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

合集下载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列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字词。

1. 重点字词。

-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 渲染(xuàn 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来。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 字词辨析。

- “惆怅”与“忧愁”:“惆怅”更多地表达一种因失意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和迷茫;“忧愁”则更侧重于因担忧而发愁,语义较重。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1 - 4段)- 第1段: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点明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

- 第2 - 4段:阐述什么是意境,通过列举古诗中的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明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分析问题(第5 - 8段)- 第5 - 6段: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创造出意境。

- 第7 - 8段:强调意境的产生与画家的人格修养有关。

画家的思想境界高,其笔下的意境才会深远。

3. 解决问题(第9 - 10段)- 第9段:指出画画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画家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充分表现意境。

- 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主要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它以山峦、江河、云雾、树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墨色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展现出自然风景的美感和意境。

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山水画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的壮美、雄浑、恢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其次,山水画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构图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从而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再次,山水画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山水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生
的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从而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总之,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指作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境界。

“山水画”是“意境”的定语。

题目告诉了我文章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惆chóu怅chàng:伤感,失意。

渲xuàn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文中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主题概述课文主要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介绍了获得意境的方法,即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苦心经营意匠,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观点,并阐释了意境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5—8段):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9、10段):阐述画面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

四、思考探究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

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描绘山水,中国山水画带给观者深邃的意境和内心的宁静。

它以自然为题材,追求画家内心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虚实、意境的营造,展示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三个方面,即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

首先,自然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重要体现。

中国山水画追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在画面中展现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观。

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各种元素以及画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高水长、云深雾重的场景。

比如在明代画家杨元素的《万山纵横图》中,画家以壮丽的山河为主题,笔力极其雄浑,给人一种壮丽恢弘的感觉。

又如宋代画家马远的《黄山图》中,对黄山的岩石、树木、云雾等细节描写入微,画面更显得充满神秘感。

这些画作以挺拔的山势、奔腾的江河、苍茫的云雾,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画家的技术功底,更是中国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

其次,心灵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山水画以表达画家自身内心世界的意境为核心。

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的表达,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溶于画作之中。

比如明代画家徐渭的《云树纪绿》中,画家以写实手法描绘出一片片的云雾和绿色的山野,从而展示出他内心的宁静和悠闲。

这种通过笔墨表达心灵境界的方式,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山水画家注重心灵的表现,他们认为艺术家的境界对作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传情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独特之处。

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使观者产生共鸣,从而给人以情感的交流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寓意丰富,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美化和细腻的线条描绘,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如明代画家沈度的《山坡夏花》中,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片盛开的花海,恍如仙境。

这种细腻和富有情感的描绘,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的用心和情感,从而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追求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寻求。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山水作为题材,以浓墨淡彩的画法表现自然山水的景色和意境。

山水画在表现自然山水的还寄托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对人文的追求以及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恢弘。

中国山水画的画家们通过抓取自然山水的特点,以及自然中的云、水、山等元素,将自然山水的壮丽和恢弘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运用线条、水墨的变化以及山川的起伏,将自然山水勾勒出波涛汹涌、山高水长的形象,展示给观者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种壮丽和恢弘的意境给人以磅礴的力量感,使人心扉为之震撼。

第二,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文环境相融合的。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村落、庙宇等建筑物的描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使观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谐。

这种和谐的意境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使人渐渐远离尘嚣,沉浸在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中。

中国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的变化和寓意。

中国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云雾、山川、水流等自然元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莫测的。

画家通过墨迹的流溢,水墨渲染的变化,以及笔墨精妙的运用,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变幻之美。

这种变化使得山水画具有了一种动态的韵律,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并且寓意丰富,使人体悟万事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生亦如此。

这种变化和寓意的意境给人以开拓思维、抒发感慨的启示。

中国山水画通过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恢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自然的变化和寓意,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得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满足,思维上的开阔和激发,以及心灵上的平静和宁静。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将自然界的美景呈现给观者。

山水画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构图,表达出山水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美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感悟和想象力,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内涵。

山水画的意境在于通过艺术家的诠释,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深思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首先,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展示自然之美。

中国山水以其雄浑壮丽之势和静谧深邃之美,成为了山水画的独特特征。

艺术家通过对山、水、云、石等元素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画面。

山水画往往以极简的线条和纹理展示出壮丽的山势和宁静的水面,使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浩渺无垠和宁静祥和。

这种自然之美的展示,让人们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

其次,山水画的意境在于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载体,将其融入画中。

艺术家通过笔触、构图和用色等手法,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出他们对自然界的感悟。

有些山水画作品通过虚实结合、草木互映、山水相通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无常变化等。

这些情感和思考的表达,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画的同时,也深入体会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此外,山水画的意境在于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意境往往是通过触动观者的内心世界来实现的。

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会感受到画中所表现的景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这些情感可能是对美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平凡生活的思考,还可能是对生命的瞬息万变的感悟。

观者在接触到山水画的时候,会被画面中强烈的情感所引发,进而引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最后,山水画的意境在于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山水画作为一种人文艺术,旨在通过视觉艺术手法传递一种精神境界。

艺术家通过对画面构图、笔触和用色的处理,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 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 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 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 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 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 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 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 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 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 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 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 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 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 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 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 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 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 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 要说明。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 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 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可见,山水 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 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 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 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 人的深厚的友情。
板书设计
山水 画的 意境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 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是否只要把握 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 品来?请结合最后 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 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 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 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 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 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 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 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 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 要分析。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 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 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 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 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赏析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 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 《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 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 《李可染画牛》等。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 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 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 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 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 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 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 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 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 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 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 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山水画的意境
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 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 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 的艺术境界。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 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 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 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