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近这位老人。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检查,反馈。

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二)险恶的环境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三)伟大的品性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力量,树立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韧性。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7.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互相交流心得。
4.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自然景观的壮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5.课堂活动:设计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课文情感,提高朗读技巧。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感悟到青山之不老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要点。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青山不老的意义。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 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美丽的山水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青山不老的原因,人类如何破坏自然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让青山永葆青春。

5. 分享与总结: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短文,激发他们的行动意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和行动建议。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3. 探讨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和故事。

2.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3. 邀请环保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虐、踞、淤”等8个生字,会写“炕、亩、营”等14个生字,理解“肆虐、盘踞、风雨同舟”等词语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的语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事迹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感受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艰辛过程,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描写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领悟老人精神的不朽。

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晋西北环境资料、生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 5分钟)1. 展示一幅美丽青山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青山绿水,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画面的美好。

2. 然后展示一张晋西北风沙肆虐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出课题《青山不老》,询问学生对课题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12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虐”“踞”等字的读音。

2. 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如“虐”(下面是“虍”,注意笔顺)、“奠”(上面是“酋”,不要写错)等。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解释,如“肆虐”(可结合狂风的画面理解)、“盘踞”(可想象怪兽占据地盘的情景)。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青山写了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提示学生从老人与青山的关系、老人在青山上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概括,如:老人在环境恶劣的晋西北,通过多年努力创造了绿洲,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赵五家湾学校一一王瑞芳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
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交流背景,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从下面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场面。

2.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阅读,感受
“奇迹”
.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课件出示: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引导学生把握句中的重点点词语,如“绿色的波浪”、“涛声”、“粼粼的波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课件出示:
“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
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一一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出示: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图片和文字。

ME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一一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 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一一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五、作业设计:
1.为校园环境写份建议书
2.办一期关于“保护校园环境”手抄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