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第一章旅游地学概念体系、发展与研究任务1、旅游地学概念与相关体系旅游地学的定义:1985年,第1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给出第一个定义——“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迹、遗址,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为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旅游地学相关体系:旅游学——是基础,包括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地质学——两大主要地学支柱;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天文学、大气学即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堪舆学等。
2、旅游地学的发展历程(一)孕育萌芽时期(1)时间:20C70S-20C80中(2)主要事件:1985年,“旅游地学”术语被提出,并给出了最早的定义;自1986年,我国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地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二)成长发展期(1)时间:1985年-至今(2)主要事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进行了大量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和区旅游规划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申报和预研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发表《长白山宣言》(1999年),确立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地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加强旅游地学的学术队伍建设。
3、旅游地学主要研究课题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②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地学背景);③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④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⑤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⑦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⑧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⑨地质公园的建立与分类;⑩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11旅游地形象设计;○12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1、地学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系统以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近地宇宙星空为对象(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系统固态文明:城市、农村、古建筑、古工程、居住环境、宗教环境等动态文明: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2、地学旅游资源自然成因分类系统的确认按自然资源成因分类,分类系统为三个级别(层面),第一级别——风景域、第二级别——风景类、第三级别——景观型。
旅游地理知识点梳理

旅游地理一、知识点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又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2.我国东部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3.我国有四大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均属太平洋流域,属于北冰洋流域的是额尔齐斯河。
3.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4.风景如画的广西桂林山水是熔岩地貌5.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北部,这里有我国最典型的火山熔岩景观,有“火山博物馆”之称。
6.我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以黄山、华山最为著名。
7.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有泰山雄、华山险、衡山幽、嵩山俊、衡山秀的美称。
8.我国著名的三大瀑布为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
9.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都有云海景观,最著名的是黄山云海,其次为衡山、庐山等。
10.我国七大古都,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安阳。
11.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12.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古称井渠)、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13.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承德避暑山庄。
14.戏剧里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数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
15.中国四大明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其中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
16.中国著名的石雕有福建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昌化鸡血石雕。
17.北京的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三绝”。
18.绿茶中著名的品种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
19.1989年深圳“锦绣中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历史。
20.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艺术美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和形象性。
21.色彩美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
22.可达性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旅游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一.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①“旅行主体”论:皮尔斯(供应需求的空间模式、旅行空间模式、客源地、目的地、旅行通道)②“旅旅客体”论:郭来喜(旅行地因由、旅行者的地区散布、旅行与环境的关系)③地理学者将旅行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
④旅行由三个主要的成分构成,即旅旅客源地、旅行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通道。
二.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1. 旅行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行者行为规律3、旅行需求展望4、旅行通道5、旅行资源评论 6 、旅行地演化规划和重要旅行地研究7、旅行环境容量8、社区旅行9、新兴旅行10、旅行开发的地区影响11、旅行规划第二章一、中国旅行地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学说)1.1979-1989 :【理想主义阶段】: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以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家从头重视科学发展等为时代背景,旅行地理学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关注外国理论前沿,反省自己发展不足,拥有鲜亮的自由探究的理想主义色彩,只管研究成就、研究方法不行熟,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研究框架- 关注外国研究- 教书育人 - 着重社会实践-增强合作等方面。
特点和意义:稚嫩阶段,成就范式不规范,但“求知”和自由探究精神难得可贵。
2.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
——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促使了中国旅行业的发展,但在必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形成过分关注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
旅行规划主力军- 学科学术意识降落- 视线狭小国际关注度不足- 学术贡献不够。
适用性和功利性的研究取向是我国旅行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外国差距更大,但也不可以忽略其学科建设的影响。
3.1999 到现在:【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知识分子内审后的觉悟,旅行地理此刻的发展进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的理性回归,但旅行地理的将来发展仍需要制度层面的完美、价值观的从头梳理。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闲暇: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刻、睡眠时刻、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刻之外剩余的时刻。
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在闲暇时刻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局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局部。
4.滨水区域: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都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
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都市陆域空间,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
5.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6.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全然特征,是指特定时刻内特定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
7.全然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8.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落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9.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能够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10.可持续开展:指在不牺牲今后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的开展。
11.旅游节点:由相互联系的吸引物聚拢及旅游效劳设施组成,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开展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游的规格和开展格局。
12.旅游目的地区域: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刻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一般包括以都市为依托,进行节点“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到达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
13.乡村景瞧意象:是指乡村景瞧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亮特征的景瞧意境图式。
包括乡村景瞧背景、乡村聚落和乡村生活。
14.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那么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猎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地理7《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地理7《旅游地理》复习提纲一、旅游地理:概念建构
