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

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

一相声里地三种“列锦”因为相声演员很能“说”,我地意思是讲他们经过训练以后在发音清楚、肺活量大小等方面是超出寻常人地,因而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说出大量地内容.在相声里有一种叫“贯口”地手法就是利用或者说展示演员所具有地这种能力.这是手法最简单地一种“列锦”.在传统相声《报菜名》里,演员要在不到两分钟地时间内报出约两百道菜地名字.同样,在李伯祥和杜国芝地相声《走向世界》里,同样是很短地一段时间,演员要报出大约数百个国家和地区地名字.这样地手法确实很像修辞里所谓地“列锦”,但在这里所堆砌地语言材料比一般列锦手法所用地要多地多,有时候已经和汉赋近似了,所以用“列”这个字眼似乎很不合适,用“堆”或许更加符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然而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内容传达给听众,接受效果肯定会受到不利方面地影响,更谈不上使人发笑.于是在这种最简单地字、词堆积地基础上,又有了第二种兼及读者接受能力与语言本身逗乐功能地第二种相声“列锦”手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季和唐杰忠以讽刺官僚主义作风为主题地相声《多层饭店》里,为了夸张地说明住一家旅店地入住手续地复杂,所填写表格地内容之多,有一段这样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让我填写《旅客健康调查表》.”乙:“什么内容?”甲:“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出生年月日、本人出身、家庭成分.”乙:“还是这一套.”甲:“后面又增加了许多内容.”乙:“什么啊?”甲:“本人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疾病,如何治疗地,本人病史、家庭病史、三代病史本人是否得过肺病、肝病、胆病、肠病、皮肤病、传染病、牛皮癣羊角风、猩红热、大脑炎、高血压、低血糖、重伤寒、血吸虫、气管炎、白癜风、肾结石、脑膜炎、半身不遂、产后失调、心肌梗塞、骨质增生?抗是否正常?转安酶是否下降?胆固醇是否偏高?血色素有否增加?照过光照射没有?做过心电图没有?打过预防针没有?种过牛痘没有?住过几回医院?去过几次火葬场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表演中,可以听到现场有很大地笑声.但这样地内容还是以堆砌为主.其实汉语——尤其是俗语里——有很多本身就很可笑地内容,如果把这些词列在一起,还是可以起到逗乐地效果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比如《虎口遐想》地开头部分:甲:“同志,您摔过跟斗没有?”乙:“你是说在工作上还是指生活上?”甲:“干吗还工作上生活上?就是平时走路没留神,叭——狗吃屎、嘴啃泥、大马趴、倒栽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以上这类地修辞着重在于“列”,或者说这种手法在运用中是关键是将语言材料堆砌起来,但至于是否找到地都是“锦”一般高雅地言辞,那就未必了.上述例子中地几个跌交地说法并不十分“雅”,而马三立在《白事会》里是这样说一个“死”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比喻地还原比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地修辞手法之一,但相声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出新”,往往反用比喻.也就是说,把在日常语言里已经司空见惯地比喻还原到该词语地字面意义上.使这个字眼再一次获得表达上地新意(其实是原义),从而使听众感受到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前文中引用地《虎口遐想》里关于“摔跟斗”地不同解释其实已经是比喻地还原了.再看在侯宝林《婚姻与迷信》中地这个例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旧社会)不尊重妇女,文言就更不象话了……管妻子叫什么,糟糠.”乙:“糟糠啊.”甲:“好糠才二分钱一斤,别说糟糠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般我们看到、听到糟糠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还都是往妻子地谦称上联系地,但在这里,演员把这个词地意思给还原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电梯奇遇》中,姜昆说自己被困电梯里,电梯卡在三、四楼之间,某领导在四楼低着头看着他,评论到:“都说相声演员深入生活,你看多深入——就露半拉脑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谓演员“深入生活”地说法其实早就被大家接受了,但在这里“深入”偏偏被还原成原来地意思.三语言前提地变化这个是相声在逻辑上故意违背常规——或者说基本前提而造成歧义地一种逗乐手法.通常是在表演双方地一方在语言表达中故意对对方地表述地基本前提表示怀疑、否定,并且故意由这个否定地前提得出与听众料想相反地结论,从而达到逗乐地目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姜昆和唐杰忠地表演地节目《辞职以后》里,甲怀疑乙不再当领导地原因,引出这样一段对话:(甲先怀疑乙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迫辞职地,乙向甲开始解释)乙:“我不是经济问题.”甲(笑):“哦哦,是作风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乙地原义是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当然可以推导出自己没有经济问题了.但甲故意不这样理解,首先肯定了乙是因为犯错误而辞职着个前提,而乙又说自己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事发,那甲只有推断出乙有“作风问题”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三立和王凤山地《情绪与健康》里也有这样一段:乙:“(反问)我就像坏人啊?”甲:“你也不像坏人.”乙:“对吗,我也不像坏人.”甲:“对,从表面看你不像坏人.”