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宁夏西吉的被美誉为血脖子教哲合忍耶门宦沙陈事件

合集下载

宁夏的传奇故事

宁夏的传奇故事

宁夏的传奇故事
宁夏有很多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巨枫"的。

相传在明朝时期,宁夏平罗县有一棵枫树,高十余丈,树冠和土地相当。

枫树在秋季时颜色艳丽,引得游客纷纷前来观赏。

但这棵枫树在一场暴风雨中被劈成两半,并折断了附近的房屋,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恐慌。

当地一位工匠提议将树干挖出来制作成艺术品,可没人愿意冒险去挖,他只好自己白天挖,晚上睡在树洞里。

工匠挖了三个月,最终将整个树干挖出来,只留下一个空洞。

树干被制成了一只长几米的大书桌,成为当时的宁夏名物。

另一半树干被许多工匠用来制作物品和工艺品。

这位工匠的勇气和毅力被当地人传颂,成为宁夏的传奇故事之一。

这棵大树的株龄不详,生命力超群,顽强不屈,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得这个传奇得以流传至今。

陈百川与陈楼战斗

陈百川与陈楼战斗

陈百川与陈楼战斗连云港周清明1911年,辛亥革命后,海州东南境的知识精英张伟如、陈百川、吴翔甫、邵冶田、江问渔、李友松、王子宾、钱竹樵等人,谋划推翻海州城绅、改造海属社会成立新县。

1912年初,撤海州为东海县。

4月11日,江苏都督依据列表在案的当年第十三号府令,析东海县为东海、灌云两县。

从东海县境50镇中划出板浦、大伊、湖坊、东路、西路、莞北、莞渎、莞南、新安、张店、铁牛等11镇成立新县。

因新县境内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故名灌云县。

当时,县治设于板浦,县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构称民政长公署。

6月1日,省政府委派的灌云县首任民政长沈臧寿莅任视事,并启用灌云立县方印。

陈百川(1867-1946)名锡朋,号百川,灌云县白蚬乡陈楼人,清末廪生。

辛亥革命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农学系。

在日学习期间,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为推翻满清帝制做过不少工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参议会议员,为灌云县建治尽过筹划之力。

