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春节风俗
潮汕春节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
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潮汕地区的一些春节习俗:
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家人的团圆和新年的吉祥。
2. 迎财神:在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个小桌子,摆上各种水果、糕点和红包,以迎接财神的到来,带来新的财富和幸运。
3. 红包:潮汕地区的春节,人们会将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色的信封中,然后送给孩子、长辈和亲朋好友。
这个传统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4. 舞狮: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来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狮表演通常在街头巷尾、商店和庙宇等地进行,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和家庭幸福。
长辈通常会给晚辈派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6. 贴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希望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和顺利。
7.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表示关心和问候。
在拜访过程中,互相交流祝福,分享喜悦和祥和。
这些潮汕的春节习俗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也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团聚、拜神还是享用美食,都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待和喜悦心情。
江苏海门风俗作文

江苏海门风俗作文咱海门啊,那可是个充满独特风俗魅力的地方。
先说说过年的风俗吧。
一进腊月,家里的老人们就开始忙活着各种准备了。
蒸年糕那可是必不可少的。
海门的年糕啊,又软又糯,还带着一股浓浓的米香味。
我奶奶做年糕可有一手了,她把糯米和普通的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加水慢慢磨成米糊。
我就喜欢在旁边看着,那米糊白花花的,就像牛奶一样。
奶奶把米糊倒进蒸笼里,蒸的时候,那热气腾腾的,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米香。
年糕蒸好后,奶奶会趁热把它倒在案板上,揉啊揉,我也想上去凑个热闹,伸手一抓,烫得我直甩手,那场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呢。
到了年三十,贴春联也是很有讲究的。
爷爷会把家里的大门、房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拿出春联。
爷爷一边贴,一边还念叨着“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可不能贴错喽”。
我就在旁边问:“爷爷,咋区分上联下联呀?”爷爷就会耐心地给我解释,什么仄起平收之类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贴完春联,家里立马就有了浓浓的年味。
还有啊,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可热闹了。
大人们见面就互相拱手作揖,嘴里说着吉利话,什么“恭喜发财”“身体康健”之类的。
小孩子们就盼着拿红包呢。
不过这拿红包也有“门道”,得先给长辈鞠躬,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我那小表弟,每次鞠躬都跟个小木偶似的,硬邦邦的,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可那红包到手后,他就笑得比谁都甜。
再讲讲海门的婚庆风俗。
要是哪家有喜事,那整个村子都像过节一样。
迎亲的队伍那叫一个壮观。
新郎官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还戴着大红花。
迎亲的车子都装饰得花花绿绿的,车头上扎着大朵的红绸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到了新娘家,那可没那么容易把新娘接走。
新娘的姐妹们会想出各种各样的难题来“刁难”新郎。
我有次参加婚礼,就看到新娘的姐妹们让新郎做俯卧撑,还得边做边唱歌。
新郎那一脸无奈又幸福的表情,真是太有趣了。
海门的葬礼风俗也是很庄重的。
大家都会怀着敬重的心情来送别逝者。
在葬礼上,大家穿着素色的衣服,整个氛围很肃穆。
舟山春节的风俗

舟山春节的风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长、最热闹的节日。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春节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舟山春节的风俗。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舟山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人们在大年三十的时候,会在自己的门前或窗前贴上一副对联。
春联一般由七个字或八个字组成,其中第一行的字和第二行的字相对应,意义相同或相反,用来祝福和表达美好的心愿。
舟山市的春联往往寓意较深,颇具诗意。
二、吃饺子饺子是中国春节的主打食品之一,舟山市的民众也有这个传统。
在新年的前夕,人们会一家老小济济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感受着团圆的喜悦。
包好的饺子还要下锅煮熟,吃的时候配上醋,味道鲜美,寓意团圆。
三、放烟花爆竹在中国,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舟山市,居民们往往在除夕夜放烟花,燃放出一片璀璨的烟花,象征着欢乐,也寓意着驱逐晦气,迎来新的一年。
四、赏花灯花灯是春节期间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舟山市的花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每年春节,舟山市民众都会到花灯公园,赏花灯、游玩娱乐,感受浓浓的新春气息。
五、守岁除夕夜守岁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在舟山市,很多人会在除夕夜整夜不睡,等待新年的到来。
据说守岁可以让人无忧无虑地度过一个平安的新年,在大年初一迎来一个好的开端。
六、拜年拜年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也是舟山市最为认同的一种文化传承。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戚朋友,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为猪年祈求幸福和健康,传递着大家庭之间团圆、和谐的愿望。
七、舞狮舞狮是中国民间的常见活动,也是中国年俗的其中之一。
在舟山市,不少人会在春节期间穿上狮子服装,在街头巷尾跳起狮舞。
舞狮不仅展现了中国优美的文化,还具有祈求平安和辟邪的传统意义。
