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36454 浅析卡尔·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浅谈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与他的单簧管作品

90
音乐鉴赏
时也体现了浪漫派民间音乐的情感。而第一协奏曲的开头 相较于第二协奏曲的开头更加得哀伤、低沉,甚至是—— 悲痛。
图3 图为第二协奏曲单簧管solo部分的开头,我们能够看 到,韦伯在开头便采用了跨越三个八度的两个音作为开 场,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最后又结束在同样 的跨越三个八度的两个音上。开场给人极为强烈的冲击 感,而且在一开始的力度便采用ff,毫无疑问在乐曲的一开 始就已经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赋予音乐。
音乐鉴赏
浅谈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与他的单簧管作品
【摘 要】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作为19世纪著名的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其在歌剧领域的成就令人惊叹。但其在单簧管领域的成就, 单论对单簧管的影响力度并不亚于其歌剧对后世的影响。本文通过韦伯与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的相遇以及音乐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单簧管作 品创作的必然性,同时对其第一协奏曲进行分析,展现出韦伯音乐所富含的丰富浪漫主义色彩。 【关 键 词】韦伯 贝尔曼 单簧管
二、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分析韦伯的单簧管作品创作 音乐的创作动机的产生与人的创造需要,情感能量的 积蓄与释放,以及对外在刺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它的形 成又需要有多种因素与条件。 首先,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在十九世纪最初的十年 中,韦伯出于一个四处流浪的状态。虽然他的生活似乎在 金钱上一直出于还不算太坏的状态,但是,其精神状态, 特别是因为拿破仑的战争而被迫前往斯图加特的日子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的内心并不会是一个快乐幸福的 状态。而在这种环境和心理状态下,韦伯通过创作宣泄内 心情感的倾向日渐明显。而音乐创作动机的形成的两个条
单簧管作品的作曲与演奏--以《单簧管协奏曲》为例

单簧管又称“黑管”、“竖笛”,为18世纪木管乐器制造者约翰·克里斯托夫·登(Johann·Christoph·Denner)所发明。
单簧管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低音哀愁,中音柔弱,高音纯净。
自古典时期以来,单簧管历经多种流派、风格的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流传广泛的经典曲目,而《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数量到19世纪早期,达到一个巅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后,曲目逐渐减少。
提到单簧管协奏曲,从斯塔米茨、莫扎特、尼尔森、科瑞里亚诺、林德伯格等,到中国的张梧、胡璧精、郑振玉等等。
《单簧管协奏曲》作为单簧管的必备曲目,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笔下,其曲调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演奏层次分析,演奏过程体现着演奏家对曲目的理解、个人的解读、艺术修养和对作曲家的致敬等多个层面。
一、《单簧管协奏曲》的艺术创作背景与作曲研究提到单簧管的发展,来自德国的约翰·斯塔米茨家族不可跨越,甚至可以说整个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就是一部单簧管的发展史。
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约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创作的《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其子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年-1801)创作的《第三协奏曲》。
《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全世界第一首为降B调单簧管曲目,其演奏难度可想而知;《第三协奏曲》是诠释及最为广泛演奏的单簧管作品之一,也经常作为舞会/音乐会和比赛曲目之一,曲风古典,演奏华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斯塔米茨家族是交响乐发展史上的奠基石,他的创作为海顿和莫扎特发展交响乐奠定了坚实基础。
“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他35岁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其中《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单簧管协奏曲。
卡巴列夫斯基《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

卡巴列夫斯基《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与演
奏技巧研究
卡巴列夫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最为出名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音乐活动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念与音乐创作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就是他将“三个支柱”的教育理念融于乐曲创作中的一首协奏曲,也是他专门为青少年而创作的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充满着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演奏者的视角,对卡巴列夫斯基《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进行阐述说明,以探究和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提出具体地学习建议及演奏心得。
希望对于演奏者理解与演绎该作品上具有一定的帮助。
浅谈曼海姆乐派中斯塔米茨家族对单

MUSICLIFE2023年第1期浅谈曼海姆乐派中斯塔米茨家族对单簧管发展的贡献王逸轩郭玉曼海姆乐派处于由后巴洛克音乐时期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过渡的阶段,其领军人物斯塔米茨家族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为单簧管所进行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不仅提高了单簧管在当时管弦乐队中的地位,更开创了单簧管古典主义协奏曲之先河。
