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题一: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教学过程:1、教学数的产生(1).数的产生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
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
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
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新人教部编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要求: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
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下,我们一起来交流。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2.课件出示:图片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
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3.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
怎么办?(三)符号记数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
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古埃及计数法3.介绍阿拉伯数字(1)课件出示:(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的起源,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的产生背景,掌握数的计数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对数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数数能力出发,逐步理解并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背景,知道数的起源。
2.让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产生背景的理解。
2.十进制计数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计数工具,如计数器、算盘等。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数的产生背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数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的产生背景,介绍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使用计数工具,进行十进制计数法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十进制计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2.掌握基准数和基数的概念。
3.理解数位和数位分解的概念。
4.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1.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2.基准数和基数的掌握。
3.数位和数位分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1.数位分解的掌握。
2.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5分钟)1.引出数的概念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小球,请同学数一数此时课桌上有多少小球。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为什么我们要使用数?教师简单地介绍数是用来表示数量大小的工具,类比于同学刚刚数小球的过程。
并且让学生感性认识数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2.讨论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教师简单地介绍十进制计数法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用来计数和计算的方法。
将同学能够计算的一些数字告诉他们,请同学尝试描述这些数字的组成与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由来与十进制计数法的关系,简单介绍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二、新知输入(25分钟)1.数的基准数和基数教师出示数轴,引导学生找一下0、10、100、1000……这样的数字,将他们称作10的倍数,简单介绍10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提出数的基准数和基数的概念。
并辅以实例的阐述,如518,500就是这个数的基准数,18就是这个数的基数。
2.数位和数位分解教师出示数字523,让学生尝试用文字表达这个数字,进而引出数位的概念。
教师提出数位分解的定义和方法。
简单阐述数位分解的好处以及常用的数位分解方法。
三、知识扩展(25分钟)1.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师看图说话,带领学生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简单阐述在书写时,数的读法和写法的规范性的重要性。
2.补足位数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写下8+9,引导学生发现它等于17,然后将17的另一种写法11+6展示给学生看,并鼓励学生尝试理解17这个数字的组成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之间存在10的关系,并简单阐述了补足位数的原理和方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第【1】篇〗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知道自然数的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3.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计数器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数的产生、计数方法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一个问题,组内同学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整理、制作幻灯片等。
三个问题分别是:(1)数的产生古代人们的记数方法都有哪些?数字是如何产生的?数字的发展过程?阿拉伯数字的形成?(2)自然数什么叫自然数?自然数有哪些性质?0是不是自然数?最大的自然数和最小的自然数是多少?(3)十进制计数法古代和现代都有哪些进位制?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2.教师还要在课前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3年多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关于数的知识。
我发现上节课布置的任务大家都做的非常棒,下面就请每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组的同学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疑问可以向他们提问啊!二、探求新知1.数的产生教师:用挂图或投影出示课本插图,说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数人数、物体个数和捕获的野兽的数目等等,就产生了数。
下面就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帮我们认识数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大家鼓掌欢迎。
第一大组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通过投影或幻灯片来汇报他们的成果。
首先我们发现古代是没有数字的,人们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比如,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等。
在很久很久以后,才产生了数字。
但是各个国家的数字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国家的数字是这样的(展示中国古代的数字)还有古罗马、古巴比伦也都有自己的数字。
而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十进制计数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2. 十进制计数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
2. 十进制计数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算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的概念和数的表示方法。
2. 提问:你们知道数是怎么产生的吗?十进制计数法是什么?二、数的产生(10分钟)1. 讲述数的产生过程,从自然数到分数、小数等。
2. 强调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和优势。
三、十进制计数法(10分钟)1. 介绍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和规则。
2. 通过实例演示十进制计数法的应用。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十进制计数法的计算练习。
2. 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计数法吗?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2.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进制计数法,如二进制、八进制等。
2. 让学生研究数的进制转换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表现。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在练习与巩固环节,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辅导和指导。
以上是根据《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教案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和规则详细补充和说明:十进制计数法是数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计数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的产生2. 十进制计数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优点,掌握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数的产生过程。
- 引导学生发现十进制计数法的优点,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并发现十进制计数法的优点,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深入理解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十进制计数法公开课教案第【1】篇〗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难点:十进制计数法学习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数学课,你们知道数学课是研究有关什么知识的学问吗?2、师:对是研究有关数的学问,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天天和我们打交道的这些数字呢?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在生活上哪些地方可以见到数。
3、真棒!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大家看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关于生活中的数(出示课件)可见生活中的数字无处不在。
4、师:那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数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师:让我一起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远古时期,了解一下数字是如何产生的?(一)数的产生和自然数的意义和特点。
(1)出示课件,介绍几种在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
那时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摆小石子、用绳打结、在木头上刻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计数方法方便吗?(生:这样的计数方法太麻烦了)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第16~18页)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
2.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理解数的产生过程。
难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课件。
师: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1.学习数的产生。
(1)提问: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请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讲述数的产生。
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数捕获的野兽的数目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
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
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第二幅图说的是用在木板或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
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总之,过去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又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3)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巴比伦数字:
中国数字:
罗马数字: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
还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而后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即1,2,3,4,5……
(4)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
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是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它们是
0,1,2,3,4……)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是1)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是0)
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其他进制。
在古罗马没有进位制,古代美洲的玛雅人用的是二十进制,古巴比伦人用的是六十进制,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是只由“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二进制。
(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进位制有很多种,因为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
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比较完善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十进制计数法”。
提问:说一说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千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一亿)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设计意图: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体会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激发我们的求知热情】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A类
填空。
(1)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4)425007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
(5)十进制计数法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6)最小的自然数是( ),没有( )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 )的。
(考查知识点: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能力要求:掌握自然数的概念及十进制计数法)
B类
一个数的最高位在万位,这个数是几位数?如果最高位在亿位呢?
(考查知识点:十进制计数法;能力要求: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0 10
(2)5 9
(3)千万位十亿位
(4)九亿位4个亿千位7个千
(5)十
(6)0 最大无限
B类
五九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如0、1、2、3……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