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上)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 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刘观涛按: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忙着我所供职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事务。
应出版社之邀,我负责编辑专门面向中医药大学师生的订阅号“悦读中医”(ydzhongyi)。
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医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系列的师承试验班级。
将来本订阅号的诸多师兄,就是青年学子的辅导员啊!而青年学子们的师承实验,又成为我们开发精品教程的源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昨天,我们刊发的李可老先生的文章(封面照片即是李可老先生),得到热烈赞叹,今天,我们特意看法一位李老思想的师承者、主任医师孙其新的演讲。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首先我们来谈谈《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在济南第二届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会发表的,当时我是出于什么样的思想呢?因为附子谁都想用,但附子大量、久用,对大夫和患者来讲,都是一个心有余悸的问题。
那么如果你想把它做成水丸,那就比较好掌控了,一个人吃1.5g附子粉会怎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做试验,刚开始也怕中毒,就按李可的服法,把附子磨成粉30g,从去年10月份开始试验,这个试验是在我自己身上做起,吃完以后,一天两天没有什么反应,而且我在做的时候,都是用日本的松夏血压计来测量,测量自己的血压和脉搏,结果发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效果。
所以说李可说的这段话:“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不重视临床,对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书就…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其实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都亲尝附子,患病则签字处方服附子,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
”这一点,我体会的非常之深。
我查找了一下,李可对附子小剂量有哪些论述呢?结果发现,他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在1959-1960年治疗类风关的时候,他治了6例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小剂量附子是隔衣挠痒,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量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时喜欢用大剂量附子,这是我在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可把附子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5等,大家看第17篇文章就知道了,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
论引火归原 -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转)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页)。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②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阴盛格阳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一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克,葱白 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按: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克,红参 15克,龙牡,白芍各30克,炙草15克),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0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0•探讨之(10_12)阴阳盛衰发有时——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摘要:针对中医时间医学正处在整理研究阶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痨潮热新解。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时间辨证方法要领特色李可医案自1979年美国人皮尔兹撰写《生物钟》一书翻译出版后,引起了我国中医界的极大兴趣,兴起了中医时间医学的整理研究热潮。
事实上关于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如《内经》中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就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归纳出以人体五脏为主体,内系五官、五体、五神、五华等,对应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所形成的五个功能系统,体现出中医学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整体观。
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实质,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春、夏、秋、冬)变化是同步的时间节律。
认真整理我国历代医家有关时间证治的临床经验,就成为当前中医工作者的关注课题。
李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时间辨证的方法、要领、特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挥。
现根据其医案60余则,归纳出以下内容:1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1 交节辨证所谓“交节”,是指一年之二十四节气的更叠,或一日之四时的交替,即夜半相当于冬至,日中相当于夏至,晨旦相当于春分,日落相当于秋分。
李可在论火不归原时指出,火不归原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其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胜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1页)。
简而言之,交节辨证是根据年节律、日节律而判断人体阴阳盛衰的治病方法。
它多用于以下证候:1.1.1 火不归原证李可之火不归原案17则,其中按年节律辨证者7例,日节律辨证者4例。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一)

• 7月1日下午查房: • 15:00测体温为38.9℃。 • 15:30测体温为38.6 ℃ ;略烦躁,纳佳。 • 共排解大便4次,皆为黑色溏泥样带泡沫大便。 • 舌略郁红,苔薄黄,脉细弦紧。
千金苇茎汤、姜辛味夏
• 生石膏125g
生晒参45g
生半夏65g
• 麻黄5g
细辛10g
桂枝15g
• 赤芍45g
《医贯·相火龙雷论》
• 火有人火,有相火。人火,所谓燎原之火也。遇草而爇 (ruò),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 之属,可以制之。
• 相火者,龙火也,雷火也。得湿则焫(ruò),遇水则燔。不 知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湿攻之,适足以光焰烛天,物穷 方止矣。识其性者,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 古书泻火之法,意盖如此。今人率以黄柏治相火,殊不知 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
• 此句中之“病热”指证候,非病名。寒邪侵袭,标热本寒 ,阴精未伤,阳气尚强,是以不死。
初诊:2014-6-30
• 姓名:陈某 • 性别:男 • 年龄:52岁 • 主诉:低热5天,高热2天
• 现病史:患者7日前出现低热伴咳嗽,口服消炎药及咳嗽 药水后症状无改善,前日(28/6)开始高热,遂住院治疗 ,经常规治疗后高热未缓解并持续至今。30/6晚20:30中医 接诊,当时体温38.8℃,全身肤热滚烫,无汗,畏寒,体 温高至39℃以上时伴寒战,寒战后体温增高、无汗。全身 肌肉痠痛,肢节烦疼,咽干、痒、微痛。饮水量多,温凉 均可,小便调。时有咳嗽,有痰,难咯出,痰色黄。外敷 冰袋及服用美林汗出后体温可降至38℃,约3小时后高热 反复。纳可,今日未排解大便。面色通红,舌暗郁红,苔 白黄略腻;脉寸关洪大尺沉。
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 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 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 论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 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
老中医李可先生中医学术思想研讨文集

