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术在分离二氧化碳中的应用
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

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
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于地下,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其中,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技术是一种使用膜分离技术进行二氧化碳分离的方法。
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不同材料的膜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使二氧化碳从混合气体中被捕集出来。
该技术将混合气体通过膜分离器,使二氧化碳分子在膜的表面上吸附并通过膜,而其他气体则被阻挡在膜的表面上。
最终,二氧化碳被捕集并在后续步骤中被储存或利用。
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技术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能耗较少等特点。
其储存方式也相对安全,因为储存的二氧化碳会被封存在地下岩层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但是,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在实际操作中,膜的性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其次,膜的寿命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因为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性能下降的情况,需要更换。
总的来说,CCS膜法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在未来,该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减排的需求。
co2气液分离膜

co2气液分离膜CO2气液分离膜是一种用于捕捉和分离二氧化碳(CO2)的膜材料。
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加剧,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紧迫任务。
CO2气液分离膜的应用有望在工业和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CO2气液分离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对CO2分子与其他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和传递。
这种膜材料通常由聚合物或无机材料制成,具有微孔结构,能够选择性地吸附CO2分子。
当混合气体通过膜时,CO2分子被吸附在膜表面,而其他气体分子则通过膜透过。
通过调整膜材料的孔径和化学性质,可以实现对CO2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CO2气液分离膜在减少CO2排放和促进能源转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CO2气液分离膜可以用于捕捉和回收工业废气中的CO2,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燃煤发电厂和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CO2气液分离膜可以用于CO2的捕集和储存,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
此外,CO2气液分离膜还可以用于天然气田的CO2回注,提高油气采收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CO2气液分离膜在理论上具有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膜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需要考虑到成本、稳定性和选择性等因素。
其次,膜的通量和分离效率需要在实际操作条件下进行优化,以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
此外,膜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型的CO2气液分离膜材料。
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是利用纳米技术和功能化表面来改善膜的选择性和传递速率。
另一种方法是将CO2气液分离膜与其他分离技术结合使用,如吸附剂和膜反应器等,以提高CO2的捕获效率和纯化效果。
CO2气液分离膜是一种有潜力的技术,可用于降低CO2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改进CO2气液分离膜的性能和稳定性,以实现其在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这将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清洁和可持续的未来。
膜法碳捕集的应用示范

膜法碳捕集的应用示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膜法碳捕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通过利用各种类型的膜材料,能够有效地分离和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在地下储存库中,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膜法碳捕集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工业废气处理和碳排放减少,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交通运输、建筑等,为各行业的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膜法碳捕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以下将介绍几个示范应用案例:1. 工业废气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通过安装膜法碳捕集装置,可以有效地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一些工业园区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在生产过程中引入膜法碳捕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
2. 建筑空调系统:建筑物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楼。
通过在建筑空调系统中应用膜法碳捕集技术,可以将建筑内部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外部空气的依赖,从而节约能源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 交通尾气处理: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膜法碳捕集技术可以对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处理,减少城市车辆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一些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尝试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出租车上装载膜法碳捕集装置,以减少城市交通排放的温室气体。
4. 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随着全球碳减排工作的日益重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在各国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减排机制。
膜法碳捕集技术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碳减排解决方案,并在碳交易市场中提供碳减排证书,为企业融资和减排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
