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也叫病名诊断,简称为辨病。

所谓疾病诊断,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对病人作出相应的诊断,确定所患病种的名称。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内在规律,所以辨别疾病的不同,对于掌握其特殊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以及了解各阶段的证候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如泄泻与痢疾,肺痿与肺痈。

临症不能不详辨。

1.疾病诊断的定名:中医对疾病的命名,种类很多,比较复杂,在临床上应根据常用的病名下诊断,不要随意杜撰。

病名的具体规范见临床各科。

2.疾病诊断的依据:每种疾病都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一般根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的特点,即可作出相应的病名诊断。

如痢疾一病,以下利赤白,里急后重等为临床主要特征,全身症状或有或无,是由饮食不洁引起,病变好发于夏秋季节,病程较急。

符合上述特点,即可作出痢疾的诊断。

如不具备上述全部特点或发病季节不同,或病程较长,在作痢疾诊断时就当慎重。

3.疾病的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如癫、狂、痫三种虽同是神志异常的疾病,但各有其症状特点,临床可根据其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等详加辨别。

癫病者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者以躁妄打骂,喧扰不宁,动而多怒为特征,痫病者以猝然昏倒,不处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特征。

中医内科诊断依据

中医内科诊断依据

第一章肺系疾病1 感冒:卫表不和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喷,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以见相见的症状2)时行感冒都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3)病程一般为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是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主2 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击声门1)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2)应询问病史的新久,起病的急缓,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3)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3 哮病:伏痰遇感引触,壅塞气道,肺失宣降,功能失调1)呈反复发作性。

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以如常人,或稍感疲惫、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4 喘证: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1)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5 肺痈: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1)临床表现: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浊痰,经旬日左后,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逐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痰不净,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为慢性。

2)验痰法:肺痈咯吐的脓血脓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3)验口味:肺痈病人生吃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4)体征:舌下生细粒,迁延为慢性患者,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象、指甲等,以判断病情和体
质。

2.闻诊: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
呼出的气味,以了解病情。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了解病情和病因。

4.切诊:通过把脉、触摸患者的肌肤等,以了解病情和体质。

此外,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还包括脉诊、腹诊等,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有不同的诊断标准,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
中医常见的十类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
1. 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咳痰、呕吐、腹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2. 外科疾病:如刀伤、皮肤炎症、烫伤等,中医常使用中药局部外敷或内服来促进伤口愈合。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经期疼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调理月经的盛衰。

4. 男性疾病:如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

5. 儿科疾病:如发热、恶心、腹泻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或针灸来调理儿童的体质。

6. 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情绪和平衡心身。

7.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来调理胃肠功能。

8.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来调理泌尿系统的功能。

9.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头晕、失眠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神经功能。

10. 骨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促进骨骼的康复。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是中国中医药学会于1994年制定出
来的标准,它旨在规范和统一中医病证诊断的标准和疗效评估的方法,为中医疾病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本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临床表现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标准。

例如,对于
“风热感冒”这一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咳嗽、咽痛等,诊断标准是具有上述表现中的两项或以上,并排除其
他疾病。

二、辨证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主要是通过辨证来进行的,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
的辨证标准。

例如,在辨识“内热便秘”时,医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是否为内热便秘,以及内热的具体表现。

三、辩证论治标准
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是辩证论治,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需要采
用的辨证论治方法。

例如,对于“痰湿证”,需要采用祛湿化痰的治
疗方法,包括熟地、白芍、茯苓等中药的使用。

四、疗效评估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的疗效评估标准,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

例如,在评估“风寒感冒”治疗效果时,需要通过症状缓解、体温下
降等方面来判断治疗效果。

五、治疗时间标准
中医治疗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疾病所需
的治疗时间。

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需要采取持续医治,并
在一个疗程内完成治疗。

总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为中医疾病诊治提供了科学指导,促进了中医诊疗的规范和标准化。

中医疾病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腑功能的正常. • ② 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色泽,病色的特点为晦暗枯槁. • 2、五色主病的机制 • ① 清色:主病寒证、痛病、淤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淤滞所致 • ② 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为虚热. • ③ 黄色:主虚证,湿证. • ④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淤血.
• 3.畸形:又叫鸡胸龟背螺旋腿等畸形、多属于先天性疾 病.
四、望舌
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 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化,舌体的 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 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调节声 音,形成语音.脏腑在血面上的 分部;舌尖属心肺,中心属脾 胃,两边属肝胆,舌根属肾.
望舌
四、望舌
正常舌像;淡红色,薄白苔.表现为舌体 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血红鲜明,舌苔白色, 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
血淤.
六、望舌苔
• 1.白苔:一般是主表虚证、寒证.
•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淡黄热轻,深黄
热重,焦黄热结.
• 3.灰苔: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虚
证.
• 4.黑苔:主里证,或为热极,或寒盛.
•5
,舌体偏于一侧,
斜舌这种现象就是中风先兆.
谢谢
• 3、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来判断 病情的方法.如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 动态表现出来,尤其是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神的表现,按 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得神、失神、假神三种.
得神、失神、假神的比较
二、望面色
• 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 1、常色、病色的区别 • ①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津液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临床意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一套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

