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3.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

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

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

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3.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

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

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

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

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

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

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

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

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

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疔疮为脏腑积热、火毒之证。本方是由五味消毒饮化裁而成。方中五味消毒

饮(紫背天葵、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因紫背天葵药店少有,故易以夏枯草,此两药均是春生夏枯,其性寒除热与主治外证之用基本相似,尤以夏枯草纯阴之性,解郁火而清热,具有杀菌作用,尤为适宜,并加蚤休、甘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数十年治疔特为利器。治愈者无数。

【主治】颜面疔疮,手部疔疮,多发性疖肿。

【加减】已现疔毒走黄征象的,则加入金石斛9克以清胃腑积热。用治面疔、手疔的“走黄”患者,尚无失败病例。

【疗效】临床使用数十年,疗效满意。临床观察治愈率为100%。

3.4知柏解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黄柏4克,知母、丹皮各6克,金银花、连翘、元参、带皮苓、生米仁各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解】本方为己历三世家传秘方。烂疔溃烂期,内治宜以清泄下焦湿热为先。方中

以知母、黄柏以泻下焦之湿热而降火为主;元参、丹皮凉血解毒为辅;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佐;又以带皮苓、生米仁利湿为使,使火降热退而湿去,则毒邪得解,其病可愈。【主治】烂疔溃烂期。

【加减】以上为常用量,并随症状而增减。如患生于手部的,一般加川连1~2克。

外治:在腐烂蔓延阶段,剪除四周黑腐,并用硝酸银棒涂擦边缘未尽之腐肉,杀菌止

烂、控制蔓延,取效较中药为速。一般1~3次则腐烂即止。待热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

【疗效】临床屡用,确有显效。

3.5九味消疔汤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9~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川黄

连、知母、生甘草各9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疡医大全》云:“总由脏腑积受热毒,邪气搏于经络,以致血液毒滞于毛孔,

手脚、头面各随脏腑部位而发。”说明致因虽多,皆由火毒蕴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大

法。方中君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草清热解毒。因二味气轻力薄,惟重用方见其功。臣以夏

枯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川连、知母泻火解毒护心;火毒久蕴,必致血热血凝,故佐以

生地、赤芍凉血活血,以清血分火毒;甘草解毒,合芍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之性;

使以桔梗调畅气机,又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诸药配伍,其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颇著。【主治】疔疮。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克,番泻叶3~6克;足疔,去桔梗,加黄柏9克;口

臭口渴,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咽喉肿痛或口舌糜烂,加射干、山豆根、板蓝根、元

参各9克;外吹锡类散(中成药);小便短赤,加滑石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发热恶寒,加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克,薄荷6克;热毒炽盛,加大青叶、野菊花、蚤休、蒲公英各

15克;疔发四肢,去桔梗,加大青叶、蒲公英、半枝莲各15克;疔毒走黄、合犀角地黄汤

加金石斛15~30克,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加入,或随脏腑经络部位见证加入一二

味对证之品。若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具体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则奏效尤捷。

必要时配合西医救治,亦可相得益彰。

【疗效】治疗颜面疔疮85例,用本方为主,并辅以外治,5例因严重走黄,经西医配

合救治外,均获痊愈,无1例死亡。治愈率达100%。

【附记】临床观察,本方适用于各部疔疮,无论初、中、后期,或红肿不红肿,即使

正虚或见寒象者,只须略为加减或加入一二味对症之品即可,不必更方。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或配合拔疔散,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凡治疔疮,切忌刀针或挤压,否则易导致疔疮走黄之变;二要忌口,尤其在治疗过程中,严忌烟、酒,忌食辛辣、鱼、鸡、肉等发物和高热之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引起病变。

3.6拔疔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5)1985年

【组成】大蜘蛛(烧灰存性)20只,五谷虫(新瓦上焙干)50克,明矾、蟾酥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疔疮未溃时取本散(适量),与鲜蛔虫1~3条(或用猪胆汁,或烟油或九味消疔汤药汁代)混匀,共捣烂如泥外敷疮头上;已溃者则用本散(适量)点在疮头上,外用千锤膏(中成药,药店有售)覆盖贴之,每日换药1~2次,直至痊愈。【功用】拔毒消肿,消炎止痛。

