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文件,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与目标进行规范和明确。

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保障教育的质量和公平,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将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其解读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的重要性1. 保障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规定了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能够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标准化。

2. 促进教师发展: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参考框架,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 保障教育公平性: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二、解读课程标准的方法1. 弄清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通常包括目标、内容、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师应先弄清标准的结构,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内涵。

2. 理解目标要求: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教师应理解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要求。

3. 分析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教材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确保内容的准确传达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4. 设计评价方式:课程标准规定了评价的要求和方式,教师应根据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5. 应用灵活性:课程标准是一种指导,但不是僵化的束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实现灵活运用。

三、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1. 教师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贴近标准,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2. 学生学习:学生要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反馈: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引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2024年的新课程标准,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对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一些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让学生编写小剧本,一边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一边学习戏剧表演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强调学科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的界限,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探究。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将数学与科学、语文等学科进行整合,开展一些实际的数学应用活动,比如测量实验、统计调查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

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口语表达,比如让他们创作英语短剧、演讲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调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区别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定义1.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是指为教师专业发展所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尺度。

它规定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指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详细说明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行为表现和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二、目的1.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提供指导和规范,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内容1.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2.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涵盖了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四、应用范围1.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用于指导教师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2.课程标准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用于指导教学和评价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都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而制定的规范和指导性文件。

但是它们在定义、目的、内容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人和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而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和评价要求而制定的。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页眉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育人为本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规定,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足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抱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连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三、实行建议(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足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制定小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制定小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三位一体”教育实践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三位一体”教育实践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图 1“三位一体”教育实践模式图 第一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本阶段从大一持续到大三学 期,每学期累计安排 1 周时间,分别开展教育管理、教学活 动和教研活动见习,让学生深入中学,了解中学的组织结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95),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5)。 作者简介:戴国(1979—),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讲师,主要从事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in-One" Education Practice Scheme for Normal Universi原 ty Student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eacher Education" // Dai Guo Abstract Educ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of norma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To better help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pp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teaching practice,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tudent" to a "teaching", and become "expert" teachers,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nstruct a "three-in-one" education practice schem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eacher Education",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 practice; three-in-one

教师教育标准

教师教育标准

教师教育标准
教师教育标准是指对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的一系列标准。

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教师教育标准的重要性、内容及实施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通过对教师教育标准的规范和要求,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其次,教师教育标准的内容应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识水平、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学生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教育理念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规范和要求,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最后,教师教育标准的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等都应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推动教师教育标准的落实。

同时,教师个人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标准的内容应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型语文教师——兼评赵年秀新作《中学语文教与学设计》

践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型语文教师——兼评赵年秀新作《中学语文教与学设计》

以培 育 中学 语 文课 程 新 型 教 师 作 为 撰 写 本 书 是 反思性 实践 者 的 特点 , 都 特别 关 注 语 文 教 师 教 念 , 育中 的问题 解 决 。 “ 针 对 性强 、 实用性突出” 是 学 的根 本任 务 。 员们 对 她 教 学 的一 致 评 价 。这 些 年 来 , 其 所 撰 写 展卷揽 读 , 开宗 明 义 , 我 们看 到 , 作 者贯 彻 “ 育
No . 6 De c .2 01 3
践行 《 教 师 教 育课 程标 准 》 ,
培 养 反 思 性 实 践 家 型 语 文 教 师

兼评赵 年 秀新 作 《 中学语 文教 与 学设 计》
周 庆 元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 中图分类号 ] G 2 3 6
结 构体 例与叙 写模 式 的新作 。

深 度改革 , 理念 更新
思想 是行 动 的先 导 , 理 论 是 实 践 的指 南 。 中 学语 文教 学 的设 计 不 纯 粹 是 一 个 教 学 的技 能 、 技
赵 年秀 老师从 事 中学 语 文 教学 1 0多年 , 探 索 巧 问题 , 它其实 蕴含 着 教 师个 教师后 , 仍在 不懈 探索 , 深入 人才 观念 、 课 程 与教 学 观 念 等 方 方 面 面 的思 想 理
育 人 为本 、 实 践 取 钻 研 。无论是 给 高师 学生 讲 授语 文 教 学 论课 程 还 念 和价值 观念 。本 书积 极贯 彻 “
终身 学 习 ” 这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三 大 新 理 是从 事 “ 国培 ” 教 学 工作 , 她 都 十分 注 意 突 出教 师 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
培养和造就未来教育家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与严峻挑战。