乙:“啊.”甲:“从表面看也看不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这里,“不像坏人”被突出以制造歧义.甲也是先肯定了乙是坏人这个前提.四绵里藏针地逗乐在对口相声(即两个人表演地相声)里,演员为了取悦观众常常把自己地搭档作为取笑地对象,而“绵里藏针”地这种手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以此为目地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谓绵里藏针,其实是说,一名演员先用一大堆无关紧要地内容(即“绵里藏针”地“棉”)来蒙蔽对方,而在最后利用一个与前面这些被堆砌地内容在语言形式上相同,但含义却完全是针对对方地一句话(所谓地“针”)来达到攻击对方地目地.这种手法被使用地很多,比方说马季地《四字歌》里有这样一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一年分四季.”乙:“春夏秋冬.”甲:“生活有四大要素.”乙:“衣食住行.”甲:“人有四种表情.”乙:“喜怒哀乐.”甲:“说话有四个音.”乙:“阴阳上去.”甲:“相声有四门功课.”乙:“说学逗唱.”甲:“你有四个毛病.”乙:“坑蒙拐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前面地许多内容都是所谓“棉”,真正地关键在于最后一句地攻击.马季还有一段叫《特种病》地相声也使用类似地手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我听说你最近工作干得挺好.”乙:“我再好也没你好!”甲:“听说你地工作干得挺多啊.”乙:“不,再多也没你多.”甲:“听说你地贡献很大.”乙:“再大也没你大.”甲:“大家都说你干地不坏.”乙:“再坏也没你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拆“第四堵墙”相声是一种与观众交流很强地表演艺术,或者说,听众地知识范围、兴趣爱好等等对相声地成功与否有相当大地关系.因此相声中有一个术语叫“现抓”,意思是根据表演当时地情况来随观众而改变表演方式,这与斯坦尼斯拉夫所谓地“第四堵墙“地内容是正好相反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表演中——即使是在“回忆”已经发生地事情,表演者也能将表演时将演出地场合加入到台词当中,把台下地观众也当作一个角色.相声《电梯奇遇》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地时候,里面有这样一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当时我也急了,我说:‘你们都说什么呢?你们还解决不解决问题?有本事你们老关着我!你们别放我出去!出去我就给你们编相声!我挨个儿学你们!我给你们上春节晚会说去!’”乙:“王主任怎么说呀?”甲:“王主任也着急啦:‘别,别,姜昆同志你别这样,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嘛,你一到春节晚会去说,弄得全国都知道了影响有多不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这个相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表演地,具体内容只不过是把春节晚会替换成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还有一种“现抓”与以上地稍微有些差别,它是根据表演所在地地观众地知识结构,生活常识来说地.比如常宝华和常贵田《算命》是在上海表演地,里面就有这样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你让我看看面相啊.”乙:“好地.”甲:“你看啊,”乙:“哦.”(用手不断地指乙脸上地各部位)甲:“这里是保寿官,这里是采听官,这里是东关,这里是西关,这里是南京路、大世界、静安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听到这里,上海地观众很自然地就笑了.六语体地对比同一个人说话、写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地风格,至少,在使用语言地内容上总是前后一致地.我这里所谓地“一致”,指地是前后文都用文言或者都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前后文都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表达.很少看到哪位作家在同一篇文章用前面用文言、后面用白话地.但相声为了逗乐,有时候就突然地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地两种语体放在一起作为对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三立地作品《开粥厂》中有以下一段:(甲先吹嘘自己如何有钱,乙打量他,发现他穿地衣服都破旧了)甲为自己地辩护是“衣贵洁不贵华.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也还是这段相声,后面甲说自己要开粥厂接济穷人,有以下一段论述:“……富家有臭败之肉,疲家无隔宿之粮,陶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死,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曾子曰:‘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其中地“曾子曰”实际是为了从文言迅速地过渡到后面大白话,兼及逗乐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说明需要说明地是,由于相声以声音地形式传播,而相声演员在表演地时候会根据现场情况来临时改变台词,所以,在相声中,基本没有什么“定本”可言.故而我在本文地引用过程中,一般不注明出处,只写出相声地篇名.如果想收听地话,可以直接到网络上搜索,有很多地方可以下载或收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外,因为相声是听地不是用来阅读地,除了台词以外,演员地语调、语速、动作等对听众是否能够笑出来都有很大地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也不可能将所用相声地全文都写出来,这样又造成了“上下文”地缺失.综合上述两个原因,本文所引部分可能在读地时候并不可笑希望读者能谅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的相声艺术

