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意境

合集下载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成就。

宋元山水画在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成就1.笔墨精湛。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写意与意境的把握,具有细腻、规矩、工整、平润、绵和、洒脱等笔墨特点,带有自然流畅的气息,以及极富表现力的主题内容。

2.画面灵动。

宋元山水画注重画面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画面灵动自然,富有生命感和韵律感,有时简单明了,有时则繁富细腻,这种自然流畅的特点也是其一大艺术上的成就。

3.主题丰富。

宋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曾经涵盖了中国的山水、湖泊、江河、关隘、大峡谷、峰岭、典型的风俗、史诗、神话等各种特征,极富野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审美特征1.追求自然真实。

宋元山水画十分追求自然真实,艺术家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常常选择真正的自然景观为蓝本,以求达到最大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其作品和中国传统风俗的卓越、神韵和稳定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大特色。

2.强调艺术感受。

宋元山水画着重强调艺术感受一种浪漫、抒情、格调的审美感受,旨在达到审美艺术的境界,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3.注重个性表现。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个性表现,他们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上,都以独到的观察、认识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自己独具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笔墨上仍是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浅析宋元山水画意境

浅析宋元山水画意境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5浅析宋元山水画意境TEXT /段少明中国山水画和人物、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并行同时发展的,隋唐以前主要以人物画发展较为突出和和完备,而山水画相比较落后、笨拙。

《历代名画记》有:“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相当符合事实,虽然早在六朝时期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但究竟如何,很难知晓。

所以隋唐以前的山水画创作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画。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遗迹,从这开始,山水画经历了唐代二李、吴道子、王维等在山水画方面逐渐出现了金碧、勾线染色、水墨等形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技法体系,真正的山水画开始了。

然而,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不论,就宋元山水画便经历了北宋、南宋、元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即“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

现就此分别展开阐述。

一、无我之境北宋山水画家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代表,三家各有特征:“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范氏之作也。

”今人曾概括说:“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不同风格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以至于他们的追随者似也多以地区为特点,“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

据说,关、范、李三家都学五代画家荆浩,荆浩作为北宋山水画的领路人正是以刻苦地熟念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为重要性的,荆浩《笔法记》说“太行山……因尺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

