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V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ppt课件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视频),北京, 08.06.24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
报告人: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Hale Waihona Puke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目标:
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 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
1 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 (2)基本属性 (3)地质环境变化 (4)发展趋势 (5)减灾目标
W=ƒ(a,b,c,d) (1)
a——地外天体引力作用; b——地球内动力作用; c——地球表层外动力作用; d——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
(4)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 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 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 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
2003年7月18日,湖 北省秭归县千将坪滑坡, 造成24人失踪,近千人 居住的村庄被毁
磨刀河
堰塞湖
滑坡坝
被毁民房
滑坡南界 被毁民房
2007年5月10日,因清江水布垭水库蓄水影响,湖北省巴 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村发生滑坡灾害,滑坡体积约600万 立方米,246户658人紧急撤离。
广义显式统计模式地质灾害预报方法,预警等级指数(W) 是内外动力的联立方程组。 W——预警等级指数
2005年6月10日14~16时,黑龙江省宁安沙 兰镇小学105名小学生、12名村民遇难。
山洪?山洪—泥石 流? 泥石流?
灾难成因:“漫岗地” 之山洪、局地洪水!
(2)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资源属性(灾害文明)
(3)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
地质环境是变化的!!! 地质环境变化起因于四种动力地质作用: (1)地外天体引力作用; (2)地球内动力作用; (3)地球表层外动力作用; (4)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
报告人: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Hale Waihona Puke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目标:
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 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
1 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 (2)基本属性 (3)地质环境变化 (4)发展趋势 (5)减灾目标
W=ƒ(a,b,c,d) (1)
a——地外天体引力作用; b——地球内动力作用; c——地球表层外动力作用; d——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
(4)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 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 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 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
2003年7月18日,湖 北省秭归县千将坪滑坡, 造成24人失踪,近千人 居住的村庄被毁
磨刀河
堰塞湖
滑坡坝
被毁民房
滑坡南界 被毁民房
2007年5月10日,因清江水布垭水库蓄水影响,湖北省巴 东县清太坪镇木竹坪村发生滑坡灾害,滑坡体积约600万 立方米,246户658人紧急撤离。
广义显式统计模式地质灾害预报方法,预警等级指数(W) 是内外动力的联立方程组。 W——预警等级指数
2005年6月10日14~16时,黑龙江省宁安沙 兰镇小学105名小学生、12名村民遇难。
山洪?山洪—泥石 流? 泥石流?
灾难成因:“漫岗地” 之山洪、局地洪水!
(2)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资源属性(灾害文明)
(3)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
地质环境是变化的!!! 地质环境变化起因于四种动力地质作用: (1)地外天体引力作用; (2)地球内动力作用; (3)地球表层外动力作用; (4)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作用。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ppt课件

应用范围
崩塌、滑坡及其上面建 筑物裂缝位移监测。
当裂缝位移达到预定的阈值
仪器功能 则报警,提醒附近的居民注 意防灾。
群测群防简易自动监测报警 设备--滑坡预警伸缩仪
应用
滑坡体、崩塌体和不稳定斜坡体地表裂缝位移的监测预警
结构
主要以可伸缩有刻度的不锈钢尺带为主,还有少量的传感 器电子元件和报警器组成位移达到预定的阈值则报警
地质灾害-滑坡
地质灾害-崩塌
地质灾害-山洪泥石流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
群测群防成功预警实例
怒 江 贡 山 比 毕 里 泥 石 流
2014云南怒江州地灾监测
水CO环LMOPG中AON心Y
怒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共涉及19 条泥石流沟,其中泸水县4条泥石流沟、福贡 县6条泥石流沟、贡山县9条泥石流沟,需安 装仪器设备共152台,其中涉及到项目研发 的仪器设备:一体化卫星传输雨量自动监测 仪(42台)、一体化电磁波雷达泥水位监测 系统(30套)、泥石流地声监测系统(17 套)、泥石流次声监测系统(16套)。
今夏,得来洛河泥石流沟今夏爆发过小规模泥石流,分析降雨量 与泥水位数据,发现泥石流沟的泥水位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 密切相关。在降雨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泥石流沟出现了微弱的次声中 心频率的幅值变化,并且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当时泥石流沟内的次声中 心频率在4Hz左右。
26
群测群防简易自动监测报警设备 --泥石流地声预警器仪
泥石流地声监测仪
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示范区
云贵高原 沟谷切割剧烈 地质条件复杂
昭通示范区
建立群测群防和 专业地质灾害监 测系统,开展相 关技术培训。建 立群测群防体系
2009年以来,安装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仪器 1000余台套,有效报警71次,成功预报救人 4起,撤离26户114人,极大降低了地质灾害 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谢煜-预警预报PPT优秀课件

