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评价观点题”专练与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人教版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评价观点题”专练与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9分)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

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释】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

②清商:指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

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2. 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①
杜甫
绝域三冬暮,浮生一病身。

感深辞舅氏,别后见何人?
缥缈苍梧②帝,推迁孟母邻。

昏昏阻云水,侧望苦伤神。

【注】①邵桂:即邵州、桂阳州。

②苍梧:苍梧山,离邵州不远,相传舜帝死于此。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身处边荒之地,在行旅漂泊之中送别亲人,感慨更加厚重,情怀更加凄苦。

B.“浮生一病身”即《登高》中所谓“百年多病”之意,一语道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C.诗中三、四两句以“感深”“别后”起句,与《春望》第二联“感时”“恨别”起
法相似。

D.“推迁孟母邻”用孟母三迁的典故,希望亲人到达目的地后能有一个好的邻居。

4.前人评点此诗的特点为“真情苦语,吟讽凄然”。

参考这一评论,对全诗加以赏析。

(6分)
答:
三、(2019·吉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客居岑寂艰苦备尝,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文,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语自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韵味醇厚。

6、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

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致?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2019·石家庄二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巫山曲
孟郊①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

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景。

“重复重”写出了巫峡山重水复、回环曲折的特点,“碧峭”勾勒出了十二峰峭拔、苍翠的特点。

B.诗人船行巫峡,却没有着力描摹景物,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巫山神女身上,这是本诗的突出特色,也是耐人寻味之处。

C.诗人驰骋想象,荆王夜卧高丘,梦中与神女相会,二人如流烟,似行云,自由自在,翩翩飞舞,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D.尾联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把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8、(对点题)有人评论说:“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荆王梦中之神女,亦是诗人想象之神女。

”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

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

②清商:指秋天。

问: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答案解析
一、1、解析:选C;曲解词意,词中“闻道”二字表明词人并未在春季花开时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

2、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

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今岁花时”词人却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

二、3、解析:选D。

D项错误,原句“推迁孟母邻”的意思是:您将会像择邻的孟母一样流浪漂泊,居无定所。

4、解析:诗的前四句主要抒发自己寄居他乡,送别亲人的别离之情和相思之意;写自己漂泊边荒,老病缠身的“苦涩”;诗的后四句主要写十七舅的漂泊,居无定所,表达自己的担忧。

所以说:这首诗确实具有“真情苦语,吟讽凄然”的特点。

答案:这首诗确实具有“真情苦语,吟讽凄然”的特点。

①寄居他乡,送别亲人,诗人抒发的离别之情、相思之意,真挚而厚重;②由于自己漂泊边荒,老病缠身,所以诗人倍增感慨,多作苦涩之语,诸如地荒、时寒、岁暮、身病、神伤等;③全诗悲怆而又不失于低沉,凄婉而又高亢激越,吟讽之间,不失风雅之致。

三、5、解析:选A。

A项“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错误,应该是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

6、解析:本诗中“明日”表明是作者的想象,指明手法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想象之景和前面景的区别,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答案: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四、7、解析:选C。

C项,“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错,“神女”最后是“望不见”,诗人只好“泪滴衣”。

8、解析:此诗中,分析神女形象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诗句“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描绘的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姿”迷人,正是诗人心中朝廷君主的象征。

神女虽有“艳姿”,但远隔云端,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诗的最后“猿啼三声泪滴衣”,流露出忧愁悲凉的情感。

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

答案:①以美人喻君王这是中国诗歌传统。

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姿”迷人正是诗人心中朝廷君主的象征。

②神女虽有“艳姿”但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

五、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

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了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今岁花时”词人却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