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满江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二、新授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展示图片)(2)教师总结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

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

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

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

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

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

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

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

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2.3 诗文表达手法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感受诗人岳飞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满江红(怒发冲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背景、内容、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文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表达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岳飞事迹短片播放岳飞事迹短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

5.3 相关诗文资料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诗文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4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兴趣。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信息。

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如比喻、拟人等。

4.4 深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写一首小诗。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欣赏修辞手法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仰天长啸”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人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及其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赏析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文韵律美。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容的解读。

2. 诗词的审美鉴赏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岳飞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特点。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诗词中的意象。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知识的掌握。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感悟。

2. 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飞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创设情境。

这首歌的歌名是《精忠报国》,听到这四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岳飞)
2、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

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3、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岳飞,字鹏举。

抗金名将,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河山,洗雪靖康之耻,因反对议和,被秦桧害死。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因担心救回父兄后,自己要让出皇位,所以一心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二、整体把握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请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并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大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靖.康耻(jìng )胡虏.肉(lǔ)朝天阙.(qùe )
2、解答疑难,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请学生解读整首词的大意。

3、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1)听配乐范读——方明朗诵的《满江红》,学生小声跟读。

(2)划分朗读节奏,注意节奏和重音,整体上语气要豪迈,上阕要舒缓一点,带点悲壮,下阕要语速要稍微快点,带点急切的语气。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朝./天阙!
(3)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

(4)学生听配乐齐读,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三、文本研读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出的情感非常丰富,请你找出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词,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怒——悲——恨——笑
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情感的?他又是如何表达的?从原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体会,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岳飞爱国豪情)
3、小组讨论相关的四组句子后,推荐代表发言。

理解后再朗诵,读出这些感情。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词人为什么“怒”?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词人为什么“悲”?
(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词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恨”?
(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笑”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内容小结: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4、让我们用朗诵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吧!
四、拓展延伸
1、大家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和表现爱国的诗句?教师出示诗句(抛砖引玉),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知道的爱国诗句。

2、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亦亡,那么生在和平年代作为青少年的我
们该如何爱国呢?
五、作业布置
请阅读《小重山》,说说本词与《满江红》在内容情感、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③,旧山松林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本词写于1141年,岳飞在率军北伐、连战连捷的有利形势下,接连收到了朝廷撤军的严令,只得班师回朝。

不久,朝廷罢免了岳飞的军权,岳飞闲居家中,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①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②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③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