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的分类 w

合集下载

X线造影诊断犬猫胃肠道疾病

X线造影诊断犬猫胃肠道疾病
硫 酸钡 和泛影 葡胺 造 影 , 分为 食道 造影 、 胃和 小
注气 , 使 胃肠 道 内既 有 高密 度 的钡剂 , 又有低 密 度 的气影 , 形 成 气 钡 对 比造 影 , 更 容 易 看 清 胃肠
道 微 小 的病 灶 n ] 。 成 功 的 x线 胃肠 道 造 影 不 但 可 以灵 活 地 显 示 犬 猫 腹 腔 脏 器 的局 部 和 全 貌 , 而 且 可 检 查 胃肠 道 形 态 与 功 能 , 加之 方法 简便 , 费 用 经济 , 因 而 成 为 犬 猫 胃 肠 道 疾 病 的 重 要 检 查 技
床症状 确定 造影 剂 , 怀 疑 胃肠破 裂造 影剂 用 7 6 %
泛影葡胺溶液 。
1 . 2 主要器材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动 物 医 院
X 9 5 3 A双 移 动 式 x线 机 ( 8 5 k V, 5 0 0 mA S ) ; X线 影
像 分 析计 算 机一 台 ; 剖腹 探查 手 术器 械一 套 ; 硫
肠 道疾病 而不 能确诊 时 , 采 用 造 影 检 查 。根 据 临
原 因的消化不 良等 ; 用 注射器 口服给予 硫酸钡悬 浊液 ( 3 0 % W/ V ) , 剂 量约 1 0 m L / k g 体重 。给予造 影 剂 后 从 4个 角 度 拍 摄 x线 片 : 背腹 位 、 腹 背位 、 左侧位和右侧位 , x线拍 摄 中心均对准最后肋 骨 , 间隔 5 ~1 0 m i n 重 复拍 摄 x线 片 , 对 于 胃排 空 延 迟
酸钡悬浊液 、 7 6 %泛 影 葡 胺 溶 液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0 9 作 者简介 : 白涛 ( 1 9 6 7 一 ) , 男, 本科 , 兽 医师 , 主要从 事兽 医临床 透 视工作 , E — ma i l : 5 7 6 5 1 8 0 8 9 @q q . c o n r

腹泻

腹泻

腹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分类(一)急性肠道疾病1、细菌性食物中毒(1)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3)变形杆菌性食物中毒。

(4)嗜盐菌性食物中毒。

(5)肉毒中毒。

(6)致病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7)绿脓肝菌性食物中毒。

(8)韦氏杆菌(耐热型)性食物中毒。

(9)真菌性食物中毒。

2、急性肠道感染(1)病毒性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霍乱、副霍乱。

(4)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5)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6)耶尔森肠炎菌性肠炎。

(7)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

(8)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3、急性肠寄生虫病(1)急性阿米巴痢疾。

(2)人芽囊原虫病。

(3)急性血吸虫病。

(二)急性中毒1、植物类急性中毒2、动物类急性中毒3、化学毒剂急性中毒4、药物刺激及毒性反应(三)全身性疾病1、急性全身性感染2、过敏性紫癫3、变态反应性胃肠病4、尿毒症5、甲状腺危象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二、慢性腹泻病因分类(一)消化系疾病1、肠源性慢性腹泻(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盲拌综合征。

(2)肠寄生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病、肠道蠕虫病。

(3)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4)其他原因的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

(5)肠肿瘤: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

(6)肠消化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测叩中病。

2、胃源性慢性腹泻3、胰源性慢性腹泻4、肝、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二)全身性疾病1、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1)糖尿病性肠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4)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5)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6)卓一艾综合征。

