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1921至今课件

事最高指挥权
的转折点
返回子目录
时期 会议名称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意义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 新民
发展的历史经验;制 主主
1945年4至6 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义革 中共七大
月,延安 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 命时
机关;确立毛泽东思 期
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 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 战后的奋斗方向
2 数据盘点 知识概括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三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
返回子目录
3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阶段 史实
主要内容
由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新 时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共十九 大
2017年,北 京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
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的继承和发展;确 立了全党全国人民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时期
利油田和大港油田;新兴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修建了兰
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和生物科技取得很大成绩;
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古代史热点专题知识讲座 - 安阳市第七中学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 头目____窃取了。中国进入____ 统治时期。
《新青年》的创办者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时间:_____年 主要内容
两大口号: ____和_____
十月革命后: 宣传________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 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后期 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 备.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 为国捐躯
③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英 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④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一些 爱国将领壮烈牺牲
贵展要单爱 品现的纯国 质了是是官 中捍维兵 华卫护的 民了清反 族中朝侵 爱华的略 国民统斗 主族治争 义的,, 的利更已 高益重不
(3)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 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 亲英美派。(4)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 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5)斗 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 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6)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保证了北伐 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 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边疆地区新危机:新疆人民支持 清、藏族人民抗击英军入侵、台湾 人民抗击日军入侵 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⑤义和团运动
同命取的农 盟中得局民 军,胜限阶 ,作利性级 发为,,由 挥无但不于 了产在能其 重阶新领阶 要级民导级 作最主中的 用忠主国、 实义革时 的革命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______领导的 _______斗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范畴,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 别就是领导阶级不同。标志着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_____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分为五个阶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的发展:根据交通工具、线路等分类(或分历史 阶段)掌握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 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 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 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 理念。 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表现 城市:衣食住、风俗 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 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 的典型特征。
史料
图一
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 图二民国初年躬身问候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 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 (1)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 (2)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产 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3)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 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 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考点5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考点5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74fd05fba1aa8114431d9eb.png)
考点5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 革命学习。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通过创办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趋势: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 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表现⎩⎪⎨⎪⎧ ①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客观 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侧重 学术介绍。
②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 题,侧重改造社会的战斗色彩。
影响⎩⎨⎧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充分的理论 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深层点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1.萌芽: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2.形成井冈山时期,在总结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了在中国走“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必然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三 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先后由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实 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道路;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共产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上述三条道路、三种国家命运激 烈斗争的历史,而人民共和国道路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拥护,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为必然。
战役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在43天的战役中,拉响手榴弹、手 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 就有38位!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 甘岭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成为一 代人学习的榜样。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5. 镇压反革命运动
(1) 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整个 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3. 土地改革运动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4. 抗美援朝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导航
内容简介 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点亮了前进的明灯。社会主
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大地上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一制 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亿万曾经受苦受 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踏上了沿着社会主义大 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3)专题四中外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7)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10)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14)专题七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 (17)专题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 (18)专题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 (20)专题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 (21)专题十一20世纪的战争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22)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4)专题十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南京地方史 (25)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一)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专题十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

1.长征的原因(背景): 2.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1936年10月 3.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的标志 4.经过的省份: 5.长征路线: 6.长征途中重要会议:意义: 8.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 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9.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吃苦、开拓等。 10.重走长征路的意义: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实现民族 的伟大复兴。11.长征的意义:
五.抗日战争 p70 1.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1)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引 发了“九一八事变”。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被日本霸占。 2.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时间: (2)目的:逼蒋抗日; (3)中国共产党解决事变的出发点和方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 利益出发,为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派周恩来到西安和平解 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 4.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 始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 6.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军攻陷南京,屠杀军民“30万人 以上”。 7.抗战中三大胜利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 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革命统一战 的召开 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 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 革命
1927-1937
四· 一二反革命 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 败,内战给日本侵 略带来可乘之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历史意义 9.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9.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吃苦、开拓等。
10.重走长征路的意义: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实现民族
的伟大复兴。11.长征的意义:
五.抗日战争 p70 1.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1)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引 发了“九一八事变”。
四.长征
p 69
பைடு நூலகம்
1.长征的原因(背景): 2.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1936年10月
3.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的标志 4.经过的省份: 5.长征路线:
6.长征途中重要会议:意义: 8.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
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专题十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
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中国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 ①学习西方技术(经济领域):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开启中 国近代化);代表人物------地方( )中央( )掀起“师 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 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 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 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 ;陈独 秀,李大钊(南陈北李);民主和科学。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由学习西方科技到效仿政治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 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革命统一战
的召开
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 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 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 败,内战给日本侵 略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 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 战争
1937-1945
),结束了(
),建立
了(
),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
)
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分别发生的变化: (1)政治: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社会的 性质;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文化:掀起了学习西方热潮,从学习科技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其中 魏源和洋务运动学习科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 习思想文化。
4.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 始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 6.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军攻陷南京,屠杀军民“30万人 以上”。
7.抗战中三大胜利
8.抗日战争胜利 P71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 本冈村宁次在南京签定投降书,八年抗战取得胜利(1937—1945 年)。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被日本霸占。 2.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时间: (2)目的:逼蒋抗日; (3)中国共产党解决事变的出发点和方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 利益出发,为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派周恩来到西安和平解 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
岸发展的趋势
然趋势。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 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魏源、洋务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孙中山、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分
别是什么?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自强 求福
康有为和梁启超: 变法图强 ,建立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 科学
4.列举孙中山的最主要的贡献
领导( ),推翻了(
二.五四运动:P68 1.导火线: 2.过程: 3.历史意义: 4.五四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斗争到底、不怕 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
5.如何弘扬“五四”精神?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关心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爱而 奋斗。
三. 建党、建军 P68-69 1.建党: 2.建军: 3.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国民党公布 《国共合 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取得抗战胜利,中 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
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 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 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 协定,进 攻中原解 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蒋介石发动内
大业
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