【方解】凡疔疮,皆因火毒所致。治宜拔毒消肿,消炎止痛。方中君以大蜘蛛,其拔

毒破积之力,其效无比;臣以蟾酥善拔风火热毒之邪,具有外拔内攻之效,合大蜘蛛其拔毒作用尤著,佐以明矾消炎止痛;入五谷虫解毒化积,如《本草求真》云:“凡热结谵语毒痢,并宜服之,无不立验。”且药性平和持久,其性善入,且协调诸药之性直入病灶,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拔毒消肿,消炎止痛之效。

【主治】疔疮。【加减】疔疮走黄加黄升丹15克(名加味拔疔散)。

【疗效】屡用屡验,疔效卓著,一般连续用药1~2次后,疮头必破,流黄水,红肿渐消。一般单用本散外治即效,若配用九味消疔汤内服,奏效尤捷,每获痊愈。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外用,能代刀针,速破疮头,排黄水,泄邪毒,具有较强的拔毒、消肿、排脓作用,效果卓著。本人临证应用,多与九味消疔汤配合使用。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

疔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疔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疔疮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疔疮治疗方法: 1.刺灸法 (1)治则: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热。 (2)随证配穴: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取穴。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取手部同名经腧穴;高热—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神昏—人中、中冲、内关;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恶血。 (3)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挑治法 (1)选穴: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 (2)方法: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处。 (3)选穴:阿是穴。 (4)隔蒜灸法: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1 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3.疔疮痈疖中药方剂(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请咨询医生) 中医处方(一) 【组成】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二) 【组成】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白菊花30克,紫背天葵子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三) 【组成】鲜蒲公英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中医处方(四) 【组成】马齿苋适量。 【用法】捣烂,加井水(或冰水)调敷,中留一孔,使出毒气。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 温馨提示:中医认为疔疮主要是由火热之毒内侵,留聚于皮肉之间,使经络阻滞,热壅血瘀,肉腐成脓所致。故临床治疗尤以清热解毒,排脓拔毒,消肿止痛,凉血活血等为治疗法则。采用内服和外敷并举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118032476.html,/cc/2014/0922/199988.html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3.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 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 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 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3.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

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 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 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 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 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 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 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 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 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中医规培—中医外科学习题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中医外科学二) 1.蝼蛄疖好发于 A.儿童头部 B.儿童项后 C.儿童背部 D.儿童臀部 E.产妇头部 2.治疗疔疮的代表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托里消毒散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解毒丸 3.颜面部疔疮容易走黄的原因是 A.火毒炽盛 B.头面为诸阳之首 C.火邪炎上 D.容易挤压 E.风邪上受 4.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 A.指端 B.甲侧边缘 C.指腹 D.手掌 E.眼睛内外眦 5.下列哪项不属手足疔疮的病机A.湿火蕴结 B.血凝毒滞 C.血分伏热 D.经络阻隔 E.热胜肉腐 6.不属于手足疔疮的是 A.螺疔 B.蛀节疔 C.鱼肚疔 D.泥鳅疔 E.虎须疔 7.烂疔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皮肉破损 B.湿火内盛 C.感染毒气 D.外感热邪 E.瘀血停滞 8.最易损坏筋骨的是 A.蛇眼疔 B.蛇头疔 C.红丝疔 D.锁口疔 E.蛇肚疔 9.治疗风热痰毒型颈痈的内服方剂是 A.牛蒡解肌汤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仙方活命饮 10.下列哪项不是颈痈初起的临床特点 A.局部皮色潮红 B.肿胀 C.灼热 D.疼痛 E.肿块边界清楚 11.丹毒发于头面者治疗宜 A.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B.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C.清利湿热、消肿止痛 D.疏风清热解毒 E.化痰消肿、清热解毒 12.丹毒的主要病机是 A.血瘀阻滞 B.热毒内蕴 C.内蕴痰湿 D.皮肉破损 E.血分有热 13.有头疽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头部 B.颈部 C.项部 D.腹部 E.胸部 14.无头疽的临床特征是 A.红肿热痛 B.易消易溃易敛 C.局部光软无头 D.高肿色红 E.难消难溃难敛 15.附骨疽发病最多的部位是 A.股骨 B.肱骨 C.胫骨 D.桡骨 E.尺骨 16.干陷的病机特点是 A.阴液不足 B.气血不足 C.肝肾亏损 D.阴伤胃败 E.阴损及阳 17.走黄与内陷病机的主要区别是 A.正气盛衰 B.邪毒盛衰 C.毒入血分或气分 D.内攻脏或腑 E.邪气外感或内生 18.锁喉痈初起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银翘解毒丸 D.五味消毒饮 E.黄连解毒汤 19.下列哪项不是瘰疬的临床特点 A.病程缓慢 B.初起结核如豆 C.皮色不变 D.溃后脓水清稀 E.灼热疼痛