中国的相声艺术

中国的相声艺术一、相声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相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民间讲史、说笑话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表演形式。

最初,相声通常由一个人演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甚至多个人对话、交流、辩论和互动。

现在,中国相声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传统文化瑰宝。

二、相声表演技巧(一)语言技巧:相声中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被广泛运用。

比如夸张、夹及等手法,能够增加喜剧效果,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笑点。

(二)肢体表演:除了语言上运用技巧外,肢体表演也是相声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幽默可以帮助传达更多信息,并给予观众不同层次上的欣赏体验。

三、相声剧目选材(一)历史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为相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剧目选材,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幽默演绎,相声艺术家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中学习和思考。

(二)社会热点:相声作为一种现代表演形式,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巧妙地利用创造性的方式,相声可以引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相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相声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北京话”成为标志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相声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相声界的支持与扶持,并推出相关政策以促进这项传统文化形式径直健康发展。

五、相声在海外的影响中国优秀文化正积极走向国际舞台,而相声也是其中之一。

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有较好发展,并吸引了大量观众投入这个领域。

西方国家的观众对于中国相声颇感兴趣,相关演出也逐渐增多。

此外,相声也正在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进行海外推广。

六、相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中国相声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与快乐,更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和消除疲劳。

许多相声作品还包含了深刻的思考和社会关注,并可以启发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

因此,中国相声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声基本功之说

相声基本功之说

相声基本功之“说”
念,指“贯口”, 贯口是评书、相声的说 功。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 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 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 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 生笑料的作用。对此,相声界有着“口 快如刀”的要求。好的演员能做到嗓音 亮,吐字清,字正腔圆,气口精当,一 展“嘴皮子利索”之功力。贯口分大贯 口、小贯口两种。小贯口一般十几句, 大贯口可长达一百多句。
相 声 基 本 功 之﹃ 说﹄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 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 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 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 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 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相声基本功之“说”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 《洋药方》等。
相声基本功之“说”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 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 扦儿》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 《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相声基本功之“说”
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 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 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 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 《五星楼》、《天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演,向观众传达笑声和智慧。

相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声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明代。

起初,相声是一种街头艺术,由一些专门表演相声的艺人在市井间演出。

后来,相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戏剧舞台。

二、相声的表演特点 1. 对白幽默:相声的核心是对白的幽默,演员通过夸张、夸大和变换语调来制造笑点。

2. 夸张动作:相声表演通常会配以夸张滑稽的动作,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笑点。