(一)旅游地理概念
1.定义
2.构成要素
3.特征
(二)旅游地理学之发展
1.发展背景
2.发展历史
3.发展机遇
二、旅游地理:理论基础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
1.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旅游环境对旅游活动的作用
3.空间构建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融合
(二)旅游行为与旅游地理的相互关系
1.旅游行为的影响
2.旅游地理对旅游行为的作用
3.行为构建中的文化、心理、技术等融合
三、旅游地理:研究内容
(一)自然旅游地理
1.自然旅游地格局
2.自然旅游资源与功能
3.自然旅游地开发利用
(二)人文旅游地理
1.人文旅游地格局
2.人文旅游资源与功能
3.人文旅游地开发利用
(三)旅游度量与评价
1.旅游空间格局分析
2.旅游功能分析
3.旅游产业评价
四、旅游地理:实践应用
(一)旅游地理信息技术
1.旅游信息系统
2.旅游空间数据管理
3.旅游空间数据分析
(二)旅游地理规划技术
1.旅游地理规划策略2.旅游地理规划对象3.旅游地理规划技术(三)旅游管理技术1.旅游空间管理。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旅游地理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旅游规划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旅游地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1. 旅游地理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地理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旅游地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旅游地理的特点包括空间性、动态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2.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
- 评价旅游资源时,要考虑其独特性、可访问性、可持续性和市场吸引力。
3. 旅游地理环境:- 旅游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
4. 旅游地理空间结构:- 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指的是旅游地的布局和分布。
- 包括旅游核心区、旅游边缘区和旅游过渡区等。
5. 旅游流:- 旅游流指的是旅游者在空间上的移动。
- 旅游流的形成受到距离、交通、成本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
6.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地未来发展的系统设计。
- 开发旅游地时要考虑资源保护、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
7.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在旅游地理中的应用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
- GIS能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旅游地理现象。
8. 旅游市场与旅游行为:-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服务的供求关系。
- 旅游行为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决策过程和旅游消费行为。
9. 旅游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都有影响。
- 正面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文化交流等;负面影响包括环境破坏、文化同质化等。
10. 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为旅游地理学的基础框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旅游活动的地理特性和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常考知识点

旅游地理常考知识点旅游地理是指学习和研究旅游地方的地理学科,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旅游地理中常考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1.地理位置:旅游目的地的纬度、经度、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等。
2.区域特征:旅游目的地所处的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大陆型、海洋型、内陆型、沿海型等。
二、地形和地貌1.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的特征和影响。
2.地貌:包括丘陵、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地貌的特征和景观。
三、气候和环境1.气候:旅游目的地的气候类型、温度、降水等气候特征对旅游的影响。
2.环境: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保情况等对旅游的影响。
四、文化和历史1.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对旅游的吸引力。
2.历史: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传统、历史遗迹、历史事件等对旅游的重要性。
五、交通和基础设施1.交通:旅游地的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通可达性等对旅游的便利程度影响。
2.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的酒店、餐饮、购物等基础设施对旅游的服务质量和体验影响。
六、旅游开发和产业1.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评价、开发模式、开发水平等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2.旅游产业: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等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七、旅游规划和管理1.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的规划步骤、规划目标、规划实施等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2.旅游管理: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机构、管理措施、管理效果等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地理的知识点是复杂而广泛的,实际考察的内容可能会涉及上述知识点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而且不同地区的旅游地理知识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备考旅游地理的时候,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且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进行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旅游地理的综合理解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旅游地理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
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用于恢复人们的体力与精力。
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的旅游活动的一部分,本质特点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后返回。
休闲活动、旅游活动与游憩活动三者的关系游憩是指在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较近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主要包括非竞技性的运动、娱乐、户外散步、游览、游戏等等。
与“游憩”相比,“旅游”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居住地和工作地)而进行的活动,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是益智,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愉悦身心。
可以认为旅游是游憩的一种方式,旅游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而“休闲”与“游憩”在基本内涵上相似,两者有时很难区分。
游憩活动更倾向于户外的活动,更着重于它的游玩、健身和放松心情的功能。
§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地说,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
(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
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受教育水平不同会影响旅游需求;(5)资源与交通:旅游资源吸引力以及交通便利程度会影响旅游需求;(6)价格与汇率:旅游价格以及汇率也会影响旅游需求。
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每点4分,共8分)
答:(要点)(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要素为:名山的地位级别、旅游功能以及可进入性;(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是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特点。
1、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2、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与服务。
3、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与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4、旅游开发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设施建设项目所作的进一步安排,是旅游发展规划的细化与具体化。
5、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地)到其他国家(地区),连续停留不超过12个月的人。
二、填空(每空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20分)
1、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1分,共4 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2、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4 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
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3、旅游业的经济特性(每点2分,共6 分)
答:(要点)(1)旅游业是一种无形出口产业;(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业;(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4、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每点2分,共6 分)
答:(要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如下三种:(1)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各自独立
发展;(2)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相互支持,彼此受益;(3)冲突关系:旅游与环境发展存在冲突。
四、论述题(共28分)
1、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每空5分,共10 分)
答:(要点)(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要素为:名山的地位级别、旅游功能以及可进入性;(2)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是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特点。
2、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每点3分,共18 分)
答:(要点)(1)旅游与经济发展;(2)旅游与收支平衡;(3)旅游与就业;(4)旅游与税收;(5)旅游与经济结构;(6)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过渡超前发展-过分依赖于旅游业-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