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P4)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P13-14)①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这种主张认为,美学应该集中体现各种各样艺术活动中美的现象。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这种美学观点把美的现象局限于艺术范围,会令美学的深广意义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它很难与一般的艺术理论区别开来。
②主张美学是研究现实和艺术中美的本质及美的规律的学科:突出特点,它认为有一个“美本身”存在,它把“美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划清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将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艺术之外的现实,及现实中的美和美的规律。
缺陷:“美本身”是否存在仍是一个疑问,即艺术与现实中是否存在“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③主张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认为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没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没有美。
研究锁定在了“关系”上。
缺陷,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后起的,并不是本源,本源在于“审美活动”;其次它本身包含人与现实的二元划分,它预先设定了在审美活动中人与现实的分离。
这种二元论会将美学引向歧途。
④主张美学就是研究表现活动的学科:由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提出,将美学严格锁定在了“表现活动”的范围之内,与“表现活动”相关的就是直觉、幻想、表象、象征和语言--符号的表达形式。
这一主张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因为对审美现象来说,表现无疑是最实质性的方面。
用表现来涵盖美学的研究对象仍有些不妥,表现只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
三.审美对象的复杂性:㈠美的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㈡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P16)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人的审美经验中。
这句话的意识:①美的现象只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的所谓客观存在。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2014级汉语言本科专业《美学概论》复习纲要填空题20分、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4分、论述分析题26分一、常识题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宗白华。
3. 鲍姆嘉通在历史上第一个主张美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将之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1735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术语,1750年他将自己研究感性认识完善的专著命名为《美学》。
鲍姆嘉通将艺术和美专门提出来讨论,又将美学从哲学中分出,给予专门的名称,鉴于其引人瞩目的贡献,人们称他为“美学之父”。
4.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绝对的美是没有的,只有“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两种;康德认为美不在事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美”与“附庸美”之分。
鲍桑葵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
5.通常我们把美的形态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又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
6.黑格尔的《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7.如果说美的本质是千古难解之谜,自然美是美学的危险三角区或“大绊脚石”(朱光潜语),那么,没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为什么美则被称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8.自然美的文化价值: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陶冶性情、提高境界,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和合天人、通融群己。
9. 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区分为三种层次:即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的审美价值。
10.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
11. 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是一个常常被人例举的化丑为美的典型艺术品。
12. 1746年,法国美学家巴托首次使用“美的艺术”概念,可以看作是艺术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是什么?一类是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一类是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说明客观—柏拉图美是理念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观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她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
都从主客二分思维前提海德格尔批判---天人合一的思维大讨论蔡仪美客观吕荧高尔泰主观吕荧说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提出美在意象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物的形象是心中之竹不存在纯客观的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强调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沟通,是后来王阳明所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
理解1美不是天生的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具有创造性2美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同一事物显现的美不同3美有历史性随着时代民族阶级不同不存在纯主观的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1主客二分对自我的肯定对立关系2把实体性的自我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3超越了主客二分天人合一超越自我,才看到事物本身的面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生生不息的世界,自然。
心是真我,是无。
自然在心上照映。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是美和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只有情景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动时的波动。
美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审美意象:1不是理性世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充满意蕴情趣的感性世界2不是实体化的存在,是审美过程中生成。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3意象世界显现的是真实,本来的面貌4给与人愉悦感,即美感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就是美。
它首先要直接诉诸于感性的器官,杜夫海纳—美是感性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
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
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理想国》(五)普洛丁论美1、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式”看作是“神”或“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超越一切存在与思想。
普洛丁认为,“神”、“太一”就像太阳能放射光辉,最先放出的是“理型”;接着放出的是“世界心灵”(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最后神放射出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质世界。
理型、世界心灵、个别心灵来自神,又要回归神,只有物质是无法回到神的。
2、普洛丁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
二、中世纪重要美论中世纪美学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其主题就是:美是上帝的一种根本属性。
托马斯.阿奎娜(1225-1274)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娜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是美,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善的,才为人所爱。
美和善都来自上帝。
2、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整一或者说是完善,因为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
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
