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基础

合集下载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戏曲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戏曲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评价等内容。

这个学科涉及到对古代戏曲文本的编辑、校勘、注释、研究以及对戏曲创作、传播、演变等方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以下是戏曲文献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文本整理与校勘:戏曲文献学首先需要对古代戏曲文本进行整理和校勘,包括搜集各种版本的戏曲剧本,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重新整理出较为准确的文本。

文本注释与研究:对整理出的戏曲文本进行注释和研究,包括对生僻词汇、典故、历史背景等内容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戏曲文本的含义和内涵。

戏曲创作与演变:研究戏曲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演变过程等,探讨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文献史研究:研究古代戏曲文献的传世情况、保存状态、流传途径等,重建戏曲文献的传播历史,探讨古代戏曲的文献价值和影响力。

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通过研究戏曲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揭示古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探讨戏曲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学科研究:戏曲文献学常常与文学、音乐学、戏曲理论等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丰富对戏曲文献的理解和解读。

戏曲文献学通过对古代戏曲文献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

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

内容提要:中国需要建设系统化、学理化的戏剧理论。

由于戏曲是中国戏剧生存的主体,且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中国需要建构中西比较和融通的戏剧理论。

这一理论建构应该包括中国学者对戏剧规律的阐释的基础层面和中国戏剧发展道路研究的核心层面,应坚持学理性、中西二元基础和实践发展性三个原则。

关键词:戏剧理论现代化中西二元学理性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是当前戏剧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论述很难成熟、周全。

所以,本文是清理思路,标题也名曰“思考提纲”。

一“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含义、必要性和可能性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是一个目标。

在讨论如何建构之前,先要弄清这一目标的含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认为,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变得清晰起来。

1991年,《戏剧艺术》编辑部曾组织董健等南京大学的戏剧学者讨论过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问题。

这说明该编辑部,或者戏剧研究界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因为从1949年到文革,戏剧理论界处在官方的笼罩之下,没有自主性,官方意识只是要求戏剧理论统一到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之下,那个时候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问题是提不出来的。

文革结束以后,戏剧理论界的意识最初集中于恢复现实主义,后来戏剧形式革新开始,戏剧理论意识又集中于戏剧观念的解放。

只是到了1985年戏剧观讨论落幕以后,才发现中国的戏剧理论相当零散、混乱,学理性也很差,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意识才生长起来。

从这种发生语境来看,“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含义是:中国要有系统性的、学理化的戏剧理论。

一旦谈到建立系统性的、学理化的戏剧理论,马上就有个建立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陆炜的基础在哪里的问题。

我们面对着两种戏剧理论的遗产。

一是西方的戏剧理论,它是系统性的,学理性也很强。

一是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也自成系统,学理性差一点,感受色彩较强。

于是,建立中国的戏剧理论就有了四种选择:1,西方的、中国的两种戏剧理论并举;2,以西方的为主体,以中国的为补充;3,以中国的为主体,以西方的为补充;4,建立一种中西比较和融通的戏剧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源远流长而著名于世。

其中,古代戏剧与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戏剧和文学的角度,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是通过表演形式来展现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深受古代人民喜爱。

古代戏剧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京剧、昆曲、豫剧等。

京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彩的音乐、舞蹈和服装,使得京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的表演形式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剧中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向观众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昆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宝库中的明珠。

它以其细腻、典雅、高贵的表演特色而闻名于世。

昆曲注重音乐演唱和身体表演的结合,通过精湛的唱腔和独特的舞姿,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使得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

豫剧以其深情款款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豫剧中的剧情通常以历史题材为背景,通过精彩的演绎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传达了深远的哲理和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优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中国的诗歌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代表作品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简洁、抒情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美感。

古代散文是以散文体式进行表达的文学形式,它重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如《骆驼祥子》、《红楼梦》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一、戏剧音乐概述如果说剧本是戏剧的一切之本,那么戏剧音乐是戏剧中最重要的部分,生命之根。

俗话说“无曲不成戏,无戏没有曲”。

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音乐的成熟度大大高于戏剧的成熟度,在它们相结合的过程中,音乐一直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综合艺术中的一部分,并成为戏剧表演的最主要手段。

我国民族音乐有很多形式,如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这些都是戏剧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

反过来说,戏剧音乐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并综合吸收它们的成就而获得迅速发展后,又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指导了它们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音腔体系。

戏剧音乐将音乐美和戏剧艺术美在相同时间和空间里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多方面展示了综合艺术之美。

戏剧音乐之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调动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美另一方面要将每一门艺术比如音乐、戏剧、文学、舞台等融于一体,成为综合性艺术美学。

本文研究的戏剧音乐,都是在声乐伴奏作品中,根据歌曲情节和艺术表演所实施的艺术性处理。

戏剧音乐不同于纯音乐的关键在于,它不像纯音乐一样可以独立存在和自由发展,它必须表现规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戏剧气氛,将戏剧情节和人物需要作为中心任务。

所以可以说,戏剧音乐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的因素都是要服从于统一的戏剧构思,这是对戏剧表演全面的、动态的综合体现。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本文从声乐艺术指导的美学角度,分别梳理和陈述戏剧音乐艺术处理过程中应当努力确保的重要美学品格。

二、戏剧音乐的审美表征(一)流畅舒展之美所谓流畅舒展,在音乐进行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中心事件或者人物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迅速展开,其变化由音乐出发,以歌词作为载体,主要针对音乐结构、旋律的艺术处理问题。

从音乐结构原则上来说,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和欧洲戏剧音乐的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统一,一个强调对比。