为振兴家乡教育,回乡与晚清创办三育小学堂的方小兰合作,将辛亥革命没收的前清遗留田产为校产,扩建三育小学堂为大伊市三育小学,自任第一任校长。

后因捐资助学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褒奖。

民国28年(1939),日军入侵县境,家乡沦陷。

他组织陈楼地区民众抗击日寇,打响了淮海地区民众抗日的第一枪。

后日伪知其早年留学日本,学识渊博,又属地方名流,多次胁迫其出任伪职。

然百川大义凛然,以死相拒,并到处鼓动抗日,毁家资以支持抗日队伍,教育其子(孙)毋忘国家前途大业。

曾于白蚬陈楼私宅,创办百川小学,培育乡里子弟,甚受地方推崇,世人称誉其为海属知名爱国老人。

民国35年病逝于新浦,终年79岁。

日军侵占海州以后,陈百川在家乡组织民勇,建立一支20多人的保家护国的民兵队伍。

1938年9月,灌云县沦陷,日军开始频繁地在这一地带进行扫荡,到处烧杀抢掠,破坏房屋农田,老百姓怨声载道。

1939年3月22号,驻扎在灌云县伊山的日军又下乡扫荡,陈百川率领的村民对日军扫荡对进行伏击。

“过阴兵”现场调查实录

“过阴兵”现场调查实录

我从 小放 牛。老辈人传下来 , 惊马石” 说“ 那地方很怕人 ,
能听到声音。 农村科 学不发达 , 听到这 声音 大家都很怕。 人们
说是“ 阴兵过路” 我 也听到过 两三 次。 。 那是 5年前的事 了。 大 概是晚上六七点钟 , 我上“ 惊马石” 去找牛 、 柴。分不清是 什 挑
么声音 , 像是有鼓声、 脚步声 、 马蹄 声。我一个人 , 吓得赶忙往
月的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 , 它们或如笋 、 或如樯 , 千姿百态 , 实 为天下一绝。更奇妙的是其颜色变幻无穷, 故有 “ 彩色沙林 ” 之 称。如今 , 它与路南石林、 元谋土林号称云南 的三大奇林。 “ 阴兵 ” 过 的怪异 现象就 发生在这鬼斧神工之地。 在“ 彩色沙林 ” 的尽头 , 有一处高高 的 山梁 , 古名为 “ 大战 马坡” 。在 “ 大战马坡 ” 的半 山腰 , 又有一 个古地名为 “ 小战 马 坡” 的地方 , 坡上兀 出一石 , 上面有“ 下马石” 字。 当地 山民 三 说马。” 再往前 走, 又有一 石刻着 “ 马石” 字 , 惊 三 在它 的右边 有一 处黝黑 的 山崖, 下面是一道阴森森的 山沟 , 当地人称 “ 惊马槽 ” 过 阴 。“ 兵” 的怪 叫声 、 叫声就是从这沟里发 出的 。据说 马到 了“ 惨 惊 马石” 就会惊起来 , 即使 用鞭子抽 它, 也不肯从这 “ 马槽 ” 惊 里
过。
中央 电视台 1 8 9 8年拍摄的 电视片《 奇的彩色沙林》 神 对
此作 了真实记录。在 “ 惊马槽 ” , 前 摄影 师拍下了马不敢进 沟 的一幕。只见骑师骑着马欲朝 沟中行 , 而马却突然 受惊 , 一 往 旁的山岩上蹿。另一 匹马在沟前打转 , 么也不肯进去。 怎 在解 说 中, 赵忠祥 用他那 宽厚 深沉 的声 音 , 将这种现 象 9 3于古代 这里 曾发生过一 场血腥 的战斗 ,感 觉器官敏 锐的 马知道此 事, 再也不敢进去 了。 笔者采访 了当时来 “ 沙林” 拍片 的编导 吕仁舟。 吕仁舟说 : 当时 , “ 我们一 共带 了十 几 匹马上 山 , 准备 拍 彝乡风情和孟获传说。闹鬼 的事我们是知道 的。 因此 , 在经过 ‘ 大战马坡 ’ , 时 我们 特意留 了 3匹马在 晾马槽 ’ 前做试验 , 其余 的马呢 , 都沿着 旁边的路走 上去 了, 它们 丝毫没 有受惊 的表现。但这 3匹马 , 我们赶着往沟里走 , 它们 又叫又闹 , 就

明末起义首领马守应

明末起义首领马守应

明末起义首领马守应马守应绰号“老回回”③,陕西绥德人。

只知他出身于边兵,家世和生年均不详。

他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早起义而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在回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代,回回已遍布全国。

陕西北部延安府和马守应的家乡绥德州以及甘肃东部平凉、庆阳等地,曾是回民分布较多的地区。

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败坏、军政废弛和土地问题严重,导致流民外逃现象愈来愈普遍。

这一带的回民,每当麦熟时节便携带妻小辗转流徙,靠拾麦穗或者卖药来维持最低下的生活,遇到灾荒年景更加贫困无依,便纷纷起来暴动,反抗地方官府。

回民起义常常同汉民联合,即“与荒民合党”①,而汉族农民起义也有当地回民参加。

为此,陕西官府专门对回民规定了不许持兵器、不许群聚、不许抢掠的禁条,而且设法严防汉族军民“附回”造反。

这说明在西北回汉杂居地区,回、汉两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草木枯焦,出现了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惨状。

而明朝官府却不顾人民的灾难,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各族农民仍旧“严为催科”②,毫不留情,这无异火上加油,更加激起反抗的怒火。

长时期的民变和兵变,在天启末年和崇祯初年终于在天灾人祸频繁的陕北、陇东地区汇成了农民大起义的洪流。

从明统治者所掌握的情况表明,当时陕西流民武装的成份“有饥民,有镇兵,有回夷”③,“回夷”是明统治者对回民的侮辱性称呼,这充分说明回族人民是明末农民大起义最早发难的主力之一。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序幕的白水县民王二掀起的暴动,就与这一带的回民起义有直接关系,王二劫了宜君县狱之后率众投入到白水县苜蓿沟回民起义军营垒里去,而白水县苜蓿沟的回民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在这一带坚持抗明斗争了。