它包括了对疾病的定义、症状的描述、病因的分析、病机的理解、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不振、自汗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气虚导致的功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气,如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

2、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

病因多为失血、饮食不慎、劳损等。

病机主要为血虚导致的营养不良。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血,如使用当归、熟地等中药。

3、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热等。

病机主要为阴虚导致的体液不足。

治疗方法主要为滋阴,如使用麦冬、生地等中药。

4、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冷、精神不振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阳虚导致的机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温阳,如使用附子、肉桂等中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

但其实,很多疾病在突发前都有一些身体上的先兆,只不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罢了。

为了防微杜渐,让我们现在就来盘点一天当中不同阶段身体的不良感受,看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诉说着什么。

早晨篇:头晕、头昏:早晨醒来后头晕、头昏,可能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或血黏度高等疾病。

强烈的心慌饥饿感:凌晨4-5点钟醒来有强烈的心慌饥饿感,且疲乏无力,直到吃早餐后不舒适的感觉才逐渐消失,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

清晨浮肿:如果在起床活动20分钟之后还不彻底消失,则提示可能有肾病或心脏病。

棕色尿液: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口臭:可能是胃或肝出现了问题,或是牙周病引起。

口中有氨味:要格外注意肾脏的健康。

眼睑苍白:提示可能患了缺铁性贫血。

眼角膜出现一圈模糊的灰环:说明心脏可能有问题,如果是30-50岁的男性应马上与医生联系。

脸色潮红:可能与心脏病或高血压有关。

恶心想吐:除去怀孕的原因,若每天早上都如此,可能是慢性胃炎。

舌面白而呈毛茸茸的状态:提示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失调或身体出现了某种癌变白天篇。

眼睛痛:除去用眼疲劳的原因外,看书看报时眼睛剧痛就要小心青光眼了。

手发抖:可能是甲亢,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病。

吃油腻食物后上腹疼痛,并放射到右肩背部:很可能是患有肝胆疾病。

食欲亢进,体重却减轻:可能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没有食欲,见到油腻就恶心,易疲劳:可能是患了肝炎。

饭后总是出现反酸、腹胀或腹痛等症:提示积食了,要多吃新鲜蔬菜,三餐要注意清淡、好消化。

爬楼梯时心慌、胸闷:提示心脏功能较弱。

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肺部疾病。

指甲生长缓慢,没有光泽且变黄变厚:提示淋巴系统出了毛病。

手背静脉突出:随着年龄增加,会有此现象,但也有心脏病的可能。

手掌泛红:肝脏出现问题时,因荷尔蒙失调,手掌会发红。

手掌潮湿:过度兴奋或紧张时手掌会出汗,若常如此则可能是甲状腺异常。

背痛:除了肌肉痛,也可能是脊椎或内脏有了毛病。

伸懒腰时腰痛:多为坐姿不良。

单纯头晕:若不是因为工作单调,请检查一下甲状腺。

洗澡时头发容易脱落:提示头发养分不足或是荷尔蒙分泌异常。

黑痣变大或新长出痣:当心皮肤癌的侵袭。

皮肤上出现非摩擦所致的红斑:有可能是肝病的前兆。

打鼾:情况十分严重则提示可能鼻子或呼吸道出了问题。

磨牙:如果每天晚上都磨牙,牙齿一定出了问题。

必须高枕头才能入睡:提示心脏功能弱。

经常因脚抽筋而惊醒:提示可能是缺钙或动脉硬化。

一、如何通过指甲检视健康1、指甲板纵纹指甲纵纹——神经衰弱指甲上有数条明显纵纹表示长期神经衰弱、机体衰老的象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长期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

消耗性疾病,体力透支(如身心疲劳综合征)。

免疫功能差,容易感冒。

2、指甲板横纹横纹深粗者,表示一次严重的疾病。

指甲横纹多且细者,多见于长期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

3、指甲的斑点瘀黑斑点—是表示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征兆。

一般右手指甲出现,表示左脑有问题。

指甲白点—消化不良,指甲上出现1个或数个白点:成人多见肝功能代谢或受损,特别是乙肝慢性病人。

小孩多见于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或虫积或缺钙习惯性便秘,长期造成肠胃紊乱也会出现点状白点。

