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已故老中医李可:误打误撞,发现中药的奇效全在剂量

已故老中医李可:误打误撞,发现中药的奇效全在剂量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应该是汉唐以前的中医学。
汉唐以后岀现了金元四大家,这个时候中医就开始走向偏颇了。
到了明清以后,李时珍那个年代,人们连药方的剂量都搞错了。
李时珍写那个《本草纲目》的时候啊,搜集了很多民间的验方,但是他那个方子有个什么特点?上面都没有剂量,拿不准该放多少,他那个年代的度量跟汉代的又有很大区别,好多的剂量都很大。
究竟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拿不准,那怎么办?就“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就是古代要用一两的药物,现代把它用到一钱就可以了,十分之一。
这样的话,《伤寒论》也缴械了。
《伤寒论》本来很厉害的,就像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一样,张仲景当时就明确了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有毒,破开后煮的效果要大得多,阳气衰亡时,附子毒性就是救命仙丹。
但是这个将军现在没有刀也没有剑,近代光看到毒性,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力量肯定就弱了。
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
在60年代的时候,我在实践中就发现,教科书里头那些古代的方子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没有剂量,你得自个儿去琢磨。
田原:这可怎么办,连做医生的都得摸石头过河了。
您开的方子药量都很大,如果按拳击来说,属于重量级的(笑)。
您是怎么发现剂量的秘密的?李可: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
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就找我去看。
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三剂药!我说你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你就再来找我。
结果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说我妈情况很好,不但能够坐起来,还吃了很多东西,还张罗要下地帮儿媳妇做点家务活。
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怎么一天就吃完了?他也摸不着头脑了,就回去跟他媳妇说,原来他媳妇一着急,三副药给熬在一块了(笑)。
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啊,水又加少了,药熬的就剩下一点儿。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13)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作者:孙其新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
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的,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勘称一绝。
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
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
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
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可离去。
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
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
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
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克。
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
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
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
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
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
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
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
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红参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
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
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
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
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
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
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
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老中医的用药剂量经验导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恰当把握用药剂量,常常对于方剂作用的发挥具有关键意义。
教授对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如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用15g以清热解毒,清半夏用15g以燥湿化痰,用30g以治顽固性失眠等,其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教授对药物剂型使用和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
根据“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陆教授治疗疾病经常前期用汤剂,后期继以丸剂巩固疗效。
教授熟读《伤寒论》,对其中经方的药量使用非常熟悉,十分重视药物剂量的选择配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但使用药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区别。
教授根据其配伍比例,桂枝、芍药1:1使用,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芍药5 : 3使用,功效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治疗奔豚气;桂枝、芍药1 : 2使用,则具有温中缓急作用。