(7)类癌综合征。

(8)凡一莫(Verner-Morrison)综合征。

(9)水、电解质平衡失常。

NCCN胃肠道间质瘤中文版指南 2017 V2

NCCN胃肠道间质瘤中文版指南 2017 V2

可以边缘阴性地切除,没有 明显的外科并发症风险
手术 f
或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疾病
活检 l
病 理结 果 g,h
或 可以边缘阴性地切除,但有
明显的外科并发症风险 m,n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疾病
见术后治 疗 GIST-6
见术前治疗 (GIST-4)
见 GIST-5
e 术前药物治疗会妨碍复发风险的评估。只有当术前治疗能够减少外科并发症时才推荐使用术前药物治疗来降期。对于计划术前治疗的患者 , 强烈推荐突变检测,以确保肿瘤的基因型是可能对药物治疗有效的。
对于非常小的 GIST(<2cm )参见 GIST-2
影像 b 考虑胸部影像 b 强烈推荐 KIT 和 PDGFRA 基
因突变检测 c
在制定医疗计划时应该进 行基因型分类
原处的或潜在可切 除的疾病 d
不可切除或转移的 疾病
不需要术前药物治 疗e
病变切除 d,f
病理结果 g,h 和风险评估
见术后治 疗
NCCN 指南—胃肠道间质瘤 2017.V2
胃肠道间质瘤
2017 V2——2017.2.8
NCCN 指南—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2017.V2
GIST 分期按照 2010 年 AJCC 第七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肿瘤大于 2cm,≤5cm T3 肿瘤大于 5cm,≤10cm T4 肿瘤大于 10cm
NCCN 指南—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2017.V2
对于非常小胃部 GISTs 的治疗(<2CM)i
初始诊断评估的结果
初始治疗
随访
内镜超声引导下的 细针穿刺 (EUS-FNA) 影像学 b

胃肠道肿瘤

胃肠道肿瘤
•‡ 淋巴结评估:见ST-1/2/3。根据胃 切除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分为:D0: 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不包括所有N1淋巴 结;D1: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不包括所 有N2淋巴结;D2: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不包括所有N3淋巴结。按照AJCC标 准,因为被检查淋巴结的数量和淋巴 结阳性率之间有正相关,应检查至少 15个淋巴结。
放化疗组。 ➢ 结果以局部复发为首次复发的比例降低(19% vs
29%)。 ➢ OS显著延长了9个月( 27 vs 36 ) ➢ 3年DFS (31% vs 48%)
➢ INT 0116研究中,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了D1/D2切 除,那么是否可取消辅助CRT,以更彻底的切除和清 扫来获得同样的生存获益?
结肠癌的经验 以6月为合适 最长不超过12月
术后辅助化疗推荐方案
➢ 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高危因素、体力状 况和伴随疾病来决定化疗方案
➢ 推荐方案:参照MAGIC研究 ✓ ECF ✓ 改良ECF(ECX/EOX/EOF) ✓ 氟尿嘧啶联合或不联合铂类
复发转移性胃癌的化疗
晚期胃癌化学治疗演变
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ξ 浸润的深度 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及阳性数 远端及近端外科切缘状况
其它
ξ 胃腺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
病理学分期(pTNM)
病理学分期与胃癌预后极其相关,早期胃癌预后极好,
5年生存率达90%。建议使用AJCC/UICC分类,在病理报
告中N分期可增加标注JRSGC要求的淋巴结部位。
➢ 全球高发:在全身肿瘤中,发病率位列第4 ,死亡率 位列第2
➢ 全球每年新发 >100万,死亡> 80万, 总体5年生存率 20%
➢ 胃癌的发病率,全球差异很大;