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为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一)文艺复兴——阿尔伯蒂论美: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巨人。
他的《论建筑》、《论绘画》、《论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学的第一块丰碑。
阿尔伯蒂认为美是和谐。
“美是事物各部分间的一种协调和相互作用。
这一协调是通过和谐所要求的特定的数、特定的比例和安排实现的,而和谐是自然的基本原则所在” (《论建筑》)(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1、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论美(1)休谟(1711-1776):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致力于人性研究,认为人性是由感情和理解两部分组成。
感觉和经验是其美论的出发点。
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不应该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2)柏克(1729-1797):从人性角度把美和崇高联系起来。
从主体角度,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保护,它联系着崇高感。
二是社会生活,它联系着美感。
从客体角度,他认为,“小的、光滑优雅的,有变化的,娇柔的外表、颜色等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2.美在关系说: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关系,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
他划分了“外在于我的美”与“关系到我的美”两种美。
前者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呼唤主体审美的这种关系,即真实美;后者是指事物对人的关系而言的,即相对美。
四、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论美1.康德(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判断。
通过规定鉴赏判断完成美的分析:(1)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
他认为,“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鉴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
(2)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美是无概念而又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
(3),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鉴赏判断并不追求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但又与主体的某种心态想契合,从而引起审美快感。
(4)鉴赏判断具有必然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对所有人都是必然的。
人的情感虽不同,但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却是共通的。
2.黑格尔(1770-183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
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
“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就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
.....美可以这样下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五、十九世纪重要美论1.克罗齐的直觉说:他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直觉和概念,所谓直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心灵活动,但心灵活动都离不开直觉。
美学就是直觉的科学,他说,“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
其直觉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表现和创造。
因此他认为美就是直觉,艺术就是直觉。
2.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在生活“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分析评论要点:1.如何认识生活的丑;2.“我们”的理解3.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美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中心原则,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
六、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弗洛伊德认为,美的本质和源泉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即libido.美感也是从性感延伸过来的。
中国当代美论一、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引进西方美学为主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一次大讨论3.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二次大讨论;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二、两次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过程三、中国当代美论的四大流派1.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美论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论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如何进行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谈美。
(2)美是自由的形象。
(3)美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美感(审美经验)狭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部分。
广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总和。
二、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区别1.动物的快感只是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的快感具有种族性,不具有个性特征。
2.人的美感既具有种族性,又具有个性;人的美感又具有社会历史性。
美感产生的因素1.审美能力是美感产生的前提2.审美心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3.审美态度影响美感的存在方式4.审美环境影响美感的产生美感的心理构成1.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美感的基础因素。
感知中的直觉问题直觉的四个特点:(1)直接性(2)突然性(3)专注性(4)透明性2.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1)想象的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2)想象的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想象是美感构成的核心因素。
审美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3.情感:情感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
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情感渗透于审美的全过程。
情感在审美中的存在方式:(1)客观论认为情感是审美对象所固有的。
比如,一幅油画能产生悲哀和喜悦的情感,是由于线条和色彩的客观性来决定的。
(2)主观论认为,情感是由审美主体投射到对象之中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美学心理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说”。
他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中的,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里普斯)古希腊多立克柱(3)主客观“同构说”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情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理解是一种理性因素。
美感中也有对对象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理解是美感的评价阶段。
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了美感具有个性差异:(1)审美对象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义性(2)审美主体个性差异造成理解的多义性第四章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美学难题中的难题。
自然美的特殊性:1.自然性:对自然的依赖性2.多面性: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中;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桂林山水3.形式性:自然美具有以形式取胜的特点。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不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区域性。
4.象征性:自然事物与人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其某些属性和形式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的生活和价值。
黑格尔指出,人可以在自然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
”二、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社会美分为社会实践美和人的美。
社会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内容;是对积极力量和进步势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