教授经过长期探索,对药量使用有其独特经验,如:使用代赭石30g治疗肝阳上亢,取其质重平肝潜阳之效,用量较大;而用于胃气上逆之呃逆时,仅用6-10g,取和胃降逆之功,用量较小。
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而清热解毒时用15g。
教授善用柴胡,用柴胡升举阳气及疏肝解郁时,治气陷证和肝气郁结证时用10g;用柴胡和解表里,取其退热之功时用至20g。
又如半夏一药,因其有毒性,教授常用清半夏,且用量相对较大,用于燥湿化痰时用15g,用治顽固性失眠则用至30g。
教授常说,药物用量不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要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病证轻重等进行加减,灵活变化,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现把教授常用中药剂量的变化列举如下。
半夏常用量:15g。
特殊用量:30g,治失眠。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为历代医家所熟知且习用,然其镇静安神治疗失眠之效却多为人所忽视。
教授常重用半夏治疗失眠。
凡阴阳不交、脾胃失和、痰结湿滞、气郁血瘀等所致失眠,无论虚实寒热均据证以重剂半夏治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作者:王辉武一、“经方”原剂量,增损寓意深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据临床所见,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医之一世,能提出创新理论者很少,但要医者谈谈用药体会,常常是滔滔不绝,特别是对中药的剂量,何时、何种情况,宜多少量才能奏效,医生们肯定是如数家珍。
作为百代宗师的张仲景,在用药剂量方面,不可能草率从事,其法度严谨,分量考究都为医界公认。
据统计,《伤寒论》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甘草(70方次)。
作为主药,在方中剂量最大的用4两(5方次);作为调和药,剂量最小的仅用36铢(1/4两)。
其用量大小之比为16:1。
此外,茯苓共用了15方次,其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的茯苓用量为半斤,麻黄升麻汤中的茯苓仅用6铢,用量大小之比为32:1。
《金匮要略》泽泻汤中泽泻用5两,而白术仅用2两;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方都用薤白、白酒,但用量迥异;茵陈蒿汤方中茵陈用6两(约当今90g),而栀子用14枚(约今17g)。
此外,还有因某味药物的剂量变动而改变全方主治的情况。
同样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用5两,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满时痛。
白虎加人参汤用石膏2斤,而麻黄升麻汤也用石膏,却仅用6铢,剂量大小之比为128:1。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逐步完善了“经方”的组成,对每一味药的剂量,可谓深思熟虑,绝非信手之举。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曾说过:“仲景书中最大的优点是列条文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定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往往在于无字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经方”的剂量是其精义之一,今天我们学用“经方”,只记药名不够,还必须记住每味药的剂量。
二、古今度量衡,换算务求真“经方”的药量换算,历代都有研究,有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的,有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的比重来推算的,也有根据“药秤”来折算的,还有根据古代货币和剂量进行间接核算的,这些都不够准确。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古老相传“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话不无道理。
从单味药而言,量变超出一定限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故剂量不同,功效有别。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差异,药物剂量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可以完全相反。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对血压的影响更神奇,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30到60g,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g,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导读::⽤⽅的经验讲的不少,今天我们⼀起学习⽅的⽤量问题。
⼀个好的⽅君⾂佐使配I导读伍严谨,⽤量的⽐例也各有奥妙,就拿附⼦来说⼩量可温补脾肾,中量能祛寒⽌痛、⼤量则回阳救逆,同样的⼀味药,⽤量的不同,功效也有显著的区别,这就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编辑/张伟雄)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作者/蒋厚⽂“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此话不⽆道理。
盖其⼀,从单味药⾔,量变超出⼀定限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故剂量不同,功效有别。
如附⼦⼩量可温补脾肾,中量能祛寒⽌痛,⼤量则回阳救逆;红花⼩量可⽣⾎,中量能活⾎,⼤量则破⾎;⼤黄⼩量可健胃,中量清湿热,⼤量则泻下;黄芪⼩量⽆利尿效应,中量能显著利尿,⼤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量能升⾼⾎压、⼤量反使⾎压下降等等。
处⽅遣药,切莫⼀概认为量⼤则功胜,⽽盲⽬追求⼤剂应⽤,要因病、因⼈、因药制宜,⼒求做到既对症,⼜适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从组⽅配伍⾔,⼀⽅中药有主次,各药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故临证施治除,依法准确选择⽅药外,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须知,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剂,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例,倘此⽐例失调,势必导致全⽅功效重⼼的改变。
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才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若倍⽤桂枝,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芍,就成了解表和⾥的桂枝加芍药汤。
再如⿇黄汤中⿇黄与桂枝的⽤量应是三⽐⼆;枳术丸中的⽩术与枳实的⽤量应是⼆⽐⼀;⽩虎汤中的⽯膏⽤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汤中的黄芪⽤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左右;⼀贯煎中的川楝⼦⽤量应为⽣地的五分之⼀左右。