一、曼海姆乐派的形成与确立18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单一的帝国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此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架起了后巴洛克时期通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桥梁”。
此外,在创作风格特征上俨然反映出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艺术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在这时期内极少有成为自由音乐家身份的作曲家,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音乐家,依然生活在各大王侯的宫廷中进行音乐的创作,以此来服务于贵族王侯的娱乐消遣生活。
曼海姆是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一座城市,1720年,查尔斯三世·菲利普(Charles III Philip)将他的宫殿由海德堡迁至曼海姆,在此大兴土木,不仅设立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大型建筑,还重金聘请来自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音乐家,组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宫廷管弦乐团,一时间名声大噪,且音乐家们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及特征,成为18世纪最受瞩目的宫廷管弦乐团,曼海姆乐派便由此诞生。
1742年,曼海姆在音乐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不仅拥有完整的管弦乐队,且在弦乐与管乐二者的声部之间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废除了通奏低音,采用明确记谱法以及总谱来进行创作。
《音乐美学概论》中曾记载了德国作曲家舒巴特关于曼海姆乐团的形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乐团在演出方面可以超越曼海姆乐团!它的音量轰如雷鸣,渐强时似泉水飞瀑,减弱时像是朝远方缓缓流淌的小溪,小声时又像春光中漫天弥漫的花香。
”[1]曼海姆乐派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一些大幅度的渐强、渐弱力度记号,增加了音乐的张力,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戏剧性,因此也被称为“曼海姆火箭”。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心得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心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就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创作了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史上被誉为“新约圣经”。
成为每一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
这32首奏鸣曲几乎贯穿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并成为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
这些奏鸣曲随着贝多芬失聪的加剧而被后人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794-1800年。
体现了他作品中的“英雄性”,风格轻快流畅;第二时期是1801-1814年,他成熟期的创作,体现出充分发展的戏剧性,成为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第三时期1816-1822年,这时期的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充满矛盾,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
而这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写于1795年,是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里的第三首,属于贝多芬早期作品,作品编号为OP.2。
(OP.2中共有三首作品,此首是OP.2之三)。
这首奏鸣曲在OP.2的三首乐曲中规模最为宏大,技巧也最为华丽,充分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出来,自始自终充满了愉快的欢乐,它显露了贝多芬创作上非常大的进步。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有意采用的许多克列门蒂的技巧手法,如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等等,在技巧性的华彩部分引入了音乐的进行,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这在贝多芬其他奏鸣曲中是很少见的。
由于是1795年是贝多芬最为雄心勃勃、勤奋自强的时期,所以这首奏鸣曲的性质是朝气蓬勃的、刚毅的、严峻的,几乎没有抒情温柔成分,辉煌的托卡塔因素卓越的体现了其艺术构思的精神。
全曲虽然转用了旧作的几个主题,但由其组成的艺术构思却是庞大的。
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规模也变大,副主题明显的由两个曲思构成,主题的展开部明确。
贝多芬在此曲中极其自由的使用了大胆的写作手法,使钢琴的表现力扩大化了,也使贝多芬大师的风范猛增,充分叙述出这时期贝多芬的力量、内在的精神表现。
论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音乐形象与演奏诠释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一、曲式分析《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F大调上进行,主题素材以音阶为主,第四小节的和声发生变化,短暂地进行离调,再转到C大调,不断重复。
第二主题也在C大调上进行,其中包含大小调音阶的两种情绪,令人感受到一丝惆怅愤慨,与第一主题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与主部主题明亮欢快的性格相反,其曲调自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
大小调交替穿插,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形成明暗交替的和声色彩。
随后旋律高低声部不断徘徊,伴随着低音声部半音阶旋律线条级进向下与高音声部主旋律构成了奇妙的和声效果,具有卡巴列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
