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数据与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要求-2021-2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办法目的】为规范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汇交和质量审核工作,加强普查成果有效汇交和质量控制,提高调查成果质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与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办法(试行)》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工作任务】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逐级向上纵向汇交,逐级对下审核;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横向汇交同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办)。
【工作原则】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工作遵循纵向汇交、逐级审核的原则,加强数据汇交和质量审核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确保普查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职责分工【责任主体】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统筹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汇交和质量审核工作,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的责任主体。
【职责分工】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指导下级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国家层级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质量审核和汇总集成,按部地勘司要求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成果,指导地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工作,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
市、县两级未直接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由上一级或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履行成果汇交和质量审核任务。
成果汇交【汇交】成果汇交包括自下而上逐级纵向汇交自然资源部门和横向汇交同级普查办。
【自下而上纵向汇交】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将通过组织实施形成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或者下级部门汇交的成果,自下而上逐级纵向汇交到自然资源部门。
【横向同级汇交】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按照附件1中所列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相关要求,向同级普查办横向汇交成果资料。
成果质量审核【成果验收】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组织实施单位,应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等技术标准和要求,通过野外验收、专家评审等形式,采取软件质检、人工核查等手段,负责对产出的各类数据、图件、文字报告等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质量审核,形成完整的成果验收意见,一并提交上级自然资源部门。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技术路线: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技术路线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 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 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 查”地质灾害。
摸清地灾分布 划分灾损等级 提出处置方案 减小灾害损失
(属专业技术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三、地质灾害调查的原则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兼顾发展;以突发性地质 灾害调查为重点,兼顾缓变型地质灾害。
辖区内村庄、城镇、居民点或居民集中区 辖区内工矿企业的生产或生活区 辖区内公路、铁路、航道等交通干线 辖区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 辖区内旅游景区或景点 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和生活区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全景照片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手绘特征图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典型剖面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滑坡体 总体特征:平、剖面形态,长、宽、厚、面、体 后壁特征: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 两侧特征:位置、性状 前缘特征:位置、形态、临空面、剪出口 微地貌特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及各种裂缝的 分布、方向、长度、宽度、深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 岩(土)体结构特征:岩性组成、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滑坡体基本要素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时程特征: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影响特点(斜坡、房屋、 树木、水渠、道路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 及其变形活动阶段(蠕变、加速、剧烈、破坏、休止); 滑动特征:包括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 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 岩质滑坡特征: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 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裂隙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 坡面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 展成为岩质顺层滑动面。 土体滑坡特征: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 意土体内部土性差异界面;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目次前言 (3)引言 (4)1范围 (5)2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4总则 (7)4.1 目的 (7)4.2 任务 (7)5基本规定 (8)5.1 流域选取与调查分区 (8)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9)5.3 工作精度 (9)5.4 工作程序 (9)5.5 技术手段 (10)6设计书编审 (10)6.1 基本要求 (10)6.2 编写提纲 (10)6.3 设计书审查 (11)7基本调查方法 (11)7.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调查 (12)7.3 地面调查 (12)7.4 钻探 (13)7.5 山地工程 (14)7.6 物探 (14)7.7 测试与试验 (14)8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 (15) 8.1 目的任务 (15)8.2基本要求 (15)8.3 地形地貌调查 (15)8.4 地质构造调查 (16)8.5 岩(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16)8.6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16)8.7 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 8.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17)8.9 斜坡调查 (17)9重点调查区工程地质测绘 (17)9.1 测绘的目的 (17)9.2 测绘任务 (18)9.3 基本要求 (18)10 地质灾害调查 (19)10.1 基本规定 (19)10.2 滑坡调查 (20)10.3 崩塌调查 (22)10.4 泥石流调查 (24)10.5 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 (2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28) 11.1 基本要求 (28)11.2 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 (30) 11.3 重点地区评价与区划 (30)11.4流域评价与区划 (32)12.数据库建设 (32)12.1 一般要求 (32)12.2 验收要求 (32)13.图件编制 (33)13.1 一般规定 (33)13.2 图件内容 (33)14.报告编写 (36)14.1 基本要求 (36)14.2 说明书及报告提纲 (36)1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9) 15.1 质量检查 (39)15.2 最终成果验收 (40)15.3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4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2)附录A.1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42) 附录A.2 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点 (43) 附录A.3 滑坡调查记录表 (45)附录A.4 崩塌(危岩体)调查记录表 (48) 附录A.5 泥石流调查记录表 (50)附录B 资料性附录 (53)附录B.1 滑坡分类表 (53)附录B.2 崩塌(危岩体)分类表 (54)附录B.3 塌岸分类表 (55)附录B.4 泥石流分类 (56)附录B.5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7)附录B.6土的类型与结构 (58)附录B.7 斜坡稳定性常规评价方法 (59)前言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20年7⽉⽬录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引⽤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空间数据 (1)3.2图层 (1)3.3数字⾼程模型 (2)3.4数字线划地图 (2)3.5属性表 (2)3.6数据类型 (2)3.7空间数据库 (2)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4.1主要成果图件 (2)4.2图件基本要求 (3)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6)4.6图件必备图层 (27)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6.其它信息化成果 (29)7.信息化⼯作⽂档编写技术要求 (29)7.1信息化⼯作报告提纲 (29)7.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1)8.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2)8.1涉密数据内容 (32)8.2涉密数据使⽤注意事项 (32)附件1 野外调查表 (33)附件2 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5)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图例(ArcGIS版) (79)附件4 空间数据库图⽰图例(MapGIS版) (82)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5)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根据⾃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然资办发[2020]16号,本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了要求,统⼀了图⽰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该技术要求适⽤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等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 引⽤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地质勘查中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地质勘查中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质勘查领域也不例外。
地质勘查工作是对地球内部结构、矿产资源分布等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
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为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精确的结果和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地质勘查中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地质勘查工作通常需要在野外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纸质记录和人工整理,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数据丢失、误差等问题。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快速传输和高效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地质勘查涉及到大量的地质数据、地理信息、勘查报告等,这些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对于勘查成果的评估和后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分类和分析,为地质专家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提高勘查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信息化管理技术还能够实现勘查工作的可视化管理,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勘查工作的进展情况、资源分布状况等,从而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
