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二)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合集下载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
教案标题:蒙昧中的觉醒
教学目标:
1.了解“蒙昧中的觉醒”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蒙昧中的觉醒”的概念;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学习内容:
1.介绍“蒙昧中的觉醒”的概念;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探讨如何在蒙昧中觉醒,以及如何利用自身觉醒影响他人。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引入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主题的了解并探讨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Step 2:呈现材料。

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步俊颉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

“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古代希腊哲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蒙昧中的觉醒》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开篇,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一、专题整体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中表述为:“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再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历程,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2]P209而西方人文精神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之前既没有接触过,心中也对其没有任何的印象和概念,根本不知道所谓“人文精神”是“何方神圣",更不要谈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文思想”做对比,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蒙昧中的觉醒》一课中讲授的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唯一可能联想到的就是必修一专题六中学过的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诚然,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不足以支撑这一哲学框架.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P211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5]P127,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必修一学过的古希腊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体会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历史地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2)

高中历史《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一、课标要求与设计理念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基于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与教材内容,我确立如下教学思路:立足于雅典的顶峰的民主政治(背景),引申出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两者对人的思考。

通过对两者观点的阐述、分析和比较,从而概括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引申。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第一课内容《蒙昧中的觉醒》。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点,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具有重要的开头和启下的作用,对以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本课与必修第一册专题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选修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相关联。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掌握智者学派代表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及成因,分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通过问题研究、历史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分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展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图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并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升华----继承和发扬先贤科学或理性的认识事物、自信和自主的探究、判断、行动的精神,认识和追求真、善、美,为人类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设问导思、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意义;通过图片导学、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突破难点: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高二学生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认知发展时段----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完成了由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必修二专题六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学科历史________ 姓名薛明石羡学段高二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宙斯雄伟的古希腊宙斯神殿遗址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公元前7世纪以前希腊人的自然观:神主宰一切美神维纳斯智慧女神雅典娜众神之神宙斯太阳之神阿波罗从以上图片和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神话有什么特点?希腊神话中,无论是人是神,都有善良和感性的一面,同样有欲和恶的一面。

比如:嫉妒(见「金苹果」的故事)淫欲(见希腊神话中各种乱搞各种婚内出轨各种情人各种私生子)贪婪(见「伊阿宋与金羊毛」的故事)暴力(见宙斯如何打败提坦众神,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神人同形同性特征,体现了希腊神话中「人本」的理念。

敬神。

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

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

[讨论]问题1:“苏格拉底死于谁之手?”[讨论]问题2:“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苏格拉底表面上是死于雅典的陪审法庭,实质上是死于民主的大多数。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其实质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苏格拉底的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正是他的从容赴死,人类反思民主和自由真谛的高度从此得以提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本课后通过合作讨论拓展思维,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体验自主探究的成就感,并提高学生理性认识的能力。

此外,提出:“苏格拉底死于谁之手?”“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激发情感,以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本课主题,更自然地感悟升华,真正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小结巩固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获得,“知识即美德”,靠读书。

读什么书?历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这些书籍可以把我们引领向远方,让我们获得成功,走向未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学生梳理本课知识框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教学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教学文档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难点:古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2. 结合教材及课件提供的图片及史料,培养学生借助史料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1. 学生可以根据史料,尝试运用讨论法、阅读法等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北重三中高二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但仍属于经验型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资源丰富,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以学生为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采取讲解、设疑、汇报、讨论相结合,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组织教学。

3.大部分学生对哲学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普遍兴趣浓厚。

【设计思路】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材料的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问题探究,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课程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观点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世界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的剖析,感悟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

在理解“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体会哲人的人格魅力,加深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价值的阐述教学难点:对“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深入理解导入:关于“人文精神”的研讨,是现今人类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自从有人类以来,一直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思考着“世界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世界是什么?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远古时代的人类对“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释充满了神话色彩,相信神灵掌控着人间的一切,世界是不可知的,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重新解释这一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

在今天看来,去探讨这一命题的合理与否意义不大,这一命题的提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他对世界的解释从神转向了自然界的物质。

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世界本原归于自然,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不带神话色彩的世界本原说,从而否定了神的至高无上,原来世界是可知的。

为何当时的泰勒斯会有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在必修一中学习过古代希腊,这其中会有什么联系吗?——引出“海洋文明”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自然界存在着万事万物,人类也是这其中的一个种类,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

我想参加陪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

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好了吗?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

2、背景:(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2)奴隶制民主发展到顶峰(3)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过程三:提供文献,归纳智者学派的观点。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论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论语》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正如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材料四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

惟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规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

过程四:多媒体展示漫画,评价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设计意图:(1)通过文献的阅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

(3)通过漫画,抽象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阐述能力(4)通过学生答案的呈现,培养学生获取文献关键字词和对文献的归纳能力。

(5)通过以上几个过程,达到突破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二、苏格拉底过程一:根据课文内容,得出背景。

1、背景①智者运动忽视道德、重视功利②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显现设计意图:解决多媒体课堂,学生经常忽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的问题。

过程二: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献和图片的方式,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

2、生平简介材料一: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臧晓玉【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思考”及“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学习,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提高辩证思考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出的材料及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有为捍卫真理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教学难点】: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向同学们推荐两部电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异漂流》,《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少年派的奇异漂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有人这样评价:李安手下的诸多作品尽管故事千变万化,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李安却从未改变过!他永远是沉静的视角配以一成不变的人文关怀,并最终在华丽的视效中升华为寓言的史诗。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精神。

导语分析1、人文精神(humanism)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①人性,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②理性,追求真理;③超越性,追求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

2、西方人文精神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智者运动---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蒙昧中的觉醒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兴(14--17世纪)——神权下的自我启蒙运动---发展成熟(17、18世纪)——专制下的启蒙新课教授一、蒙昧中的觉醒(一)、出示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0 课时蒙昧中的觉醒(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全面理解苏格拉底的主张及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主张及意义;感受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2)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学方法】归纳法史料分析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上课导入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1.苏格拉底的生平(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雅典人,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人物之一。

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他的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2.思想主张
(1)道德: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②美德即知识。

(2)理性:①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②“认识你自己”。

③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雅典公民需要重视道德价值观,人人都需要具备普遍而正确的道德观,才能避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于知识,作恶出于无知;美德是不可以传授的,它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人们要作出“认识你自己”,目的是把人们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发掘出来,强调教育的功用。

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观点的异同
A、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B、不同点:①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

②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3.人格魅力
为了真理与自由,他自愿选择死!既服从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共同探究之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从水而来,是水的变形,万物都又复归于水。

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取他所需要的营养。

材料二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他主张人不应该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要“认识你自己”,就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努力寻求知识,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请回答(1)泰勒斯提出的观点的意义是什么?
(2)同泰勒斯相比智者学派的研究方向有何变化?应怎样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3)在哲学思想上,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比有何异同?
答案:(1)冲破宗教神话对世界的解释。

(2)哲学研究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变为认识社会和人生,进一步冲破宗教神话。

它体现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世间的客观评判标准的存在,具有局限性。

(3)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

探究:结合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主要的哲学观点归纳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强调人的价值,尊崇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三、人生而平等★
1.斯多亚学派(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创始人芝诺,还有西塞罗、塞内卡等。

身份有教师、皇帝、大臣、奴隶等。

(3)理论构成:物理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前两者最重要。

2.哲学主张
(1)“逻各斯”(Logos)是最高理性。

(2)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

(3)人人生而平等。

3.斯多亚哲学兴起的意义
四、影响:
1.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