结束部则采用了对答的形式,高低声部一问一答,是一个织体的反复出现。
展开部的风格变化显著,转为进行曲风格,具有极强的律动感。
采用副部的素材变化发展而来,和声别具一格。
第二主题采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发展而来,力度从sub.p逐渐进行至piu.f,力度逐渐增强至全曲的最高峰。
从204小节开始为全曲的高潮点,由主部主题素材进行动力变化发展而来,主旋律为最高音声部,中间穿插着三和弦,烘托出热烈的和声效果,具有强烈的音乐风格。
整个高潮部分和声丰富,旋律紧张刺激,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再现部为动力再现,主题回归至最初的情绪,其中部分音乐动机发生变化,副部采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素材,由此变化发展而成,逐渐过渡至副部第三主题,力度逐渐减弱,最后以pp落至主音F,结束整个乐章。
二、《F 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形象(一)积极乐观的音乐情绪作品开头的旋律明亮欢快,充满希望,像是一位青春阳光的少年形象,生动描绘了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谱例1)。
第一小节的动机在之后的乐章中也有出现,为整首奏鸣曲的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喜好和平、热爱生活。
论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音乐形象与演奏诠释□ 林克舜摘 要: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都创作了关于战争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在广泛流传。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作者:何楠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是德国曼海姆市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世界音乐表演舞台上至今流传最为广泛、深受听众喜爱的古典音乐曲目之一。
这首协奏曲无论从旋律、和声、节奏等作曲手法上,或在展现中提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都具有这一时代明显的特征。
由于乐曲在中提琴演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多年来已经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及交响乐队中,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
他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的表演基本功和掌握古典音乐风格与能力的试金石。
也可以说,这首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演奏者学习及掌握古典主义音乐演奏方法和技巧的最佳指南。
关键词:古典音乐;中提琴演奏技巧;旋律;“和声”节奏一、作曲家介绍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市。
他是波西米亚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茨(1717-1757年)的儿子。
约翰·斯塔米茨是曼海姆有名的作曲家,他曾与当地多位作曲家一起为剧院、教堂创作音乐。
约翰·斯塔米茨在音乐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使曼海姆音乐发展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曼海姆式”音乐,并使曼海姆管弦乐团进入一个鼎盛的黄金时代。
约翰·斯塔米茨的儿子卡尔·斯塔米茨,更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曾经跟随他的父亲以及曼海姆其他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随后便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中第二小提琴演奏员。
由于他青年时期不断勤奋努力的学习,和成年时期游学演奏的经历,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的第二代最重要的作曲家,并扩大了曼海姆音乐风格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欧洲众多音乐流派之一的“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尤其偏爱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多首协奏曲。
单簧管毕业论文

单簧管毕业论文单簧管毕业论文引言:单簧管作为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
本篇毕业论文将探讨单簧管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单簧管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乐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单簧管的起源与发展1.1 单簧管的起源单簧管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它是由法国乐器制造师约翰-克里斯托弗·德尼斯(Jean-Christophe Denner)在1700年左右发明的。
他通过改进已有的木管乐器,将嘴口部分加上了一个单簧片,从而创造了单簧管这一新的乐器。
1.2 单簧管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簧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管乐器。
18世纪末,德国乐器制造师伊伯特(Heinrich Grenser)对单簧管进行了改进,使其音域更广,并增加了键盘系统,使得演奏更加灵活。
19世纪初,法国乐器制造师卢卡斯(Jean-Louis Buffet)进一步改进了单簧管的音色和音质,使其成为一种更加优雅和多样化的乐器。
第二部分:单簧管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2.1 单簧管的音色特点单簧管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既能够表达出悲伤和浪漫的情感,又能够展现出欢快和活泼的节奏。
其柔和而温暖的音色使其成为交响乐队和室内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2 单簧管在古典音乐中的应用单簧管在古典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等都将单簧管作为他们作品中的关键乐器。
例如,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贝多芬的《F大调单簧管奏鸣曲》都是单簧管音乐的经典之作。