到了崇祯初年,陕西鄜州、中部、雒川、宜川之间的回民便乘机而起,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之众。

“老回回”马守应正是在浩浩荡荡的起义洪流里,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农民英雄。

马守应最早是与高迎祥、罗汝才等人以边兵身份共同揭起义旗的。

精绝古国是怎么消失的 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精绝古国是怎么消失的 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精绝古国是怎么消失的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文导读:多少年来学者们都苦苦思索?精绝国覆灭的原因。

并试图在茫茫的沙漠中寻找那消失的精绝古国,你从新绿洲王国的风采。

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尼。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腹地尼雅河下游发现了尼雅废墟。

尼雅这个历史上精绝国的废墟,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国际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去处,可悲的是废墟并没有使得当时政府得到有效的保护。

使得斯坦因之流得以肆意的盗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的1959年,新疆博物馆学者雷玉春等对尼雅废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发掘。

1988年至1993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先后五次对该废墟进行了考察。

通过这几次发觉人们对精确国的文化面貌有了充分的认识。

古老的进去国不在是昨天的梦。

一个千年的梦。

她依然游荡在浩瀚的沙漠中。

向人们述说着呢,没有结尾的故事。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精绝国位于今天新疆民丰县尼雅河沿岸,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他仅仅是一个拥有480户人口的绿洲小国。

东汉时成为鄯善国的附庸。

考古发掘表明在汉至晋时期尼雅遗址,所在的尼雅河下游地区,不论是作为精绝国或中原王朝的善善郡部署,农业及水利灌溉,林业,毛纺,皮革,木器,陶器制作,均是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生产部门,从而保证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站之一,西亚的玻璃器。

希腊风格的艺术。

陀螺的装饰图案。

印度的棉制品,黄河流域的锦,娟,漆器,铜器,纸片也都是人们物质文化中可见到的存在。

显示了精绝古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站点上的一个绿洲王国特有的风貌。

作为沙漠中的绿洲王国,支流纵横的尼雅河水顺地势流至该地,使得尼雅绿洲得到了很好的灌溉。

当时的精绝王国统治者及普通人民都深知河水,树木与自己生存命运息息相关。

根据出土的考古文字资料可知。

当年精绝国对水的管理使用和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有效的办法。

谁有专人管理?有一定的制度管理不善。

导致损失要受惩罚,并且耕地无水干旱的情况,要及时调查处理。

对于挡风防沙的树木。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引发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的原因很复杂,但也不外乎利益冲突,主要是“地畔相争”。这在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很正常,兄弟之间都会有争产之争,同治年间广东出现过土客之间的仇杀。汉民和回民利益之争,因为杂有宗教的因素,便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诱发回汉之争的某个事件只是导火索,回汉之间的猜疑、不信任是动乱基础。当时的官府,歧视回民亦是历史事实,华县《县志稿》卷三《建置志》曰:
刘锦棠领兵剿灭分裂武装收复了新疆白彦虎带领残兵败将和随军行进的回民翻越大雪山避居于俄国托克马克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一带这一支形成了今天中亚的东干族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平定西北动乱的湘军军营
【按语:这是我早就想写的一篇文章。多年来每当我写文章涉及到清末西北回汉之争引发的那场灾难时,竟不知道如何措辞。用“同治回乱”,似乎政治不正确;用“西北回族人民大起义”,又违背我的历史认知。所以只能含糊地用“起事”敷衍过去。】
可以说,白彦虎就是一个进行种族屠杀、制造严重人道主义灾难的“杀人魔王”,无数回族民众裹挟于其中,无数无辜的汉族老百姓被他带领的武装杀害。他信仰何种宗教、属于何种民族,并不能为他的历史罪孽减轻半分。清朝政府将这场大灾难命名为“陕甘回乱”,我以为是一种中性的定义,至少比“反封建的回民起义”要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今天的历史研究者,对引发灾难的导火索可能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即便是个案的不公,也不能成为白彦虎等人屠杀无辜汉民的理由。因为回民有共同的宗教,组织性更强,自然战斗力远超汉民,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原本平静的汉族村庄,对突如其来的屠杀毫无准备,村民们几乎手无寸铁,只能引颈待戮。
如果回民武装只对抗官军,尚可称之为“起义”,可白彦虎等人带领的军队,以屠杀汉族村庄为战斗目标。官军对杀死普通官员和普通汉民、攻占城池的武装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事实上,在动乱前期,因为接连经历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官军没有尽到及时保护良民的责任。动乱蔓延后,多隆阿、左宗棠等人先后带兵平乱,回民武装在官军的追剿下,从关中往西逃到甘肃、青海,一路沿途杀汉民。陕甘各地回族头领纷纷起事,目标几乎一致——杀汉民,军队行进中对汉族村庄,不论老幼妇孺,几乎诛戮一空。这叫什么起义?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因为受到官府的欺压引起的不理性行为,那么汉族百姓同样受到官府的欺压呀?而且,清代的统治民族满族和回族一样是少数民族。白彦虎起事后,明确提出“反满排汉”,他还差点掘了黄帝陵,幸亏有董福祥组织的民间武装进行了抵挡。这行为,我实在看不出和塔利班、IS有什么区别。据史料记载,这场灾难导致陕甘等地的普通汉民减少了上千万。

