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详查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查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2.7 项目相关文件
任务书 设计书 野外验收意见 评审意见 审查意见
2.8 以往信息化成果
1:5万地理地图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普查数据库
2.9 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及录入系统
陕西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填表说明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必填项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录入系统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子图库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数据检查系统
⑧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科学采集地质灾害
详查数据,建立地质灾害详查数据库,管理地质灾害详查成 果资料,提高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的存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促进地质灾害信息交流和共享,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综合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
(2)展现形式 以县为单位,利用单机
5 图元代码
3
图元名称 C
20 图元名称
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9,运河;23011,淡水湖泊; 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 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
交通图层
交通线图元属性表
序号 1 2 3
(2)工作流程
(3)工程文件
工程文件采用图件名称拼音缩写命名
SC.MPJ YF.MPJ WX.MPJ GH.MPJ
工程文件名
YGJY.MPJ
ZDFB.MPJ
ZDWX,MPJ
BQSY.MPJ
ZDPP.MPJ
图件名称
实际材料图(1:50000~1:100000)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9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9
4.1 目的任务 ....................................................................... 3 4.2 部署原则 ....................................................................... 3 4.3 总体要求 ....................................................................... 3 5 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 ............................................................. 3 5.1 调查区划分 ..................................................................... 3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 4 6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 4 6.1 基本要求 ....................................................................... 4 6.2 设计书编写提纲 ................................................................. 4 6.3 设计书审查与变更 ............................................................... 4 7 调查内容 ........................................................................... 5 7.1 基本规定 ....................................................................... 5 7.2 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5 7.3 特殊地区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7 7.4 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 ............................................................. 8 8 基本调查方法 ...................................................................... 10 8.1 遥感调查 ...................................................................... 10 8.2 地面调查 ...................................................................... 10 8.3 物探 .......................................................................... 10 8.4 钻探 .......................................................................... 10 8.5 山地工程 ...................................................................... 11 8.6 测试与试验 .................................................................... 11 9 综合评价与区划 .................................................................... 11 9.1 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 11 9.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11 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12 9.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 12 10 成果编制与验收 ................................................................... 13 10.1 图件编制 ..................................................................... 13 10.2 数据库建设 ................................................................... 13 10.3 成果报告编制 ................................................................. 14 10.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14 10.5 资料归档 ..................................................................... 1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 1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 17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2020年3月目次引言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方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面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山地工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目次前言 (3)引言 (4)1范围 (5)2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4总则 (7)4.1 目的 (7)4.2 任务 (7)5基本规定 (8)5.1 流域选取与调查分区 (8)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9)5.3 工作精度 (9)5.4 工作程序 (9)5.5 技术手段 (10)6设计书编审 (10)6.1 基本要求 (10)6.2 编写提纲 (10)6.3 设计书审查 (11)7基本调查方法 (11)7.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调查 (12)7.3 地面调查 (12)7.4 钻探 (13)7.5 山地工程 (14)7.6 物探 (14)7.7 测试与试验 (14)8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 (15) 8.1 目的任务 (15)8.2基本要求 (15)8.3 地形地貌调查 (15)8.4 地质构造调查 (16)8.5 岩(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16)8.6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16)8.7 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 8.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17)8.9 斜坡调查 (17)9重点调查区工程地质测绘 (17)9.1 测绘的目的 (17)9.2 测绘任务 (18)9.3 基本要求 (18)10 地质灾害调查 (19)10.1 基本规定 (19)10.2 滑坡调查 (20)10.3 崩塌调查 (22)10.4 泥石流调查 (24)10.5 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 (2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28) 11.1 基本要求 (28)11.2 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 (30) 11.3 重点地区评价与区划 (30)11.4流域评价与区划 (32)12.数据库建设 (32)12.1 一般要求 (32)12.2 验收要求 (32)13.图件编制 (33)13.1 一般规定 (33)13.2 图件内容 (33)14.报告编写 (36)14.1 基本要求 (36)14.2 说明书及报告提纲 (36)1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9) 15.1 质量检查 (39)15.2 最终成果验收 (40)15.3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4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2)附录A.1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42) 附录A.2 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点 (43) 附录A.3 滑坡调查记录表 (45)附录A.4 崩塌(危岩体)调查记录表 (48) 附录A.5 泥石流调查记录表 (50)附录B 资料性附录 (53)附录B.1 滑坡分类表 (53)附录B.2 崩塌(危岩体)分类表 (54)附录B.3 塌岸分类表 (55)附录B.4 泥石流分类 (56)附录B.5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7)附录B.6土的类型与结构 (58)附录B.7 斜坡稳定性常规评价方法 (59)前言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2020年3⽉⽬次引⾔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地⼯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法及适⽤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体测试项⽬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用于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估、预测和管理。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勘查行为,提高勘查质量,确保勘查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是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勘查目的和任务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识别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危险性,为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勘查任务包括:调查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特征;评估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识别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制定预防和应急对策。

二、勘查范围和内容地质灾害勘查应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内容。

地质调查要求对构造、岩性、地层、地貌等地质因素进行详细的勘查;水文调查要求对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河流水位等进行测量和分析;气象调查要求对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勘查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勘查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实地勘查、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

实地勘查是最基本的勘查方法,包括采样、测量、观测等技术;遥感技术可通过卫星图像、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的信息;地球物理探测可通过地震、电磁等方法探测地下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可通过岩石、土壤、水质等的化学成分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数值模拟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灾害的过程和规律。

四、勘查报告和评估地质灾害勘查的结果应编制成详细的勘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

勘查报告应包括勘查区域地质灾害的类型、危险性、潜在灾害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等内容;风险评估报告应根据勘查结果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和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五、勘查质量控制地质灾害勘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勘查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包括采样和测量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质量控制、报告编制和评审的质量控制等。