总之,舟山春节的风俗各具特色,产生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随着新年的到来,每个人都要积极融入到这种文化传承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海门的元宵节作文500

海门的元宵节作文500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正月十五日,也是农历的第一次圆月之夜。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的家乡——海门的元宵节。
海门位于江苏省南部,素有“渔都”之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元宵节在海门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
元宵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始于海门的商业街区。
在这一天,商业街区会进行盛大的花灯展览,各种造型各异的花灯照亮了整个街道。
人们沿着街道漫步,欣赏这些美丽夺目的花灯。
有的花灯形状像动物,有的花灯有豪华的彩灯,有的花灯可以进行互动。
这些花灯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元宵节的一个传统活动是猜灯谜。
在海门,每家每户都会挂灯谜,吸引人们前来猜谜。
灯谜的内容多样,有的是谜面,有的是字谜,有的是成语谜,难度不等。
人们可以通过猜谜来锻炼思维能力和智力,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猜对了谜语是一种骄傲,猜不对谜语也是一种乐趣,大家纷纷前来参与,场面非常热闹。
除了花灯和猜谜,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类似于汤圆的食物,有甜的,也有咸的。
甜的元宵多以芝麻、红豆、桂花等为馅料,外皮滑嫩,入口即化;咸的元宵则以肉丁、花生等为馅料,味道鲜美。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元宵,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聊天,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的时光。
吃元宵也有象征意义,寓意着团圆和和谐。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活动,海门的元宵节还有一种特别的元宵游行活动。
游行队伍由各个社区、学校和社团组成,他们身着传统的服装,在游行中展示着各类表演和节目,如舞狮、舞龙、腰鼓、杂技表演等。
游行队伍沿街而行,欢呼声和鞭炮声不绝于耳。
这个游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给节日增色不少。
海门的元宵节不仅有传统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还有现代元素的融入。
如近年来,海门还引入了灯光秀、文化展览和民俗游戏等新的元素。
海门的风俗

海门,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首先,我们要谈谈海门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海门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欢庆新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此外,海门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祭祖、赛龙舟、吃粽子、赏月等,这些活动不仅富有地方特色,更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了传统节日,海门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此外,在海门的一些地方,还有“打春”的习俗,即立春这一天,人们用红纸剪出鸡的形象,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凶。
在海门,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海门地处江海平原,盛产各种海鲜和农作物。
因此,海门的饮食以鲜美、清淡、营养丰富为特点。
在海门,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如清蒸鲈鱼、红烧鳗鱼、炒芦笋等。
同时,海门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糯米糕、油条等,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在海门,你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门的剪纸、糖画、刺绣等民间艺术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海门的一些传统节日和庙会上,你还可以看到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海门人民的才艺和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海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区。
这里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民间习俗,又有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如果你想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风情,一定不要错过海门这座美丽的城市。
海门春节风俗

“海门”,意“海之门” ,在中国使用这个名称的有好几处。
但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的海门,既有长江又有黄海,靠江靠海考上海。
这是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
史籍记载,海门于周显德五年( 958 年)建县,从建县至今 1052 年的历史。
此后的一千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屡屡变迁,一些岛屿和长江下游淤积的泥沙逐渐相连,形成了现在地理条件特殊的海门。
现在的海门面积有 1000 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差不多,人口逾百万。
这些地域特征和历史条件就注定它和别处不一样。
那么海门人有来自哪里呢?海门的南北两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说沙地话 (也叫启海话) ,属于吴语范畴,沙地人从江南来,住在长江边。
住在海边的通东人属土著居民,但通东话属下江官话系统,深究起来,通东人是更为远古的移民。
南北两种文化的长期碰撞与交流,造就来了别具一格的江海移民文化。
江海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其独特的绚丽,在海门的语言,社会风俗,节日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中海门人的春节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江海文化的创新与独特。
春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礼仪最为隆重,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