• 所以主要采用地质灾害环境空间分析预警理论 方法。但考虑地质灾害环境空间分析预警理论 方法“四度”中:地质灾害“危害度”指地质 灾害发生后对其影响区内各类承灾体的伤害或 财产破坏损失程度,它是地质灾害社会属性的 表现形式。重点考虑地质灾害的强度与受灾区 人类生命财产的易损性。不在地质灾害预警技 术应运范围内。所以我省只用运“三度”即“ 历史灾害强度”、“潜在灾害强度”、“危险 度”。
分为若干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元,图幅比例 尺暂定为1:25万。 • 6.3.2.预警指标量化与预警判据 • 根据以往资料总结的各地参考的滑坡、泥石流 发生的临界降水量指标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 是在没有前期降水的情况下,如前期有降水则 临界雨量一般会降低5—10mm。
模型与方法
模型与方法
各地滑坡、泥石流参考临界降水量指标
模型与方法
• 4.3 我省地质灾害预警研究方法 • 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根据我省地质环境
多样性、复杂性情况,采用临界过程降雨量判 据图的方法精确度不高,且分析地质灾害发生 有关的有效降雨量、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需 要大量的历史气象资料来统计分析,收集历史 气象资料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模型与方法
模型与方法
区划地质灾害综合调查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IS (数据库 图形库)
地质环境与灾害图层因子分析
历史灾害强度 回应因子
危险度
潜在灾害强度 基础因子 响应因子
区域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区划
模型与方法
• 5.以往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 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报告 • 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模型与方法
采用小流域网格剖分,其优点是针对性较强且 可以比较详细的针对到单个泥石流沟点,但不 适用于区域面型评估系统。如采用小流域,其 基础因子物质储量不能够定量分析,误差较大 。计算机自动化速度较慢,不能够快速的进行 预报预警。全国其他省市均没有用运小流域网 格剖分,只有县(市)采用小流域精细到点状 。
分为若干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元,图幅比例 尺暂定为1:25万。 • 6.3.2.预警指标量化与预警判据 • 根据以往资料总结的各地参考的滑坡、泥石流 发生的临界降水量指标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 是在没有前期降水的情况下,如前期有降水则 临界雨量一般会降低5—10mm。
模型与方法
模型与方法
各地滑坡、泥石流参考临界降水量指标
模型与方法
• 4.3 我省地质灾害预警研究方法 • 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根据我省地质环境
多样性、复杂性情况,采用临界过程降雨量判 据图的方法精确度不高,且分析地质灾害发生 有关的有效降雨量、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需 要大量的历史气象资料来统计分析,收集历史 气象资料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模型与方法
模型与方法
区划地质灾害综合调查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IS (数据库 图形库)
地质环境与灾害图层因子分析
历史灾害强度 回应因子
危险度
潜在灾害强度 基础因子 响应因子
区域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区划
模型与方法
• 5.以往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 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报告 • 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模型与方法
采用小流域网格剖分,其优点是针对性较强且 可以比较详细的针对到单个泥石流沟点,但不 适用于区域面型评估系统。如采用小流域,其 基础因子物质储量不能够定量分析,误差较大 。计算机自动化速度较慢,不能够快速的进行 预报预警。全国其他省市均没有用运小流域网 格剖分,只有县(市)采用小流域精细到点状 。
地质灾害-powerpointpresentation

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 运动;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灾害成因的关联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 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 害系统。
2、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例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诱发灾害。 例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Hale Waihona Puke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172020年10月 17日星 期六10时45分 38秒20.10.17
谢谢大家!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 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被泥石流淹没的村庄
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 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 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 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 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 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思考:
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主讲人:李运娥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 运动;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灾害成因的关联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 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 害系统。
2、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例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诱发灾害。 例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Hale Waihona Puke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172020年10月 17日星 期六10时45分 38秒20.10.17
