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
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
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
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
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
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
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论语,雍也篇,第6.7章读后感

《论语·雍也篇》是孔子言行录《论语》中的一篇,其中第6.7章是其中的一个小节。
这一章节也是我指定要写的主题,我会按照你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一章的内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来解读《论语·雍也篇》第6.7章的内容。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远人之忧,无近人之思,无是不争,无徒不容。
”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君子应该既不拘泥于与远方的人的烦恼,也不过分关注身边人的意见,不和不该争的人争吵,也不容忍不该容忍的人。
这种既不偏袒远方,也不偏袒近处的态度,充分展现了君子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质。
我想深入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到了“君子”,可以理解为有道德修养、高贵品德的人。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成为君子,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
而“天下”则代表整个世界,涵盖了更广阔的范围。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被琐事所累,不为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而烦恼。
也不要被身边人的好恶左右,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种宽广包容的胸怀,正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句话中还提到了“争”和“容”,表明君子对于与他人的矛盾和不同意见的处理态度。
君子不会为了无谓之事而与人争执,也不会容忍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这种应对矛盾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和理性思维。
在我看来,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是对人们尤其是有志修身养性的人提出的期望。
它要求人们要有远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不被琐事和小人所累,保持永远不变的原则和底线。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品质和态度更加珍贵,也是我们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述的内容,既有深刻的思想,又给人启示和指引。
这句话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有仁德、有胸怀的君子,以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会再次强调,《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我对这句话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的标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创作:
在孔子的教导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孔子强调了追求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实际而务实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空谈理想或者过分迷信命运。
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当像追求享乐一样追求美德,并将其作为一种习惯。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孔子谈到了遵守命令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它们的要求去行事。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遵守命令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威望。
孔子教导我们坚持原则,不违背道义,以及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成长。
孔子强调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当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始终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以同样的待遇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孔子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并且努力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做出贡献。
孔子在论语第6章中向我们阐述了追求利益、遵守命令和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他的教导使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六章的启示

论语六章的启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六章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以期为我们提供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智慧。
《论语》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忠诚、礼义、智慧、勇敢和诚信。
首先,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强调关爱他人,与人为善。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以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忠诚是履行职责、担当责任的基本品质。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忠诚履职,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礼义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素养,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义还要求我们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智慧是儒家追求的一种品质,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知识经济时代,善于学习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
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学习,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
勇敢是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勇敢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最后,诚信是儒家强调的一种品质,诚实守信,树立良好品行。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我们应当恪守诚信,为人真诚,讲究信用,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总之,《论语》六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读孔子《论语》,第六篇《雍也》有感(11)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儒者,什么叫儒?如何让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这里孔老圣人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我门学习圣人的这些要求,用以勉励自己在立身处世中的一言一行。
【原文】1,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殿后也,马不进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评析】1,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
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
”孔子说颜回能把仁德的境界一直保持在三个月内,至于其他的同学,只是偶然的“日月至焉”而已。
或是一天又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只有一次。
联系我们大家思想情绪的实际。
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即使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心情也是非常的好,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
但是好景不长,时间不长情绪坏时,芝麻绿豆大的事都会惹得一肚子气。
要说连续三个月不生气发火,这样的修养很多人能做到已经实属不易了。
更何况“三个月不违仁。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如此要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
2,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
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要真正能做到就非常难了。
一小筐简单的饭,一瓢冷冷的水,古代没有自来水。
当时的水是有人挑卖,颜回买不起,只有一点点。
住在贫民窟的一条陋巷里,物质生活如此艰苦,任何人处在这种环境里,心里忧愁,烦恼都是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情恬淡自然,颜回做到了情绪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第一篇:《论语》第六章读后感《论语》第六章读后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第二篇:《论语》读后感2篇《论语》读后感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
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
”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07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
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学习心得体会

读《论语》有感亢丽芳《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应是教育本真的需要。
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据此而作《训蒙文》,力求蒙以养正而达圣功,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为《弟子规》,是后世学生的生活规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程:孝、弟、谨、信、爱、仁;一门辅修课:学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的顺序是什么?通过学习程树德《论语集释》材料和“惜缘坊”学者同仁交流,我以为现在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了,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
其实,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
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
”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
没有品格支撑,只是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
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高的杀手锏。
所以,所有的高效,如果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高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
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
孔老夫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
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
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
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
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
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
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
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