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是一场罕见的气候现象,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超出了常年的气象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次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特点和影响,以期为今后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主要依靠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手段,对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了全面观测。

三、暴雨天气特点1. 降雨强度大:郑州“7.20”暴雨天气中,降雨强度极大,部分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数倍,甚至更多。

2. 持续时间长:此次暴雨天气持续数日,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 空间分布不均: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受灾严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轻。

四、成因分析1. 气候背景:此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夏季,气候湿润,水汽充足,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2. 地形因素:郑州市地处河南平原,地势平坦,缺乏自然地形对降水的分流作用,导致雨水汇集速度较快。

3. 气象系统影响:受到特定的气象系统影响,如台风、暖湿气流等,使得水汽在特定区域内持续聚集,形成了此次极端暴雨天气。

五、影响分析1. 对城市的影响:此次暴雨天气给郑州市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2. 对农业的影响: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部分农田遭受水淹、风灾等灾害。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暴雨天气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交通受阻、生活用水和用电受到影响等。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观测分析发现,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背景、地形因素和气象系统等。

此次暴雨天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不均等特点,给城市、农业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对策

河南农业2015年第10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气候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这是因为农作物的生长中完全是或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了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之一,气候环境能够提供光、温、水、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使得农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及品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

一、气候因素变化情况(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陆地生物圈通过光合与呼吸作用与大气不断交换二氧化碳气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推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破坏、人口与饲养家畜数量的急剧增加等人为因素的作用,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快。

(二)全球气温升高有报告指出,近100年来全球温度升高了0.74℃。

这是近1 000年来温度增加最大的一个世纪,尽管气候变暖问题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有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排放温室气体,那么二氧化碳有效倍增将在几十年内到来,届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4~5.8℃。

全球温度增高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影响大气环流的运行规律,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改变;增温造成的海冰、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将给地球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以及人类健康、物种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冲击,造成许多目前仍无法估计的重要影响。

(三)区域间降雨的不均衡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我国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虽然近50年来降水量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但区域间变化明显。

未来降水频率和分布将发生变化,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会增加,强度会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产生很大影响。

郑州市农业条件概况

郑州市农业条件概况

郑州市农业条件概况
郑州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城市。

以下是郑州市农业条件的概述。

气候
郑州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
冷干燥。

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
郑州市农业土地面积广阔,多样化的土壤类型适应不同作物的
种植。

主要土壤类型包括黄土、沙壤土和水稻土。

不同的土壤类型
有助于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主要农作物
郑州市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

这些农作物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农民的重要
经济来源。

农业技术
郑州市积极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
质量。

农民通过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农药和肥料,以及采用科学
种植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农产品加工
郑州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农产品的增值服务。

农产
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包装和销售农产品,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政策
郑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业补贴、贷款支持和技术培训等。

这些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投资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郑州市农业条件的概况。

郑州市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政策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三稿正文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三稿正文

气候变化对河南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引言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包括系指各种气候因子的综合:太阳辐射、日照、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性;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⑴。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是变暖的,增暖的幅度为O.5~0.8C⑵,这使我国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引起决策者、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关注。

目前,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有地域特点,不同纬度、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是有差异的。

河南省的气候变化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河南省位于黄河下游,华北平原南部,秦岭山系余脉东段。

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⑶。

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农业是主要气候脆弱生态系统领域(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他领域等)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明显的影响⑷。

因此,深入系统地诊断河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对合理利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以及农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初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以期对河南省农业减灾防灾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确保河南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河南省气候变化的特征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0.74℃,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中国年平均温度增加幅度为0∙78±0∙27C,略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值⑸。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内陆热带地区、华南地区、黄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等地气温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

郑州市环境变化报告

郑州市环境变化报告

郑州市气候变化调查报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将造成显著影响。

本文将郑州地区1971年以来40年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综合进行分析,揭示郑州地区气候变化特点。

1.郑州气候概况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南25公里。

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有人口627万。

郑州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

随着四季更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的基本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4.4° C,7月最热,平均27°C;1月最冷,平均0.1°C;年平均降雨量632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适宜的温度条件,充足的光照和农作物生长季节较为丰沛的雨量,构成了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

2.年平均气温变化由年平均气温变化线性拟合的趋势(见图1) 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升高明显,2007年年平均气温达16. 0℃,为最暖年份。

1993年之前平均气温为14. 1℃,1994 年以后平均气温度15. 3℃,近10多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 2℃。

图1 郑州地区1971-2010年平均气温3.降水变化3.1年总降水量变化特征从图2线性拟合的趋势来看, 1971年以来郑州地区年总降水量整体趋势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年份间差异较大,且降水量偏少的频率明显高于降水量偏多的频率。

图2 1971 - 2010 年降水总量图3 年内降水分布特征3.2年内降水分布及四季变化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郑州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主汛期7~8月,且从图4的四季变化特征可以看出,春季、冬季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冬季年份间差异很大,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11. 2mm,夏季降水量呈小幅上升趋势,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生产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

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温度变化气候变暖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

高温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过程,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温度变化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增加,进一步损害农作物的生长。

2. 降水变化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干旱和洪涝灾害会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产生直接影响。