4、按压指甲一般而言恢复快的表示正常,慢的表示体内有障碍用一只手按压住另一只指甲尖3秒,见指甲白色后放手,观察5个手指甲床下血液循环回复的快慢,如果马上呈微红状,则表示健康,说明血液循环顺畅,内脏机能活泼。

如果有1个指头血液循环不良,则与这一指头相应的内脏问题有关。

5、半月痕-正常双手8~10个手指要有半月痕。

半月痕面积占指甲的1/5;半月痕的颜色为奶白色,越白越好,表示精力越壮。

6、半月痕-不正常1>寒底型无半月痕为寒底型。

半月痕越少,表示精力越差,这种人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运行缓慢,容易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吸收功能差,面色苍白,手脚厥冷,心惊,嗜睡,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精力衰退,体质下降,甚则痰湿停滞、气滞血瘀、痰湿结节、肿瘤。

2>热底型连小指也有半月痕者,半月痕增大均属热底型。

这种人的脏腑功能强壮身体素质较好。

但在病理情况下,则是阳气偏盛,脏腑功能亢进。

可见面红,上火,烦躁,便秘,易怒,口干,食量大,不怕冷,好动,甚至血压高、血糖高、中风。

3>寒热交替型(阴阳失调型)半月痕的边界模糊不清,颜色逐渐接近甲体颜色者,属寒热交错型或阴阳失调型。

寒热交替型提示人体内有阴阳偏盛衰的变化,寒热的变化可因保养的不同而异。

所谓“精足人壮(半月痕足),精弱人病(半月痕变色),精少人老(半月痕少),精尽人亡”。

无半月痕的人即使暂时无病,也需要迅速补养身体。

特别是只剩下拇指有半月痕时,体内正在告诉你已经用“底油”了,需赶快加“油”了!保健建议:精力的补充要靠优质中性蛋白质,如奶类、蛋类、豆类、鱼类和黑色性食物、种子性、胚胎性食物,只要保证营养,坚持保养,一般1个半月就在一个指甲长出,通常是先长拇指,以后依次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半年以后才能长满。

但是,平常要注意休息,如果长期熬夜,则夜生活过度半月痕又会很快消失。

二、如何观手知健康1、手感热主心肾阴虚,烦躁、上火、失眠、多梦紧张。

2、手感凉主脾肾阳虚。

体弱怕冷,消化吸收能力差。

3、手感湿主心脾两虚。

容易疲倦乏力。

手掌多汗者,多为脾胃积热,心火盛、心理压力,精神紧张。

4、手感干主肺脾两亏。

皮肤干燥,容易感冒。

5、手感温暖、润泽主五脏调和,身体健康。

6、手感粘主内分泌失调,特别是糖尿病人多见。

三、巧手三六操常练十巧手,轻松又健康1、第一巧虎口平击36次。

说明:打击大肠经/合谷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颜面部位的疾病。

如视力模糊、鼻炎、口齿疼痛、头痛及预防感冒。

2、第二巧手掌侧击36次。

说明:打击小肠经/后溪穴。

主治:头项强痛、放松颈项肌肉群及预防骨刺、骨头退化。

3、第三巧手腕互击36次。

说明:打击心经及心包络经/大陵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心脏病、胸痛、胸闷、纾解紧张的情绪。

4、第四巧虎口交叉互击36次。

说明:穴位是八邪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5、第五巧十指交叉互击36次。

说明:穴位是八邪穴。

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6、第六巧左拳击右掌心36次。

说明:经络是心经和心包络经/劳合穴。

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

7、第七巧右拳击左掌心36次。

说明:经络是心经和心包络经/劳合穴。

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

8、第八巧手背互相拍击36次。

说明:打击到的是三集经/阳池穴。

主治:调整内脏机能、预防及治疗糖尿病。

9、第九巧搓揉双耳36次。

说明:耳垂的穴位很多。

主治:眼点、颜面部及脑部等部位的循环。

10、第十巧手掌心互相摩擦6下至微热,轻盖双眼,眼球左右转6圈,周而复始作6次。

说明:运用气功原理,调整眼晴的经气。

主治:预防近视、老花及视力模糊。

四、保健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叫平衡饮食,第二个叫有氧运动,第三个叫心理状态。