2.3 单簧管在爵士乐中的应用除了古典音乐,单簧管也在爵士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爵士单簧管手如奥利维尔·尼尔森(Olivier Nelson)和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等人通过单簧管的演奏,赋予了爵士乐更加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第三部分: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与挑战3.1 单簧管的演奏技巧单簧管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卡尔·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入手,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剖析单簧管的演奏技法,为后人更好地学习单簧管提供帮助。
一、第一乐章A段的曲式及演奏技法分析
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C大调44拍,引子以钢琴的一个温柔轻缓的主题开始。
在这一乐章中斯塔米兹以同一调性来呈现。
在进入单簧管solo时,木管特有的音质与弦乐伴奏巧妙融合,连续跳跃的音符和节奏呈现出热烈且富激情的旋律。
在这一段落,我们最主要能听到的是连吐,连吐是单簧管中较难的一项技巧。
吐音的方法各种各样,最常用的两种是:
1. 用舌尖去碰哨片的顶部。
2. 把舌尖贴到下牙,然后用舌头拱起去碰哨片。
然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有几条共同的原则:
1. 下巴和喉部保持不动,
2. 口腔和口型保持不动,
3. 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
在符合三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的吹奏吐音。
连吐时间和小节数相对较长,对于气息薄弱、舌尖力度小的演奏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它牵涉到两个音域,音区跨度大对于演奏者的呼吸要求很高。
主题在经过部后,渐渐回到进入高潮部分,节奏快速且激昂,从而推出主奏单簧管的旋律。
在单簧管进入新主题时,这一主题进行了二十二小节,主题旋律重复变换发展,这一段落充分展示了单簧管高难度的片段,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连吐和变奏,都以及其精彩的方式呈现。
手指技巧是单簧管技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演奏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手型:手型呈半圆弧形,用指肚来按音孔,每个手指均可独立运动。
左手大拇指要竖起来一点,这样可以保证其他手指的灵活运用。
2. 手指与乐器的距离:抬指时不可离音孔太远,这样有利于在连吐和华彩部分时手指的快速运转。
3. 运指:在演奏密集音符或复杂的节奏型时,应保持每个手指的运行速度均衡。
在本片段中出现了西洋管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颤音,颤音是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急速交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音型。
在演奏颤音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指要平均而松弛,不要抽动,更不要使用胳膊来颤动
2. 右手颤指时,让左手拿住乐器使右手放松,使出来的音更为均衡,明亮。
3. 左手颤指时,左手向前微倾这样左右手均可微放松。
这里颤音使用得非常巧妙,短时值的连续颤音要求即饱满又快速,加入重音的强调,使其更为突出。
在第一乐章A段结束后,B段很短小,为钢琴solo部分,仅有三小节,重复前面第一部分引子中的一小部分,贯穿前后。
二、第一乐章C段的旋律特征和演奏特色
C段为单簧管solo,独奏单簧管在钢琴等伴奏下,吹奏出歌曲般美妙的主题,与A段结尾时的快速明亮形成对比,节奏型相对较平缓,没有过多的大跳和连吐,感觉有点像舞曲。
本部分为C段的主题部分,其主体部分以A段的主题进行改变、展开,在C段中连续出现两次,但后面部分进行修改。
它的旋律线条从很小的音程开始慢慢扩大并逐步往上攀升,勾勒出绵密且具有延展性的旋律线条,使整个旋律便如回音般的朦胧惆怅。
本段落有个重点演奏部分为连线内软吐音,吐音是管乐演奏技巧中其他任何器乐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就是演奏者在演奏时科学的利用个舌头做出断音的处理,使乐曲更加抑扬顿挫。
吐音共有三种类型:
1. 连线与吐音的交换
2. 连线内软吐音
3. 连续吐音
连线内软吐音是介于吐音和连音之间的一种似断非断的吹奏方式。
吹奏时不能像处理一般吐音时那样短促而用力,因为软吐音往往是在较慢的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了让真个旋律富有歌唱性同时又具有清晰的颗粒性。
所以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舌头的动作要稍缓慢、柔和,以便于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胸腔内的气流也不要过强,只要做到气息随乐曲的强弱变化而改变即可。
第二主题结束以后,在这里再次使用与第一段完全相同的段落进行连接,作为C段与D段的连接。
D段重复的是A段的主体部分,演奏技巧和段落均未改变,这个主题发展回到最初的主题旋律。
在进行到D段21小节时,主题风格突然改变,主题要演奏的果敢,热情,坚毅,并保持在f的力度,进入到E 段,也是本乐章的高潮段落。
E段的音乐风格和D段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处理这一段落时,主旋律的节奏型较为密集,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节奏要演奏准确且速度要保持在100左右,这一演奏手法展现了单簧管欢快的特点。
快板在结构
上还是遵守着古典主义的协奏曲式,单簧管以连吐的方式将力度推向最高点,并以颤音结束。
中间辗转由f-p-mf,最终以强收尾。
这个乐段主要的演奏技巧是连续吐音,这种演奏方式使用舌头的动作作为气流的开关加上手指的配合所发出的一连串断奏音。
单吐训练时要做到气的运用和舌的动作密切配合,使气流始终保持。
当舌头回收的同时,气流应饱满充足,胸腔气流要加强。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的情绪将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一改前面平缓的感觉,显得轻松而流畅,在表达换了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三、华彩部分的艺术特色
F段是第一乐章的最后一段华彩乐段(Cadenza)。
华彩乐段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
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
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
在本曲中华彩部分不多,但是给本曲做到了点睛之笔。
这个乐章中,可以说斯塔米兹把单簧管的技巧发挥
的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2.江西省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