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合集下载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废水处理、生物制药等领域。

本文将对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膜分离技术的原理膜分离技术利用选择性透过性的膜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多个组分。

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是通过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膜表面的特性来实现的。

常用的膜材料包括有机膜和无机膜。

1. 有机膜有机膜是以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制成的膜,常见的有机膜包括聚醚酯膜、聚丙烯膜和聚乙烯膜等。

这些有机膜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有机物、溶剂或气体。

2. 无机膜无机膜是由陶瓷、金属等无机材料制成的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性。

无机膜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以及高温下的气体分离。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包括压力驱动、浓度差驱动和电场驱动等。

其中,压力驱动是最常用的膜分离方式。

通过施加压力,使溶液在膜上形成一定的压差,从而使溶质通过膜的选择性孔隙进入膜的另一侧,而溶剂则随之透过膜。

通过调节压力大小可以实现对溶质的分离。

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

1. 饮用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提高水的品质,保障人们的健康。

常见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2. 废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油脂等有害物质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和回收利用。

废水处理中常采用的膜分离工艺有微滤、超滤和纳滤等。

3. 生物制药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生物制药过程中的精细分离和纯化。

例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膜分离技术将细胞和培养液分离,提取目标产物,保证产品的纯度和品质。

4. 气体分离膜分离技术在气体分离中也具有重要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膜分离技术将混合气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分离,达到制取高纯度氧气的目的。

三、膜分离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膜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膜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

膜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

膜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分离溶液中组分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渗透的膜,使得某些溶质或溶剂能够通过膜,而其他溶质或溶剂则被阻隔在膜的一侧。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主要包括压力驱动型和浓度差驱动型两种。

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是通过施加跨膜压力,使溶液通过膜的微孔、毛细孔或薄膜孔洞,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浓度差驱动型膜分离技术则是通过控制溶液浓度差,利用渗透压差引发溶质分子在膜上的传质过程,实现分离。

膜分离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膜分离过程无需添加化学药剂,对环境友好。

其次,相比传统的分离方法,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连续和节能的优势。

此外,不同孔径、材料和结构的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进行特定的分离过程。

在生物医药领域,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体外膜氧合等治疗过程中。

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可以将溶质、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从血液中移除,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化工领域,膜分离技术常用于溶液的浓缩、纯化和分离等过程。

例如,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使用膜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杂质,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气体分离领域,可以利用选择性渗透的膜分离二氧化碳和氢气,用于碳捕获和氢气纯化等应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废水处理、海水淡化和酸碱废气处理等过程。

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等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同时,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水淡化,通过选择性渗透将盐分和杂质分离出来,得到淡水资源。

此外,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能源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中,可以利用膜分离技术实现乳制品的浓缩和分离。

在生物制药中,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纯化和疫苗制备等过程。

在能源领域,膜分离技术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的气体分离、油水分离和煤炭气化过程中。

综上所述,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有效、环保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膜分离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工行业在不断推进,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化工行业的很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就来介绍一下膜分离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一、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在膜的作用下,使溶液、混合气体等物质透过膜,分离出不同大小、形状、性质的物质的一种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以膜作为物理屏障,通过膜的选择性过滤和筛选,实现不同物质的迅速分离。

膜分离技术不仅有高效过滤、分离和提纯的特点,而且还能在保留溶液和气体完整性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削弱、改变介质性质等效果。

二、1.水处理领域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各种污水,如酸性污水、电解污水、废油污水等,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解和悬浮性固体、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

同时,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高纯水,如电子工业中所需的纯水、空气净化行业中的净水等。

2.制药领域膜分离技术在制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分离出不同粒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

例如,该技术可以用于生产高质量的注射用水,通过一步一步筛选,去除各种杂质和微生物,使其达到纯净的水质。

3.食品加工领域膜分离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涉及到四大类:浓缩、分离、除菌和脱色。

