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基础)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复习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复习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语言文字描述;2.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熟悉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知识导图】【基础知识】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什么是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看见自己的“像”,镜子里的自己就是自己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平静的水面上物体的倒影,也是物体通过水面这面镜子所成的像。

这个像不同于影子,它能反映物体的面貌。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跟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个蜡烛的像的位置;特别提醒:(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等效替代法在实验中的应用1.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征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不易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理想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一种方法;2.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就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一是用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二是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点燃的蜡烛像的位置,使之完全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即用未点燃的蜡烛等效替代点燃蜡烛所成的像以便于测量和研究。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3课时平面镜成像(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3课时平面镜成像(解析版)含答案

第4.3课时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__相等__;(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相等__;(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垂直__;(4)平面镜成的像是__虚__像.对称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注意: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而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理:__光的反射__.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考点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2.主要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等;3. 等效替代法的应用: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让相同的蜡烛(未点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大小关系;4.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5.实验中尽量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实验时,通过玻璃板能看见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个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各形成一个像,产生重影;6.实验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通过肉眼看见“近大远小”,这与视角有关;7.实验中无论平面镜多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体等大的像(物体上反射的光线总有射向平面镜的);8.玻璃板的放置要求: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确保物像重合,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9.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10.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同侧;11. 验证平面镜成虚像:用光屏代替未点燃的蜡烛,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蜡烛成的像;12.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改变蜡烛和玻璃板之间的间距,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3.物体移动时,像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的判断;【交流与反思】14. 得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垂直放置;②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③玻璃板太厚;15. 用灯泡代替蜡烛好处的评估: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另一支蜡烛和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反复使用;实验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8年级上册第15课平面镜成像(教师版含解析)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8年级上册第15课平面镜成像(教师版含解析)

第15课 平面镜成像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2.会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3.认识“虚像”;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释现象;5.了解生活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例子。

1.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通过光的反射作图解答平面镜成像规律;3.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4.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知识点01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像、虚像)。

具体总结就是十个字: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如图。

2.虚像是指射入眼睛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的集合点形成的像,如上图所示;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接收;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

3.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反射面为平面的叫平面镜,反射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叫球面镜。

4.利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凸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常用作汽车观后镜来扩大视野。

5.利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常用作太阳灶、探照灯等。

【知识解析】平面镜成像原理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

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2.解释: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

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

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平面镜(基础)知识讲解

平面镜(基础)知识讲解

平面镜(基础)【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2.平面镜的符号: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设计实验: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实验器材:方格纸、玻璃板、相同的物体、刻度尺、铅笔等。

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以及刻度尺、铅笔等。

(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

看一看,它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3)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与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时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

(4)观察并比较棋子A的像与棋子B的大小。

(5)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镜以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

(6)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

能否从白卡片上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7)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①②③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4.虚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要点诠释:1.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2.试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B都不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3.试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4.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5.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要点二、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如:水中的倒影、练功房的镜子、扩大视觉空间等。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知识点讲解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知识点讲解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知识点讲解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知识点讲解
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这里是漫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这才是平面镜对光的反射)。

说明1:掌握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会画成像的光路图。

说明2: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说明3: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研究。

说明4: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反射定律。

说明5: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它是研究光现象的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平面镜
日常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规则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
照图5-13那样,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它们一样吗?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汇总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汇总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和物体相同;(等大)2、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等距)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正立)5、平面镜成虚像二、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成像(如照镜子)3、同时改变光路和成像(如:潜望镜)三、球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1、凸面镜(如图甲):对光的反射有发散作用。

应用:汽车倒后镜 2、凹面镜(如图乙):对光的反射有会聚作用。

应用:手电筒、探照灯、太阳灶、卫星天线等,山路转弯处的扩大视野的凸面镜。

四、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汇总 1. 实验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 实验中取两支蜡烛 A 和 B 的要求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验证像物是否等大;3.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4.实验中还需要用刻度尺(或者方格纸)是为了验证像物是否等距;5. 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6. 实验中应采用较薄的玻璃板,目的是防止成 2 个像产生干扰;6.在实验时,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无法与蜡烛的像重合,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7.实验时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将会出现蜡烛 A 的像无法与蜡烛 B 重合。

87.用跳棋子代替点燃的蜡烛重新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办法为将前面的跳棋子照亮;9.寻找 A 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这一侧观察;10. 为了验证所成的像是虚像,方法是将白纸放在 B 蜡烛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没有像。