因其时适值隆冬将尽,新春界临,故又称春节。
海门人则习惯叫过“年”。
“民以食为天”,为此海门人的春节饮食风俗作了一些调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
这是因为该月在古代是腊祭祀的月份,又是新旧交接的月份。
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
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寺庙有供腊八粥之俗,后传至民间,沿袭至今。
海门人便有过“了腊八就是年”。
沙地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
只是咸粥是加放入肉丁、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甜粥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人们吃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就开始热烈了。
沙地人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通东热也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海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1. 祭祖:墓前祭祖是青海人过年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提前清理墓地,焚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祖孙兴旺。
2. 贴春联:在过年前,青海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门口、窗户、墙壁上都会出现红彤彤的春联,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3.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青海人过年的必备节目之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美食,拉近亲情间的距离。
4. 放鞭炮:在青海,放鞭炮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放鞭炮,寓意着驱除鬼神、迎来好运。
5. 穿新衣:在过年期间,青海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开始新的一年,化身为一个焕然一新、精神饱满的新人。
6. 观看舞狮表演:在青海,舞狮表演也是过年期间的传统项目之一,人们围观舞狮表演,为舞狮的英姿、威武气息和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欢呼。
海门的特有风俗作文600字初中

海门的特有风俗作文600字初中《海门的特有风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海门有好多特别有意思的风俗呢!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那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多好吃的,有甜甜的年糕,象征着生活年年高。
还会包好多饺子,里面会放上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代表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
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可以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会一起赏月,吃着甜甜的月饼。
那圆圆的月亮就像一个大大的月饼挂在天上,可漂亮啦!
这就是我的家乡海门的特有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海门的特有风俗》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海门的一些特有风俗。
在我们海门,每当有新人结婚,那场面可热闹了!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新娘子穿着漂亮的婚纱,新郎官则帅气十足。
一路上敲锣打鼓,还会放好多鞭炮,声音震耳欲聋。
到了新娘家,新郎官还要经过重重考验才能把新娘子接走。
比如说回答问题、找鞋子等等。
等到了新郎家,还有热闹的拜堂仪式。
还有啊,我们这儿过生日也有特别的讲究。
小孩子过生日,家长会煮一碗长寿面,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
老人过生日,那更是一大家子都聚在一起,为老人庆祝,祝福老人寿比南山。
每年的庙会也特别好玩,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好玩的东西。
我最喜欢的就是棉花糖啦,甜甜的,就像天上的云朵。
这些就是海门的特有风俗,你们喜欢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门和海门人的春节
“海门”,意“海之门”,在中国使用这个名称的有好几处。
但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的海门,既有长江又有黄海,靠江靠海考上海。
这是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
史籍记载,海门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从建县至今1052年的历史。
此后的一千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屡屡变迁,一些岛屿和长江下游淤积的泥沙逐渐相连,形成了现在地理条件特殊的海门。
现在的海门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差不多,人口逾百万。
这些地域特征和历史条件就注定它和别处不一样。
那么海门人有来自哪里呢?海门的南北两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说沙地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范畴,沙地人从江南来,住在长江边。
住在海边的通东人属土著居民,但通东话属下江官话系统,深究起来,通东人是更为远古的移民。
南北两种文化的长期碰撞与交流,造就来了别具一格的江海移民文化。
江海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其独特的绚丽,在海门的语言,社会风俗,节日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中海门人的春节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江海文化的创新与独特。
春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礼仪最为隆重,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
因其时适值隆冬将尽,新春界临,故又称春节。
海门人则习惯叫“过年”。
“民以食为天”,为此海门人的春节饮食风俗作了一些调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
这是因为该月在古代是腊祭祀的月份,又是新旧交接的月份。
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