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张天成摘要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内分泌功能失调、胃肠微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易感及糖尿病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 临床上表现为食道、胃、肠道病变, 须行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消化道原发疾病以明确诊断. 应在尽早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0 引言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以糖代谢障碍为主, 随着其病程进展, 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 而以慢性尤为重要, 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以及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可累及全身器官和组织. 糖尿病消化系统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食道、胃肠、肝、胆等均可不同程度的累及并产生功能紊乱或(和)病变, 临床表现不一, 主要包括糖尿病性胃肠病、糖尿病性胆石和胆道感染、糖尿病性肝脏病变等. 糖尿病胃肠病变发生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2左右, 有报道其中胃部病变占10%左右, 腹泻和便秘各约占20%, 因部分患者无临床表现, 故临床就诊发病率比实际发病率低.1 发病机制1.1 自主神经病变内脏自主神经包括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2种,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为20%-40%[1], 常与以下几点相关: (1)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节发生退行性改变, 进而引起胃肠蠕动功能和分泌功能下降, 导致胃轻瘫、胃潴留、便秘等; 同时, 因为内脏神经节的病变, 导致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电偶联异常, 电偶联增强时使肠蠕动增加, 产生腹泻, 电偶联减弱时, 则表现为便秘. (2)胃肠暴发峰电位减弱, 影响胃肠的协调性运动, 导致便秘等发生[2].目前有多种关于自主神经病变学说: (1)多元醇通路学说: 糖尿病时, 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加, 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 产生一系列酶联反应, 使神经细胞内山梨醇通路代谢上升, 果糖生成增加, 易致神经细胞水肿. (2)山梨醇-肌醇失常学说: 糖尿病患者常有肌醇水平降低, 代谢产物磷酸肌醇生成减少, 致使神经元细胞膜上K+-Na+-ATP酶活性下降, Na+在细胞内增加, 导致神经节去极化减弱, 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或失去. (3)氧自由基学说: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 这些高度活性物质在神经组织中的增加使神经细胞膜磷脂内不饱和磷脂酸发生过氧反应, 导致一系列生化反应和结构改变, 引起胃肠神经功能异常. (4)蛋白质非酶糖化学说: 由于糖尿患者过度糖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加, 其参与修饰神经细胞内蛋白质表达, 引起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1.2 内分泌功能失调[3] (1)胃泌素: 胃泌素是一种简明结构的胃-肠-胰(GEP)激素, 为血清中主要的循环激素之一, 其生理作用包括促进胃酸分泌和营养胃黏膜并刺激胃黏膜生长、修复. 当糖尿病患者伴有自主神经病变, 迷走神经对胃泌素分泌调控作用减弱, 致使出现高胃泌素血症, 诱发胃炎和溃疡等. (2)胃动素: 胃动素系22个氨基酸多肽组成, 主要由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分泌, 结肠和远端小肠也有少量分泌, 在消化间期时血中含量最高, 以促进胃肠内未消化食物残渣排空. 糖尿病患者迷走神经病变时, 胃动素分泌下降, 导致胃动力障碍发生. (3)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是胰腺A细胞分泌的一种29氨基酸残基单链多肽, 参与抑制胃、小肠、结肠张力及蠕动, 抑制胆囊收缩和胰外分泌以及抑制肠道对水、盐的吸收. 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其分泌量改变, 容易导致腹泻和便秘等肠道并发症的发生.(4)胆囊收缩素: 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中I细胞或CCK细胞分泌, 有刺激胰岛素、胰消化酶合成和分泌、胆囊收缩、Oddi氏括约肌舒张等作用, 同时CCK神经也参与胃肠道功能调节.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时, 胆囊收缩素分泌障碍, 引起和加重相关消化系症状或疾病. (5)胰多肽: 为36氨基酸多肽, 由胰PP细胞分泌, 是强力胰腺外分泌抑制剂, 对胰液外分泌起重要的负调控作用. 糖尿病患者常有胃多肽分泌障碍. (6)生长抑素: 其活性成分为小环状14肽, 主要由神经核分泌合成, 少量D细胞分泌, 参与抑制胃液、胃酸、胰液、肝胆汁、消化酶等分泌, 抑制消化道多肽类激素的分泌, 抑制胃肠蠕动和对葡萄糖、果糖的吸收. 糖尿病患者大多有生长抑素分泌下降. (7)P物质: 是第一个发现的一种脑肠肽, 由十一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在整个胃肠道均有分布, 主要存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EC1细胞内, 是促进胃肠运动的神经递质, 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4].1.3 胃肠微血管病变和血流变异常及血液理化改变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基底膜糖蛋白沉积引起血管壁增厚, 伴有内皮细胞增生, 使血管管腔狭窄, 形态扭曲, 加上高血糖引起的血黏滞度升高和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增加, 容易引起血流减慢, 甚至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 导致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和溃疡. 胃肠微血管病变和血流变异常发生与蛋白激酶C(PKC)活性增加有关, PKC活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生化机制: (1)细胞内PKC通路参与血管功能调节, 包括血管舒缩、通透性、基底膜再生、内皮细胞生长、血管再生、血流动力学和血凝机制等; (2)参与NO生成调节: 一方面抑制NO合成酶的活性, 使NO生成减少, 另一方面又可抑制NO介导的cGMP生成, 导致微血管动力学改变; (3)通过调节V-W因子的分泌, 增加PAI-1含量和活性, 增强血小板功能, 使糖尿病患者血液高凝和高黏滞度. 过度糖化终末产物(AGEs)在血管中长期蓄积, 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蛋白质相结合, 在微血管和血流异常时, 使胶原蛋白质和血浆蛋白之间发生不可逆性交联, 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流变更加异常, 甚至于血管腔阻塞. 