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
干法装柱与湿法装柱讲课教案

干法装柱与湿法装柱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
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
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 TLC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首先谈柱层析: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
[资料]硅胶柱的制备
![[资料]硅胶柱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b2c9ab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77.png)
硅胶的预处理我们以浓盐酸浸泡硅胶14小时,然后用蒸馏水洗涤硅胶4次后,将起进行减压抽滤,后不断加蒸馏水冲洗。
在1小时之后,抽滤的水呈中性,但仍然含有氯离子。
经过4小时不断的冲洗才使得抽滤液中基本不含氯离子。
晾干一周后,在110℃烘箱中活化2小时。
活化后的硅胶加石油醚浸泡并搅拌均匀。
在装柱时,宜使用口径较大的玻璃漏斗置于层析柱上部,注入1/2高的石油醚,打开下部活塞,然后尽量均匀地将硅胶倾入漏斗,这样可以防止层析柱中形成断层(这一步是实验的关键步骤)。
装柱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
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天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湿法装柱

湿法装柱,干法上样-解析在产品旋蒸时加入1-2勺硅胶粉(看柱子的大小),旋蒸至梨形瓶内的有机相的产物均匀附着在硅胶颗粒上,用小勺将瓶壁上附着的硅胶层刮下来(如果有),粉末保存在此瓶中。
用于后续的干法上样。
装柱:1.取出柱层析硅胶粉于一250ml的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定好的洗脱剂(即用相同机型的有机溶剂装柱)用玻璃棒搅拌至均匀。
2.安装好装置后,打开柱子的旋塞,下方放一个三角瓶接着留下来的溶剂。
将调好的硅胶-洗脱剂溶液倒入柱子中,倒一部分,就在上方接双联球对体系加压,使柱子压实直到硅胶柱的高度到达整柱的约三分之二(期间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柱子,最后稍微弹一下柱子使硅胶面水平)。
之后继续开着柱子旋塞使硅胶柱上方的洗脱剂液面下降至硅胶面上方2cm,关掉旋塞。
加入中性氧化铝,铺一层氧化铝层约2-3cm,加完后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柱子,将壁上的中性氧化铝粉末冲下来,稍微弹一下柱子使液面水平。
开旋塞使液面在氧化铝层上方2cm。
关掉旋塞。
3.上干样:将得到的硅胶-样品粉末倒在一张纸上,接着转移到硅胶柱上(此时旋塞关闭),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原先存放样品-硅胶粉末的梨形瓶和柱子(此时旋塞关闭),取出一细铁丝在样品层中小心搅拌,不要破坏样品层下方的中性氧化铝层,将样品层中夹带的空气泡赶出。
打开旋塞,使液面下降至被分离样品面上方2cm,再次加入中性氧化铝,使得样品层上方铺一层氧化铝层(约2-3cm),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柱子。
4.硅胶柱上还需接一个增容器,就是上下都有接口的球形玻璃,它的作用是可以加大量洗脱剂,一段时间不用担心柱子会干。
增容器上还可以连双联球,以对体系加压,调节洗脱的流速。
5.打开旋塞,用三角瓶接流下来的液体,期间应不停点板,看有没有点出现。
6.TIPS:如果需要分离提纯的样品量少,那么洗脱开始后就10ml接一次;如果量多的话,20ml/30ml换一次瓶一次都行。
干法装柱与湿法装柱

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
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
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 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首先谈柱层析: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
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层析柱(色谱柱)填料介质的装载及洗脱操作规程

层析柱(色谱柱)填料介质的装载及洗脱操作规程工业制备层析柱(色谱柱)的填料装载充填和洗脱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色谱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效率,迈思通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该行业专家的指导,编写了关于《层析柱(色谱柱)吸附介质的充填及洗脱规程》的方法,供广大用户和科研者参考。
一、柱头安装是否合适及是否严密的检查1、检查下柱头是否按图纸要求安装?(要求按图纸要求安装)2、检查下柱头内,是否安装了防止吸附剂(例如硅胶)漏出的滤布(或滤网)。
3、所用滤布(滤网)的材质要求能耐所用溶剂的腐蚀,而且孔径很小,一般要求使用500目以上孔径大小的滤布(网)。
4、下柱头安好,紧固后,从柱上端(开口)加入所用洗脱剂中极性较小的一种溶剂(例如已烷、石油醚、甲苯等),使溶剂液面比下柱头上部分离出20-30厘米,仔细观察下柱头是否漏溶剂。
如果漏,则必须坚固(或重装),直至不漏为止。
5、检查确实不漏后,放出柱内溶剂,准备装吸附剂(例如硅胶等)。
二、充填吸附剂以充填(或称装填)硅胶为例,作如下说明:1、干法装柱①、取吸附剂(例如硅胶)记下硅胶的量,(等装完柱后,检查剩余硅胶量,就可以知道装入柱中的硅胶量了)。
②、工作人员戴上口罩,准备好木槌,有人从柱上端倒入一定时的硅胶,柱下边有人用木槌敲击柱外壁,振实硅胶;一边加硅胶,一边敲击柱;最好硅胶加到什么高度,就在此高度敲击;且向上下移动敲击。
如此,直至硅胶装满时为止;再上下移动敲击一阵子;至硅胶上平面不再下沉,而且硅胶面很实时为止。
③、如果体系中没有设预柱,层析柱中上端硅胶不把装满,留出空间待“上样”用。
④、如果有预柱的体系,层析柱应装满硅胶。
⑤、干法装柱,粉尘大,且敲击声大,柱外表易变成不光亮,但不耗溶剂。
2、湿法装柱①、同上,准备一定时的硅胶,且记录下硅胶量。
②、准备一只30-50升的耐溶剂腐蚀的塑料桶,例入极性小的且配洗脱剂时需用的溶剂(例如已烷,石油醚、甲苯等),再例入硅胶,搅拌混合。
湿法装柱

