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辆与限界建设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限界

4.2.1曲线几何偏移引起车限界加宽和加高
28
当采用过超高时,曲线内侧求得的竖 向偏移量为负值,曲线外侧求得的竖向偏 移量为正值;当采用欠超高时,曲线外侧 求得的竖向偏移量为负值,曲线内侧求得 的竖向偏移量为正值。
29
4.2.3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的 限界加宽
24
隧道外车站直线段限界(GB50157-2013)
25
4.2圆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 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应在直 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加宽 和加高。 计算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加 宽和加高包括三个方面:曲线几何偏移引 起车体几何偏移;超高和欠超高引起的限 界加宽和加高;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 变化引起的限界加宽。
车辆限界
5
车辆限界与车辆轮廓线之间,必须留 出一定的、为确保行车安全所需的空间, 这个空间考虑了以下因素: (1)车辆制造公差引起的上下、左 右方向的偏移或倾斜; (2)车辆在名义载荷作用下弹簧受 压引起的下沉,以及弹簧由于性能上的误 差可能引起的超量偏移或倾斜;
6
(3)由于各部分磨耗或永久变形而造 成的车辆下沉,特别是左右侧不均匀磨耗 或变形而引起的车辆倾斜与偏转; (4)由于轮轨之间以及车辆自身各部 分存在的横向间隙而造成车辆与线路间可 能形成的偏移;
32
5.1 GB50157-2013 中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 )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 间隙(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 强、弱电设备应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 ,必须布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 强、弱电干扰距离的规定。
33
5.2区间隧道内管线设备布置 行车方向右侧宜布置弱电设备和管线 ,行车方向左侧宜布置强电设备和管线。 当区间隧道设有疏散平台时,平台宜设置 在行车方向左侧。消防设备排水管宜布置 在行车方向右侧。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限界课件

06
详细描述
优化算法和模型,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计算 效率,以便更快地得出车辆限界结果。
提高车辆限界测量精度
总结词
采用先进测量技术
详细描述
利用激光雷达、红外线、超 声波等高精度测量设备,提 高车辆限界的测量精度,确
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总结词
定期校准测量设备
详细描述
建立设备校准制度,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 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线路短、站间距小、客流量大、运营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对车辆限界的要求更加严格。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限界规范要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规定了更加详细的车辆限界要求,包括车辆长度、宽度、高度、设备安装位置等 方面的限制。
04
CHAPTER
车辆限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 影响
车辆限界对线路设计的影响
适应不同类型车辆的要求
限界应适应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要求,如地铁、 轻轨、有轨电车等,以满足不同车辆的尺寸和重量参数限 制。
考虑设备安装和维护的需求
限界应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安装和维护的需求,为 设备的安装和日常维护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便利性。
限界的标准与规范
国际标准
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限界的标准和规范由国际铁路联盟(UIC)制定和发布,被各国广 泛采用。
国际标准与规范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车辆限界标准
ISO 14971《轨道交通车辆限界》是国际上通用的车辆限界标准,规定了不同类 型轨道交通车辆的尺寸限制和技术要求。
国际铁路联盟(UIC)车辆限界规范
UIC 505-2《铁路应用-铁路车辆限界》是UIC制定的车辆限界规范,与ISO 14971标准类似,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系统。
地铁限界标准

地铁限界标准地铁限界标准是指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所能通过的最大尺寸限制。
这一标准的制定对地铁运营安全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地铁限界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车辆尺寸、隧道结构、车站设施等,以确保地铁运营的顺利进行。
首先,地铁限界标准需要考虑地铁车辆的尺寸。
地铁车辆的尺寸直接影响着其在隧道和车站内的通过能力。
因此,地铁限界标准需要根据地铁车辆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参数来确定。
在制定地铁限界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车辆尺寸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型号地铁车辆的运行需求。
其次,地铁限界标准还需考虑隧道结构。
地铁隧道作为地铁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地铁限界标准有着重要影响。
隧道的内部尺寸、曲线半径、坡度等参数都需要与地铁车辆的尺寸相匹配,以确保地铁车辆在隧道内安全畅通地行驶。
因此,在制定地铁限界标准时,需要对隧道结构进行全面考量,确保地铁车辆能够安全通过。
另外,地铁限界标准还需考虑车站设施。
地铁车辆在进出站时需要通过站台区域,因此车站的站台长度、宽度等参数也需要纳入地铁限界标准的考量范围。
此外,站台的候车区、安全门等设施也需要与地铁车辆的尺寸相匹配,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便利。