3. 手法多样:相声的表演手法多种多样,如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三、相声的演员和角色相声演员通常会分为主角和配角两种角色,主角负责主要的对白和表演,而配角则在一旁配合主角的表演。

相声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动作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四、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猜拳》、《卖炭翁》、《打牌》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五、相声的地位和影响相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思想、传递社会信息的手段。

相声中经常融入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渠道将相声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正在相声领域中出现,使相声得以与时俱进。

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饱含着智慧和幽默,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声的知识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摘要: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这其中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对语言的修辞。

而想要达到表演者追求的艺术效果的修辞,一定是语言学家研究中的正偏离修辞。

本文以几部经典的对口相声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正偏离修辞。

关键词:相声;修辞;正偏离;修辞手法相声产生于北京一带,是一门集“说、学、逗、唱”几种艺术元素于一身的平民艺术,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相声以“说”为主要表现功能,以“抖包袱”为主要艺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实际上,相声的表演确实有一条要求就是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要达到这条要求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语言的修辞。

“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

但是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修辞”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修饰、调整言辞”,这又包括两方面,狭义上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观点,修辞还分为正偏离修辞、负偏离修辞和零度修辞。

经典的相声段落之所以被广大观众喜爱,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成功地对语言进行了加工锤炼,使言语修辞向正面值进行了偏离。

一、夸张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策略。

在相声《多层饭店》中,马季先生扮演的角色甲描述自己因为要入住饭店,被要求填表申请格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甲:我接过申请书一看,两大张密密麻麻得填四十多项。

乙:都填什么?……甲:手提包中是否装有现金支票,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自行车……乙:这自行车能装手提包里吗?甲:还有是否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危险品,如汽油、火油、硫酸、盐酸、香蕉水、桔子汁……乙:苹果酱许带不许?甲:苹果酱干么?乙:桔子汁能算危险品吗?甲:还有,旅客进店带有几盒火柴、几只打火机、有爆竹没有?几个炮打灯、几把二踢脚、几串麻雷子、几盆滴滴金儿、几包耗子屎?乙:嗐,这什么都填哪!这一段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具体的说是夸大的手法,它的妙处在于描述不真实却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有音乐伴奏的对口艺术形式,以滑稽诙谐的对白、夸张幽默的表演手法为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相声词汇的解释:
1. 相声:中国传统的一种有音乐伴奏的对口艺术形式,由“相”(对联)和“声”(音乐)组成。

2. 二人转:相声的一种演绎形式,由两个人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

3. 笑点:相声中引人发笑的关键点,通常是通过诙谐的对白或夸张幽默的表演来营造。

4. 单口相声:由一个人独自表演的相声形式,通过模仿不同的角色和语调来讲述故事或开展对话。

5. 四根烟:相声表演时用来划分段落的一种标志物,表演者在讲到某个幽默的部分时会抽一根烟,代表一个段落的结束。

6. 反串:相声表演中模仿异性的形象,通常是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或女演员扮演男性角色。

7. 制台:相声表演中用来批评或嘲笑社会现象、人物或事件的台词,一般体现出演员的才华和创造力。

8.。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幽默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言语幽默是相声的核心特点之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读相声中的幽默语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相声中的“话外有话”。

相声表演中,演员们经常使用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含糊的语言,让观众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意思和乐趣。

这种语言叫做“话外有话”。

它的特点是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修辞手法,例如反说、隐喻、夸张等,将幽默的意思暗示给听众。

这就要求观众能够理解演员的意图,从而产生共鸣和笑声。

第二,相声中的双关语。

双关语是指一句话含有两种或多种意思,使听者在不同层面上产生歧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相声演员经常运用双关语来制造笑点。

这种幽默方式不仅需要姜太公钓鱼、愚公移山等故事中的双关含义,还需要说笑话、挖空心思等技巧。

相声演员通过巧妙地改变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语言元素,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并产生笑声的目的。

相声中的常识和社会讽刺。

相声言语幽默中,经常利用社会常识、习惯、习俗等元素,通过夸张或调侃的方式来调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种幽默方式不仅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和笑声,还能够起到批评和激励的作用。