湿法装柱,干法上样-解析在产品旋蒸时加入1-2勺硅胶粉(看柱子的大小),旋蒸至梨形瓶内的有机相的产物均匀附着在硅胶颗粒上,用小勺将瓶壁上附着的硅胶层刮下来(如果有),粉末保存在此瓶中。
用于后续的干法上样。
装柱:1.取出柱层析硅胶粉于一250ml的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定好的洗脱剂(即用相同机型的有机溶剂装柱)用玻璃棒搅拌至均匀。
2.安装好装置后,打开柱子的旋塞,下方放一个三角瓶接着留下来的溶剂。
将调好的硅胶-洗脱剂溶液倒入柱子中,倒一部分,就在上方接双联球对体系加压,使柱子压实直到硅胶柱的高度到达整柱的约三分之二(期间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柱子,最后稍微弹一下柱子使硅胶面水平)。
之后继续开着柱子旋塞使硅胶柱上方的洗脱剂液面下降至硅胶面上方2cm,关掉旋塞。
加入中性氧化铝,铺一层氧化铝层约2-3cm,加完后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柱子,将壁上的中性氧化铝粉末冲下来,稍微弹一下柱子使液面水平。
开旋塞使液面在氧化铝层上方2cm。
关掉旋塞。
3.上干样:将得到的硅胶-样品粉末倒在一张纸上,接着转移到硅胶柱上(此时旋塞关闭),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一下原先存放样品-硅胶粉末的梨形瓶和柱子(此时旋塞关闭),取出一细铁丝在样品层中小心搅拌,不要破坏样品层下方的中性氧化铝层,将样品层中夹带的空气泡赶出。
打开旋塞,使液面下降至被分离样品面上方2cm,再次加入中性氧化铝,使得样品层上方铺一层氧化铝层(约2-3cm),用吸管吸取柱子下方锥形瓶内的洗脱剂冲洗柱子。
4.硅胶柱上还需接一个增容器,就是上下都有接口的球形玻璃,它的作用是可以加大量洗脱剂,一段时间不用担心柱子会干。
增容器上还可以连双联球,以对体系加压,调节洗脱的流速。
5.打开旋塞,用三角瓶接流下来的液体,期间应不停点板,看有没有点出现。
6.TIPS:如果需要分离提纯的样品量少,那么洗脱开始后就10ml接一次;如果量多的话,20ml/30ml换一次瓶一次都行。
层析柱的干法湿法填充及相关知识

层析柱装填及相关常识注: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 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 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 在0.2〜0.4,杂质相差0.1 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 毫克的样品,用2cm K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的方法[指南]
![过柱子的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f5f21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a.png)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法装柱/湿法装柱
2010-03-29 11:18:49| 分类:药物化学| 标签:溶剂硅胶柱子极性 tlc |字号大中小订阅来源:/39351524.html
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
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
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首先谈柱层析: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
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
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天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
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
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
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
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
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
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
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
湿法较方便,熟手一般采用此法。
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
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
好。
接下来谈TLC,需要切记的是: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
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
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了,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 Petroleum ether/Acetone, Petroleum ether/Ether, Petroleum ether/CH2Cl2, CH2Cl2/ethyl acetate, ethyl acetate/ MeOH, CHCl3/ ethyl
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所有的溶剂用来两两组合后,最后才找到petroleum ether/THF这类不常见的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当然,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
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
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
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
我们实验室没有空调,我在实验过程发现,在夏天分离相同的产品,所需的淋洗剂极性要比在冬天小很
多,这一点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鉴于此,使用的硅胶,不用时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
TLC所用的硅胶板一定要保存在干燥器里面,或使用前在红外烘箱里干燥一段时间。
在利用TLC 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
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 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
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往往要和NMR相结合,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
但有趣的是,由于H 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 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
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
但是自己以前的样品,则可以只通过点板来判断纯度。
补充一下层析柱硅胶的用量一般是每分离1g产品使用30-100g硅胶柱子的形状比例一般是内径:高度=1:8~10
展开剂尽量使用能够分开的极性最低的溶剂,还有,湿法装柱子的时候本人认为最好是先在底部装有石英砂的柱子中预加溶剂再按湿法加料这样能保证一开始加入的填料处于全湿状态,杜绝气泡刚装的柱子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长度变短的现象所以可以给它一个稳定时间后再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