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寺庙有供腊八粥之俗,后传至民间,沿袭至今。
海门人便有“过了腊八就是年”。
沙地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
只是咸粥是加放入肉丁、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甜粥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人们吃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就开始热烈了。
沙地人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通东热也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海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香烛及赤豆饭等边烧
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赤豆饭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
通东人在春节前,有一个重要节日——冬至。
(写通东人过小年)
在海门的沙地人过年蒸年糕的习俗,蒸年糕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
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磨米屑、准备开蒸。
乡间一般几家或几十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
城镇居民原料自备,大多委托点心店代办加工。
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的风习在沙地极盛,一直传承至今。
过去,年节期间,年糕是沙地人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
通东地区过年前有蒸馒头的风俗,也蒸糕,但是红印糕,每家每户还会炒点花生、蚕豆和红薯片之类作为小零食。
在农村,过去春节过后便是青黄不接的春荒。
“糕干”、“馒头干”可补粮食的不足,成为度荒的急需。
事过数十年,现在的孩子吃惯面包、蛋糕,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其为何物了。
但海门农村仍然保留着过年蒸糕蒸馒头的习俗,城市居民也总是在年前购买一些糕馒存放家中。
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满”、“发”。
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
可见,在海门人的心理上,年糕、馒头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通东人在除夕夜晚要“烧利市”(包括太平利市和财神利市),祈求来年家人平平安安,宝聚财丰。
海门人在除夕之夜,达旦不眠。
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
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
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汤
圆,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
还有人在汤圆里放豆沙、芝麻,花生等物,吃到豆沙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芝麻者意味着高升,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然后放鞭炮,鞭炮声不绝,在鞭炮声喜迎新的一年的到来,一家人吃好红枣茶和年饭后就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在通东地区年初一不扫地、不洗衣、不动刀剪、不开后门。
对于沙地人来说年初二是新年里第一个好日子,走亲访友了,家里办喜事了之类。
而在通东地区,年初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如果家里有亲人在年前去世,家里设有灵堂,那么家人会在年初二上午来纪念他,所以通东人在年初二上午不随便到亲戚朋友家玩乐。
初三以后就开始热闹了,在旧时商店早开门,最先上门的顾客,有些店主会送给他一点商品,以示优待新年第一位顾客。
现在很多海门农村很多的年轻人都把婚事放在新年里,所以新年里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海门是建筑之乡,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外面打工,过年亲戚朋友都在家办喜事,图个热闹,亲戚朋友也能聚一聚。
正月十五闹元宵,两地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且看沙地人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首先一个项目是上坟。
启东人大年三十要上坟,正月半也要上坟。
年三十回家,过完正月半就要外出做事了,和老祖宗打个招呼,祈求一年平安。
其次是“煝草堆”。
把家里打扫出来的垃圾,宅边沟边的枯技、碎柴等堆在一起,点火熏烧,放出浓烟,意为除旧迎新。
沙地人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半晚都有这个活动,这时候乡下一般烟雾弥漫,据说也有利于杀灭农田里的病虫害。
第三个项目就是扎灯笼。
以前一般都是每家人家自已动手扎的,现在会扎的人少了,一般是上街买的,我小时候就提过我父亲扎的八角灯笼和兔子灯笼。
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提着灯笼玩耍,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
第四个项目是吃圆子和卷团。
圆子是自家做
的,比北方人的汤圆要大三倍,咸芯圆子(白菜、豆腐干、肉丁)做成长的,甜芯圆子(豆沙)做成园的。
意为一家团圆。
卷团现在很少有人家做了,也是用糯米做的,两头大中间细,有点象一个袖珍哑铃。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吃了两头(肚),各人寻头路”,意为过完正月半,大家就要各自外出做活求生存发展了。
第五个项目是“找田财”。
用柴扎一个火把,点着后在自家的田边转圈,口中喊:“田财田财,大家发财”,意为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通东人也有这个风俗)这个项目现在也很少有人搞了。
第六个项目就是放焰火。
一般人家放得少一点,主要是给小孩子玩的。
大户人家会放多一些,村里的人大都会出来欣赏这一个美丽的夜空。
过玩正月半,外出打工的就要出发,孩子要上学,有工作的也要上班。
家中留下的,又是年迈的父母,还有一年的牵挂!“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上灯”的时候,是晚开始,连续几天,人们点天灯,挂红喜等。
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闹元宵,扎花灯,挂红灯。
晚上,点亮各色花灯,成群结队地玩灯,还有跳狮子,踩高跷生等民间娱乐活动。
海门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寓示着生活美好,团团圆圆。
然后,张灯结彩,点“彩灯”。
正月十八是“落灯”的时候,按习俗,人们都要吃面条,因为面条的绵长象征亲情长久。
至此,整个春节的活动基本结束了,很多人出去打工学习,又投入新的一年的忙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