谢谢大家!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 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被泥石流淹没的村庄
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 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 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 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 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 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思考:
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主讲人:李运娥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与系统PPT课件

18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 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 岩);
• 变形观测点主要布置在滑坡主轴观测断面线(或利用主勘探
线 剖面)和监测网通过的滑坡体地面拉伸、压缩变形和上述 变形的过渡地段。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 防震、防雷电干 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 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17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 (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8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 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 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 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
(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 (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 上的问题靠群; (3)管理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 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2
(一)机测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 (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 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 岩);
• 变形观测点主要布置在滑坡主轴观测断面线(或利用主勘探
线 剖面)和监测网通过的滑坡体地面拉伸、压缩变形和上述 变形的过渡地段。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 防震、防雷电干 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 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17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 (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8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 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 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 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
(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 (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 上的问题靠群; (3)管理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 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2
(一)机测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 (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 PPT课件

10?如上图所示通过在潜在滑坡体的适当位置布置与门的监测仪器用来监测滑坡体的表面裂缝深层位移倾斜变形地下水位以及环境降雨量这些监测仪器通过与门的数据采集装置迚行自劢采集幵记录再通过gprs戒gsm无线传输方式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进程的中心数据接收站进程中心数据接收站只需要一台台式机戒笔记本配合相应的通讯模块通过配套的数据采集软件即可实现数据的现场采集实时监控异常测值报警的目的从而可进程监控该滑坡体的表面裂缝开合位移深层变形和相应的变形速率以及环境量变化等实时状况对劢态监控滑坡体变形发展以及预测可能的破坏规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 辨 率:1με;
供桥电压:(DC):2.000V±0.1%;
测量分辨率:0.1Hz;
温度分辨率:0.1℃ ;
工作温度:-20℃~80℃ ;
通讯方式:RS485/RS232;
8
传输器类型:振弦式、电感调试频式、电阻式。
监测内容: 通过现场勘察,确定了4处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进行监测。
12
13
14
况处理的判断。
2 数据传输技术
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CDMA无线传输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流畅性以
及时实性,达到完全自动的检测连接丢失后的自动重新连接,有效地保证数
据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3 数字图形传输技术
3
4 多媒体接口控制技术
5遥感技术
系统方案设计 -:内部位移监测 内部位移传感器测斜仪埋入土体或岩体中,当土体或岩体发生滑动时,测斜仪能测出滑4Biblioteka 软件系统结构主要功能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
(1) 系统能实时显示各种数据,如下图所示
(2) 表观位移监测:系统能实进监测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在模拟分析的基 础上,设定预警值,系统能自动预警,系统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达1mm,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达 3mm,系统能绘制不同方向的位移,并统计任一时间内不同方向的位移总量;系统能保存查询 和数据和相关的图形,如图所示为位移传感器日报表。
分 辨 率:1με;
供桥电压:(DC):2.000V±0.1%;
测量分辨率:0.1Hz;