糖尿病血液易产生高凝状态, 进一步加重了器官和组织的缺氧, 这主要与血液理化改变有关, 如高血脂、高血糖、低氧血症、血小板黏附增加等.1.4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5.56%, 远高于糖尿病无胃轻瘫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43.85%, 后者感染率与普通正常人群接近, 提示幽门螺杆菌与糖尿病胃轻瘫相关[5].1.5 胆酸吸收障碍因糖尿病患者胆汁酸吸收不良, 排泄增加, 加之其有刺激肠道蠕动作用, 故常易导致腹泻.1.6 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胰腺内分泌激素有促进胰腺腺泡生长的作用, 特别是胰岛素,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外分泌功能障碍, 表现为脂肪吸收不良性腹泻.1.7 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时, 患者常伴有中毒产物增加、低氧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使胃黏膜微循环障碍, 产生缺血缺氧, 引起胃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甚至于产生溃疡.2 临床表现2.1 食道大多数患者无食道症状, 为亚临床表现. 有症状者, 与食道动力障碍有关, 通常表现为: 胸骨后不适、返酸、嗳气, 更有甚者发生吞咽困难.2.2 胃 (1)糖尿病性胃轻瘫: 1/3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轻瘫,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更高, 可达70%左右, 主要表现为胃动力障碍、排空延迟所致的上腹胀、早饱、嗳气或模糊不清的上腹不适感, 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 表现为胃潴留、胃扩张等. Jones et al研究发现, 上腹饱胀感与胃轻瘫明显相关, 且胃排空延迟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6].(2)应激性溃疡: 在应激状态下(如感染、创伤、手术等), 患者因胃黏膜缺血、血流量下降、胃黏膜黏液分泌下降、上皮更新速度减慢、前列腺素生成减少、胃酸作用可导致上腹痛、呕吐咖啡色液体、黑便并伴有头晕、乏力出汗、口干等失血表现, 更有甚者发生失血性休克. (3)消化性溃疡: 在糖尿病患者中, 可发生消化性溃疡, 主要为胃溃疡, 十二指肠发生率低, 这可能与低胃酸分泌有关.2.3 肠道 (1)糖尿病性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主要与糖尿病所致内脏植物神经变性有关, 也可因小肠内细菌异常繁殖所致. 多表现为间歇性水样泻或脂肪泻, 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也可表现为顽固性水样泻, 往往无明显诱因且以夜间多发. 大多数患者伴有周围神经性病变(包括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四肢末梢感觉异常等)和自主神经病变(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多汗、尿潴留、大便失禁等), 多发生于长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且血糖控制不良者. (2)糖尿病性便秘: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 约2/3的糖尿病患者有便秘史, 糖尿病并发广泛神经病变患者便秘发生率约90%, 主要因结肠动力障碍所致, 有的患者表现为结肠扩张, 甚至肠梗阻[4].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原则: 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需除外胃肠道自身的器质性病变、其他系统疾病和药物反应、精神因素等影响. (1)食道运动障碍: 通过食道测压确诊并需胸部X线或CT、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除外食道本身及其周围占位性病变或者器质性病变, 如食道炎、食道癌、纵隔肿瘤等. (2)胃轻瘫: 双核素固体和液体食物排空时间检查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7], 有报道B超和胃肠电图也可作出诊断, 但首先需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等检查排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3)应激性溃疡和消化性溃疡: 均须通过胃镜检查确诊. 应激性溃疡镜下表现为: 胃窦或胃角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消化性溃疡应注意与胃癌、胃淋巴瘤等相鉴别. (4)糖尿病性腹泻: 因糖尿病性腹泻无特异性, 故诊断需除外其他原因所致, 如肠源性、胰源性、肝胆源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必要时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除外小肠病变. (5)糖尿病性便秘: 诊断为排除性, 钡灌肠、肠镜除外结肠器质性病变如克罗恩病、结肠炎、结肠癌等后方可确诊[8].4 治疗原则: 由于糖尿病胃肠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良、微循环病变、自主神经变性等密切相关, 故治疗上需考虑: 积极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 控制和改善内脏神经病变.4.1 食道运动障碍 (1)积极控制血糖. (2)饮食治疗: 采用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饮食. (3)药物治疗: 上腹烧灼感者, 可加用抗酸剂(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上腹饱胀感者, 可加用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若并发有霉菌感染需加用抗霉菌药等.4.2 胃轻瘫 (1)控制血糖. (2)饮食治疗. (3)营养神经: B族维生素、肌醇片等. (4)对症治疗: 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胃复安, mg, tid; 吗丁啉, 常用剂量10-20 mg, tid.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一般采用红霉素, 200 mg, qd.一般采用10-20 (5)呕吐剧烈伴有脱水患者, 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6)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3种抗生素中的任意2种组成三联方案的1 wk疗法, 青霉素过敏者, 采用不选用阿莫西林的三联方案, 根治失败者, 可加用铋制剂等组成四联用药方案. (7)手术: Watkins et al发现胃切除术能明显缓解糖尿病胃轻瘫所致的难治性呕吐且无反弹[9].4.3 应急性溃疡积极去除诱因, 加用抗酸类针剂药物(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病情严重者, 应禁食、胃肠减压, 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4.4 消化性溃疡治疗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为主, 有饱胀者, 加用胃动力药(吗丁啉),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需根除治疗: 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3种抗生素中的任意两种组成三联方案的2 wk疗法, 青霉素过敏者, 采用不选用阿莫西林的三联方案, 根治失败者, 可加用铋制剂等组成四联用药方案.4.5 糖尿病性腹泻除积极控制血糖、营养神经、饮食治疗外, 并发感染者需加用抗生素, 一般选用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类药物, 如青霉素、甲硝唑等.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 思密达, 得每通胶囊, 消胆胺, 生长抑素等.4.6 糖尿病性便秘高纤维素饮食配合促动力药(西沙比利等)以及改善大便性状类药物(福松等)进行治疗, 效果欠佳和顽固性便秘者可结合直肠电生理反馈治疗.5 预防糖尿病胃肠病变患者应积极进行二级和三级预防, 在积极控制血糖的情况下, 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如感染、外伤等, 同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用药、控制体质量等, 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file-肠道易激综合症