相声演员的幽默通过诙谐、机智和直接的方式,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共鸣点,使观众笑中带着思考。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可以从“话外有话”的修辞手法、双关语的歧义效果和对社会常识和习惯的讽刺等方面进行解读。

相声演员通过运用这些技巧,使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达到娱乐和思想启发的目的。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的言辞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声言语的幽默之处常常体现在其独特的语用学特点上。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我国相声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中,必须重视谐音的运用。

谐音是相声言语幽默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声演员常常通过运用谐音,创造出诸如“抓风捉影”、“笑里藏刀”等富有幽默效果的表达。

在相声《脱裤子》中,演员利用“脱裤子”与“挂科目”的谐音,将自己脱裤子的尴尬情节妙趣横生地表达出来。

谐音的运用能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幽默的目的。

相声言语幽默还需要注意夸张和夸大的表达方式。

夸张和夸大常常是相声演员创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过夸大语气和动作的表演,将一些本来平常的事情变得十分滑稽可笑。

在相声《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演员通过夸大小姑娘的鞋子越卖越大的情节,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夸张和夸大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剧目的喜剧性,从而引起笑声。

相声言语幽默需要注意运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

相声中常常使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来制造幽默效果。

在相声《太平时代》中,演员口中“万事大吉、一帆风顺”这样的形容词,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现实中的尴尬和困境。

通过运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演员巧妙地调动了听众的情绪,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相声言语幽默还需要善于运用双关语。

双关语是相声演员常用的一个幽默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双关语,演员能够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相声《看电影》中,演员利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双关语,妙趣横生地表达了电影院座位紧凑的情节。

双关语的运用能够为相声言语增添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引起听众的笑声。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中,谐音、夸张、反话、夸张的形容词以及双关语等都是常用的幽默手法。

相声演员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引起听众的笑声。

通过对我国相声幽默言语的语用学解读,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相声的幽默性质,还能够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目的是使人发笑。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相声所使用的语言及其表达的事件与作者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经历到的语言、事件有所不同。

这样,听众才可能“笑”,而这个可笑之处就是相声里所谓的“包袱”。

否则,要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想必不可能引起多大的笑声。

本文就将通过分析几段具体的相声内容来介绍这几种在相声里使用的较多而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上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相声里的三种“列锦”因为相声演员很能“说”,我的意思是讲他们经过训练以后在发音清楚、肺活量大小等方面是超出寻常人的,因而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说出大量的内容。

在相声里有一种叫“贯口”的手法就是利用或者说展示演员所具有的这种能力。

这是手法最简单的一种“列锦”。

在传统相声《报菜名》里,演员要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报出约两百道菜的名字。

同样,在李伯祥和杜国芝的相声《走向世界》里,同样是很短的一段时间,演员要报出大约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

这样的手法确实很像修辞里所谓的“列锦”,但在这里所堆砌的语言材料比一般列锦手法所用的要多的多,有时候已经和汉赋近似了,所以用“列”这个字眼似乎很不合适,用“堆”或许更加符合。

然而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内容传达给听众,接受效果肯定会受到不利方面的影响,更谈不上使人发笑。

于是在这种最简单的字、词堆积的基础上,又有了第二种兼及读者接受能力与语言本身逗乐功能的第二种相声“列锦”手法。

在马季和唐杰忠以讽刺官僚主义作风为主题的相声《多层饭店》里,为了夸张地说明住一家旅店的入住手续的复杂,所填写表格的内容之多,有一段这样的内容:甲:“让我填写《旅客健康调查表》。

”乙:“什么内容?”甲:“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出生年月日、本人出身、家庭成分。

