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知识点整理

旅游地理知识点整理一、概述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特征、景观类型、发展模式、环境影响等内容。
本文将系统整理旅游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探索旅游目的地。
二、景点分类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地貌。
在旅游地选择上,自然景观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景观,如建筑物、遗址、历史古迹等。
人文景观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往往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由人类的文化特点所塑造的景观,如民俗风情、传统艺术、饮食文化等。
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探索者。
三、旅游地选择1.地理位置旅游地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出行成本和便利性。
通常情况下,距离游客所在地较近、交通网络发达的旅游目的地更具吸引力。
2.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沙滩度假需要温暖的气候,滑雪需要寒冷的气候。
3.景点质量景点质量包括景观的独特性、美观性、维护状况等。
游客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有高品质景点和服务的旅游目的地。
4.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指的是要以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为导向来进行旅游活动的规划与管理。
选择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有助于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旅游地发展模式1.集聚型旅游地集聚型旅游地是指集中了大量旅游业态和设施的地区,如度假村、主题公园等。
这种模式通过集中资源和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服务来吸引游客。
2.分散型旅游地分散型旅游地是指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多个独立旅游景点。
这种模式适合于自由行和探险旅游,有助于分散游客流量和保护自然环境。
3.路线型旅游地路线型旅游地是指沿途有多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通过线路游览多个景点。
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又促进了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合作。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第一章旅游地学概念体系、发展与研究任务1、旅游地学概念与相关体系旅游地学的定义:1985年,第1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给出第一个定义——“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迹、遗址,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为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旅游地学相关体系:旅游学——是基础,包括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地质学——两大主要地学支柱;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天文学、大气学即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堪舆学等。
2、旅游地学的发展历程(一)孕育萌芽时期(1)时间:20C70S-20C80中(2)主要事件:1985年,“旅游地学”术语被提出,并给出了最早的定义;自1986年,我国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地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二)成长发展期(1)时间:1985年-至今(2)主要事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进行了大量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和区旅游规划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申报和预研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发表《长白山宣言》(1999年),确立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地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加强旅游地学的学术队伍建设。
3、旅游地学主要研究课题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②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地学背景);③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④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⑤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⑦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⑧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⑨地质公园的建立与分类;⑩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11旅游地形象设计;○12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1、地学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系统以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近地宇宙星空为对象(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系统固态文明:城市、农村、古建筑、古工程、居住环境、宗教环境等动态文明: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2、地学旅游资源自然成因分类系统的确认按自然资源成因分类,分类系统为三个级别(层面),第一级别——风景域、第二级别——风景类、第三级别——景观型。
旅游地理知识点梳理

旅游地理一、知识点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又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2.我国东部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3.我国有四大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均属太平洋流域,属于北冰洋流域的是额尔齐斯河。
3.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4.风景如画的广西桂林山水是熔岩地貌5.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北部,这里有我国最典型的火山熔岩景观,有“火山博物馆”之称。
6.我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以黄山、华山最为著名。
7.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有泰山雄、华山险、衡山幽、嵩山俊、衡山秀的美称。
8.我国著名的三大瀑布为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9.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都有云海景观,最著名的是黄山云海,其次为衡山、庐山等。
10.我国七大古都,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安阳。
11.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12.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古称井渠)、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13.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承德避暑山庄。
14.戏剧里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数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
15.中国四大明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其中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
16.中国著名的石雕有福建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昌化鸡血石雕。
17.北京的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三绝”。
18.绿茶中著名的品种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
19.1989年深圳“锦绣中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历史。
20.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艺术美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和形象性。
21.色彩美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
22.可达性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闲暇: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刻、睡眠时刻、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刻之外剩余的时刻。
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在闲暇时刻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局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局部。
4.滨水区域: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都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
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都市陆域空间,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
5.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6.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全然特征,是指特定时刻内特定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
7.全然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8.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落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9.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能够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10.可持续开展:指在不牺牲今后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的开展。
11.旅游节点:由相互联系的吸引物聚拢及旅游效劳设施组成,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开展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游的规格和开展格局。
12.旅游目的地区域: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刻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一般包括以都市为依托,进行节点“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到达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
13.乡村景瞧意象:是指乡村景瞧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亮特征的景瞧意境图式。
包括乡村景瞧背景、乡村聚落和乡村生活。
14.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那么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猎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高考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考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考中,旅游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旅游地理知识点,下面将对高考旅游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旅游资源与分类1.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景观资源(如山川、湖泊、海洋等)和自然保护区。
1.2 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
2. 旅游地的分等与定级2.1 国家级旅游地国家级旅游地是具有重要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完备、游览条件良好的地区。
2.2 省部级旅游城市省部级旅游城市是在旅游资源、市场网络、管理体制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的城市。
3. 旅游线路规划与设计3.1 旅游路线选择原则针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线路。
3.2 旅游线路设计要素包括主题确定、景点选择、景点之间的距离和交通方式等。
4. 旅游规划与开发4.1 旅游规划的目标包括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旅游收入、保护旅游资源等。
4.2 旅游开发的原则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等。
5. 旅游产业与可持续发展5.1 旅游产业的组成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市场等。
5.2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注重环境保护、加强文化传承、提高服务质量等。
总结:通过对高考旅游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地的分等与定级、旅游线路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以及旅游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备考高考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原则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希望以上整理的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旅游地理是研究地理与旅游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理学、旅游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对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旅游地理。