总之,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指导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旨在提高勘查质量,保障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和要求,对特定区域内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收集相关数据的工作。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范文供参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规范地质灾害数据的统计、报送和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普查机构和人员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必要时,可以委托具有地质灾害普查能力的单位或专业机构参与普查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地理、测绘、环境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

第三章普查内容与方法第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的调查;2.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险性分析;3.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措施的调查和评估;4.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的人口、建筑物、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情况的调查;5.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的需求和建议。

第五条地质灾害普查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方法来完成。

第四章数据管理与报送第六条地质灾害普查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登记和归档,并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备份和保护。

第七条地质灾害普查数据报送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和格式进行。

第五章监督与评估第八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接受上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监督和评估,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第九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反馈,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提升。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条违反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十一条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三年,逾期需要调整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重新制定。

以上是一个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范文,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那厚厚的文件夹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编写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这可是个考验经验和细致程度的活儿,我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年,对于这样的任务,我早已轻车熟路。

得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从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点,必须要在方案中明确写出来,不能含糊。

就是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危害程度等。

至于方法,是资料收集,包括历史灾害记录、地质环境背景资料、社会经济状况等。

然后是野外调查,这可是个体力活,得到现场去实地查看,拍摄照片,采集样本。

还得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可是技术活了。

调查的范围和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这次的任务要求,调查范围主要是我国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包括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

时间上,初步计划为三个月,这还得看实际情况,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延期。

人员组成和职责划分也很关键。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个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下面得有个团队,包括地质学家、遥感专家、地理信息系统专家、野外调查员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得明确下来,不能乱。

安全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灾害调查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对调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比如安全帽、防滑鞋、登山绳等。

还要建立应急机制,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应对。

写着写着,我忽然感觉有些疲惫,但一想到这个方案完成后的成就感,我又充满了动力。

地质灾害调查是一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我必须确保这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想到这里,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完善方案。

我知道,这个方案将会成为我们调查工作的指南针,引领我们顺利完成任务。

而我,也将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为防治地质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5、记录和填表(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情况并评估其有效性,提出是否可以核销的意见。

(2)泥石流调查表中的示意图采用遥感图像进行编辑,结合实际调查资料对“三区”界线、危险区和威胁对象等进行标注。

(3)不稳定斜坡不作为独立灾种进行记录,根据可能发生岩土体失稳地段的地形坡度,>45°的归入崩塌隐患点,≤45°的归入滑坡隐患点。

6、搬迁避让点评估对建议搬迁的居民点,就近有安置条件的应推荐候选搬迁避让点,并对避让点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简单评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做初步评估。

7、防灾知识宣传对排查出的每个新隐患点,均要现场发放地质灾害防避知识的宣传材料(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供)并对群测群防员进行现场培训,对群众进行现场讲解。

(二)设计书和成果编制1、设计书编写参照如下提纲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目标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或图幅及编号、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活动等。

第二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种类、分布、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章工作部署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层次和各类地区的工作部署,分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工作安排:包括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需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工作部署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按国家相关预算编制办法编写。

第七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管理措施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预期成果成果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附(插)图:a)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b)研究程度图。

c)工作部署图。

2、成果报告编写参照如下提纲第一章序言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社会经济概况;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概况;以往调查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

第三章地质灾害特征主要包括: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第四章专题分析根据当地地质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需求,因需设置分析专题。

例如: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对重要城镇、低丘缓坡项目区或库岸、河谷、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专题评价;等等。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及其分区评价;重点地段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的区划与评价。

对适于山地城镇建设的连片低丘缓坡(8°~25°)区段应做重点评述。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简述已编制(或已发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点及施行情况;根据本次调查资料及取得的新认识,对已有规划的合理性进行评述,提出修订或调整建议。

监测预警建议:对现有监测预警工作进行评述,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根据需求,对气象预警区划、需要进行专业监测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改进群测群防工作等,提出建议。

对专业监测隐患点,提出监测方案建议。

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建议:对已实施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情况进行评述,总结经验,指出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核实拟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隐患点,对搬迁避让条件、工程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建议。

第七章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收集数据来源、入库数据格式、图层投影方式等情况的说明。

第八章结论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其与工作设计的吻合程度;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建议;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步工作建议等。

3、报告附件主要包括下表所列各项。

根据需要,可增加其他附件。

4、除按调查县域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外,还应按1:5万图幅编制分幅图。

分幅图不提交纸介质成果,仅提交电子版;对原有村寨聚落信息,应结合调查和遥感数据进行修正;现有村寨不能删减。

5、按照《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开展数据库建设,对原数据库设计没有的本次新增的字段,以Excel格式提供。

注:“√”表示必须或推荐提交的附件附件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 附件3: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系统建设要求,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14附录B(规范性附录)B.1 工作设计封面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设计书(仿宋体,小三)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设计(黑体,二号,粗体居中)承担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体,三号,居中)扉页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设计(黑体,二号,居中)中标通知书编号:(仿宋体,四号)项目编码:(仿宋体,四号)承担单位:(仿宋体,四号)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编写人:(仿宋体,四号)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单位技术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提交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提交时间:(仿宋体,四号)B.2 成果报告封面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成果报告(楷体,小三,粗体)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黑体,二号,粗体居中)承担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体,三号,居中)扉页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黑体,二号,居中)项目编码:(仿宋体,四号)工作起止年限:(仿宋体,四号)编制单位:(仿宋体,四号)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报告编写人:(仿宋体,四号)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单位技术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提交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提交时间:(仿宋体,四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