浅析宋元山水画意境

浅析宋元山水画意境
Ars icel 术 论山水画意境
■ T X 段少明 E T/
思想 或 情 感 。却 仍然 表 现 出整 体 的变 异 , 蒙古族 进据 中原 和 江南 , 大量汉 族地 中 国山水 画 和人 物 、 鸟 画在 其发 展 过 体 的诗 意 , 花 知识 分子也 蒙受 极大 的屈 辱和 压迫 , 中 其 程中 , 是并行 同 时发展 的 , 并不 隋唐 以前 主要 自然 与人 生牧歌 式 的亲切 关系 , 真是 “ 好像 可 主 、 部 分人 或被 迫或 自愿 放弃 “ 学优 则仕 ” 的传 以人 物 画发 展较 为突 出 和和 完备 , 山水 画 游 可 居” 而 在其 中似 的。 在前 述北 宋 三 大 家 中 , 当时 以李 成最 享 统道 路 。 把 时 间 、 力 和情 感 思想 寄 托在 文 精 相比较落后 、 笨拙。历代名画记》 :其画山 《 有 “ 山 水 , 群峰 之势 , 则 若细饰 犀栉 , 水不 容泛 , 或 或 盛 名 , 成真 迹早 已失 传 , 但李 因此实 际能作 为 学 艺 术 上 , 水 画也 成 为 这 种 寄托 领 域 之 院体 画 随着 赵宋 王 朝 的灭 亡 而衰 落 、 消 人大 于 山 , 皆附 以树 石 , 带其 地 , 植 之 北 宋 画这第 一种 意境 主要 代表 的应 是董 源和 率 映 列 山水 画在社 会条 件 的变异 下 , 到元 代的 落 状, 则若 伸 臂布 指 ” 。相 当符 合 事实 , 然 早 范宽 两大 家 。它们是 两种 不 同的风 格 。这种 失 , 虽 “ 也非 青 绿 水墨 之 在野 士 大夫知 识分 子 ……亦 即文人 手 中 ,文 在六 朝 时期 有 一些 谈 论 山水 的 画论 , 究 竟 不 同并 不 是南 北 两家 之 分 , 但 正式 确立 。 如何 , 难 知 晓 。所 以 隋唐 以前 的 山水 画创 异 , 很 而是 由于 客观地 整体 性地 描绘 , 表现 了地 人画 ” 所谓 “ 文人 画 ” 首先 是文 学趣 味的异 常突 作还谈 不上作 为独 立审美 意义 的山水 画 。 域性 自然 景色 的差别 。今 天我 们游 江南 去关 写 隋代展 子虔 的《 春 图》 我 国现存最 早 陕 , 看到 的 自然美 的感 受 , 仍然 是如 此 的 出。上 述 第 二种 意境 可 说 是形 似 与神 似 , 游 是 所 也 正 矛 的 山水 画遗 迹 , 这 开始 , 从 山水 画经 历 了唐 代 各不 相 同 , 如董 源 和 范宽 的画一 样 。但 它 实 与诗 意 的 融合 统 一 , 盾双 方处 在 和谐 状 但形 与神 , ( ) 对象 境 与主 观 ( ) 意 这对 二李 、 吴道 子 、 维等 在 山水画 方面 逐渐 出现 们尽 管 有 着风 格 上 的差 异 , 仍然 同属 于上 态之 中, 王 又 矛 盾 的继 续 发展 , 在元 代 这种 社会 氛 围 和文 了金 碧 、 线染 色 、 墨 等形 式 , 步形 成 了 述 “ 我之境 ” 勾 水 初 无 的美 的范 畴 。 二、 细节忠 实和诗 意追 求 人 心理 的 条 件下 , 使 后 者绝 对 压倒 前 者而 便 套完 整 技 法 体 系 , 正 的 山水 画开 始 了 。 真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北宋 中后 期过 渡 到南宋 直 接 表 露 。形 似 与 写 实 被 放 在很 次要 的地 然而 , 续 千 年 的 中国 山水 画 又不 是一 成 不 延 无 逐 有 推 这种 迁 位 , 极力 强调 主观 的意兴 心 绪。倪 云林说 “ 仆 变的 , 明清 不 论 , 就宋 元 山水 画便 经 历 了北 “ 我 之境 ” 渐 向 “ 我之 境 ” 移 , 不 不 聊 宋、 南宋 、 元这 三 个时 期 , 现 出彼 此 不 同的 移 过程 , 与 画坛 统 治 地位 的院体 画 派 的作 之 所谓 画 者 , 过逸 笔 划 划 , 求 形似 , 以 呈 应 , 是 以愉 悦帝 王为 目的 , 至皇帝 自娱 而” 这 种美 学 指 导思 想 , 宋 画主 流所 甚 三种 面 貌和 意境 , “ 即 无我 之 境 ” “ 节 忠实 风有 重要 关系 , 、细 和诗 意追求 ” “ 、有我 之境 ” 。现 就此 分别 展开 也 亲 自参 加创 作 的北 宋 宫廷 画院 , 享有 极 没有 的 。 在 与 文学趣 味相 平等 构成 元画 特点 的是对 度 闲暇 和 优越 条 件 之下 , 追 求 细节 的逼 真 把 阐述 。 这 写 实 发 展 到 了顶 峰 , 谓 “ 雀 升 高必 先 举 笔 墨 的突 出 强调 , 是 中国绘 画 艺术 又 创造 所 孔 无我之境 元 北 宋 山水画 家 以李 成 、 关仝 、 宽三 家为 左 ” 范 以及论 月 季 四时 朝 暮 、 花蕊 不 同 等故 事 , 性 的 发展 , 画也 因此 才 获得 了它所 独 有 的 代 表 , 家 各 有 特 征 :夫 气 象 萧 疏 、 林 清 说 明在 皇 帝本 人 倡 导下 , 种 细 节真 实 的追 审美 成 就 。