如要生产浓缩果汁、乳制品、调味品等,在保留食品的原有口感、营养物质成分等的情况下,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排除掉农药残留、乳清蛋白等杂质物质,使食品更加健康。

4.化学分离领域膜分离技术还可以在化学分离领域中应用。

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的分离。

例如,通过膜分离技术还可以将混合的气体分离成几种组份,进行单一有用组份的提取。

5.环保领域膜分离技术在环保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处理地下水、含油废水、烟气脱硫等固、液、气三态污染物,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三、膜分离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化工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节能由于使用了膜作为过滤介质,因此可以实现无需加热、无需高压的过滤操作。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通过膜将混合物中不同分子大小、形状、电荷和极性等特性的物质分离出来。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保护、医药制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和电子行业等。

本文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利用膜作为分离介质,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更多的组分,其中其中至少有一种组分通过膜而另一种组分不直接通过。

根据膜分离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施加压力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以实现分离的技术。

膜的孔径大小、膜的材质和压力差均会影响分离效果。

该技术主要包括超滤、逆渗透和微滤等。

超滤是指利用孔径大小在10-100纳米的超滤膜去除溶液中的高分子物质。

逆渗透是利用高压驱动水通过0.1纳米左右的逆渗透膜,将混合物中的水增量分离出来,这是制取纯水的主要技术之一。

微滤是利用孔径在0.1-10微米的微滤膜去除悬浮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2、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电场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实现分离的技术。

例如电渗析技术是利用电场和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将含有离子的溶液通过电场驱动到离子交换膜中,使得原来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两侧集中,最终通过两个极板分别收集。

3、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分子间的扩散速率的大小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混合物分离的技术。

例如气体分离、液体浓缩和溶液析出等。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膜的性质和分离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膜分离技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纳滤技术纳滤技术是利用孔径在10-100纳米的纳滤膜,将分子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的物质分离出来。

纳滤技术主要应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制造和水处理等领域中。

2、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利用孔径在0.01-0.1微米之间的超滤膜,将分子大小在1000道100万道之间的物质分离出来。

超滤技术主要应用于蛋白质提取、水处理、生物制品制备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中。

膜分离的类型原理和应用

膜分离的类型原理和应用

膜分离的类型、原理和应用1. 膜分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膜分离是一种基于膜技术的分离方法,它通过选择性通透性的膜,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膜材料对不同组分的选择性通透性,使得其中某些组分可以通过膜而其他组分被阻隔。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根据传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 逆渗透膜分离逆渗透膜分离是利用高压差将水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逆渗透膜是一种孔径非常小的膜,只能让水分子通过而阻断其他溶质的通透。

逆渗透膜分离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海水淡化、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逆渗透膜分离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无化学药剂添加、能耗低,而且可以高效地将溶质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3. 超滤膜分离超滤膜分离是利用不同孔径的膜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超滤膜的孔径一般在0.001-0.1微米之间,可以分离出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胶体粒子。

超滤膜分离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医药等行业。

超滤膜分离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耗低、效果稳定,可以高效地去除溶液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高分子物质。

4. 气体分离膜气体分离膜是利用不同气体在膜材料上的溶解度和传质速率的差异,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混合气体分离出来。

气体分离膜一般是由特定的聚合物或无机材料制成。

气体分离膜广泛应用于气体纯化、气体回收、气体分析等领域。

气体分离膜分离的特点是操作简单、设备紧凑、无需化学药剂,而且分离效果较好。

5. 电渗透膜分离电渗透膜分离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在膜上的迁移和选择性通透性进行分离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电渗透膜分离广泛应用于离子交换、电解质浓度调控等领域。

电渗透膜分离的主要优点是分离效果好、分离速度快、工艺流程简单。

6.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水处理:包括废水处理、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净化等。

•食品加工:用于澄清果汁、分离蛋白质和去除色素等。

•医药领域:用于药物纯化、血液分离和药物递送等。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对流体进行分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生物科技、食品工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膜分离技术的原理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特性,通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化学性质等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其原理主要包括渗透、扩散和分离。