温度分辨率:0.1℃ ;
工作温度:-20℃~80℃ ;
通讯方式:RS485/RS232;
8
传输器类型:振弦式、电感调试频式、电阻式。
监测内容: 通过现场勘察,确定了4处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进行监测。
12
13
14
况处理的判断。
2 数据传输技术
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CDMA无线传输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流畅性以
及时实性,达到完全自动的检测连接丢失后的自动重新连接,有效地保证数
据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3 数字图形传输技术
3
4 多媒体接口控制技术
5遥感技术
系统方案设计 -:内部位移监测 内部位移传感器测斜仪埋入土体或岩体中,当土体或岩体发生滑动时,测斜仪能测出滑4Biblioteka 软件系统结构主要功能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
(1) 系统能实时显示各种数据,如下图所示
(2) 表观位移监测:系统能实进监测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在模拟分析的基 础上,设定预警值,系统能自动预警,系统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达1mm,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达 3mm,系统能绘制不同方向的位移,并统计任一时间内不同方向的位移总量;系统能保存查询 和数据和相关的图形,如图所示为位移传感器日报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PPT课件

预警发布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 和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预警发布与响应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 度,将预警划分为不同级别,如 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
预警发布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微信 公众号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确保 相关部门和民众能够及时获取信息。
成功案例介绍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包括工 程设计、施工过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地面塌陷防治工程案例
地面塌陷灾害概述
01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
落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防治工程措施
02
针对地面塌陷灾害,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包括灌浆、注浆、地
下水控制等,以防止地面塌陷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ppt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地质灾害概述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 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 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现象。
特点
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影响 范围广,破坏力强,防治难度大 。
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 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
象。
崩塌
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和其 他外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 、滚动、堆积在坡脚的现象。
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 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
应急响应措施
在接到预警信息后,相关部门应迅 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 抢险救援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及防治PPT课件

滑坡要素图
滑坡要素示意图 a)剖面示意图 b)平面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坡床4滑坡周界5滑坡后壁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拉张 裂隙9滑坡封闭洼地10剪切裂隙11鼓张裂隙12扇形裂隙
滑坡要素
1.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2.滑动面:滑坡体沿其下滑的面。
3.滑坡床;滑动面下稳定不动的岩土体。
(1)比较甲、乙、丙三幅图,简述易贡湖在滑坡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因是什么?
答案:湖水逐渐增多,滑坡堆积体阻塞了湖泊的下泄出口,而周围的冰雪 融水和上游来水在不断增加。
(2)对比甲乙两图,易贡地区的雪线有什么变化?简述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2000年的雪线较1998年的雪线高度明显降低。 原因是1998年为秋季时的照片,经过夏季的融化冰川量减少,2000年为 春季时的照片,经过秋冬春季的积蓄,冰川量大。
滑坡的分类
按规模大小划分
① 小型滑坡:滑坡体小于10万立方米 ② 中型滑坡:10-100万立方米 ③ 大型滑坡:100-1000万立方米 ④ 特大型滑坡: 1000-10 000万立方米 ⑤ 巨型滑坡:大于10 000万立方米 按滑坡力学性质划分
① 牵引式滑坡 :主要是由于坡脚被切割(人为开挖或河流冲 刷等)使斜坡下部先变形滑动,因而使斜坡的上部失去支 撑,引起斜坡上部相继向下滑动 ,一般滑动速度慢。
第七章 地质灾害及防治
第一节滑坡
第一节 滑坡 Landslide
滑坡的定义: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有双 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 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滑坡的形成条件:
斜坡岩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即:下滑 力(力矩)大于抗滑力(力矩)。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B-IoT 技术优势
超大连接 支撑海量设备连接的能力, 是现有4G网络能力的80倍+
模块成本 更低的模块成本,单个芯片低 于1美金,模组低于5美金
大连接 成本
速率 3
2
1
0
时延
定位
覆盖增强 功耗
移动性
超强覆盖 覆盖面积较当前无线网络 扩大100倍,有效覆盖到地 下车库和管道
LTE-V eMTC NB-IoT
分析预警系统 地灾移动系统
预警成果签批系统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地灾应急指挥系统 地灾援情景再现系统
平台能力
