘吉尔B.蒙哥马利C.艾森豪威尔D.曼施坦因20.“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宣告以上内容的会议在右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1.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关于这场战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开始出现转折B.战后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C.该战役中德国陆军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D.该战役发生在1941年1.秦朝郡县制的确立被认为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C.郡县长官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23.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监御史)禄凿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

”该“渠”指的是A.郑国渠B.井渠C.灵渠D.都江堰24.秦始皇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关于秦始皇统一进程,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南征百越②北击匈奴③统一六国A.③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②①25.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开始出现于秦朝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26.《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据司马迁说,其由孔子编订。

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多残缺。

汉初,秦博士伏生所传《尚书》29篇,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时字体书写,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

清代学者阎若璩从语义、典制等角度证明《古文尚书》为伪造。

2008年公开的清华简证实《古文尚书》系伪造。

这说明A.《尚书》的考辨,必须经过考古学的新发现方能弄清B.学界已证明《古文尚书》为伪造,因此没有学术价值C.历史的基本事实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今文尚书》并不是后人伪造,目前已成为客观事实27.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能说明这一外交政策的是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对于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③召见朝鲜使者、日本遣唐使④与吐蕃和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8.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其三部10万众南下投清。

康熙为安置喀尔喀,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

喀尔喀属于A.蒙古族 B.汉族 C.满族 D.藏族2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与这一思想主旨针锋相对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30.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他们虽互不知晓,但思考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

下列属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相似观点的是①崇尚道德,推行德治②创立私学,讲学自由③提出“中庸之道”④挑战权威,推崇科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

……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美)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的主要手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说明16—19世纪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成为“世界性大战”的主要原因。

(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