老中医李可先生中医学术思想研讨文集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
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
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
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
李可

李可学术思想和临证体悟李可(1930~),男,汉族,山西灵石县人。
16岁从军,毕业与西北艺专文学部,23岁蒙冤,逆境中学习中医,1978年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50岁后平反昭雪,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是灵石县中医院终生荣誉院长。
兼任广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及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广东省中医院特聘心血管病变急症首席顾问及经典临床师徒传承导师。
李师崇尚仲景学说,私淑清末伤寒火神派始祖郑钦安、民初古中医学派鼻祖彭承祖,尽得神髓,临证以人为本,顾护脾肾元气为先。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是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被誉为“中医的脊梁”。
他自创破格救心汤,抢救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各型各类心衰濒危病人百余例,全部起死回生。
自创攻毒承气汤,以急症急治,日夜连报之法,治疗2千余例外科急腹症、多种脓毒败血症,均在30小时内化险为夷。
自创攻癌夺命汤对头部、甲状腺、淋巴系统、食道、胃、宫颈等恶性肿瘤有卓效。
自创头风散治愈各类头痛痼疾数千例。
自创培元固本散对多种老年性退化性病变、中风后遗症、心梗后遗症、帕金森氏病有卓效。
出版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著作。
学术思想李老临证以人为本,顾护脾肾元气为先,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是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他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六经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内涵,创造性的提出了以阳气为主导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体系。
一、学术思想的核心:在古中医学天人一体的的世界观指导下,李老从当今人类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出发,提出了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
当今之人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总结其病因病机为: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经时兼收创新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上)

主治 精神分裂症狂躁型, 证 打 不 11 案 例 阑 尾 脓 肿 合 并 肠 梗 阻 见发 狂 、 闹怒 骂 、 避 亲 疏 ( 9
小剂( 详见 《 中医之秘在 于量 》 。 参 ( 炖 ) 0~3g 山 萸 肉 6 急 煎 , 煎 随 灌 , 鼻 饲 给 药 ,4 ) 另 1 0, 0~ 随 或 2 笔者根 据其 医案 2 6则 , 4 整理 出验 10 , 牡 、 石 各 3 g 麝 香 ( 2 g龙 磁 0, 分 小 时 内 不 分 昼 夜 频 频 喂 服 1~3 方 百首 冲 ) . g 05。 剂。
系 , 走 进 他 的 内 心 世 界 , 要 一 博信搞 的” 要 需 。后来我参加 “ 李可八 精 , 敛元气 要 药 ; 石 吸 纳上 下 , 收 磁 点点 地往 里悟 。 中医基 础好 的 , 解 十诞 辰 学术 思想 研 讨 会 ” 巧好 与 维 系 阴 阳 ; 香 急 救 醒 神 , 秽 开 , 麝 辟 决这个 问题 , 少则 3~ 5年 , 多则 数 本 书责任 编辑 郭博 信 同坐 一个 车 , 窍 。本 方 破 格 重 用 附 子 、 萸 肉 山 十年 ; 是处 方 这 道 坎 : 可 的处 就又 向他 咨 询 。可 他 又 说 : 李 可 后 , 仲 景 四逆 汤类 方 发 生 质变 ; 一 李 “ 使 方 , 味多 , 量重 , 反 相 畏药 同 传 略不可 能是 我写 的 , 药 剂 相 而是 他 自己 麝 香 、 牡 、 龙 磁石 的增 人 , 使 本 方 更 用 , 于 循 规蹈 矩 的 人来 说 , 能 写 的” 对 只 。这下就 把我搞 懵 了 。李可 具备 了扶 正 固脱 、 血 化瘀 、 窍 活 开
作者简介
・ 作者 单位
孙其新 , , 医师 。从事辨 证论治 的整理和 经方 的临床应用 , 男 主任 著有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血证关键在脾胃——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
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
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
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
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
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
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
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
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
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
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1 见血休止血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
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
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
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
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一农妇,37岁。
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
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
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
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