11.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实验需要多次(3 次)。

12. 实验时,要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后面的蜡烛不能点燃。

平面镜成像(精品) 八年级物理上册

平面镜成像(精品)    八年级物理上册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 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 个“你”,镜子中的你就是你们的像。像是相对于实 物而言的,是实物形状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镜 中像的大小、到镜面的距离与实物有怎样的关系呢? 是实像还是虚像呢?
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分析正确的是( C )
A.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蜡烛B在桌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明亮的环境进行实验
2.(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图为一个光头的人拿着倒置的
扫把照镜子(平面镜)的情景。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D )
5.利用光屏的目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屏能承接实 像,不能承接虚像。
6.利用数学中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也可以表述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典例精析
典例1.(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合理排序,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A DCEB F(填序号);
实验 次序
1 2 3
蜡烛到平面镜 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 蜡烛与像的大小
的距离
镜的距离
关系
5 cm
5cm
大小相等
10 cm
10cm
大小相等
12 cm
12cm
大小相等
知识点一、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当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与它的像重合时,移去玻璃板后 的蜡烛。在同样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 有没有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例题1】小明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m处他与镜中“自己“的距离是m,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选填“虚“或“实)像【答案】2;等大;虚。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他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m,小明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m处他与镜中“自己“的距离是1m+1m=2m;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是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点,所以某同学在镜中的像是虚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是等大的虚像。

【例题2】如图,在舞蹈室的墙面上装有一块平面镜,王老师用一激光笔从S点照向镜面,在地面上P点看到一光斑,请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解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S的像点S',连接S'P,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A与入射点连线为入射光线,P与入射点连线为反射光线。

知识点二:平面镜成虚像1.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像,不是真正的物体,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2.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跟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平面镜成的像一定要画成虚线。

【例题3】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B. 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C. 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D. 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答案】A【解析】 A.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A正确;B.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B错误;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4.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5.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2、猜想或假设: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关于镜面对称等。

3、实验器材:白纸、玻璃板、蜡烛、刻度尺
4、实验步骤:
(1)将纸对折,在对折处画一条直线段,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对折线上;
(2)在白纸的一方任意位置放点燃的蜡烛,用笔记下蜡烛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3)用手在玻璃后面摸一摸是否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观察白纸上是否有蜡烛的像;
(4)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处,移动这支蜡烛,再左右移动头部,从不同位置看上去蜡烛和像完全重合;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再做一遍。

5、结论:
(1)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要点诠释:
1、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完全重合;
3、实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
4、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5、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要点二、平面镜
1、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

2、平面镜的符号:
3、平面镜的作用:
(1)成像如:水中的倒影、练功房的镜子等。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如下图所示,平面镜前的物体射到平面镜的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视觉会逆着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点。

5、【高清课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步骤:
第一步:分别过A、B点做垂直于平面镜的垂线(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在垂线和平面镜的相交处标出直角;
第三步: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找到A′点,使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A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同理找B’。

第四步:连接A′、B′画虚像(用虚线)。

如下图所示:
要点诠释: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无论镜子大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且与物体等大的像。

镜子的大小只能影响观察到的像的范围。

2、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们往往以为像“变大”了,其实改变的是视角,视角大感觉看到的物体就大。

如图:甲、乙中树是一样大的,但是甲图中的人感觉树更大些,这跟人看远处驶近的汽车感觉相似,这辆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人以为汽车远小近大,驶近的汽车“变大”了。

要点三、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只能用眼睛看到,无法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要点诠释:
1、实像: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如小孔成的像。

2、虚像: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进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找到交点确定为物体的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到,如平面镜成的像。

要点四、凹面镜与凸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1)原理:光的反射。

(2)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1)原理:光的反射。

(2)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如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

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思路点拨】平面镜成像时,物、像以平面镜对称,根据对称可以确定D选项。

【答案】D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大熊猫通过平面镜成像,并且它的像与本身关于镜面对称,通过观察,只有选项D符合这一特点。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举一反三:
【变式】(2014秋•郸城县校级期末)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电子钟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应是()
A.21:05 B.21:15 C.20:15 D.20:05
【答案】A
【解析】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20:15”与“21:05”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21:05,故选A。

2.(2015•肥城市校级模拟)把一个高0.6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0.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高度为0.6m,以4m/s的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1.6m,以4m/s的速度靠近他
【答案】D
【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那么他在镜中的像以4m/s的速度靠近他,故选项ABC错误,D正确,故选D。

【总结升华】平面镜成像现象中,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总与物大小相同。

举一反三:
【变式1】一人身高1.7m,他与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距离为4m,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如果此人远离平面镜2m.那么镜中人像的大小(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2;不变
【变式2】【高清课堂:《平面镜成像》例1】某人远离竖直悬挂的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将()
A. 变小
B. 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不变
【答案】D
类型二、平面镜成像作图
3.(2016•宜宾中考)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思路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

【答案与解析】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OP,画上箭头,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需要注意的是哪些线是实线、哪些线是虚线,另外不要把方向标反了。

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比较直观、简捷、准确。

举一反三:
【变式】图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

【答案】
类型三、实验探究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同样的蜡烛,玻璃板等器材。

(1)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

他这样做(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2)请在下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答案与解析】(1)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故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不能。

(2)s′是s点的像,看到s′是因为看到了由s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发射后的反射光线。

如右图: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掌握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技巧,此题巧妙的运用了转化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