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后续侵占中国东北铺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历史背景1. 清朝后期的东北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权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
俄国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日本则渴望获取东北资源。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在东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巩固,政权薄弱,无法有效维护领土安全。
3. 群雄割据的混乱局势:东北地区出现多股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治、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为日本侵略创造了机会。
二、原因分析1. 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渴求:日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觊觎对象。
他们欲通过侵略东北地区以解决经济困境。
2. 恢复满洲国的意图:日本在满洲国成立后,希望恢复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以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3. 南满铁路遭炸事件作为借口: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南满铁路遭到炸毁。
而事实上,这次炸弹爆炸是由日本军方自导自演,将之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合理化借口。
4. 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外部扩张,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三、事件发展1. 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半年后建立了满洲国。
2. 日本舆论煽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对事变进行宣传,大肆煽动反华情绪和民族仇恨,煽动舆论对中国进行歧视。
3.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震惊国际社会,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但无法阻止日本继续侵略行动。
四、影响与启示1. 加强了日本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打开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土壤。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已被列强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则沦为日本势力范围。
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
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在沈阳铁路上制造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虽然事实上炸弹是日本军方自导自演的,但日本却借此借口对中国进行进攻。
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并迅速扩大其势力范围,占领了辽宁、吉林等地。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国力薄弱,中国未能有效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其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并于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四、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一步升级,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决心和斗志。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尊严。
九一八事变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和平,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
同时,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六、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每年的9月18日被定为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表达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祈愿,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七、九一八事变的教育意义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外部势力的威胁,进一步增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识。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华行动。
这次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
那么,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历史背景
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
20世纪初,中国政治局面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这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此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势头逐渐加强。
2.大正民主。
日本在大正时期实现了民主化进程,但伴随而来的是军阀势力的强势发展。
因此,军队成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力量。
3.殖民扩张。
日本在此期间继续进行其殖民扩张计划。
其既是为了寻求经济市场和资源,又是为了寻求军事利益。
二、深层原因
1.沉重的经济负担。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该国的工业和金融工具都受到了影响。
2.崛起的中国。
日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崛起的趋势,与此同时,它的实力相对而言在衰落,这也加剧了其对中国的侵略。
3.国内政治压力。
日本国内政治上有一部分力量向外寻找敌人以转移国内压力,并强化军队和政府的地位。
总之,九一八事变并非没有原因的突发事件。
它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历史深层次的产物。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对战争、和平有着深刻的认知。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前因后果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前因后果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件,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或“沈阳事变”。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开始,对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阐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等相关内容。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和军事弱势的时期。
自19世纪末以来,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国内政府的统治也面临诸多困难,各个派系的争斗使国家的治理陷入混乱,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此外,大正时代的日本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在亚洲国家中位居领先。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以及依赖进口原材料的需求,日本开始寻求通过侵略他国来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
二、前因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沙俄势力,在东北地区获得了割让的权益。
这激起了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扩张野心。
在此背景下,191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二十一条》密约,使得中国东北完全脱离中国的控制,成为日本的租借地区。
此后,日本通过各种手段逐渐扩大对东北的控制和影响力。
三、事件发展与后果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盗窃行动引发了局势紧张。
日军以中国士兵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为借口,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基地。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慨和抗议,但中国政府当时并未作出有力回应。
相反,日军继续向南方推进,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沉重打击,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谴责,但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阻止日本的扩张。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九一八事变开启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你们知道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不晓得你们对于这个事变又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一、日本国内情况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
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
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
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
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二、日本控制东北铁路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三、田中奏折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
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这场事变的背景与诱因复杂而深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政治背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动荡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各地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远未实现。
这种政治动荡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中国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也存在漏洞。
在清朝末年,东北地区就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沙俄在这里建立了铁路、工厂等基础设施,对东北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力较强。
辛亥革命后,东北地区成为军阀混战的一块蛋糕,各个军阀争夺东北的控制权,导致政府对东北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二、经济背景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于日本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本经济在20世纪初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日本希望通过控制东北地区的资源,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
此外,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
中国作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随着中国政局不稳定,日本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控制受到了威胁。
九一八事变可以被视为日本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三、军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已经逐渐加强。
日本军队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此外,日本还通过投资兴办企业、控制银行等方式,渗透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为其军事侵略提供了支持。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但由于国内政治动荡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政府无力有效应对。
这种军事背景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是多方面的。
政治动荡、经济利益和军事控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这场事变不仅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18事变背景

九一八事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此后,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开展地下党务工作并支援、资助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活动;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事变背景日本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由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军费由七亿三千万日元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等为主要人物的军人秘密组织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纷纷成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正值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局势尚未完全解除。
另外,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寻求利益扩张的机会,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二、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政治背景主要包括日本对中国东北支那(即东北三省)的扩张以及幕府和政府力量的较量。
由于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支那已经被日本勾结的军阀控制。
同时,日本军队和军国主义势力也在对政府影响力的争夺中逐渐占据上风。
三、经济考量除了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还跟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和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存在,对日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为了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寻求通过侵略行动获得对这些资源的控制。
四、满洲事变引爆满洲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场虚假的事故,声称中国士兵在铁路线路上炸弹爆炸,随后借机发动了对沈阳的武装进攻。
这一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开端,也是日本实施侵华的重要契机。
五、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行动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态度。
但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问题的态度暧昧不明,日本未受到太多制裁或制止。
这无疑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让他们看到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与前景。
六、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促使中国民众意识到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加强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为日后抗战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你们知道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不晓得你们对于这个事变又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一、日本国内情况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
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
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
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
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二、日本控制东北铁路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三、田中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
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这份奏折在1929年被曝光,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日后的中国政府均认为是日本奉行对付中国政策的证明。
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受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在内的学者质疑,当前的主流说法多认为其应为国民政府所伪造然而时至今日查考史料及历史脉络,当时日本计划对华战争已久确为事实。
四、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当初,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维持了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
1928年,关东军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
日本关东军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皇姑屯事件并未引起日军所期待的东北混乱,相反,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的继承人张学良突然宣布全东北易帜,接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领导。
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
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
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五、万宝山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水稻。
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
这一工程侵害了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
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侨出境”。
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
7月1日,中国农民400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
7月2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
同时,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
日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
六、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
日本借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
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
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政策。
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
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2、首先是中共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和方向。
接着是沦陷区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和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联军,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
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和国民政府连连退让,引起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
这些都反映了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与组合,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的区别有哪些
1、发生时间不同:918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夜;77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夜。
2、918事变的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是日本侵华
的开始;而77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3、在918事变中,中国(军阀部队)没有进行抵抗,致使东北全境沦陷;77事变中,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并随后引发了全面战争。
一、时间不同
1、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2、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二、事件影响不同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2、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三、起因不同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
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