渗透是指物质通过膜的透过性能,扩散是指物质在膜上的传递过程,而分离则是指膜对不同物质的选择性分离效果。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膜的材料和分离方式的不同,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多种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等。

微滤膜的分离范围通常在0.1-10微米之间,可以用于悬浊物的去除;超滤膜的分离范围为1万至100万道尔顿,可分离大分子物质;纳滤膜的分离范围在100-1000道尔顿之间,用于有机物质和溶解离子的去除;反渗透膜则是利用高压将溶剂逆向渗透,适合用于水处理等领域。

三、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颜色、异味等杂质,使水质得到提升。

其中反渗透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其通过高压将溶液逆向渗透,将溶质与水分离,获得高纯度的水。

反渗透膜广泛用于饮用水处理、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四、膜分离技术在生物科技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生物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基因工程等方面。

在细胞培养中,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和培养基的有效分离,保护细胞的生物完整性。

在蛋白质纯化方面,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电荷的蛋白质的分离和富集。

而在基因工程中,膜分离技术则可以用于DNA片段的纯化和浓缩。

五、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浓缩、分离和改良等方面。

在果汁加工中,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果汁的浓缩和去除其中的水分,提高果汁的品质和口感。

膜分离技术简介全

膜分离技术简介全
溶质、盐
非对称性膜复合膜
*
膜过程
推动力
传递机理
透过物
截留物
膜类型
渗析
浓度差
溶质的扩散传递
低分子量物、离子
溶剂
非对称性膜
电渗析
电位差
电解质离子的
离子交换膜
气体分离
压力差
气体和蒸汽的 扩散渗透
气体或蒸汽
难渗透性气 体或蒸汽
均相膜、复合膜,非对称膜
渗透蒸发
压力差
*
膜的清洗一般选用水、盐溶液、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氧化剂和酶溶液等为清洗剂。具体用何种清洗剂应根据膜的性质和污染物的性质而决定,使用的清洗剂要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同时又不能损害膜的过滤性能。
*
如果用清水清洗就恢复膜的透过性能,则不需使用其他清洗剂。对于蛋白质的严重吸附所引起的膜污染,用蛋白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溶液清洗,效果较好。
*
*
(3)、螺旋卷式(Spiral Wound)膜组件 目前,螺旋卷式膜组件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膜分离过程。 膜、料液通道网、以及多孔的膜支撑体等通过适当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然后将其装人能承受压力的外壳中制成膜组件。通过改变料液和过滤液流动通道的形式,这类膜组件的内部结构也可被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式。
*
*
(4)、中空纤维(Hollow Fiber)膜组件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最大特点是单位装填膜面积比所有其他组件大, 最高可达到30000m2/m3。中空纤维膜组件也分为外压式和内压式。将大量的中空纤维安装在一个管状容器内,中空纤维的一端以环氧树脂与管外壳壁固封制成膜组件。料液从中空纤维组件的一端流人, 沿纤维外侧平行于纤维束流动,透过液则渗透通过中空纤维壁进入内腔,然后从纤维在环氧树脂的固封头的开端引出,原液则从膜组件的另一端流出。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工业分离技术,它采用膜作为储存屏障,通过使用渗透压差净化原料中的有机或无机多相混合物,可以有效地模糊、拆分和重组溶解物。

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水处理、化学和石油等多个领域。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分离系统把有机或无机质流通过不同宽度的膜。

通过对溶解物浓度、压力差、分子大小等变量进行调节来调节该系统,让它们沿一个特定的方向通过膜,使其中一种或多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边。

1. 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净化水,使其去除有机污染物、含盐水和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可以调节水的性质,以满足各种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2. 生物制药: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从生物材料中提取蛋白质、核酸和活性成分,纯化有效成分,获取高品质的生物制剂。