综上所述,地铁限界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量地铁车辆、隧道结构和车站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并相互匹配的情况下,地铁限界标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因此,地铁限界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各方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精心设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地铁限界标准,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2008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08年7月1日2008北京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8〕57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建设部《二○ ○三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建标函〔2004〕43号)的要求,由建设部负责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 ○八年三月四日前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任务,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部分设计、研究、建设、运营方面的单位共同编制的。
原《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是由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自1999年5月1日开始施行,至今已经过去八年。
实践证明,在国内城市中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良好的贯彻和运用。
近几年来,在轨道交通制式方面,直线电机、低地板(70%)车、跨座式单轨等轮轨系统已建成运营。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需要及时吸收到标准中来,对标准中的一些参数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2020年(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筑工程标准法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
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
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
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
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
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
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限界详解

车辆轮廓线 车辆限界 设备限界
节点1局部放大 图
节点
设备限界位于车 辆限界外的一个轮 廓线,是用以限制 设备安装的控制线 。除另有规定外, 建筑物及地面固定 设备的任一部分, 即使涉及了它们的 刚性和柔性运动在 内,均不得向内侵 11 入此限界
2.4建筑限界 建筑限界是位于设备限界以外的一个 轮廓线,是在设备限界基础上,满足设备 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它规 定了地下隧道的形状、尺寸、位置,地下 车站及站台位置以及地面建筑物(包括接 触网支柱、声屏障和站台屏蔽门等)的位 置。
25
隧道外车站直线段限界(GB50157-2013)
26
4.2圆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 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应在直 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的基础上加宽 和加高。 计算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加 宽和加高包括三个方面:曲线几何偏移引 起车体几何偏移;超高和欠超高引起的限 界加宽和加高;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 变化引起的限界加宽。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限界
1
1、限界的定义 限界(gauge)是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 区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地铁设计 规范 GB50157-2013) 限界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限制车辆 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及确定 的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轮廓。
2
限界的设计是根据车辆的轮廓尺寸、性能技 术参数、线路特性、轨道特性、设备安装以及各 种误差及变形等因素,并考虑列车在运动中的状 态等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 综合分析确定。在线路上运行的车辆必须与隧道 边缘、各种建筑物及设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因此,限界是地铁设计所需的重要技术指 标。
27
4.2.1曲线几何偏移引起车体几何偏移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二、城市轨道交通限界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各类限界又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限界,具 体如图所示。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三、城市轨道交通限界的确定
限界设计的任务是在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合理地选择桥、隧等结构的有效断面尺寸,以节省工程投资。
限界一般都是按平直线路的条件进行制订的。确定各限界尺寸 的首先步骤就是确定车辆轮廓线。
二、城市轨道交通限界分类
车辆限界便以车辆轮廓线的各点坐标值为基础, 按照车辆在线路上运行产生的最不利位置,考虑 车辆的偏移和倾斜,按照规范在车辆轮廓线坐标 值的基础上加宽调整得到;设备限界要在车辆限 界的基础上,考虑轨道出现状况不良而引起车辆 偏移和倾斜,另外再考虑一定的安全预留量而得 到;对于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础上, 对于不同断面的建筑限界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确 定。具体设计要求可参考《地铁设计规范》。
车辆轮廓线是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平直线路上,其车辆中心 线与线路中心线重合时新造车各部分尺寸的标准值。车辆轮廓线通 常由车辆供货商提供,其与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的关系 如图所示。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三、城市轨道交通限界的确定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三、城市轨道交通限界的确定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二、城市轨道交通限界分类
车辆限界:是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所形成 的最大动态包络线,用以控制车辆制造,以及制订站 台和站台门的定位尺寸。
设备限界:是车辆在故障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 动态包络线,用以限制行车区的设备安装。