中医规培—中医外科学习题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中医外科学二) 1.蝼蛄疖好发于 A.儿童头部 B.儿童项后 C.儿童背部 D.儿童臀部 E.产妇头部 2.治疗疔疮的代表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托里消毒散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解毒丸 3.颜面部疔疮容易走黄的原因是 A.火毒炽盛 B.头面为诸阳之首 C.火邪炎上 D.容易挤压 E.风邪上受 4.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 A.指端 B.甲侧边缘 C.指腹 D.手掌 E.眼睛内外眦 5.下列哪项不属手足疔疮的病机 A.湿火蕴结 B.血凝毒滞 C.血分伏热 D.经络阻隔 E.热胜肉腐 6.不属于手足疔疮的是 A.螺疔 B.蛀节疔 C.鱼肚疔 D.泥鳅疔 E.虎须疔 7.烂疔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皮肉破损 B.湿火内盛 C.感染毒气 D.外感热邪 E.瘀血停滞 8.最易损坏筋骨的是 A.蛇眼疔 B.蛇头疔 C.红丝疔 D.锁口疔 E.蛇肚疔 9.治疗风热痰毒型颈痈的内服方剂是 A.牛蒡解肌汤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仙方活命饮 10.下列哪项不是颈痈初起的临床特点

A.局部皮色潮红 B.肿胀 C.灼热 D.疼痛 E.肿块边界清楚 11.丹毒发于头面者治疗宜 A.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B.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C.清利湿热、消肿止痛 D.疏风清热解毒 E.化痰消肿、清热解毒 12.丹毒的主要病机是 A.血瘀阻滞 B.热毒内蕴 C.内蕴痰湿 D.皮肉破损 E.血分有热 13.有头疽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头部 B.颈部 C.项部 D.腹部 E.胸部 14.无头疽的临床特征是 A.红肿热痛 B.易消易溃易敛 C.局部光软无头 D.高肿色红 E.难消难溃难敛 15.附骨疽发病最多的部位是 A.股骨 B.肱骨 C.胫骨 D.桡骨 E.尺骨 16.干陷的病机特点是 A.阴液不足 B.气血不足 C.肝肾亏损 D.阴伤胃败 E.阴损及阳 17.走黄与内陷病机的主要区别是 A.正气盛衰 B.邪毒盛衰 C.毒入血分或气分 D.内攻脏或腑 E.邪气外感或内生 18.锁喉痈初起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银翘解毒丸 D.五味消毒饮 E.黄连解毒汤 19.下列哪项不是瘰疬的临床特点 A.病程缓慢 B.初起结核如豆 C.皮色不变 D.溃后脓水清稀 E.灼热疼痛 20.瘰疬溃破后疮口的特点是 A.呈岩穴状 B.呈穿凿形 C.边缘削直 D.呈潜行空腔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得28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就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得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就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就是与理中汤相对得,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就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得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得外感病。值得一提得就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 表方剂 气血双补类方是以炙甘草汤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属于Ⅰ 类方。炙甘草汤在《伤寒论》里,它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是在心。所以作为它分类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气阴两虚,也有这样看法。所以在这里呢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啊。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因为肺脏呢,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一般不提这个血虚了。作为心来讲,是主要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呢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呢,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所以这两个脉结代、心动悸反映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这是作为心来讲,所以我们教材主治的第一条是用于脉结代、心动悸。第二条呢,用在肺萎。肺萎呢,它有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中医一个病叫肺萎,现在没有对应的这个病了。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这个肺萎呢,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呢就说