3. 家用膜分离:家用膜分离器可以用来过滤家里供水系统,去除杂质,比如水垢、硬水、有机污染物等,得到净化后的清洁饮用水。

4. 食品加工:膜分离技术可以用来分离、纯化油脂物质,提取及重组营养素和香料,净化乳制品中的杂质,同时保留有益成分。

三、特点
1. 精度高:膜分离技术的精度比其他类型的分离和提取技术更高,可以有效地清除杂质,比如细菌、细菌毒素等;
2. 无毒无害:膜是一种完全无毒无害的材料,无论是清洗过程还是使用过程都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 成本低廉:膜分离技术的成本比其他类型的分离和提取技术更低;
4. 操作方便:膜分离技术的操作简单,在不影响其性能的情况下,可调节宽度和厚度以适应不同的分离需求。

总之,膜分离技术具有精度高、无毒无害、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因此,它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水处理、化学和石油等多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目录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1.2.1 在超滤方面 (4)1.2.2 在纳滤方面 (4)1.2.3 在渗透方面 (5)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2.1.1 溶胶—凝胶技术 (7)2.1.2 修饰技术 (7)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

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

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

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中渗透分离出来,通常用于去除小分子溶质、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常用作海水淡化、水的软化、选择性分离溶质及醇、糖等的浓缩制备等。

膜分离,尤其是食品工业中采用的MST,与传统的蒸馏、吸收、萃取、离心分离等分离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是一种绿色、节能分离的技术。

如,在食品工业的环保要求方面,MST被认为是清洁的加工过程,是易造成污染的材料(如用于饮料、啤酒、果汁等澄清的硅藻土)的优良替代品,且非常适合食品工业废水废液的处理。

2)膜分离过程通常是以压力为驱动,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分离的过程,特别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如酶、果汁、功能活性成分的分离浓缩、精制等;还可应用于创新性的食品加工过程和产品。

3)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等都有它的用武之处,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

4)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部件,较少需要维护,可靠度高,操作简便。

相对于传统的浓缩(热处理加工)和分离单元操作(倾析、过滤、离心分离、层析等),膜加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模块系统),简便性(基于模块类型:螺旋卷组件、中空纤维组件、平板式组件、管状组件)和自动化。

5)膜分离装置简单、分离效率高,而且可以直接插入已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不需要对生产线进行大的改变;且在制备传统食品时,MST有助于简化流程操作(代替两个甚至更多的操作步骤)、提高加工效率(澄清操作等)和食品品质(低温操作等)。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由于自身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能源、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价值。

当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成为新材料功能化的热点之一。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领域,尤其在水处理,亲和膜分离和空气过滤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过程中的能耗,使得膜分离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静电纺丝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Rayleigh发现的静电喷射。

1934年,Formhals 首次介绍了利用静电斥力来制备超细聚合物纤维的技术。

在20世纪中期,出现了多篇关于静电纺丝技术的专利,但始终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美国Akron大学的Reneker等才开始关注该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探讨了静电纺丝过程的相关机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静电纺丝技术作为得到纳米纤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研究及发表的论文呈指数级上升。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对不同聚合物的可纺性及静电纺丝过程参数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种的高聚物可以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得到亚微米级和纳米级的纤维;(2)对静电纺丝原理的研究和过程参数对纳米纤维性能的系统化研究;(3)对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的纳米纤维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光电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这阶段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及范围,使得纳米纤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由于纳米纤维自身的特点(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内部为相互贯通孔结构),其在过滤领域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目前,以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主要用来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一般为三到四层结构)的中间层,用以支撑表面功能层。

由于克服了传统的相转化制备的超滤膜中间层结构中存在流道长、狭窄,并且有大量的死端孔存在的缺陷,可以大大提高复合膜的分离效率。

而提供分离作用的表面功能层则一般由涂敷法或界面聚合法制备,整个膜的强度由底层的无纺布提供。

具有该结构的复合分离膜,在超滤和纳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纽约州立大学的Hsiao等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此外,由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的复合膜在正渗透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前景。