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基础上,满足设备和管线安 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车辆与限界建设标准
第1条车辆类型应根据当地的预测客流量、行车密度、线路条件、供电电压、车辆与备品来源、技术发展、产品价格和维修能力等因素,综合比较而选定。
车辆基本型式应按以下类型选择:
一、按车体宽度和驱动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六种车型:(一)粘着牵引系统:
A、B型车,车体宽度为30m、28m的四轴系列车型;
C、D型车,车体宽度为26m,车地板不同高度的铰接车系列车型;
单轨胶轮车,车体宽度为30m的跨座式单轨胶轮系列车型。
(二)非粘着牵引系统:L型直线电机车辆系列。
二、按车辆的牵引控制系统,可选用交流变压、变频车。
三、按车体材料,可选用不锈钢车、铝合金车和耐候钢车。
四、按受电方式,可选用受电弓车、受流器车、受电弓加受流器车。
五、按电压等级分:有直流1500V和直流750V。
第2条同一城市内的车辆型式应从线网规划统筹考虑,类型不宜过多。
各类车型的主要技术规格,可按表6规定确定,
并严格遵循车辆国产化的原则和政策。
第3条对各类车型应规定相应的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A、B型车的限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铁限界标准》CJJ96的有关规定,其他车型的限界可按《地铁限界标准》CJJ96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
第4条车辆构造速度应高于车辆设计最高速度的10%或10km?h。
车辆设计最高速度应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并允许出现瞬间超速5km/h。
第5条制定限界的计算车辆应采用无驾驶室车辆的基本参数,进行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
各类车型的计算车辆参数见表5。
车站限界(站台)应满足列车停站、开门状态时的车辆限界,且满足列车过站时的车辆限界。
各类车型计算车辆参数表5
项目名称A型车B型车C型铰接车D型铰接车L型车单轨车
车长221190——1708148
车宽3028262628298
车高383837373625384?53
转向架中心距157126——11149
6
固定轴距252319192025
车厢地板高度113110095035093113
第6条列车端部车辆应设置专用前端门或指定侧门为乘客紧急疏散门,并应配置下车设施。
在正线区间隧道或高架桥的建筑限界内应预留乘客逃生和救援的通道和空间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采用驾驶室前端门专用疏散模式时,应利用轨道中心(或轨旁)道床面作为应急疏散通道。
二、当采用指定侧门疏散模式时,在区间单线圆隧道内,应设置应急平台,宽度不应少于550mm;同时利用轨道中心作为应急疏散通道。
第三十六条车辆的安全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车辆应设置列车运行自动保护装置以及通信、广播、应急照明、避雷等安全设施,必须设置乘客与司机的对讲通信设施;必要时,可在驾驶室设置对每个车厢的电视监视系统。
二、车辆内应设有灭火器具、报警装置以及必要的防护设施。
三、车辆内部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绝缘性。
电缆应采用阻燃型无卤电缆,其他部件应采用阻燃材料。
四、运行在隧道内固定编组的车厢之间,应设置贯通通道。
五、车辆的编组和动力(牵引和制动)性能,应满足在长大陡坡线路上正常安全运行,并应符合下列故障情况时的运行要求:
(一)在定员(AW2)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4或1?3动力时,列车仍能维持运行至线路终点。
(二)在定员(AW2)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2动力时,列车仍能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并行驶至就近车站,列车清客后返回车辆段。
(三)在定员(AW2)工况下,当列车丧失全部动力时,应能由另一列相同空载列车(AW0)在正线最大坡道上牵引(或推送)至临近车站,列车清客后被牵引至车辆段。
六、车辆构造强度应满足车辆在构造速度运行时超员的荷载要求。
第7条每辆车的定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定员:每辆车的定员,由座席位和站席位的总和确定,为正常情况下载客能力的计算依据。
二、座席:车辆的座位数宜占总定员的15%~20%。
当全程线路大于35km,平均运距大于12km时,根据客流性质,宜适当降低车辆定员。
三、座席区:每位座席区面积计算范围包括座椅横截面宽度(045~05m)和座前区(020~025m),座席区横截面总宽按07m计。
四、站席:车内面积扣除座席区及相关设施的面积后,按6人/m2计。
五、超员:每辆车的超员,按座席不变,站席以9人/m2
计,超员系数(超员与定员的比值)不宜小于14,与车站客流的超高峰系数相适应,并应作为车辆构造强度和制动力计算的依据。
六、车辆客室的车门开启宽度不宜小于13m,每侧车门数量应与定员相匹配。
第8条车辆内乘客站立人员密度的评价宜符合本建设标准附录一的规定。
第9条列车编组、定员与运能可按本建设标准附录二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各类车型主要技术规格应符合表6规定。
各类车型主要技术规格表6
项目名称A型车B型车C型车D型车Lb型车单轨车
车辆驱动特征
钢轮/钢轨
旋转电机直线电机
胶轮—跨座单轨
车轴数四轴四轴4、6、8轴—铰接车四轴四轴
车辆轴重(t)≤16≤14≤11≤13≤11
车厢基
本长度
(m)
单司机室车厢236
(244)
19
(1955)
——172146(55)
无司机室车厢220
(228)
19
(1955)
——1684139(146)
车辆基本宽度(m)302826262829车门
踏板处298)
车辆
高度
(m)
受流器
车
有空调38383737≤3625
无空调3636———
受电弓车
(落弓高度)38138137373560
受电弓
工作高度39~5639~5639~5639~56—
车辆总高≤553
轨面以上高384
9
续表6
项目名称A型车B型车C型车D型车Lb型车单轨车
车内净高(m)210~215≥21≥21≥2122
地板面高(m)
(车门处)113110095035093113
转向架中心距(m)1571261101070111496
固定轴距(m)22~2522~2318~1917~1819~20走行轮
15
导向轮
25
车轮直径(mm)840760或
660660660~
730
走行轮
1006
导向轮、
稳定轮
730
车门数(每侧)(个)54—432
车门宽度(m)≥13~1413~1413~141413
车门高度(m)≥18≥18≥18186182
定
员
单司机室车厢310(超员
432)
230(超员
327)
—
双司机室
238217151(211)
其中:座席5636—662832
无司机室车厢310(超员
432)
250(超员
352)
——242165(230)
其中:座席5646——3236
车辆最高速度(km?h)80~10080~10080809080
启动平均加速度
(m?s2)
(0~35km/h)
083~10085085095~
10≥0833
常用制动减速度
(m?s2)101111≥10≥11
紧急制动减速度
(m?s2)121515≥13≥125等效噪声
〔dB(A)〕
司机室内≤80≤75≤75—≤70
客室内≤83≤75≤7575≤75
车外80~85≤80≤8080≤75
注:①车辆基本长度无司机室的为标准车辆长度;
②有司机室的车辆加长长度部分,应满足标准车的曲线地段限界;
③()内的数字为车辆两端车钩连接中心点之间的跟离;
④C型车为低地板车,D型车为高地板车,均分为4、6、8轴的铰接车。
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铰接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⑤双铰六轴70%为低地板车辆,全长287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