如果不明这些⾏之有效的不传之秘(当然也可酌情调整或探索更佳⽐例),动辄药量相平,主次不分,甚或⽐例颠倒,喧宾夺主,虽⽅与证合,其效难求。
吾随王⽂⿍⽼师临证,曾见⼀患者,⼥,40岁。
因感冒后反复咳嗽,酿成哮喘已三⽉,半⽉来加剧,经⽤抗⽣素及激素⽆效,⼜服定喘汤与⼩青龙汤亦不应。
【李可:学用经方两大关-剂量关与毒药关】

【李可:学用经方两大关-剂量关与毒药关】东莞·第三届李可学术思想研讨会李可:学用经方两大关我虚度81岁(1930——),一生学做中医55年,经历了无数困苦磨难,闯过五大关(明理关、医德关、临症关、剂量关、毒药关)。
现在盖棺定论,不过勉强及格而已。
现在扼要叙述一下我闯最后两关的经历,或许对青年一代有点借鉴作用。
1、剂量关医界共识:剂量问题是经方不传之秘。
剂量,是方药治病的核心一环,犹如将军的刀剑。
自81年东汉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出土,证实了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一斤等于250克,液体一升等于200ml,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
李时珍之后400多年,以“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仅取经方原量的十分之一为临床应用的标准,显然是错了。
按古今度量衡标准,重新厘定经方剂量,可以体现仲景当年用药风貌,可以大大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
用治疑难大症,可以药到病除;救治急重危症,可以起死回生。
《伤寒论》在人类防疫治病史上,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善结合的东方医学体系。
第一部可以救死生于顷刻的临床急症学宝典,伤寒疫病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救生死于顷刻。
现代用法剂量过轻,悬殊过大,不堪大任。
由于达不到仲景学说的基础有效剂量,所以不能治大病,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不担风险,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夺去了将军手中的刀剑,在近代两大医学体系的竞争中,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退居附庸地位。
这是老中青三代中医的奇耻大辱!要雪耻,先闯剂量关:在仲景先师《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大环节之中,基础有效剂量是一大关键!我闯剂量关,曾经碰的头破血流,一次偶然的机遇,误打误撞,终获成功。
60年代之前,我曾用小剂量四逆加人参汤治心衰重症6例,死去5例,存活1例。
死亡病例,皆因久病耗伤五脏精气竭绝,中气败亡,土不伏火,阳回复散而死。
救活的1例,受张锡纯来复汤的启发,加入了生山萸肉、龙骨、牡蛎、活磁石,因深昏迷又加入了麝香,得以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
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
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红参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
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
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
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
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
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
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
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1.4红参块吞所谓红参“块吞”,即打小块吞服,其“小块”,亦称“粗末”,类似于粗玉米面。
主要用于:①大气下陷:李可认为,用补中升陷法治大气下陷证,红参不入煎剂者,缘于汤药速效,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入胃缓缓奏功,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
如胃下垂案(254页)、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②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喘,红参小剂10克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
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393页)。
1.5关于红参“另炖”的思考红参“另炖”法,是李可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煎法。
由于隔水炖之法,有人不知,亦比较麻烦;若单煎红参,又易糊锅。
为此,笔者采用红参减半粉吞,代替红参“另炖法”。
2肉桂李可关于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2.1肉桂煎服肉桂入煎剂,一般为平剂10克,对于小儿、老人、羸弱之人,肉桂酌减,如小儿遗尿案之肉桂3克入煎(86页)。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温肾阳: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用附子、肉桂直温肾阳(202页);习惯性流产案,用附子、肉桂温养命火(117页)。
②助气化:李可之经验,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
如一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致癃闭者,虽诊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仍以对症汤剂加肉桂蒸动气化,2剂而解(157页)。
又如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以真武汤加肉桂蒸动气化(39页)。
③反佐:李氏在论述攻癌夺命汤时指出,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以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146页)。
如红斑狼疮案,用肉桂10克反佐玄参100克,以防寒凉损伤脾胃(204页)。
笔者注意到:李氏凡用肉桂反佐,均列在反佐药之后。
这一特殊笔法,值得借鉴,如痢疾脱症案(146页)。
2.2肉桂粉冲肉桂冲服,一般为小剂1.5~6克。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降奔豚:肉桂、沉香、紫石英为药对,凡奔豚证,急投肉桂粉、沉香粉3克冲,煅紫石英30克,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安镇冲脉,下咽立效(16页)。
如伏寒奇症案之肉桂1.5克(380页),肠梗阻合并疝嵌顿案之肉桂6克(133页)。
李可用奔豚汤,偶尔肉桂10克入煎。
因症属厥脱,救阳为急,归于“温肾阳”一类,如噎嗝重症案(389页)。