”乙:“还是这一套。

”甲:“后面又增加了许多内容。

”乙:“什么啊?”甲:“本人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疾病,如何治疗的,本人病史、家庭病史、三代病史本人是否得过肺病、肝病、胆病、肠病、皮肤病、传染病、牛皮癣羊角风、猩红热、大脑炎、高血压、低血糖、重伤寒、血吸虫、气管炎、白癜风、肾结石、脑膜炎、半身不遂、产后失调、心肌梗塞、骨质增生?抗O是否正常?转安酶是否下降?胆固醇是否偏高?血色素有否增加?照过X光照射没有?做过心电图没有?打过预防针没有?种过牛痘没有?住过几回医院?去过几次火葬场了?”在表演中,可以听到现场有很大的笑声。

但这样的内容还是以堆砌为主。

其实汉语——尤其是俗语里——有很多本身就很可笑的内容,如果把这些词列在一起,还是可以起到逗乐的效果的。

比如《虎口遐想》的开头部分:甲:“xxx同志,您摔过跟斗没有?”乙:“你是说在工作上还是指生活上?”甲:“干吗还工作上生活上?就是平时走路没留神,叭——狗吃屎、嘴啃泥、大马趴、倒栽葱——”当然,以上这类的修辞着重在于“列”,或者说这种手法在运用中是关键是将语言材料堆砌起来,但至于是否找到的都是“锦”一般高雅的言辞,那就未必了。

上述例子中的几个跌交的说法并不十分“雅”,而马三立在《白事会》里是这样说一个“死”的:“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二比喻的还原比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但相声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出新”,往往反用比喻。

也就是说,把在日常语言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比喻还原到该词语的字面意义上。

使这个字眼再一次获得表达上的新意(其实是原义),从而使听众感受到不同。

前文中引用的《虎口遐想》里关于“摔跟斗”的不同解释其实已经是比喻的还原了。

再看在侯宝林《婚姻与迷信》中的这个例子:甲:“……(旧社会)不尊重妇女,文言就更不象话了……管妻子叫什么,糟糠。

”乙:“糟糠啊。

”甲:“好糠才二分钱一斤,别说糟糠啦——”一般我们看到、听到糟糠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还都是往妻子的谦称上联系的,但在这里,演员把这个词的意思给还原了。

同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电梯奇遇》中,姜昆说自己被困电梯里,电梯卡在三、四楼之间,某领导在四楼低着头看着他,评论到:“都说相声演员深入生活,你看多深入——就露半拉脑袋。

”所谓演员“深入生活”的说法其实早就被大家接受了,但在这里“深入”偏偏被还原成原来的意思。

三语言前提的变化这个是相声在逻辑上故意违背常规——或者说基本前提而造成歧义的一种逗乐手法。

通常是在表演双方的一方在语言表达中故意对对方的表述的基本前提表示怀疑、否定,并且故意由这个否定的前提得出与听众料想相反的结论,从而达到逗乐的目的。

在姜昆和唐杰忠的表演的节目《辞职以后》里,甲怀疑乙不再当领导的原因,引出这样一段对话:(甲先怀疑乙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迫辞职的,乙向甲开始解释)乙:“我不是经济问题。

”甲(笑):“哦哦,是作风问题。

”其实乙的原义是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当然可以推导出自己没有经济问题了。

但甲故意不这样理解,首先肯定了乙是因为犯错误而辞职着个前提,而乙又说自己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事发,那甲只有推断出乙有“作风问题”了。

在马三立和王凤山的《情绪与健康》里也有这样一段:乙:“(反问)我就像坏人啊?”甲:“你也不像坏人。

”乙:“对吗,我也不像坏人。

”甲:“对,从表面看你不像坏人。

”乙:“啊。

”甲:“从表面看也看不出来。

”在这里,“不像坏人”被突出以制造歧义。

甲也是先肯定了乙是坏人这个前提。

四绵里藏针的逗乐在对口相声(即两个人表演的相声)里,演员为了取悦观众常常把自己的搭档作为取笑的对象,而“绵里藏针”的这种手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以此为目的的。

所谓绵里藏针,其实是说,一名演员先用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内容(即“绵里藏针”的“棉”)来蒙蔽对方,而在最后利用一个与前面这些被堆砌的内容在语言形式上相同,但含义却完全是针对对方的一句话(所谓的“针”)来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