浅析哲合忍耶的苦难记忆与心灵皈依

浅析哲合忍耶的苦难记忆与心灵皈依

浅析哲合忍耶的苦难记忆与心灵皈依作者:彭雪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心灵史》的出现,不但揭开了掩藏在厚重的西北黄土高原下的历史机密,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神秘主义教派的历史,更是把哲合忍耶的人性、理想和信仰从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中突显出来,让其光辉永不磨灭。

在这过程中,张承志寻到了母族的根,也寻到了心灵上的皈依,他让这部书成为哲合忍耶神圣信仰吼声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关键词:张承志;《心灵史》;哲合忍耶;民族苦难;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77 -01回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地方就有一个回族聚居地,不过对他们的了解也仅限于日常极少的交往,在记忆里,曾见过很多次回汉民族的冲突,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会有排外心理,所以小时候回族给我的印象极坏,虚假、霸蛮、狡猾,当然这仅限于我有限的认知,直到后来看到《心灵史》,回民神圣的理想和信仰让我肃然起敬!一、七门沉痛而又神圣的回忆伊斯兰文化对回族而言,既是一种宗教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所寄寓的情感是虔诚的、神圣的、根深蒂固的。

哲合忍耶当代的沙沟派传人马烈孙为《心灵史》写过一篇序:我们这些回民,曾经历过相当漫长的磨难。

有时,也曾经盼望有人出来,为我们写出真实,但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物出现。

而张承志出现了。

无论感情、艺术、见识,他正是最适当的人选。

数年来,他不问艰苦,在偏僻的乡间奔波。

他耗尽了心血,成就了这部书,这是我们回民自己的书。

多斯达尼(民众)盼望到了。

真实和正道确实不会永远埋没。

我读到书稿之后,感到非常高兴。

我应该代表回族,代表哲合忍耶这个书中的主人翁,向张承志表示支持和感谢。

愿这部书获得世界理解!愿回民的心灵获得世界理解!这也正是张承志编写《心灵史》的目的和意义。

张承志仿效《哲赫忍耶道统史传》,以“门”来呈现七位教主的生平事迹与教权体系传承并突显苏非派教主的宗教品级与地位。

作品从中国哲合忍耶创始人马明心开始,因为教派纷争,官军血洗华林山,哲合忍耶遭到大屠杀,马明心被杀害,平凉太爷穆宪章接位,他带领教民在石峰堡反抗清军,后被拘捕受尽刑法,出狱后坚持传教,病死后传教位于船厂太爷,他一生受尽磨难,死后马以德接位,他在位二十二年,掀起了第一次教内复兴,他死后传位马化龙,马化龙在反抗清军压迫时被凌迟处死。