file-肠道易激综合症

IBS中改变的肠动力
低动力
肠运动
高动力
便秘
腹泻
便秘型IBS
腹泻型IBS
IBS 病理生理机制:感觉功能障碍假说
内脏感觉异常
对结肠气囊扩张诱导的疼痛更为敏感
全胃肠道平均感受阈及痛阈均低
需要排气的感受阈低而且排便急迫感更为显著 90%IBS 患者显示至少有一个位点痛觉过敏
Houghton LA. Balliere’s Clin Gastroenterol. 1999
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之间的交叉
鉴别诊断
•乳糖吸收不良 •膳食引起的小肠细菌繁殖所致腹泻和肠胀气
•肠寄生物和梭菌层所致腹泻
•消化道肿瘤
•肠道炎症
•结肠无力或骨盆底肌肉失调症所致便秘
伴有便秘腹泻腹痛的最常见及需要与IBS鉴别的疾病
• 《胃肠动力学》 荷兰 Smout, Akkermans
C-IBS与FC比较
C-IBS与FC不同之处
腹部症状 排便异常 便秘 ++ 腹泻 便秘与腹泻交替 ± + 以便秘为主 +++ — — 腹痛 ++ — 腹部不适 +++ +
C-IBS
FC
•治疗
IBS的治疗迄今无重大突破性进展, 目前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的疗效。 且病因、病理生理、自然史和临床表现因 人而异。故应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采用 因人、因时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对于轻度 IBS,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消除应激 十分重要。
将排便后症
状“缓解”修 改为“改善” ,主要是考虑 到部分IBS患 者的腹痛或腹 部不适在排便 后有减轻,但 未达到完全消 失
便频率和粪便性 状的改变,排便 费力、排便急迫 感、排便不尽感 ,排黏液以及腹 胀等,这些症状 并未列入诊断标 准,但属常见症 状,这些症状越 多越支持IBS的 诊 断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 138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January 2021, Vol.33, No. 1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沈少英,许丰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1.01.07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138-0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起源于 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组症状,包括上腹 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 饱,并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根据罗马IV的 FD诊断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

PDS主 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和早饱, 每周至少发作3 d;EPS主要表现为上腹 痛和烧灼感,每周至少发作1d;两者的 症状均持续至少3个月w。

本文拟FD 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总体来说,西方国家FD发病率为 10%〜40%,亚洲地区为5%〜30%,我 国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亚洲国家|21。

在 未成年人中,FD发病率约为7.6%'— 项基于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人口的调查发 现,在FD患者中,PD S占61%, EPS占18%,相互重叠占21%w。