就是说 绘 画的美 不仅 在于描 绘 自 三 “ 烟 这 而且 更在 于线 条色 彩亦 即所谓 笔墨 本身 , 旷 ……营丘 之制 也 ; 体 坚凝 , 石 杂木 丰茂 … … 求 成 了宫 廷 画 院的 重要 审美 标 准 , 自然也 然 , 这 笔 墨 可 以具 有不 依 存 于表 象 的相 对独 立 美 , 关 氏之风也 ; 峦浑 厚 , 状雄 强 ……范 氏之 影 响到 山水 画 。 峰 势 虽然 以诗 情 和 画并 非 由此 开 始 , 但作 为 它 在 这种 形 式美 、 结构 美 中能 传 达 出人 的种 作也 。今 人 曾概 括说 :关 仝 的峭 拔 , ” “ 李成 的 种高 级 审美 理 想 和艺 术趣 味的 自觉提 倡 , 种 主观精 神境界 , 气韵 , 味。 兴 旷远 和 范 宽 的雄 杰 , 表 了宋 朝 山水 画 的三 代 与 此相 辅 而 行 , 元 画开 始 在 画上 题字 从 却 种风 格 。 值得 注 意 的是 , 三 种不 同风格 主 并 日益 成 为 占据 统 治地 位 的美 学 标 准 , 要 ” 这 要来 自对 自己熟 悉 的 自然 地 区环境 的真 实描 从这 时算 起 。出现 了 画院用诗 句作 题 目进行 作 诗 , 以诗 文 来 直 接 配合 画 面 , 互 补 充和 相 如 蝴 “ 写, 以至 于他 们 的追 随者 似 也 多 以地 区 为特 作 画 , “ 蝶 梦 中家 万里 ” 踏 花 归 去 马蹄 结合 。这是 唐宋 和外 国很少 有 的。形成 了整 使 点 , 齐 鲁 之 士 唯 摹 营 丘 , 陕 之 士 唯 摹 范 香 ” 等 , 之 是要 求 画面 表 达诗 意 , “ 关 等 总 中国诗 个 画 面 的构 成部 分 , 书 画 以 同样 的线 条美 并通 过 字 义来 加 重画 面 的 宽” 。据 说 , 、 、 三 家 都 学 五代 画家 荆 素 以含 蓄 为 特 征 , 谓 “ 不 尽 之 意 见 于 言 来 彼 此配 合 呼应 , 关 范 李 所 含 这种 书法 、 文字 和朱 从 浩 , 浩作 为 北宋 山水 画 的领 路人 正 是 以刻 外 ” 而 山水 画 如何 能 即含 蓄又 准确 即恰 到 文 学 趣 昧 和 诗 情 画 意 , 荆 成 苦地 熟 念 所描 绘 的 自然 景 色为 重 要性 的 , 荆 好 处地 达 到 这一 点 , 成 了 中心 议题 。为 画 红 印 章来 配 合 补充 画 面 , 为 中国艺 术 的独 便 浩《 笔法记 》 “ 说 太行 山 …… 因尺其异 , 而赏 师 们所 不 断追 求 、 摩 。 画 面的 诗意 追 求 开 特 传统 。 遍 揣 与 此 同时 , 墨 画也从 此压倒 青绿 山水 , 水 之 , 日携 笔 复就 之 , 数 万本 , 如其 真 ” 始 成了 中 国山水 画的 自觉 的重要 要求 。这种 明 凡 方 。 到南 宋 院体 居 于 画坛 统 治 地 位 是 因为 通 过 线 的 飞沉 涩 传说 是荆 浩继六 朝谢 赫关 于人 物 画的“ 六法 ” 审 美趣 味 在北 宋 后 期而 已形成 , 墨 点 皴 创 之 后 , 出山 水 画 的 “ 要 ” 气 、 、 、 、 达 到最 高 水 平 , 出 了与 北宋 前 期 山水 画很 放 , 的枯 湿浓 淡 , 的稠 稀 纵 横 , 的披麻 提 六 ( 韵 思 景 斧劈 , 是 以描 绘 对象 , 出气 氛表 达 心意 , 就 托 笔 、 ) 核心 是强 调要 在“ 似 ” 墨 其 形 的基础 上表 不 相同 的另一种 类型 的艺术 意境 。 观念 。从 而不 需 要也 不 必要 如何 达 出 自然 对象 的生命 。提出 了“ ” “ 的 似 与 真” 如 果看 一 下 马远 、 夏圭 以及 南宋 时 许许 传 达 兴 味 、 深 寒 秋 这 真实 于 自然 景物 色彩 的 和线 形 的勾勒 了 。既 关 系问题 , “ 韵生 动” 一产 生于 六朝 , 多 多作 品 : 堂琴 趣 , 江独 钓 , 江 瞑泊 , 这样 气 这 而在 特 点 极 为 明显 。它 们 大 都 是 在 颇 为 精 细 然重 点 已不 在 于 客观 对象 的忠 实再 现 , 本是 人物 画 的审美 标准 便推 广和转 移 到 山水 画 画领 域来 了 , 它获得 了新 的 内容 和含义 , 于 的 , 有 选择 的有 限场 景 、 象 、 材 和布 局 于精 炼 的笔 墨 意趣 , 面也 就不 必 去追 求 自 终 极 对 题 而 成 为整个 中国画 的美学 特征 。 中 , 达 出抒 情 非 常浓 厚 的某 一 特定 的诗 情 然景 物 的 多样 或精 巧 , 只 是 在如 何通 过或 传 细 所 以一 方 面是 强 调 “ 韵 ” 另一 方 面又 画意来 , 节真 实 和诗 意 追求 正 是 它们 的 美 借助某 些 自然景 物形 象 以笔墨趣 味来 传达 出 气 , 与北 丰满 因此 , 画 使 人 元 要求 对 自然景 物作 大量 细致 的观 察 以及 对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咱先说说宋画的山水意境。