智能客服
地灾通
信 数数目 息 据据录 采 处管管 集 理理理
工程文档
地理数据
综 统数 合 计据 查 分发 询 析布
地灾数据
数权 据限 接管 口理
运维数据
基础支撑
立体化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管控
云监控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专家 V2.0
北斗+窄带的“智慧地灾”建设与应 用
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6月
目录
Contents
北中斗“地+互数窄联讯带网情地+况灾国监土测” 与地预质-警群灾体防害系群理建治解设应用
公司概况
• 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 年7月29日,是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 国土资源报社下属科技公司,相继在湖南、广 东、四川和云南等省份成立分公司,2016年4 月8日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3月16日实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国土资源部DZ/T 0221-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国土资源部DZ/T 0222-2006) 《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 (国土资发〔2009〕49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1]20号)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国土资发〔2016〕155号)
超低功耗 终端模块使用一节5号电池 的待机时间可达10年
北斗+窄带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服务对象
对外-服务民众
对内- 行政办公体系 (市政府、市国土局、市气象局、市公安局)
应用产品 解决方案
智慧地灾公众服务平台
随手拍地灾 地灾宣传 在线报告 地灾智能客服 ……
微信公众服务 微信城市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灾数据管理系统
• 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信息服务 能力的重要保证
服务能力
• 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高效履行职责 职责履行 的重要手段
目录
Contents
中地数讯情况
北与斗“地+互质窄联灾带网害地+理灾国解监土测” 预-群警防体群系治建应设用
为什么选择北斗+窄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提供 服务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运控系统和用户应用系统 三大部分组成,基本工作原理 是“双星定位”。
用户安全 信息安全 应用安全 安全云库 系统安全
北斗+窄带地灾监测预警体系思路
• 系统
平台化
标准化
• 数据
• 办公
协同化
智能化
• 操作
• 业务
高可用
统一监管
• 部门
北斗+窄带“智慧地灾”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系统 分析预警系统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地灾移动系统
部领导对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高度重视
2011年11月1日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部长对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批示: —“着重解决项目从哪里来、成果提供给谁用的问题” —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地质环境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
2011年10月31日,汪民副部长在南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着力打造以服务为导向的地质环境工作新格局。
应 用: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
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害救援
网络连接技术发展-窄带网
市场业务机会
网络接入技术要求
高速率 (>1Mbps)
车联网、视频监控、远程医疗
4G LTE / 5G新技术
中速率 (<1Mbps)
可穿戴设备、银行业PoS机、 电梯 广告推送、车队管理
eMTC GPRS/CDMA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础测绘、电力、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减灾 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北斗在我国灾害防治中的成功应用,对加强我国灾害监督预报能力、 高效开展应急救援从而减少灾害损失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斗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
优 势: 受环境制约小 同时具备定位与通信功能 自主开发,独立产权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总体构成
地质灾害-塌陷监测系统—传感器
北斗基准站
雨量监测
位移 土壤含水率
渗压计
裂缝计
地质灾害监测目的:预警+防治
2017年5月,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 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林业大学成立了国土与自然资源信息服务创新中心,依托旗下研 究院、培训中心和技术实验室搭建国土资源系统及地勘行业“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 的交流整合服务平台。
地质灾害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 灾害。简称(地灾)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
新兴低速率窄带物联网市场 低速率
(<200kbps)
物联网业务应用可分为高、中、低三类
能源抄表、气象/环保监测、 资产标签、智能停车、智能锁
地质灾害传感器监测
NB-IoT
LoRa 、Sigfox蓝牙、zigbee 等短距技术
分别向支持高速率,低延时的5G及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推动物联网业务高速发展!
—要求建成多个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中心,支撑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中心
(二)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心 (三)全国地下水(监测)信息中心
全国各省地质工作者
(四)全国地面沉降监测防控中心
发展背景
•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信息的需求 社会发展 越来越高
•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 防灾减灾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