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萎。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分可以说多一些,作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啊,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寒重,这个呢,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这个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所以第一部分啊,证候反应的是阴血不足,阳气不足,心失所养,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兼症呢,阴阳不足的兼症,譬如虚羸少气,有气短气虚的特点。舌光少苔,舌质干、瘦小,说明的阴血不足,所以主证它有兼症和佐症了。肺萎呢,咳吐涎沫,那作为这一类啊,阴阳都不足。特别阴津缺乏呢,干咳无痰。即使咳吐涎沫量也很少,跟虚寒肺萎不同。由于阴血不足,形瘦兼有气虚,短气,所以可以发生自汗、盗汗,气阴不足,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又反映一定的虚热现象。所以有的把它也归结到虚热肺萎。但是这种虚热呢,阴伤,它是带有阳气也不足,不能温化,和麦门冬汤这一类,比较典型(的)阴虚肺萎不同,麦门冬汤也可以治疗肺阴不足的虚热肺萎证。这个方就体现了阴阳两组药物。实际上这个方啊,它阴阳双补,还是从这个桂枝汤阴阳双向调节这个思路来的。所以桂枝汤这个思路反映在仲景方里,涉及到很

临床常用的个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 -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转载]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2013-12-13 18:30:36)转载▼标签:转载分类:经方/医案 原文地址: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作者:魏绍金命理医理求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1.五皮饮 组成:桑白皮15g 陈皮10g 生姜皮10g 大腹皮15g 茯苓皮15-30g 功效:化湿健脾,理气消肿。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水肿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腹胀气急,小便不利为应用指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及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辨证属气滞水停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腰以上肿甚,兼挟风邪者,可加防风、荆芥、苏叶等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加防己、苡仁、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消肿;全身悉肿者合五苓散可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 实验研究:桑白皮煎剂给家兔口服,利尿作用显著,并有降压效果。茯苓皮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腹皮虽属消胀化湿药,但尚未见药理实验证明是否有利尿作用。陈皮及生姜皮均无直接的利尿作用,但陈皮所含挥发油及生姜所含姜辣素,均对胃肠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加强消化机能,有助营养物质的吸收,故能促进营

养不良性水肿之消退。生姜有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可排除少量水分,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消除血循环障碍所致水肿有一定帮助。综观全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轻度的降压作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l0g,1日3次,或水煎服。 2.五苓散 组成:猪苓9g 茯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应用:本方为化气行水之代表方剂。主治主要有二:一是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如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二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太阳蓄水证,其辨证要点: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人则吐,苔白腻,脉浮等症。时振声氏用本方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的失衡综合征,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即嘱患者口服五苓散,可减轻症状。提早服用可减少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适宜于慢性肾炎及慢性肾衰患者,水肿而兼气虚者。 实验研究:复方实验证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对大白鼠给予本方后,第一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显著增加,健康人和家兔口服本方煎剂,均有利尿效果。用法:作散剂,每服6—9g,每日2~3次,空腹以温水或米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用中药及方剂 渗湿利水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萹蓄、瞿麦、茵陈、萆薢、威灵仙、土茯苓;利尿作用比较: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化湿药:茯苓、白术、苍术、山药、山楂; 理气药:陈皮、厚朴、木香; 助阳化气药: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补益药:黄芪、党参、白术、白芍、当归、甘草。 木通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但关木通中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物质),大量应用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所以要慎用。汉防已、广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都含有马兜铃酸,要慎用。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肉桂;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泽泻渗湿利水为主药,茯苓、猪苓增强泽泻利水作用为辅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桂枝助阳化气。五苓散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合方称胃苓散,治疗泄泻方剂。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采食减少,多种泄泻。 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五加皮或地骨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是治疗水肿的通用方。茯苓皮渗湿利水兼能健脾;生姜皮利水;桑白皮降肺气、通调水道;大腹皮、陈皮理气除湿。本方重在健脾渗湿、利水消肿,针对肾性水肿、水盐代谢障碍等疾病,可辩证加减使用,常配合补气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温里助阳药肉桂、附子、干姜等药物。 中药组方:茯苓、生姜皮、泽泻、白术、黄芪、山楂、木香、厚