宋人的山水画就像是一个个精致的小世界,画家们仿佛都是微观世界的造物主。

他们的画里有层峦叠嶂,那山画得可细致了,每一道褶皱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刻出来的。

而且这山水之间的布局,就跟下棋似的,非常有讲究。

远的山、近的水、山间的小屋、水上的扁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特别舒坦。

这意境就像是一杯清茶,淡淡的,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你看着那画,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水声,感受到那丝丝的凉意。

我就在想啊,这些画家得是有多爱大自然,才能把山水画得这么逼真又这么有意境呢?再看元画,又有一种不一样的风情。

元人的山水就像是一位归隐山林的智者,透着一股淡淡的孤独和寂寥。

画面的颜色好像都变得更淡了,像是蒙了一层薄纱。

元代画家们好像把自己的情绪都揉进了这山水里,那些山水不再仅仅是山水,更像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他们画里的树啊,看起来都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可能是在说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吧。

从宋到元,这山水意境的变化,就像是一个人从朝气蓬勃的青年慢慢走向了看透世事的暮年。

宋画像是青春年少时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什么都想描绘得清清楚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元画则像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淡然,不再追求表面的繁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表达。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都上了好几个台阶。

以前看山水画,就只是看个好看,现在能感觉到画背后的那些情感和故事了。

这就像是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刚开始只是觉得他长得不错,后来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

这宋元山水意境啊,真不愧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咱们这些后人能透过它们,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心境。

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读了关于宋元山水意境的文章,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山水的大观园,那感觉可太奇妙了。