1、平衡饮食:“饮”国际食品会议定出了6种:第一绿茶;第二红葡萄酒;第三酸奶;第四骨头汤;第五蘑菇汤;第六豆浆。

1>绿茶绿茶里面含有茶坨酚,茶坨酚是抗癌的;还含有氟,氟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每天拿绿茶水漱口,就可以保健牙齿.到了老年,你就可以牙齿坚固,不得虫牙;绿茶本身含有茶甘宁,它可以提高血管韧性,使血管不容易爆裂。

在所有的饮料里,绿茶是第一的。

2>葡萄酒红葡萄皮上有种东西叫“逆转醇”,它可以抗衰老,是抗氧化剂,常喝红葡萄酒的人不得心脏病.还有它可以帮助防止心脏的突然停搏。

每天喝葡萄酒不超过50-100毫升,不会喝酒的,可以吃红葡萄不吐葡萄皮,都是一样保健的。

红葡萄酒还有个作用是降血压,降血脂。

3>酸奶酸奶是维持细菌平衡的.所谓维持细菌平衡是指有益的细菌生长,有害的细菌消灭,所以吃酸奶可以少得病。

(牛奶里含的是乳糖,对乳糖吸收最大的是白种人,在亚洲黄种人中有70%不吸收乳糖。

所以牛奶虽好,但喝得再多,不吸收还是没用---牛奶不是不可以喝,喝的时候,适当加点豆浆就好)4>骨头汤骨头汤里有琬胶,琬胶是延年益寿的。

5>蘑菇汤蘑菇能提高免疫功能。

6>豆浆大豆制成的豆浆,里面含的是寡糖,它能被人体100%吸收。

而且豆浆里还含有钾,钙,镁等。

钙比牛奶含量多。

对我们黄种人来说,最适合的是豆浆。

“食”1>谷老玉米=“黄金作物”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VE,所以多吃老玉米,可以预防高血压和动肪硬化。

荞麦=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荞麦里含有18%的纤维素,常吃荞麦不会得肠道癌,直肠癌,结肠癌。

薯类==白薯,红薯,山药,土豆。

“三吸收”---吸收水份(不得直肠癌,结肠癌),吸收脂肪,糖类(不得糖尿病),吸收毒素(不发生胃肠道炎症)。

燕麦==降血脂,降血压.能降甘油三酯。

如果血压高,一定要吃燕麦,燕麦粥,燕麦片,使你的血脂降下来。

小米==除湿,健脾,镇静,安眠。

2>豆大豆中起码有五种抗癌物质,特别是黄酮,只在大豆中才有,它能预防,治疗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

“大豆行动计划”==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

———国家卫生部3>菜胡萝卜本草纲目里写胡萝卜是养眼蔬菜,它有几个功用,第一,它养粘膜,不容易感冒;第二,它养头发,养皮肤,有健美作用;第三,它有抗癌作用,而且对眼睛特别好,尤其是夜盲症,吃了就好。

南瓜它刺激维生素细胞,产生胰岛素,所以常吃南瓜的人不得糖尿病.具有此功能的还有苦瓜,都一定要多吃。

蕃茄就是西红柿。

吃西红柿不得子宫癌,卵巢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

西红柿里面有个东西叫蕃茄素,它和蛋白质结合在一块,周围有纤维素包裹,必须加温到一定程度才能出来。

生吃西红柿不抗癌,西红柿最好的吃法是西红柿炒鸡蛋,或是蕃茄汤,西红柿鸡蛋汤。

大蒜大蒜是抗癌之王。

大蒜的吃法很特别,必须先把它切成片,一片一片的薄片放在空气里15分钟,它跟氧气结合以后产生大蒜素。

大蒜本身不抗癌,大蒜素才抗癌,而且是抗癌之王。

所以大蒜熟吃,一瓣一瓣地吃,都等于零,没有抗癌作用。

大蒜有味不用怕,吃点山楂,嚼点花生米,再吃点好茶叶就没味了。

黑木耳现在很多人属于高凝体质(血稠)---矮,粗.胖的人,更年期的女同胞,脖子短的人,血型AB的人特别容易高凝血稠。

高凝血稠容易引发心肌梗死。

黑木耳最大功效就是可以使血不粘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吃花生米时要剥皮吃,花生皮没有营养,它只能致血凝片,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

4>动物食品如果有猪肉,又有羊肉,吃羊肉;有羊肉又有鸡肉,吃鸡肉;有鸡有鱼,吃鱼肉;有鱼有虾,吃虾。

其中小鱼小虾为最好,而且要吃全鱼全虾,因为有活性物质都在小鱼小虾的头部和腹部。

5>螺旋藻营养分布最平衡,是碱性食品。

它能平衡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