二、地质勘查中常用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一)地理信息系统(GIS)GIS 是地质勘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化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地质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对地质现象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通过 GIS,地质勘查人员可以绘制地质图、分析地层结构、研究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等。
例如,在矿产勘查中,可以利用 GIS 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圈定潜在的矿产地。
同时,GIS 还可以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宏观的背景资料。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GPS 在地质勘查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精确定位。
地质勘查人员在野外工作时,可以通过 GPS 设备获取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为地质点的标注、勘查路线的规划提供便利。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三、工作部署原则
☛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 4、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 6、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3.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
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
4.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
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
5.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
高中低 危危危 险险险 区区区
数 据 库 建 设
模 型 库
理
报告编写
图
二、技术路线
1、以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形成的 地质条件调查为核心
以遥感解译和野外核查为主要手段,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调查,了解
其数量、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开展滑坡崩塌泥 石流易发程度区划。
二、技术路线
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灾害理论为
指导,以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 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为核心,以遥感解译验证为先导,以地 面调查和灾点测绘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必要的钻探、物探和山地 工程;采用点、线、面结合,重点和一般调查结合,专业调查与 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 患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分 区评价和气象预警区划,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地质灾害分布图和易发程度分区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人类活动对地质 环境的可能影响,划定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危险 区。危险区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图件主要反映危险性分区、地质灾害分布、人类生命财产分 布及重要工程分布。 4.1.6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图
2
图件类别 基础图件
调查评价类图件 (全区)
遥感解译类图件
调查评价类图件 (重点地段) 测绘类图件
勘查类图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表 4-1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应提交图件一览表
图件名称
实际材料图(1:50000~1:100000)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图(1:50000) 地质灾害分布图(1:50000)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50000)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图(1:50000)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图(1:50000) 地质灾害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1:50000)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1:50000)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0~1: 100000)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0~1: 10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1: 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三维影像图(1:5000~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分布图(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图(1:10000) 测绘区实测平面图(1:200~1:2000) 典型岩土体结构实测剖面(1:200~1:2000) 斜(边)坡工程地质实测剖面(1:1000~1:10000) 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平面图(1:2000~1:10000) 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剖面图(1:2000~1:10000) 钻孔柱状图 试槽、平洞、探井展示图
在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区划图基础上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同时,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类型、 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提出灾害点的防治对策建议。防治规划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 区和一般防治区,图件主要反映防治分区、灾害点防治措施、防治分期及防治分级等。 4.1.7 地质灾害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
调查 必推 须荐 √ √ √ √ √ √
√ √
√
√
√
√ √
√ √ √ √ √
勘查 必推 须荐
√ √ √
√
4.1.1 实际材料图
图件主要反映调查区内地质灾害调查精度、野外调查线路、灾害点、测绘点、勘查点、环境
地质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和地质环境遥感解译点等实物工作量。
4.1.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图
图件主要反映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工程地质因素和工程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
I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录入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图层 划分、命名、属性结构、图元编号、工程文件的命名,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以及其他信息化成 果的提交格式等进行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 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 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地层及岩土体、构造、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六个方面。
4.1.3 地质灾害分布图
图件主要反映调查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其中,以调
查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分布控制因素(如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要素等)
3
作为普染色,同时反映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方向等信息。 4.1.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 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 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 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4. 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空间图形库提交内容
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应提交的图件包括 基础图件、调查评价类图件、遥感解译类图件、测绘类图件和勘查类图件,具体见表 4-1。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 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10 年 2 月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 引用标准及规定..................................................1 3. 基本术语 .......................................................1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 C,数值型 N 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编图技术方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西南山区地质灾害编图技术方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3. 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D2008-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1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2. 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引用
标准、规定和研究成果如下: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3.1 图元.............................................................................................................1 3.2 图素.............................................................................................................1 3.3 图层.............................................................................................................2 3.4 图类.............................................................................................................2 3.5 数据项.........................................................................................................2 3.6 数据类型.....................................................................................................2 3.7 属性表.........................................................................................................2 3.8 空间图形库.................................................................................................2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2 4. 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2 4.1 空间图形库提交内容.................................................................................2 4.2 基本技术要求.............................................................................................6 4.3 图层划分及命名.........................................................................................6 4.4 “统一编号”规则 .......................................................................................10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11 4.6 工程文件命名...........................................................................................19 4.7 输出图形技术要求...................................................................................19 5. 地质灾害数据库.................................................20 6. 其它信息化成果.................................................21 7. 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2 7.1 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22 7.2 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2 附件 1:空间图形库图式图例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