膜法碳捕集技术的应用示范正在不断扩大,未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膜法碳捕集将成为重要的碳减排技术,为全球气候变化防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努力,推动膜法碳捕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建设绿色低碳的未来社会贡献力量。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实现纯化与回收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实现纯化与回收薄膜气体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薄膜材料来实现气体组分的分离、纯化和回收的技术。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能耗低、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气体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利用选择透过薄膜材料的特性,使不同成分的气体分子在薄膜表面产生不同的扩散速率和渗透速率,从而实现气体的分离纯化。
薄膜材料是薄膜气体分离技术的核心部分。
常见的薄膜材料包括聚合物薄膜、陶瓷薄膜和金属薄膜等。
聚合物薄膜是应用最广泛的膜材料,其具有低成本、易加工成型、选择性透气性好等优点。
陶瓷薄膜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适用于高温、高腐蚀性气体的分离。
金属薄膜的分离性能较强,但成本较高,适用于高价值气体的回收。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裂解气分离、顶空气体回收等工艺中,实现石化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环保领域中,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废气处理,将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分离纯化,达到排放标准,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薄膜气体分离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中,例如将二氧化碳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来,实现天然气的净化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选择合适的薄膜材料对于实现高效分离非常关键。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研发新型的薄膜材料,以提高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其次,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更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仍然需要进行。
总之,薄膜气体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能耗的气体分离技术,在能源、环保、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薄膜材料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薄膜气体分离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贡献。
薄膜气体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物理隔离原理实现气体组分的分离、纯化和回收的技术。
膜吸收法从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性能分析

J ANG u ,YU n s n I Jn Yu —o g,LU n —a g,Z Ho g fn HANG a - io Z o xa
( tt Ke a oaoyo lp a e l o r n ier g S a yL b rtr f e Mu ih s o i P we g ei , t F w n E n n
X ’a i tn ie i ,X a 10 9 C ia i JJ oo Un r t 1a g v s y i 7 0 7 , hn ) n
Ab ta t M e r n b o p in i a fe t e wa o c p u e C sr c : mb a e a s r t s n efc i y t a t r f m u a .Re e ea i n e eg o s mp in o v r o f eg s l g n r t n r yc n u t o o mo eso e t e e ea in a d v C UT f s r c s e r sa l h d.Ef cs o e e e a i n e eg n u — d l fh a —r g n r t n a U l a h p o es s we e et b i e o Il s f t n rg n r t n r y c s mp e o o t n u d rv  ̄ u n i o r i u s d i d e a o sc dt n we ed s se .Th e t fr c in a c u td f r 6 a d 5 o o is c e h a e t c n e % n 9. 2 o er g n r t n o a o o o 4 % f h e ea i t e o
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

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气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
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将CO2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
本文将从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及应用以及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及应用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无论是化工、冶金、钢铁、建筑材料、玻璃、食品、医药还是环保等行业,二氧化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包括碳化、氧化和碳酸盐分解;物理法包括低温分离和吸附分离等;生物法则通过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产生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且稳定的气体。
它具有高溶解度、易于液化、低毒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饮料中喷气饮料、矿泉水中需要二氧化碳的饮料、冷却材料和制冷剂、药品和医疗器械、保鲜冷藏、保护居住和工作环境、发动机和车内雾化器等等。
同时,二氧化碳还是大气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地球温室气体中的重要代表。
二、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发展前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选择性渗透膜从混合物中选出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分离技术,因其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医药等领域。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分离物质分子大小、分子形状,利用不同的半透性膜对它们进行分离。
对于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一般采用的是气相渗透膜,它具有高选择性、高通量、高稳定性、易于操作等优点。
根据膜的性质和应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常温常压膜分离、温压加强膜分离和反渗透膜分离三大类。
在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中,最常见的是温压加强膜分离,通常使用的是非极性材料制成的膜,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乙烯(PS)等。