宁夏西吉踩踏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宁夏西吉踩踏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宁夏西吉踩踏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2014年01月09日09:53
来源:宁夏日报
1人参与0评论1月7日,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相关规定,经固原市委常委会研究,报经自治区党委同意,对西吉踩踏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西吉县县长任立新停职检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吉强镇镇长王斌、西吉县宗教局局长谭宗智、西吉县公安局副局长牛彦峰给予免职。

事故涉及的相关责任人员的问责,待事故调查组查清后,再依法依纪作出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年宁夏西吉的被美誉为血脖子教哲合忍耶门宦沙陈事件
最具代表性的判例是1994年2月3日、2月6日固原地区中级法院对西吉县因宗教内部纠纷发生的回民械斗案件的审判:据有关判决,自1992年5月27日至1993年8月18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案西吉县沙沟方与陈家沟方因宗教内部纠纷先后出动成百上千名回民,经四次大规模武装械斗,陈方杀死沙方36人,杀伤沙方9人(重伤5人);沙方杀死陈方14人,杀伤17人,绑架陈方2人生死不明;双方共被杀死50人,杀伤26人,2人被绑架生死不明。

案发后收缴沙方枪支4986支,陈方枪支456支,共5442支;收缴沙方子弹3471发,陈方子弹3892发,共7363发;收缴沙方自制炮弹炸弹63枚,陈方炸弹55枚,共118枚;收缴沙方土炮6门,陈方土炮15门,共21门;收缴陈方炸药火药55公斤。

该案属典型的回民内部因宗教纠纷引发的武装械斗事件,造成了惨重的死伤恶果、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和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该案发生后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先后作过7次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西吉事件,专门成立了协调小组,专案小组,先后调派出大量领导干部和公安武警战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武装隔离和治安巡逻保卫措施,及时敦促违法犯罪分子投案自首,及时依法审判惩处犯罪分子,有效平息了械斗事件。

由于该案属典型的因回民内部因宗教纠纷引发的武装械斗事件,人民法院根据“两少一宽”刑事政策,妥善加以处理:一是坚持“少捕”,对主要犯罪成员进行了逮捕、审判,而对大部分被裹挟参与的群众不予追究,起到了教育挽救和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的有效作用。

二是坚持“少杀”,兼于该案的复杂特性,对双方犯罪人员中的主犯均没有判处死刑。

三是坚持“处理时一般从宽”的原则,兼于案发因宗教内部纠纷所致,因此与汉族群众中发生的此类案件相比,全案从整体上因主犯皆从宽判处,相应地,从犯比照主犯也都给予了适度从宽的判处。

法院对两方人员分案进行了审判,对沙沟方面一案审理认定,身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的回族领导马烈孙,回族教职人员宁夏教育学院副教授马复礼,及马烈孙的长子西北二民院讲师马捷策划聚众武装械斗和报复杀人,指使他人制造、购买枪支、弹药,均构成故意杀人罪与非法制造、买卖枪支、弹药
罪,均系主犯,均数罪并罚后,分别判处三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对陈家沟方面一案审理认定,身为回族农民的夏寨乡夏寨村马如成、夏寨乡杨河村张继康、夏寨乡杨河村马同寿、马建乡白台村张志俭、城郊乡高同村何凤旗、硝河乡新庄村马进虎、火石寨乡罗庄村马福帮、夏寨乡夏寨村马金龙、夏寨乡夏寨村马金有、西滩乡西滩村撒明有、西滩乡五岔村袁正荣、夏寨乡水泉坪村马进财、夏寨乡杨坊村马如旗13名被告聚众武装械斗,均构成故意杀人罪;马如成、马如旗非法制造枪支、弹药,又构成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马如成、张继康一齐策划、组织、指挥作用系主犯。

除对主犯马如成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张继康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外,对其余11名从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为:袁世荣13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马同寿9年,张志俭8年,何凤旗8年,马进虎7年,马福帮7年,马金龙6年,马金有6年,马进财6年,撒明有5年,马如旗4年。

该案判处后,双方均服判息诉,取得了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