一、旅游地理的概念与意义旅游地理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研究旅游地区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开发规划及旅游者行为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和旅游地区。
旅游地理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文交流,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区等。
例如,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著名自然风景区。
2.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址、古迹建筑等。
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等。
3.人工制造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度假村、购物中心等。
比如迪士尼乐园、拉斯维加斯等。
4.文化旅游景观:民俗文化村、博物馆、艺术展览等。
例如四川的都江堰、故宫博物院等。
三、旅游地区的空间分布旅游地区的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因素有关。
在全球范围内,旅游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球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和沿海地区。
比较著名的旅游地区有马尔代夫、夏威夷、巴黎等。
四、旅游地区的开发规划旅游地区的开发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规划、旅游产业布局等方面。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道路、机场、酒店等。
景区规划是指对旅游景区的合理规划,包括建筑布局、景点安排、游客流线等。
旅游产业布局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合理安排旅游开发项目,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五、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包括旅游者的选择行为、消费行为、满意度等。
旅游影响是指旅游对目的地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旅游可以促进就业、增加地区收入,但也可能带来环境破坏、文化冲击等问题。
六、旅游地理的研究方法旅游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遥感技术等。
实地调查是研究员直接前往旅游地区实地调查、观察、测量等。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必考题1.空间行为特征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1)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2)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3)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①到达目的地后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②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如果在资金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不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4)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⑴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花费大、心理上对长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尽量一天内完成游程,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游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一般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好的暂住地⑵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旅游者常常有一定兴趣观看旅行路线附近的景色2.旅游环境容量控制的手段(旅游的空间分流)•积极控制积极控制指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的情况时,所能够实施的一些带预防性质的控制手段。
•手段主要包括:①对外宣传营销时注意弱化季节差别;②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既满足游人观景需求,又避免游人进入核心自然生态区;③通过宣传提高游人、当地居民、服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④在不同季节出台不同的价格措施,使游客主动分流;⑤禁止在某些区域、某些时间段内从事某些活动;⑥建立生态观测站,关注生态保护指标的变动趋势。
•消极控制消极控制指出现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的情况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会以生态效益为重,而舍弃一部分经济利益和游客利用利益,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手段主要包括:限制旅行社组团数量,限制每日游客人数;限制游客的停留时间;缩短每日、每年正常开放时间;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整个景区内的消费水平;在周围开辟新的具有可替代性的景区;关闭部分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丰富人文景观景区的游览体验,提高容量水平,以达到替代分流的目的。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
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
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
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14.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15.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
16.旅游区划:按照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统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
17.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是想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18.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
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
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19.旅游线路:是指为了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由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线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镇)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合理走向。
第一章绪论1.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4.旅游的特性:异地性、暂时性、消费性、综合性5.大旅游(产业概念):各种动机的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现象和总和。
6.小旅游(行业概念):跟旅游者有直接关系的活动(旅游者+旅游服务业)。
7.旅游系统图P38.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
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它是整个系统的桥梁。
9.研究内容简析:a.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B.旅游者行为规律。
C.旅游流预测D.旅游通道。
E.旅游资源评价。
F.旅游地烟花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G.旅游环境容量。
H.旅游区划。
I.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J.旅游规划第三章旅游者行为25页1.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2. 旅游动力的构成的三部分:内动力、外动力、中间条件3. 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4.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修养、疗养、回忆、宗教朝拜等。
5. 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既是感知环境。
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
距离: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
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
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
2)最大效益的原则。
3)旅游偏好。
6.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
以决策行为为基础。
7. 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把旅游空间行为划分: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特征: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8.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关键)1)解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2)以此来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接待设施的选址,可以得到许多仅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进行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
9. 独特性是影响资源级别(即吸引范围)的重要因素。
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1.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2.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另一个特点: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
3.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2)高峰指数。
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还可因用高峰指数来度量,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4.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5.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72页1. 评价的理论基础: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1)体验性评价。
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
其又可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价。
2)技术性评价。
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事宜程度的评价。
2. 旅游资源的分类:1)以资源特性为分类标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为分类标准: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特殊型旅游资源。
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4)以综合旅游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
3.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其六大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4. 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夹着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106页1. 旅游地生命周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
2. 生命周期的六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108页):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4. 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独特性(111页):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
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水平上持续发展。
5. 喀斯特洞穴的这中旅游生命周期特点缘于其资源特点,喀斯特洞穴的旅游资源特点有: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独特性笑,重游率低。
6.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1)遍在性旅游资源2)共性大、个性强。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7.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2)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竞争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121页1. 城市旅游: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彭华(1999)认为城市旅游吸引的主要类型:1)自然与文化遗产类2)公务(政务)类3)经济类4)文化类5)信息科技类6)环境类7)娱乐类8)形象,是上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3. 比较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和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异同:RBD的定义: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CBD的定义:CBD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
RBD和CBD的区别: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
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型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
3)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城市RBD的功能:1)一方面,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