未来,膜分离技术将继续取得飞跃性进展。
在二氧化碳膜分离技术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完善温压加强膜分离技术,提高分离效率和维护周期;2. 寻找更适合二氧化碳分离的高性能膜材料,提高分离效果和分离通量;3. 研究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探索更多可能性;4. 利用新型技术,例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二氧化碳分离的效率。
气体分离膜在二氧化碳和甲烷分离上的应用

气体分离膜在二氧化碳和甲烷分离上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气体分离膜的材料,并着重介绍CO2/CH4分离膜的开发背景及发展历史; CO2/CH4分离膜材料及相应的成膜技术,并提出CO2/CH4分离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气体分离膜二氧化碳甲烷1 引言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气体膜分离技术就已经成熟发展起来,而且与之前比较传统的冷凝分离技术相比,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其次就是分离的更加彻底,工作效率较高,而且这种技术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方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气体膜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因为高效的膜分离材料难找,气体膜分离技术只能限制在某些领域应用,而不能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近年,聚合物膜用于二氧化碳和甲烷体系的分离倍受重视,其主要应用领域有:强化采油过程中CO2回收、天然气中酸气的去除及生物发酵气体的精制。
与传统的方法如深冷法、吸附法、吸收法等相比,膜技术简单、高效、灵活、占地面积小、投资少,且利于环境保护,目前在有些情况下其经济性已占了明显的优势。
当前将膜技术结合某种传统方法的杂化膜过程更是兼具各过程的优点,正逐渐被人们接受。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去除空气中酸性气体的要求和设想已提上日程,因此,至少在局部环境中空气净化也将对二氧化碳分离膜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 气体分离膜的关键材料气体分离膜技术的实施需要几个关键材料,根据材料性能上的差异,可以把膜材料分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三种,详细的说明如下:2.1 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组成成分并不是单一的,主要是由聚二甲硅氧烷、聚砜、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早期气体所合成。
在分离膜材料的实际应用中,通常也采用其他的成分应用在分离膜领域。
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开始对高性能的气体分离膜进行多面钻研,尽力找出各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两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际应用可得应用高分子具有很高的透气性,在气体分离领域有着很多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氧化碳捕获与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捕获与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了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二氧化碳捕获和吸附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在此基础上,探讨二氧化碳捕获和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一、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的研究进展传统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主要采用吸收法和吸附法两种方法。
在吸收法中,使用化学溶液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而在吸附法中,将二氧化碳与固体吸附材料接触并进行分离。
这两种技术都已经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在捕获二氧化碳方面,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新型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研究。
1.化学吸收法技术传统的化学吸收法技术主要包含两种方法,即酸性氧化法和碱性吸收法。
其中,碱性吸收法是更常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碱性溶液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的碱性吸收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和环境保护。
然而,这种传统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吸收剂的成本较高、回收及再利用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化学吸收法的新型技术。
例如,采用新型吸收剂和开发稳定的膜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化学吸收法的效率,提高反应速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渗透性、选择性分离和输运性的工业分离过程。
这种技术不需要能量耗费,只是通过对气体或液体的渗透相互分离。
膜分离技术除了应用于有机分子的分离,也开始在气体分离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二氧化碳捕获和吸附方面,膜分离技术可用于在工业化规模下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去除。
利用不同渗透率和选择性的膜材料,可以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
3.化学和生物吸附技术化学吸附和生物吸附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固体材料或生命体系对二氧化碳进行吸附。
其中,化学吸附技术使用吸附剂捕获 CO2,而生物吸附技术使用具有吸附能力的生命体系(如藻类或细胞)对二氧化碳进行捕获。
化学和生物吸附技术具有很高的效率和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技术在分离二氧化碳中的应用
1.前言
在环保、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工业上脱除二氧化碳一直是重要的工艺。
从工业废气中脱除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在天然气净化过程,脱除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可以提高天然气热值,同时减少输送管道的腐蚀。
工业上脱除二氧化碳工艺主要有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吸附法和膜法。
化学吸收法是工业上脱除二氧化碳最成熟的工艺,常用的吸收剂一般是有机胺类的水溶液。
化学吸收法适用于处理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的情况,但化学吸收法中吸收剂再生需要消耗大量的外界供热,同时常用的胺类吸收剂存在设备腐蚀问题,针对化学吸收法存在的缺陷,膜技术具有装置简单紧凑、能耗低、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少等优点,研究人员已在积极研究用膜技术脱除CO2。
2.膜分离CO2技术
对于能够有效分离捕集CO2的膜材料,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即:1)高CO2渗透性;2)高选择性;3)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4)抗塑化;5)抗老化;6)材料价格便宜;7)材料易加工。