咱先说说宋代的山水意境。

宋代的山水画就像是一位穿着素净衣衫的雅士,低调却充满内涵。

画家们就像一群细致入微的探险家,他们画山水那可是一板一眼,不放过任何小细节。

你看范宽的画,那山就像个肌肉猛男一样,高大雄伟,充满力量感。

山上的石头纹理、树木的枝桠,都画得清清楚楚,就好像你站在那座山脚下,能感受到石头的粗糙,能伸手触摸到树枝上的嫩叶似的。

这种写实的画法,让我感觉宋代画家像是大自然的摄影师,只不过他们用的不是相机,而是画笔,把山水的每一处美都定格下来。

再看看元代的山水,那就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人,飘飘然的。

元代画家像是一群浪漫的诗人,他们笔下的山水更多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

倪瓒的画就是典型,那画面总是简单得很,常常就是几棵枯树、一片平静的湖水和远处淡淡的山峦。

可你看着就觉得特别有韵味,就好像画家把自己的孤独、自己对世间的那种超脱的情感都融进了这几笔简单的山水之中。

元代的山水意境,像是在和你玩猜谜游戏,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可背后藏着画家的好多小心思,等着你去慢慢琢磨。

宋元的山水意境放在一起对比,就更有趣了。

宋代是规规矩矩地描绘眼前的山水,元代则是随心所欲地挥洒心中的山水。

这就好比一个是严谨的科学家,在记录自然的真相;一个是自由的艺术家,在表达内心的情绪。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我特别佩服。

读完这些关于宋元山水意境的东西,我感觉自己看山水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现在看山就像是看到了宋代画家笔下的雄浑壮阔,看水就像是看到了元代画家心中的宁静致远。

这宋元山水意境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欣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新大门,让我在这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各有千秋。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

而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把笔墨的情趣与个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水画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的转变。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1.重笔与重墨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

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

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

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

”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

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

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宋郭熙早春图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

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

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镇、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读后感以前看宋元山水画,就觉得那些画啊,山是山,水是水,但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藏着这么多的门道和深沉的情感。

可是到了元代就不一样喽,元代的山水画里开始有了“有我之境”。

那些元代的画家啊,很多都是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文人,心里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和对现实的不满。

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水就成了他们抒发情感的好地方。

倪瓒的画就是典型,他画的山水总是那么“高冷”,山水的布局特别简洁,经常就是几棵枯树、一片水面和远处的几座小山包。

他画的山看起来都是孤零零的,水也是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透着一股清冷和孤寂。

这就像是他自己的心境,在那个乱糟糟的时代里,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只能把这种情绪寄托在山水之中。

这元代的山水画就像是一首首无声的诗,诉说着画家们的孤独、哀怨还有对自由的向往。

而且啊,宋元山水画的技法也特别有趣。

宋代山水注重写实,从构图到笔法都讲究精准地还原山水的真实面貌。

就像工匠们精心打造一件工艺品一样,每一笔都有它的道理。

元代呢,则更加写意,画家们开始放飞自我了,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他们用笔墨来传达情感,有时候一笔下去,可能不是在画具体的某个东西,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这就好比是从照着菜谱做菜变成了自由发挥的创意料理,虽然看起来不那么中规中矩了,但却别有一番风味。

读完这部分,我就觉得宋元山水画简直是艺术史上的宝藏。

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和人们心灵的一个缩影。

从宋代的严谨秩序到元代的自由写意,这中间的转变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舞蹈,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时代的印记。

这些山水画就像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们能透过它们看到宋元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世界、如何感受生活的。

这也让我更加明白,艺术这东西啊,从来都不只是表面的好看,它背后藏着的是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就像一个装满了秘密的魔法盒子,只要你愿意去打开它,就会发现里面有无尽的惊喜。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浅析.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浅析.

宋元山水意境浅析《美的历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它从远古到明清以这种时间轴线为线索给我们带来了各个时间段内的关于美的艺术形式并分析了各个时代美学的基本特征。

汉代的文艺,魏晋的风度,北朝的雕塑,唐诗宋词,宋元山水画,明清戏曲小说。

这些艺术形式都呈现了各时代的美学特征,同时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宝库,在历史的积淀中,时代的精神得到凝冻。

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也在这之中得到感染。

下面就宋元时代的山水意境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宋元的山水绘画美学上起唐五代,同时山水画在宋元之时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画论家特别重视意境的创造。