根据一项荟萃 分析,未经调查的FD占21%,女性、吸烟 及幽门螺杆菌(HP)阳性等为高危因素|51。

2病理生理机制2.1胃运动功能障碍胃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功能受 损,两者均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

研究 发现f c l,FD患者中有20%〜50%#在胃 排空障碍,约40%存在胃容受性舒张功 能紊乱。

除上述两个主要原因外,胃移行 性复合运动(MMC)异常也是重要因素之 一。

它是指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 性强力收縮,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 周期性活动,最具特征的是第III期,调查发 现约有30%的症状与MMC异常有关|71。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与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ˉry bowel disease,IBD)。

1932年因Crohn首先报道该病发生于回肠末端而得名,之后发现本病不仅多见于末端回肠与邻近结肠,而且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常呈节段性分布。

本病在欧美较多见,国内以往认为少见,但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临床上易将本病诊断为一般的胃肠道疾病,肠梗阻或其它急腹症,这主要是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对克罗恩病认识不足,因此本文作者对克罗恩病的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1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发生于年轻人,以15~30岁为最多见,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下降,男女发病率近于相等。

它主要是侵犯年轻人消化道伴有溃疡和纤维化的肉芽肿性病变,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非特异性全肠炎。

本病临床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早期有长短不等的活动期和缓解期,随后呈进行性发展。

本病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低热,偶有溃疡穿孔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形成脓肿、瘘管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难治性肛门直肠周围瘘管及肛裂等病变。

肠梗阻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腹腔脓肿。

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低蛋白血症、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国外病例肠外表现多见,可有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硬化性胆管炎、血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2 病因、病理和小肠钡灌X线表现美国西奈大学Fiocchi教授在阐述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提出以下观点:(1)IBD的发病过程漫长,可能出生时已具有IBD的遗传易感性,以后经历环境因素,微生物致病原的作用,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病理的改变,直至出现临床症状,此为发病的最后阶段。

(2)随着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克罗恩病的多基因异常表达,将来有可能在其临床症状出生前就可根据其基因改变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脾胃阴虚证:脾胃阴虚,胃气不降所致。

脾胃阴虚,不能滋养脉络,则胃脘隐隐作痛;胃气上逆,则饥不欲食;阴津亏虚,不能滋荣,则口干舌燥;阴津不能滋润于下,则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治当滋补脾胃,养阴生津。

2、肝郁脾虚证:又称肝脾不调证。

(1)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2)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壅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3)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不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则泻后腹痛暂得缓解。

3、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肠气滞三证的鉴别
①前两者均有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②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③胃肠气滞则肝郁气滞的症候不明显,而但见胃肠气机阻滞的症状,以胃脘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
4、小儿:(1)小儿喜食咀嚼片
复方鸡内金散+止泻灵糖浆+小儿止泻贴+蒙脱石散
山麦健脾口服液
理由:①都具有消食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根据小孩的喜好选择片,冲剂或口服液;②
小儿:(1)小儿喜食咀嚼片
复方鸡内金散+止泻灵糖浆+小儿止泻贴+蒙脱石散
山麦健脾口服液
理由:①都具有消食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根据小孩的喜好选择片,冲剂或口服液;②
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

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

湿热蕴肠,气滞络淤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是主要发病诱因。

本病多为本虚表实之证,活动期以表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以本虚表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
胃肠道疾病
1肝郁脾虚证:又称肝脾不调证。

(1)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2)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壅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3)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
2肝胃阴虚证:脾胃阴虚,胃气不降所致。

脾胃阴虚,不能滋养脉络,则胃脘隐隐作痛;胃气上逆,则饥不欲食;阴津亏虚,不能滋荣,则口干舌燥;阴津不能滋润于下,则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治当滋补脾胃,养阴生津。

3阴虚湿热证:
4
1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

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

湿热蕴肠,气滞络淤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是主要发病诱因。

本病多为本虚表实之证,活动期以表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以本虚表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
以脓血便为主的病机重点是湿热蕴肠。

以泄泻为主者分为虚实,实证为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运化失健。

以便血为主者,实证为湿热蕴肠,损伤肠络,络损血溢;虚证为湿热伤阴,虚火内炽,灼伤肠络,二者的病机关键均有瘀热阻络,迫血妄行。

腹痛实证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虚风内扰,肠络失和。

1里急后重: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等症,常见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