朴、甘草;按0.5%~1%比例拌料,可以加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 等;方中茯苓、生姜皮、泽泻利水消肿,茯苓、白术、黄芪、山楂健脾利水消食,木香、厚朴调理气体,甘草调和。 保肝中药:五味子、柴胡、茵陈、白芍、郁金; 利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萹蓄、瞿麦; 解毒药:甘草、绿豆; 提高免疫力:黄芪、党参、五味子、茯苓、甘草、白术; 也可用车前草水、甘草糖水等解毒。 病毒引起的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为原则(银翘散、双黄连);鼎盛期以泻火解毒,清热生津为原则(白虎汤、麻杏石甘散);深入期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 宣散风热:薄荷、菊花、桑叶、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清热泻火:石膏、栀子、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清热凉血: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等;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龙胆草、苦参等; 清热解毒: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栀子、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莲等; 祛痰止咳平喘:浙贝、川贝、半夏、麻黄、杏仁、桔梗、枇杷叶、紫苑等; 健脾渗湿:苍术、茯苓、白术、黄芪、山药、黄柏、秦皮、陈皮、厚朴、山楂等; 利水消肿: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茵陈、萆薢、威灵仙、土茯苓等;

中医规培—中医外科学习题2

.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

(中医外科学二

E. 热胜肉腐1.蝼蛄疖好发于A.儿童头部 6.不属于手足疔疮的是儿童项后 B.A.螺疔C.儿童背部 B. 蛀节疔D.儿童臀部 C.E.产妇头部鱼肚疔 D.泥鳅疔 E. 虎须疔2.治疗疔疮的代表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7.烂疔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仙方活命饮B. A.皮肉破损托里消毒散 C. B.D.普济消毒饮湿火内盛 C.感染毒气E.银翘解毒丸 D.外感热邪 E.瘀血停滞3.颜面部疔疮容易走黄的原因是 火毒炽盛A. B.头面为诸阳之首最易损坏筋骨的是8. C.火邪炎上蛇眼疔A. 容易挤压D. 蛇头疔B. E.风邪上受红丝疔 C. D.锁口疔 4.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E.蛇肚疔 指端A. 治疗风热痰毒型颈痈的内服方剂B.甲侧边缘9. C. 指腹是牛蒡解肌汤 D.手掌A. 眼睛内外眦E. 五味消毒饮B. C. 黄连解毒汤下列哪项不属手足疔疮的病机5.D.普济消毒饮 A.E. 湿火蕴结仙方活命饮 B.血凝毒滞 下列哪项不是颈痈初起的临床特10. 血分伏热C. 经络阻隔D. 点. . C.胫骨A.局部皮色潮红

D.桡骨B.肿胀 E.尺骨C.灼热 疼痛D.16.E.肿块边界清楚干陷的病机特点是 A. 阴液不足 B.11.丹毒发于头面者治疗宜气血不足 C.肝肾亏损A.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D.阴伤胃败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B. E. C.清利湿热、消肿止痛阴损及阳 D.疏风清热解毒 17.走黄与内陷病机的主要区别是E.化痰消肿、清热解毒 正气盛衰A. 邪毒盛衰B.12.丹毒的主要病机是 毒入血分或气分血瘀阻滞A. C. D.内攻脏或腑B.热毒内蕴 E.邪气外感或内生内蕴痰湿C. D.皮肉破损18.锁喉痈初起宜选用血分有热E. A.仙方活命饮13. 普济消毒饮 B.有头疽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C.头部银翘解毒丸A. B.颈部 D. 五味消毒饮 C. E.项部黄连解毒汤 D.腹部 19.胸部E. 下列哪项不是瘰疬的临床特点病程缓慢A. B.无头疽的临床特征是14. 初起结核如豆红肿热痛A.C. 皮色不变 D.溃后脓水清稀易消易溃易敛B. E. C.局部光软无头灼热疼痛高肿色红D. 难消难溃难敛E.瘰疬溃破后疮口的特点是20. A.呈岩穴状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