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中西方待客文化对比

Guests-entertaining culture中西方待客文化中国招待客人要细致,面面俱到。
但西方招待客人重点是尊重对方,给予对方自由和空间一中国的待客之道《墨子》里有句话:“民力尽於无用,财宝虚於待客。
”这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客的重视。
《楂树之恋》中,静秋的表姐美诺突然登门,静秋妈妈为了招待客人,让静秋去邻居钟萍家借来肉票,做了两个红烧狮子头。
这在当时就是非常奢侈而难得的一顿家宴了。
中国人招待客人的规格一定比自己平常要好。
登门客人,到对方家门,扣门招呼,经主人应接后入室。
若事先知有远方来客,主人应到车站、码头迎接。
客人进入房间,主人必请坐,以烟、茶招待等。
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门外,并说道“请慢行”、“请再来”、“再见”等礼貌语。
、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
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
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
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中国人在对待客人时会一直在客人碗里添菜,唯恐客人吃不饱。
(3)Chinese people will put a lot of food on your bowl,because they are really hospitable. One day Tom invite a chinese friend of him,called WangMing .when they have launch,wangming's family are reallyhospitable.because every time a new dish arrived his parents would lean over and load my plate with tasty morsels.as soon as my plate was empty they would put more on.and well ,of course i felt duty-bound to eat that too.even horrible stuff like sea slugs.在中国,热情的主人会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以示盛情。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2. 西方的饮食文化3. 中国的传统节日4. 西方的传统节日5. 中国的社交礼仪6. 西方的社交礼仪7. 中国的家庭观念8. 西方的家庭观念9. 中国的教育观念10. 西方的教育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化案例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饮食文化: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等。
3. 讲授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分餐制、餐桌礼仪等。
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如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案例,如春节和圣诞节,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社交礼仪: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特点,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3. 讲授西方的社交礼仪:介绍西方的社交礼仪特点,如个人主义、尊重隐私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019课程英文名称: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mpar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整体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文化间沟通、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能力及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去讲授,紧扣各部分的主题。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在重点章节安排一次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40%,期末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中西文化比较》,周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一门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正文: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对建筑材料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
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
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
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
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
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
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
";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源一、 xx 差异表现1、思想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爱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虑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虑,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虑。
西方人着重于逻辑思想或许理性思想;中国人属于抽象思想或许感性思想。
而西方人更着重于从物质世界下手,去探究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含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念,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豪主义,常常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同,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以为假如连个体利益都没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后推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看法的异同中国人着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当作是君主显贵的恩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盼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以为,政出于民,全部的政权不过人民授与,让政府来履行的一种公权益。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祖先的经验和威望,相信先人甚至超出相信今人,迷信威望,缺少创新和探究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议理性思想。
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就进行普及和推行,极大的促使了科学的发展,也最后成立了完好的科学系统 ;5、中西方的 xx 是截然不一样的西方重申个体本位,而中国人倡议集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系统和道德规范拥有了不一样的特色: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着重于中庸、和睦;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重申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看法出发,重申个体的道德涵养。
6、法制看法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拘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涵养,讲究克己复礼,致使了人品的缺点,丧失了独立的人品;而西方人以为人的原欲是不该当被压制的,关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拘束限制,道德则处于附属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
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
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
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
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
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
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
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
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
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
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
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
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
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
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
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敛的程度2.牧业经济不能够完全自给,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1、记录功能2、认知功能3、传播功能4、教化功能5、凝聚功能6调控功能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见前面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强调征服,战胜自然——1、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利2、人与自然是敌对的3、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生存。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1、人是自然界得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二、人与人的关系1、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2、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主,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象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民族关系1、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不向外扩张,理想的关系模式就是通过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2、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通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西神话的共同主题:一、关于创世的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圣经创世纪》3、希腊神话有关创世之说二、关于造人的传说1、中国女娲造人传说2、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传说3、《圣经创世纪》上帝造人传说三、关于英雄的传说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伊阿宋、赫克拉克斯、阿基琉斯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夸父四、关于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故事1.关于洪水2.关于其他自然灾害五、解释自然现象中西神话差异:1、希腊神话体现追求个性,崇尚个人荣誉,充分肯定现实的人生,强调个体生命之美。
而中国神话群体意识,注重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2、中国神话是宗族式多元制,古希腊神话是家庭式一元制3、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中国神话中的神都强调人与神或者人与英雄间的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一、“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天人合一”认识论1、“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
2、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
3、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
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
自然观1、“天”是指自然。
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2、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3、“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4、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
社会观1、“天”是道德之天,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宗教观1、“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2、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
3、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二元对立”认识论1、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2、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自然观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2、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
3、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社会观1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
2、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3、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
宗教观1、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2、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1、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2、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
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
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
评级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1、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
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2、缺点: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
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
有时表现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1、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2、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
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
3、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