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洪涝会破坏农作物和土地。

影响结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量下降由于温度变化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普遍下降。

这对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品质下降高温等气候变化因素会降低农作物的品质。

比如,某些作物的糖分含量可能会减少,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

3. 农民生计受损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了农民生计的不稳定。

农民面临着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可能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

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科学种植管理农民可以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来适应气候变化。

比如,选择耐旱性更强的作物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2. 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比如,利用遗传改良方法培育更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或者开发节水灌溉技术等。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包括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影响了农民的生计稳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的种植管理和农业技术创新是关键。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字数:830字】。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长期的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农业产量。

本文将从水分供应、温度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虫害和疾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一、水分供应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干燥蒸发增加,降水量不稳定。

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首先,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

缺乏充足的水分,作物难以吸收养分,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降低产量。

其次,由于干旱条件下土壤贫瘠,极度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膨胀、坍塌等物理结构的变化,使土壤肥力下降,减少了可利用的养分。

因而,长期的干旱天气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二、温度变化气候变化还带来了温度的显著变化,不仅包括长期的气温上升,也包括温度的波动性增加。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温导致植物透过气孔失水加剧,从而增加了植物水分的需求,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将进一步抑制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高温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植物无法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加速了植物呼吸作用的速度。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花粉结构的变化,影响授粉和结实过程。

综合来看,高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作用。

三、虫害和疾病的蔓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虫害和疾病的蔓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能够提供虫害生存和繁殖的温床,使得农作物更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

同时,极端的气候事件还能使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侵袭。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不同地区病虫害分布的范围和季节性,增加农作物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压力。

这些病虫害趋势的变化使得农民们需要改变防治策略,增加了对农作物的管理难度。

综合来看,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气环境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农业生产。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降雨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得一些地区遭受干旱或洪涝的频繁袭击。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农作物生长受限,产量下降,甚至引发粮食危机。

洪涝则会造成作物受损,土壤水分过多,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改良灌溉系统,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提高耐旱和抗洪能力的品种研究等。

二、极端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增加。

极端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高温会导致作物的生理代谢紊乱,减缓生长速度,降低产量和品质。

此外,高温还会促使害虫和病菌的繁殖,增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为了应对极端温度的挑战,农民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加强浇水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防暑降温的农业技术等。

三、海平面上升对农田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之一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海水侵蚀的威胁,对沿海地区的农田造成严重的冲击。

海水侵蚀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农田的肥力,使得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

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挑战,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海岸线的防护工作,推广耐盐碱的农作物品种等。

四、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龙卷风、冰雹等)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会直接破坏农作物,破坏农田基础设施,甚至危及农民的生命安全。

针对这些挑战,农民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及时制定灾后恢复和重建计划,以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降雨变化、极端温度、海平面上升以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都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多年的重大问题。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全球变暖就是其中的一点危害。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按照统计学方法从粮食产量、气候信息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索其中相互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好指导作用。

关键字:河南郑州,气候,农业
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

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复杂的生产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生物、空气、土壤等资源。

气候的变化将对农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深入的研究对我国发展农业和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气候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越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问题。

然而气候问题并不是一个小尺度的问题,而是一个中长尺度的问题,只有在大尺度上考虑问题,才能获得更为确切的答案。

2.所选区位的特点
2.1地理位置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人均耕地1.21亩。

2.2气候特点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2.3郑州的重要性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78个乡镇(乡:929,镇:949)。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8%。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在河南省的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

尤其是在河南省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之后,郑州的农业生产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不仅仅是河南一个省的问题。

因此,郑州的农业问题尤为重要。

研究气候对郑州农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河南省的农业有指导意义,对河南省解决粮食问题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3数据处理
3.1数据信息
获取的数据信息分别为:
1998-2006年河南省郑州市粮食、油料、蔬菜、奶类、禽蛋、水产品、肉类的产量.
1998-2006年河南省郑州市6、7、8月份降水量、最高温、最低温。

由于河南省气候特点,6、7、8三个月的降水量可以带表全年降水总量进行分析。

3.2数据处理
3.2.1 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
3.2.2 根据粮食、油料、蔬菜、奶类、禽蛋、水产品、肉类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及其重要性得到其比例分别为:0.8,0.02,0.03,0.03,0.03,0.02,0.03,0.02,0.05。

由此得到农业产量指数。

由此进行分析。

3.2.3 对河南省郑州市的气候信息处理:得到6、7、8三个月份的平均最高温、最低温,平均降水量。

3.2.4对所得的农业产量指数、平均降水量、平均最高温、平均最低温做综合分析
4.结果分析
所得到的折线图如下:
从所得折线图上看:
1.1999年和2001年降水量减少,结合当时的天气和产量可知,这两年发生大面积旱灾,农业产量减少。

2.农业产量指数与降水量是成正相关的,但同时还受气温影响。

尤其是2003、2004年尤为明显,这与农作物的生产条件有关。

3.当气温升高时,农作物的产量逐渐上升,但当超过一定的数值时,产量将会下降。

参考文献:
[1]. 郭迎春张广录, 阮新张中杰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式及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 18 (4);
[2] .D r Gahao Farmer r 等,气候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10;
[3]. 杨凌,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