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练习】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考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A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21分)1. (2分)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引用了旧时死了也要上“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
下列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B . 通过召集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 . 鬼神怪异入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 . 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2.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樟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苹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3. (2分)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 .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20古代诗歌五首基础知识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 ________ ) 岱宗( ____________ )决眦( __________ )• • •足鸡豚( ________ )叩门( ___________ )吟鞭( __________ )• • •【答案】(1). (chuang) (2). (dai) (3). (zi) (4). (tun) (5). (kou) (6). (yin)【解析】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怆”不要写成"cang-o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造化钟神秀钟:—■(2)口缘身在最高层缘:(3)从今若许闲乘月若许: ______• •(4)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 •【答案】⑴.聚集(2).因为(3).如果这样(4).形容愁思深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钟”这里是“聚集"。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独怆然而涕下B.一览众山小■C.莫笑农家腊酒浑D.拄杖无吋夜叩门【答案】B【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
B项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念/天地Z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答案】C【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七下20课《古代诗歌五首》练习及答案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 (2)独怆.然.而涕下 (3)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 (5)阴阳割.昏晓 (6)荡胸生曾.云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未了:不尽 钟: 聚集 割: 分 曾: 同“层”
MING XIAO KE TANG
(7)会.当.凌.绝顶 (8)自缘.身在最高层 (9)莫笑农家腊酒浑. (10)拄杖无.时.夜叩门
MING XIAO KE TANG
10.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 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 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绵 延不尽。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A.应是由远及近。)
MING XIAO KE TANG
【技法点睛】品味诗歌情感: (1)品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 们可以把握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2)了解作者。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 的写作角度。 (3)明确意象。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 而形成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 情意。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 16 题。
MING XIAO KE TANG
(三)(2019·襄阳)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解析:B.“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 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五首》课堂练习题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D.浩荡离愁白日斜(无限)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6.按要求默写出诗句。
(1),独怆然而涕下。
(2),吟鞭东指即天涯。
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岱.宗( ) 鸡豚.( )箫.鼓( ) 衣冠.( ) 落.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 )..( ) (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 ) (4)阴阳割.昏晓( )(5)荡胸生曾.云( ) (6)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 ) (8)自缘.身在最高层( )(9)莫笑农家腊酒浑.( ) (10)拄杖无时..夜叩门( )(11)吟.鞭东指即天涯( )3.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为“”。
他的诗作被称为“”,都收集在《》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和。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3)王安石,字介甫,号,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对后世影响深远。
4.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
(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遥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A.独怆然..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离愁白日斜(无限)D.浩荡..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二、赏析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独怆(chuàng)然而涕(dì)下 决眦(zì)入归鸟
B.齐鲁青未了(le) 拄杖无时夜叩(kòu)门
C.会当凌(líng)绝顶 自缘(yán)身在最高层
D.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吟(yín)鞭东指即天涯
2.下列诗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山重水覆疑无路,榴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B.齐鲁青未了。
(不尽)
C.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D.拄杖无时夜叩门。
(没有时间)
4.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B.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可将“古人”理解为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自己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文人。
C.“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涕”就是眼泪。
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
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
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乡之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③④②
7.下列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联是远望之景,以设问统领下文,诗人借齐鲁两地的美好山色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颔联中“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之态,突出了泰山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
“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本诗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8.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俯视群山的豪迈气概。
C.《游山西村》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D.“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9.下列对诗句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因山峦重叠而无法流淌,流进了一个柳绿花红的村子。
)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风格质朴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C.杜甫的《望岳》表达了一种登临绝顶的豪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D.《游山西村》是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佳作之一。
11.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贯穿全篇。
一、二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望中所见,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2.下列对《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贬官退居山乡时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情景。
B.颔联写了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其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对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迎神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