目前仅有少数膜材料其选择性很高,而且通常高选择性膜材料其渗透性低。
目前研究CO2分离的膜材料主要为聚酰亚胺膜、载体促进传递膜、混合基质膜、碳分子筛膜、PEO (聚环氧乙烷)膜和中空纤维膜。
2.1聚酰亚胺膜
聚酰亚胺膜是研究最广泛的膜材料,因为其具有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高CO2渗透性、便于成膜。
一些聚酰亚胺特别是耦合六氟二酐(6FDA)基团的聚酰亚胺具有高的CO2溶解性和选择性。
这主要是因为-CF3基团增加了分子链的刚度,增大链段转动的空间位阻,降低分子链间堆积密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气体的渗透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增强聚酰亚胺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方面的研究,尤其关注通过改变聚酰亚胺结构来增强扩散系数的研究。
图1为聚酰亚胺膜与其他膜材料分离CO2/CH4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一般膜材料的选择性高时其渗透性低,聚酰亚胺膜的分离性能远胜于其他膜材料。
另一种引起相当多研究的聚酰亚胺是商业聚酰亚胺,Matrimid5218。
Matrimid通过溴化改性,能够显著增加CO2和N2的渗透性,而只稍微降低CO2/N2的选择性。
图1.聚酰亚胺膜与其他膜材料对CO2/CH4分离性能比较
2.2载体促进传递膜
载体促进传递膜是在膜内引入载体,通常是金属离子,通过待分离组分与载体之间发生可逆化学反应而实现对待分离组分传递的强化。
Kovvali等人报道了在常压下具有优异CO2/N2选择性的一种非挥发性和粘性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PAMAM在水蒸气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CO2选择性。
将PAMAM 应用于化石燃料中CO2分离是研究方向之一,因为排放的气体通常含有饱和水蒸气。
然而,这种固定液膜的稳定性差,这是由于液膜仅靠毛细管力吸附在微孔内,当膜两侧存在大的压力差,则液膜溶液从微孔内流失从而导致液膜性能下降。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PAMAM 树形分子复合膜的多孔基质层加入气体选择性层。
在1bar压差和40℃下,复合膜的CO2渗透率为0.16m3(STP)m−2h−1bar−1,CO2/N2选择性为230,这些性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但是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CO2分离能力仍有待提高。
Hagg等人开发了一种用于CO2分离的促进传递膜,膜涂层为交联的聚乙烯胺,膜内引入载体来增加CO2分子的结合力,从而能快速选择性的让CO2透过膜,膜的效果与原料中CO2浓度成比。
这个技术是有效和环保友好的,能被用于燃煤电厂中的CO2移除。
2.3混合基质膜
混合基质膜是强化聚合物膜性能众所周知的方法。
混合基质膜是通过将无机材料作为分散相填充于聚合物连续相中制备得到的复合膜。
混合基质膜能够结合聚合物易于加工和无机物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的优势,从而能够更好的设计用于CO2捕集的膜。
同时在聚合物基质中添加无机物能够增加物理、热和机械性能。
任吉中等人发明了一种基质为聚醚酰亚胺、填料为分子筛的混合基质膜,其利用聚醚酰亚胺中的极性醚氧基团对CO2的高选择性,和具有均一互连空隙结构的分子筛能够改变聚合物聚醚酰亚胺的链段堆积,增加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分数,提高气体的渗透通量,同时分子筛具有均一的孔径分布,可以抑制大分子气体,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气体选择性。
然而混合基质膜在制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填料粒子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填料的分散程度、填料粒径和填料含量等。
因此仍需要对现有气体分离膜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气体分离效率。
2.4碳分子筛膜
碳分子筛膜是由含碳前驱体材料经高温碳化制得的一种新型无机膜材料,它将碳材料丰富的微孔结构、均一孔径分布特性与膜材料高效节能的优势结合,不仅具有优异的耐高温高压和耐酸碱能力,同时还对分子尺寸相近的小分子有优异的选择性。
目前聚酰亚胺是重要的前驱体,Tin等人用醇类非溶剂浸泡聚酰亚胺膜使聚合物链发生溶胀作用,制得的碳膜对CO2/CH4的选择性从78提高到88。
然而膜的脆性很差,生产单位面积的碳分子筛膜成本比聚合物膜的成本高1-3个数量级,这是阻碍碳分子筛膜商业化的主要难题。
2.5PEO膜
PEO膜作为CO2分离膜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聚合物含有的醚氧基团与CO2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使材料具有较高的CO2溶解选择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用含有PEO 的聚合物设计用于分离CO2/N2和CO2/H2的膜,部分是因为环氧乙烷单元具有高浓度的醚氧基团并且相对容易制造。
然而大分子量的PEO由于结构单元规则,成膜后的结晶度高,直接导致了其分离CO2的性能降低。
许多研究者为了降低PEO结晶提出了一些方法:1)使用低分子量的液态PEO;2)设计相分离的嵌段共聚物环氧乙烷链段,由于其链段过短不能在室温下有效地结晶;3)设计高度支化、交联与高浓度的PEO。
然而,目前这些膜分离都仅在实验室阶段。
2.6中空纤维膜
中空纤维膜是依靠膜一侧吸收液与膜另一侧被分离的气体进行化学反应来吸收气体,因此它既具有膜分离法高选择性的优点,又有化学法高分离率的优点。
Mavroudi等人用水和
二乙醇胺为吸收液,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分离CO2-N2混合气,在以水作为吸收剂,CO2脱除率也能达到75%,以二乙醇胺为吸收液时,脱除率高达99%,模型和结果吻合得很好。
介兴明等人采用采用N-甲基氧化吗啉为溶剂,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应用于气体分离,尤其是CO2分离的纤维素致密膜,该膜在溶胀状态下表现出溶解选择渗透机理,在室温下CO2渗透系数为112.5barrer,远高于传统用于CO2分离过程的醋酸纤维素膜,并且对N2理想分离因子为45,对CH4为30,对H2为16,具备较好的应用于CO2分离的潜力。
3.展望
1)目前国外已有工业化的用于天然气、沼气中CO2脱除的膜技术,而国内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国内目前只有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将膜分离技术用于天然气中的CO2分离。
实验室膜分离研究过程中多为配气,气体干净,而实际的混合气成分复杂,在气体膜分离过程中,杂质会对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工业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
2)当CO2含量较低时,如烟道气中CO2捕集,可采用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的分离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成本和能量因素将限制原料压缩和真空渗透的比值,在这种条件下,高膜渗透性比高CO2/N2选择性更重要。
3)载体促进传递膜因其稳定性差而未能实用化,但其显著优势已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其固定液膜的稳定性、降低液膜的有效厚度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秦向东,温铁军,金美芳.脱除与浓缩二氧化碳的膜分离技术.膜科学与技术,1998,18(6):7-13.
[2]Merkel T C,Lin H Q,Wei X T,et al.Power plant post-combusti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An opportunity for membran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0,359:126-139.
[3]Brunetti A,Scura F,Barbieri G,et al.Membrane technologies for CO2separati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0,359: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