②止泄泻:肉桂、赤石脂为药对,自制方三畏汤之肉桂1.5~6克粉吞,赤石脂15~30克入煎,取肉桂补命火,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五更泻、久痢、久带,有特效(179页)。
如糖尿病案之五更泻,3剂而愈(57页)。
③护胃阳:李氏在肺痨兼寒饮案中指出,患者呕吐厌食,唯胃已伤,以阳和汤之肉桂粉冲,以复胃阳(308页)。
看来肉桂反佐与护胃阳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区别的。
反佐的目的在于护胃,而针对的是苦寒药;护胃阳的目的在于扶胃,但针对的是胃虚证状,如胃凉、呕吐、便溏。
2.3肉桂米丸吞服李可之经验,凡火不归原证,肉桂1.5~6克米丸吞服。
米丸做法:油桂刮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如赤小豆大,药前囫囵吞下。
取其米丸溶解较水丸、蜜丸缓慢,不在胃里分解,而在下焦徐徐吸收,引火归肾(54、127、242页)。
如鼻衄奇症案(279页)、复发性口腔溃疡案(286页)。
但有时,李氏名为“引火归原”法,却用肉桂粉吞,如虚寒型糖尿病案,这是为什么?因此案兼有胃阳虚(如胃脘冷痛、厌食呕逆),为了兼顾胃阳,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故改米丸为粉吞。
从引火汤证诸案中,可以看出,凡火不归原证兼有胃阳虚、奔豚证、五更泻、反佐证,皆遵“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改米丸为粉吞,如肺心病奇症案兼奔豚证(374页)、齿衄案兼泄泻(292页)、鼻衄奇症案兼反佐黄连,均改米丸为粉吞(281页)。
2.4肉桂与油桂笔者注意到,李氏多数称肉桂为“油桂”。
考肉桂分3种:①官桂:又称筒桂、菌桂,为5~6年之幼树干皮、呈筒状;②企边桂:又称油桂、紫油桂,因其表面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而得名,为10年的树皮,呈凹凸形半卷状;③板桂:又名桂楠,是老年厚树皮,呈板状。
这三种肉桂,以油桂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者为佳。
所以李氏恒用越南之紫油桂,而不用普通肉桂。
其用药精纯,可见一斑。
3山萸肉李可关于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克,大剂90~120克。
3.1八味丸类方,山萸肉为小剂、平剂李氏用八味丸类方,遵原方熟地与山萸肉之比例,故山萸肉用量偏轻,小剂者2例,平剂者2例,如膝关节积液案之济生肾气丸加味(251页)、夜盲案之杞菊地黄丸加味(268页)、急性肾盂肾炎案之知柏地黄汤加味(158页)、真寒假热案之八味地黄汤加味(288页)。
3.2潮热、消渴、防脱,山萸肉为平剂李氏之经验,凡肺痨、小儿疳积、癌证之化疗、放疗所致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各30克,半月退净(302、363、396页);糖尿病之消渴,癌证之化疗、放疗之烦渴,恒加山萸30克(55、56、363页)。
治大气下陷证,下元虚者须防“提脱”,恒加山萸肉30克,如胃下垂案(254页);羸弱之人,以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加山萸肉敛肝,如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3.3脱证、血证,山萸肉为中剂、大剂气虚欲脱者,急以升陷汤加参、萸,重用山萸肉90克,如产后误用开破致变案(113页),血脱者,见于脾不统血之崩漏便血,出血量多不止,汗出而喘,则是肝气已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60克以上,敛肝救脱;气随血脱者,出血如注,自汗而喘,腰困尿多不渴,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亡阳厥脱者,出血日夜不止,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暴喘,面白如纸,气息奄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急投破格救心汤,重用山萸肉120克(124、125页)。
3.4心衰、呼吸衰竭,山萸肉为大剂心衰重症,如肺心病心衰案,破格救心汤之山萸肉120克(7页);如呼吸衰竭,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山萸肉90克,麝香012克(263页)。
4吴茱萸李可关于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202、377页)。
4.1吴茱萸汤证李氏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44页)。
4.2吴茱萸主治根据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整理其主治:肝寒之巅顶头痛、眩晕、疝痛、缩阳、痛经、冻脚(202、376页),胃寒之呕吐吞酸、噎嗝反胃、胃脘痛、绕脐痛、少腹痛(376、382、389页);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376页)。
4.3中西汇录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入阳明、厥阴血分,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274、390页)。
由此而解决一些现代医学之难题,如西医脑出血之脑膜刺激症,与中医肝胃虚寒、痰饮上冲巅顶有些相合,详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案(44页);美尼尔氏综合症之内耳迷路积水、痉挛,与中医痰饮上犯于脑之眩晕相通,详见内耳眩晕症案(272页);西医食道、胃肠之痉挛,与中医之“寒主收引”同理,详见噎嗝重症案、肠痉挛案(381、390页)。
4.4吴茱萸用量李可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一升,约合今制50克。
故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唯当今各家皆用1.5~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202、377页)。
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其中吴茱萸小剂10克者5例,用于小儿、虚弱之人,如小儿过敏性紫癜案、急性肝炎误治变症案(329、170页);吴茱萸平剂15~20克者11例,如痛经痼疾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114、64页);吴茱萸中剂30克者4例,如美尼尔氏内耳眩晕症案、重症呃逆案(272、196页);吴茱萸大剂50克1例,如红斑狼疮案(202页)。
4.5吴茱萸冲洗法李可认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法所在,即用至15克以上,当以开水冲洗7次,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
凡遇小儿、老人、病弱之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以便稳妥(376、390页)。
4.6吴萸姜枣李可指出,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
吴茱萸加两倍之生姜、大枣20~30枚,则辛烈减,可保无害(377、390页)。
详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
5生半夏李可关于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5.1小半夏汤类方李氏喜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昭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