借用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的一句话“艺术…意境‟离不开情景交融”。

那么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意”和“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成为了抒写画者情思的一种媒介,同时它能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

一:“意境”往往超出有限的“象”以有限创无限。

宋代的画者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过这样的话“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如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这样一副山水画,内容上表现得就特别充实了,在山水之中有了“可居”“可游”的意境,突破了画纸有限的无限可能性。

如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之中,运用了一种高远的手法,远处高山气势磅礴,山中一条小溪还有溪边的行队,高山与小溪,行队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山峰的雄伟崇高更加强烈,也正是在这种雄伟崇高中突显了“可行”“可望”的意境。

二:宋元的山水画它的美学趣味,由北宋的“无我之境”向后期的“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转移,在元代达向“有我之境”推进了一步。

北宋时期山水绘画重细节,篇幅与构图也多以高、远这样的气势呈现。

而到了南宋它的山水画多是局部取景,像“马一角”马远的《山水》,“夏半边”夏圭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多简化了物像,描摹局部,流出大部分空白,利用空白,使意境深度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 成 《 读 碑 窠 石 图 》 Nhomakorabea关 仝 的 画 作
董源《龙宿郊民图轴》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雪 景 寒 林 图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过渡期 占据北宋花坛统治地位的宫廷画院把追求细 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 代表作: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 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 美学标准 讲究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赵孟頫《古木散马图》
元代文人画的特征
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配合画面,使之成 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墨画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自然对象山水景物成为发挥主观意绪的手段 有我之境——宋元山水画中第三种意境,与 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美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宋代:师造化、理、法、传神、因性之自然,究物 之微妙 元代:法心源,趣、兴、写意,画者当以意写之。 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宋画:先观其气象,后及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 其理 元画: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 为得趣
四、有我之境
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 文人画确立,代表元四家:倪云林(倪瓒)、 黄公望、王蒙、吴镇 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 的是主管的意兴心绪 突出强调笔墨,中国的线的艺术推上了最高 阶段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吴镇《枯木竹石图》
王 蒙 的 画 作
倪 瓒 《 幽 涧 寒 松 图 》
三重境界
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曲境酣畅明 达,直率痛快 诗多为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大都是 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诗境厚重,词境尖新,曲境畅达,各有其美
诗词曲三境对比
诗:夜阑更秉烛,相对 如梦寐 词: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诗: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词:杏花疏影里,吹笛 到天明 曲:觉来红日上窗纱, 听街头卖杏花
《 芙宋 蓉徽 宗 锦院 鸡体 画 图 》
宋徽宗花鸟画
画院考试题目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蝴蝶梦中家万里 踏花归去马蹄香 野渡无人舟自横 竹锁桥边卖酒家
宋代绘画中第二种艺术意境
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中,是 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 属于无我之境 重要的开拓,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发展了中 国的美学传统 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重 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
不固定视角,远看近看均可,重视具有一定 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 要求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 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 意味深厚,给予人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 不确定。 可游可居的无我之境
北宋山水名家
李成 作品失传 荆浩、关仝欠成熟 董源——写江南平远真景,以浓厚的抒情性 的优美成为大家 范宽——写关峡峻岭,以某种戏剧性的壮美 成为另一大家
诗词曲三境对比
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
结 语
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山水画的由来
六朝:画论 宗炳《画山水序》 隋唐:发展期 吴道子 、李思训 中唐:独立期 落后于仕女、牛马图 宋代:高峰期
吴道子画作
李 思 训 画 作
中 唐 韩 滉 《 伎 乐 图 》
审美情趣的变化
历史的变迁 隐逸的意义由狭而广的拓展 艺术趣味与审美观念的改变 人与自然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基本 音调 以禅宗为代表的哲学思潮的影响
二、“无我之境”——北宋
山水画的三个里程、三种意境 北宋:李成、关仝、范宽——具有地域特色 学习五代画家荆浩,讲究气韵生动 构图细致严谨,要求精细准确观察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 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
荆浩的画作
宋元山水第一种基本艺术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