我们需要反思一系列关乎教师教育安身立命的问题,诸如教师教育如何适应(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如何扎根本土实践,提升教育学术;教师教育如何跟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对话与交流,等等。

我们应当而且已经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切入,回应时代的课题与挑战。

一、教育家的成长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温总理的指示吹响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的号角。

事实上,早在2004年就根据教育部袁部长的部署、在师范司的直接领导下展开了整整五年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力求凸显如下两个创新点:
第一个创新点,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需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彰显当代理想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属性。

这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型和职业品格的提升。

具体含意是:
其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

传统的“定型化教学”强调教师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将预设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

当代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会学知识比知识掌握本身更为重要。

教师的职责更多地是为学生创设相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这就是“情境化教学”。

在这种场合,教学计划只是一种预设的行动纲要,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是怎么思考的。

这样,教师才可能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其二,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

我国教师往往被视为“教书匠”,意味着教师只是用某些技巧加工别人提供的教材,并将这些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反思性实践”中,主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不是既定的教育理论或技术,而恰恰是教师在每日每时的教学过程中借助自身实践的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通常是内隐的,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与个性特征的,它镶嵌在教师日常教育的情境之中,因而是因应具体的教学情境
的。

教师的实践智慧不仅来源于活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的反思,而且也基于实践情境重新解读理论概念,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其三,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

实践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领域,它也是实践性理论形成的领域。

对于教师而言,“理论的实践化”固然重要,“实践性理论”或是“实践的理论化”更是必须。

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情境性的。

这种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

这样,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反思者、研究者、“实践性理论”的创造者。

第二个创新点,教师教育课程的构成需要实现观念与体制的创新,彰显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三大原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实践,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凸显了三大改革原理:
其一,“儿童为本”(教师学习的内容取向)。

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是儿童(0-18岁)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

“儿童本位”的含意是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所谓“发现儿童”,是发现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的“儿童”,亦即发现儿童期与儿童的特性。

这意味着⑴儿童是人。

⑵儿童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

⑶儿童不是静态不变的。

他们要成长,要发展,最终要成长为成人。

所谓尊重儿童,就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

其二,“实践取向”(教师学习的实践性质)。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教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中教师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教师自身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的过程。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案例的研究。

其三,“终身学习”(教师学力的持续发展)。

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

教师专业的“学习”拥有三个基本原理:其一,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细致地反思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越是有效。

所以,教师的成长需要终身
角色的转型、教师团队的形成、“课堂革命”的方略以及特色学校的创生,亟待我们去研究和总结。

第三,教材学研究。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实践,是三种对话、三种实践的三位一体———同客观世界进行对话的认知性实践、同他人展开对话的社会性实践、同自身进行对话的道德性实践———的过程,而教材则是这种对话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体,是“教学之本”。

教科书不是现成知识点的堆积,它包括了三个构成要素: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系统;知识体系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作业方式;思维方式与作业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教科书归根结底是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一个载体、反映公民形象的一个缩影。

优秀的教科书需要精细的“教材化”的加工编制的功夫。

教材有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及其千姿百态的现代形态。

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发展史中汲取前人教材开发的智慧,发展现代教材编制的技术。

现代教材学归纳了教材的三大基本功能。

这就是:⑴信息源功能———为学生选择和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⑵结构化功能———帮助学生建构并梳理自己知识的结构化功能。

⑶指导性功能———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指导功能。

教材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天地。

教材学研究是开发新时代教科书的前提条件。

我国新时代的教科书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从当今世界的教科书政策看,无论“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有纲无本”,都意味着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研究教材、开发教材的素质与能力;从教科书国际比较看,我的整体判断是———理科教材难度偏高,文科教材难度偏低。

但都同样没有解决好教材的内在结构———“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问题。

标榜新课程的教材未必是新教材,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是缺乏教材研究的积累。

教材的社会学研究、信息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学论研究乃至国际比较研究,不是一般出版企业单位能够承担的。

教材学研究的主力军当然是拥有多学科、跨学科优势的师范院校。

“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应当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们期待在若干师范大学建立儿童学、教师学、教材学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把儿童学、教师学、教材学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学科加以开发。

现在该是聚焦上述三大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奠定基石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