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难点06 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说明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都不及散文和小说。
从选材看,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自然现象、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从考查的内容看,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与归纳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包括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的理解;涉及到纯知识性的内容一方面是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考查的角度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实际、推断预测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要求考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从题型看,逐渐减少选择题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如填空和简答等,以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分数在8分上下波动。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或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答题要点】1.分清说明对象。
(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中考说明文阅读:《“嫦娥”五号:到月球去“挖土”》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嫦娥”五号:到月球去“挖土”ㅤㅤ①“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科研人员计划利用“嫦娥”五号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实现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ㅤㅤ②“嫦娥”五号要飞到月球上,采集样本后,还要飞回来,研制难度非常大。
“嫦娥”五号也被称为我国最复杂的航天探测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个部分组成,4个部分串联在一起,像一串糖葫芦。
这4部分可以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包括着陆器和上升器,下部分包括轨道器和返回器。
ㅤㅤ③“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值得人们千里迢迢去上面“挖土”?ㅤㅤ④几千年来,我们对月球只能仰望、猜测,而随着登月成功,月球上的物质被带回地球,它的神秘面纱也被层层揭开。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
例如:行星化学家分析了月球样本中的同位素组成,发现这些岩石大多比地球岩石更古老,年龄多在30亿到45亿年之间。
随后他们建立了一套模型,以此可以估算月球上任何位置的年龄。
ㅤㅤ⑤月球的表面并非没有土壤覆盖的不毛之地,实际上,到处都覆盖着岩屑和玻璃质物质,被称为月壤。
月球上的月壤和地球上的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土壤是不同的,月壤是由细至尘埃、大到砂,甚至大砾石的物质组成的。
在月海中,月壤的厚度为2到10米,月陆中月壤的厚度可以达到20米。
月壤中的岩屑主要由各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玄武岩和斜长岩组成。
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ㅤㅤ⑥对月球标本的研究,除了可以认识月球,还帮助科学家确立了现代行星科学,为认识各类行星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参考。
月壤的样本可以帮助现代行星科学的发展,也可以为类地行星的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照。
对月壤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而且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1)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2)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举例子。
就是举出实例说明事物,为了说明某一事理,举出相应的例子使读者加以理解。
作用:有利于读者对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打比方。
即我们常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说明文中不叫比喻,而叫作“打比方”。
作用:同”比喻“修辞手法作用一样,它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类别。
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形状、体积等特征把事物和事理分成若干类来进行说明。
初中科普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初中科普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科普文是一种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技巧和套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答题技巧和阅读套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普文阅读题。
1. 了解文章结构首先,在阅读科普文章之前,应该先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科普文一般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往往会提出问题或主题,正文部分会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实例,结论部分会对主题进行总结或提出建议。
了解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旨。
2.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科普文时,要特别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和关键句往往能够直接回答问题或提供重要信息。
可以用笔或标记工具划出关键词和关键句,方便回答问题时快速定位和找到答案。
3. 细节与主旨的判断在回答科普文阅读题时,需要同时关注细节和主旨。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根据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回答,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来推断答案。
因此,既要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
4. 多练真题理解套路为了更好地掌握科普文阅读答题技巧,多做一些真题练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做真题可以了解常见的问题类型和答题套路,熟悉常用的推理和判断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初中科普文阅读题的真题进行练,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初中科普文阅读答题技巧和套路主要包括了解文章结构、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细节与主旨的判断以及多练习真题理解套路。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和套路,初中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科普文阅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5.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十三、教学计划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
5. 总结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评估学生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的理解程度。
3. 答题技巧评价:评估学生在答题活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科技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示例法: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推理。
3. 练习法:让学生在实例中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和分析。
4.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十、教学反思
十一、教学活动设计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科技领域的热点新闻,引发学生对科技说明文的兴趣。
2. 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一篇科技说明文,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3. 答题活动:提供一些科技说明文题目,让学生运用答题技巧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科技说明文阅读和答题难题。
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九、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科技说明文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a3370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9.png)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指导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指导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三、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科技文中常见的出题陷阱,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
2、把握科技文阅读原则;
3、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自然科技文中常见的出题陷阱,把握科技文阅读原则;
2、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
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会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结合实例,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主要类型:
1、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2、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如:2005年上海卷第2题的C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
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A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
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臆造的。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
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