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_3
2023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精选30篇)

2023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精选30篇)2023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2023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感想篇2《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2023年论语读后感(集锦15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集锦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读后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
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
2023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_3

2023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学习,能让我们拥有想要的;才能让我们的羽翼足够丰满,飞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让我们配得上期待的,向往的;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到底为谁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映射到生活中来,其实存在不少“假学习”的现象,笔记整齐作业优秀但成绩却总不理想,在别人看来很认真努力但其实自己一无所获,对于自己来说,他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只死板的学习却不懂得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会读死书,而不会加以思考,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
孔子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要懂得思考,举一反三,钻研知识应理解透彻。
孔子学琴时,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没有智慧地学习,就如没有耐力的马,是无法驰骋于广袤的原野的。
他的学生中最喜欢的是颜回,他说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在乎外在环境恶劣,只用心钻研学习,颜回能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便是孔子认为的为自己而学。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
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
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
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
“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个明媚的生命春天,我们正是学习的最好的年龄,黄金时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论语读后感2以仁爱待天下人《论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2023论语读后感(15篇)_15

2023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的读后感预览:《论语》的读后感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
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论语》的读后感正文:《论语》的读后感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
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
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提到《新论语》时,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呃。
看不懂,字不认识意思不明白。
不过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这样的写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是我们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学习时不思考,就会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充满疑惑。
起初学习论语只是因为背会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这句时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近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遍听课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说,听过看过也就算过了,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遍听是明白了意思,也学会了思考问题,能够理论、实际相结合,每听一遍课程对相同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问题也有所变化。
我们学习不能只是为了学习,如果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学习,那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学习要带着问题,也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不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疑惑却不愿意学习是不会进步的。
有些人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就成了书呆子,脑袋不会拐弯。
真正的学习是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活学才能活用。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识。
论语读后感2今天,爸爸买了一本《论语》。
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
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
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__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兴奋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天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
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
假如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
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品15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品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为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论语”的“论”是编排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孔子师生的言谈记录下来的'意思。
今天,我翻开了《论语为政篇第二》细细的品味着这篇。
这篇主要色剂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勾结但不团结,小人团结但不勾结。
孔子在这一章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在社会上我们要做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的人。
《论语》读后感2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论语》读后感3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
2023年《论语》读后感15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读后感2《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
__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论语》读后感3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读后感4前几天,我们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
这本书一共写了三十个小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
王祥让我大为感动。
虽然是继母,但仍然用自己的生命来感动她,用像生母一样的爱去爱她。
2023年《论语》读后感(15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大概是做学生的最高境界吧!这“十年寒窗”应是一生中收获学习意义最多的时期吧!这句话让我突想到最近正在阅读的经典文学《论语》,如果你还是不懂得学习的意义就去阅读阅读这本经典文学吧!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了《论语》,让我对学习的意义有所领悟。
《论语》是中华经典文学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由二十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就关于学习的原则来谈谈,今天所需讲述关于学习意义的内容吧!学习的态度古人云“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态度可以决定你对这事情是否能取得成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谓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和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而不是为了那所谓的“面子”,而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
”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可以让后人对质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
使科学发展的道路辉煌灿烂。
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我们都要通过一些方法才得以解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的。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小时候,在他祖父的教导下,他有所领悟并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他每天规定自己阅读一定的卷数,并且认真做笔记还写下心得体会。
就因为他的一部分笔记,后来汇成了流传至今的著名《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论语》读后感1“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学而》、《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庸也》、《论语述而》、《论语秦伯》……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习。
”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孔子的这几句话“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
在开篇,孔子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很重要,二是在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即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
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人际交往。
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
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层次相近、心灵相通的人。
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师,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不去恼怒和怪罪,体现的是君子宽以待人的大度风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
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恭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来,是金子终会发光。
《论语》读后感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最近,我们读了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
《论语》中写了许多学习态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
还包括仁、德、礼、义、道、智、信等内容。
在《论语》这本书中有许多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谦逊,好学的人。
他并不会体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不耻下问。
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例如:“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讲述了学习不能有虚假,不知道就要虚心的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讲述了学习是有乐趣在其中的。
死记硬背还不如去投入到__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句话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
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
交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好处。
交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当他人不理解自己时也不要心怀怨恨。
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方法。
学过的东西要不断温习,学习是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多获取新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4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5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
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
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
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
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
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
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
”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
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
”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
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
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
”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
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
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读后感6提到《新论语》时,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呃。
看不懂,字不认识意思不明白。
不过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这样的写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是我们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学习时不思考,就会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充满疑惑。
起初学习论语只是因为背会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这句时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近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遍听课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说,听过看过也就算过了,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遍听是明白了意思,也学会了思考问题,能够理论、实际相结合,每听一遍课程对相同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问题也有所变化。
我们学习不能只是为了学习,如果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学习,那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学习要带着问题,也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不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疑惑却不愿意学习是不会进步的。
有些人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就成了书呆子,脑袋不会拐弯。
真正的学习是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活学才能活用。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识。
《论语》读后感7《论语》一书的真谛必须精读细解,但我的时间和学识都有限,只能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谈一点感想。
仁“仁”是什么?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
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
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便是“仁”。
平和《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人际交往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
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读后感8《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内容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对比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
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
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习《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论语》读后感9一提到《论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了私学。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
此外,他还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