这种手法被使用的很多,比方说马季的《四字歌》里有这样一段:甲:“一年分四季。

”乙:“春夏秋冬。

”甲:“生活有四大要素。

”乙:“衣食住行。

”甲:“人有四种表情。

”乙:“喜怒哀乐。

”甲:“说话有四个音。

”乙:“阴阳上去。

”甲:“相声有四门功课。

”乙:“说学逗唱。

”甲:“你有四个毛病。

”乙:“坑蒙拐骗。

”其实前面的许多内容都是所谓“棉”,真正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的攻击。

马季还有一段叫《特种病》的相声也使用类似的手法。

甲:“我听说你最近工作干得挺好。

”乙:“我再好也没你好!”甲:“听说你的工作干得挺多啊。

”乙:“不,再多也没你多。

”甲:“听说你的贡献很大。

”乙:“再大也没你大。

”甲:“大家都说你干的不坏。

”乙:“再坏也没你坏!”五拆“第四堵墙”相声是一种与观众交流很强的表演艺术,或者说,听众的知识范围、兴趣爱好等等对相声的成功与否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相声中有一个术语叫“现抓”,意思是根据表演当时的情况来随观众而改变表演方式,这与斯坦尼斯拉夫所谓的“第四堵墙“的内容是正好相反的。

在表演中——即使是在“回忆”已经发生的事情,表演者也能将表演时将演出的场合加入到台词当中,把台下的观众也当作一个角色。

相声《电梯奇遇》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时候,里面有这样一段:甲:“当时我也急了,我说:‘你们都说什么呢?你们还解决不解决问题?有本事你们老关着我!你们别放我出去!出去我就给你们编相声!我挨个儿学你们!我给你们上春节晚会说去!’”乙:“王主任怎么说呀?”甲:“王主任也着急啦:‘别,别,姜昆同志你别这样,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嘛,你一到春节晚会去说,弄得全国都知道了影响有多不好!……’”其实这个相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表演的,具体内容只不过是把春节晚会替换成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了。

还有一种“现抓”与以上的稍微有些差别,它是根据表演所在地的观众的知识结构,生活常识来说的。

比如常宝华和常贵田《算命》是在上海表演的,里面就有这样的内容:甲:“你让我看看面相啊。

”乙:“好的。

”甲:“你看啊,”乙:“哦。

”(用手不断的指乙脸上的各部位)甲:“这里是保寿官,这里是采听官,这里是东关,这里是西关,这里是南京路、大世界、静安寺……”听到这里,上海的观众很自然地就笑了。

六语体的对比同一个人说话、写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风格,至少,在使用语言的内容上总是前后一致的。

我这里所谓的“一致”,指的是前后文都用文言或者都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前后文都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表达。

很少看到哪位作家在同一篇文章用前面用文言、后面用白话的。

但相声为了逗乐,有时候就突然地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两种语体放在一起作为对比。

在马三立的作品《开粥厂》中有以下一段:(甲先吹嘘自己如何有钱,乙打量他,发现他穿的衣服都破旧了)甲为自己的辩护是“衣贵洁不贵华。

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也还是这段相声,后面甲说自己要开粥厂接济穷人,有以下一段论述:“……富家有臭败之肉,疲家无隔宿之粮,陶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死,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曾子曰:‘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其中的“曾子曰”实际是为了从文言迅速地过渡到后面大白话,兼及逗乐功能。

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声以声音的形式传播,而相声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根据现场情况来临时改变台词,所以,在相声中,基本没有什么“定本”可言。

故而我在本文的引用过程中,一般不注明出处,只写出相声的篇名。

如果想收听的话,可以直接到网络上搜索,有很多地方可以下载或收听。

另外,因为相声是听的不是用来阅读的,除了台词以外,演员的语调、语速、动作等对听众是否能够笑出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限于篇幅,本文也不可能将所用相声的全文都写出来,这样又造成了“上下文”的缺失。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本文所引部分可能在读的时候并不可笑希望读者能谅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