1.2.1 在超滤方面新型结构复合超滤膜的表面功能层一般由亲水性高分子制备。

由于其良好的亲水性,可以对油水乳液或含油废水起到良好的分离作用。

过静电纺丝技术在聚酯(PET)无纺布上制备了一层平均直径在100-300nm 的PVA纳米纤维中间层,并在纳米纤维中间层上利用涂敷的方法制备了一层厚度仅为1.8um的PAV涂层,并采用戊二醛交联,该法制备的复合膜对油水乳液具有优良的分离效率,在0.69MPa的压力下通量可以达到130L/(m2·h),其截留率可以达到99%以上。

通过静电纺丝法在PET无纺布上制备了平均直径在130nm左右的PVA纳米纤维中间层。

在纳米纤维中间层上利用涂敷的方法制备了一层厚度为 1.8um的MWNT/PVA涂层,并采用戊二醛交联。

该结构复合膜在对油水乳液进行分离时,可以在不降低截留率的条件下,极大地提升通量。

在0.69MPa的压力下通量可以达到330L/(m2·h),其截留率可以达到99.8%。

1.2.2 在纳滤方面新型结构复合纳滤膜的表面功能层一般由界面聚合法制备,由于聚酰胺表面功能层的分离性能,可以对小分子和二价离子起到良好的分离作用。

Yoon等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在PET无纺布上得到了直径在200nm左右的PAN纳米纤维中间层,并在纳米纤维中间层上用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进行界面聚合得到聚酰胺致密层。

该法制备的复合膜对MgSO4具有优良的分离效率,在0.48MPa的压力下通量可以达到135L/(m2·h),其截留率可以达到97.7%。

相比常用的以超滤膜作为中间层的纳滤膜,通量可以提高两倍左右。

Yung等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在PET无纺布上制备了直径在200nm左右的PES 纳米纤维中间层,并在纳米纤维中间层上用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进行界面聚合得到聚酰胺致密层。

通过研究表明,离子液体的加入可以对界面聚合层结构产生影响。

分子量较小的离子(BMIC)在提高对盐截留率的同时会使通量降低,而分子量较大的离子(OMIC)可以使膜通量增大,同时截留率有轻微的下降,利用该法制备的复合纳滤膜,相比现有的商用纳滤膜,可以在保持相同截留率的同时,将通量提高一倍。

1.2.3 在渗透方面常用的正渗透膜结构为在较厚的支撑层(一般为相转化法制备的超滤膜或纳滤膜)上,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形成一层聚酰胺致密层(但是支撑层的结构往往流道曲折)致密,并且有许多死端孔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内部浓差极化”现象。

由于新型结构复合膜的支撑层为纳米纤维构成,流道孔隙率高,且多为相互贯通孔,使得透过正渗透膜的滤过液可以得到迅速转移,有效地降低了膜内部的浓差极化,降低了传质阻力,使得膜的渗透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Song等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在PET无纺布上得到了PES纳米纤维中间层,并在PES纳米纤维中间层上用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酰氯进行界面聚合得到厚度为370nm左右的聚酰胺致密层!通过研究表明,该结构的复合膜可以大大降低ICP 的现象,并且对NaCl有较好的截留效果。

相比现有的正渗透膜,其通量可以提高3.5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例如:工业厂矿、工作场所和手术室,空气的纯化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

过滤材料往往被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固体悬浮粒子。

到目前为止,采用高效气固过滤材料可以对空气中粒径大于300nm的固体粒子的去除率达到99.97%。

这种高效的气固分离材料多采用玻璃纤维作为基材。

纤维过滤材料用于去除气体中的固体粒子具有成本低的优势。

为了提高分离量,应该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分离的通透量。

其中一个提高分离量的方法就是尽量降低纤维的直径。

因此近年来以聚合物纳米纤维作为基材的气固分离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个制备纳米级别聚合物纤维的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