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震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 级 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3-5级之间的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微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 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导入新课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 化的作用----地质作用。那么地质作用 可以分为哪几种?
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 人们觉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经历了几千万年漫长的 地质时期。有些则进行得很迅速。当这些自 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 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 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 界地带?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 大的是哪一种?
1、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预 防措施;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
出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3、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地震的危害——造成的危害最大
地震具有分 布范围广泛、 伤亡大、损 失大、危害 大、突发性 强的特点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 发生8.0级地震,汶川地震直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十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力作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警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释放等。

预测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孕育区划分和地震学研究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出物和气体排放现象。

火山喷发的成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岩浆上升等。

预测火山喷发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气体排放监测和火山形态变化观测等。

3.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层或岩石层在重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滑坡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预测滑坡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形成的高速流动的混合物。

泥石流的成因包括降雨、地震和地表积水等。

预测泥石流的方法包括降雨监测、地质勘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岩溶、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岩溶溶洞崩塌、煤矿开采引起的采空区塌陷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抽水沉降等。

预测地面塌陷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1. 地震防范:建立地震监测体系,及早发现地震活动;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2. 火山喷发防范:建立火山监测体系,及早发现火山活动;设置火山预警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火山灾害防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滑坡防范:加强地质勘测,及早发现滑坡隐患;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在滑坡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疏散人员。

4. 泥石流防范:加强降雨监测,及时预警泥石流;修建防洪堤坝和泥石流导流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 《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 :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 具:投影片
课 型:新授课
教 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 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 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 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 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 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 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 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2、分类、成因、特点
1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一释放
I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1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