我国戏剧音乐偏重于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音乐效果,讲求水到渠成,以渐变的方式柔和变化。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1.戏曲专题研究集中阐释戏曲文体的发展演变与作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与流变及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通过课合作讨论,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结合听讲与读原著,撰写论文,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1.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戏曲史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努力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3.为解决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部分容易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先秦时的戏曲胚胎期;(2)汉唐时的戏曲雏形期;(3)宋金时的戏曲成熟期。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宋金时的戏曲成熟;(2)难点:先秦时的戏曲胚胎。

第二章元杂剧的概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的形式;(3)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元杂剧的形式;(2)难点:元杂剧的繁荣。

第三章杂剧班头关汉卿(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2)悲剧典范《窦娥冤》;(3)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悲剧典范《窦娥冤》;(2)难点: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天下夺魁《西厢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西厢记》的作者与故事源流;(2)《西厢记》的人物与主题;(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古典戏曲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古典戏曲知识总结

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导语:中学语文基础学问是学好中学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驾驭更多的语文学问做打算的工作。

所以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仿照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渐渐演化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进展,戏剧艺术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进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进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记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中国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古典戏剧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研究能力。

2. 通过剧本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技能。

3. 通过比较分析、主题探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戏剧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古典戏剧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学生能够理解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戏剧的主要类型:杂剧、传奇、京剧等。

3. 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曲辞、表演、布景等。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阅读一部古典戏剧作品,了解其情节和人物。

2. 准备课堂分享: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戏剧,简要介绍其情节和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古典戏剧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讲解。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自阅读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配角等。

2. 分析古典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性格描写、行为举止、关系刻画等。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摘要:《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京戏和其他地方戏传统剧目它是国民族戏剧化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是0世纪以从西方传入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般专指话剧国戏曲远流长它早是从模仿劳动歌舞产生()先秦──戏曲萌芽期《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歌舞逐渐演变出娱人歌舞从汉魏到唐又先出现了以竞技主角抵(即戏)、以问答方式表演参军戏和扮演生活故事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戏剧(二)唐代(期)──戏曲形成期唐以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发展期宋代杂剧金代院和讲唱形式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容都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四)元代──戏曲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原有基础上发展成种新型戏剧它具备了戏剧基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阶段元杂剧是民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学艺术成就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会人才共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综合性舞台艺术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四折楔通常格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独有长共写了五二十折)每折用宫调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要曲牌填写也叫曲、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对话)、独白(角色独抒发人感情和愿望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人对观众说话)、带白(插曲词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人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称末正旦主唱称旦脚色末男角元杂剧正末是剧男性主角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女主角)、旦、搽旦净俗称花脸花面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男性人物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丑又称三花脸或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人物有丑和武丑分外元杂剧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角色名如蔡婆婆元杂剧作短短几十年创作剧至少五六种以上保留到现也还有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面貌其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我国珍贵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窦娥冤》通描写善良无辜童养媳窦娥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残酷剥削、地痞流氓敲诈勒和贪官污吏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坚强志和宁死不屈反抗精神马致远《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描写王昭君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臣腐败无能对元代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统治者给予辛辣嘲讽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主故事从惊艳、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渴望但她出身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熏陶和束缚因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她终走上了叛逆道路作品增添了浓厚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主与恪守父母命矛盾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误会和冲突副线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张弛动静喜悲聚散挥洒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都成了眷属主题思想和性鲜明、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都具有强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感染深广群众所喜爱○元曲四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五)明清──戏曲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了明代传奇前身是宋元代南戏(南戏是南曲戏简称它是宋代杂剧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种新兴戏剧形式温州是它发祥地)南戏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它不受四折限制也不受人唱到底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团圆结局风格上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形式上比较由更便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子保留下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人加工和提高这种不够严整短戏曲终变成相当完整长剧作例如高明《琵琶记》就是部由南戏向传奇渡作品这部作品题材民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故事并且有定戏剧性曾被誉南戏兴祖明代叶传奇作和剧量涌现其成就是汤显祖他生写了许多传奇剧《牡丹亭》是他代表作作品通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幸福爱情要性放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束缚取得了胜利这当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社会里是有深远社会义这剧作问世三年直受到者和观众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戏曲表演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光辉清代传奇创作总说不如明代兴盛但清初由民族矛盾尖锐有几位优秀剧作创作了些反映社会现实作品取得了重要成就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就是这些作品突出代表《长生殿》通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皇贵族荒淫奢侈生活以及加到人民身上苦难《桃花扇》则通描写李香君和侯朝宗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明末动乱社会现实以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3日/第012版
艺术学
建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基础
康保成中山大学中文系
“五四”前后,被人视为“小道”的戏曲、小说开始登堂入室,受到学者和全社会的关注,戏曲理论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也随即展开。

1917年,由董康编辑刊刻的《诵芬室读曲丛刊》问世,堪称第一部戏曲理论史料汇编。

其后,陈乃乾编辑的’《曲苑》、《重订曲苑》,上海圣湖正音学会编辑的《增补曲苑》,任二北编辑的《新曲苑》先后出版,逐步扩大收录范围。

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此外,张次溪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王芷章的《清升平署志略》、《清代伶官传》,周明泰的《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等,集中了清代的戏剧史料。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种《戏曲序跋汇编》相继出版。

在此基础上,俞为民、孙蓉蓉编辑的《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下简称《汇编》),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齐。

全书共四编十五巨册,700多万字,囊括了唐、宋、元、明、清、近代有关古典戏剧理论的专著、笔记、曲话、剧话、评点、序跋、诗词、杂文、尺牍、日记等各类著作。

《汇编》虽名曰“曲话”,其实却企图囊括古代、近代与戏剧戏曲理论相关的各类著作。

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一些被散见于各处、以往未被同类著作收录的具有理论色彩的戏剧史料首先成为《汇编》收录的对象。

诸如周密的《癸辛杂识》“祖杰”条,刘埙的《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张炎的【蝶恋花】《题末色褚仲良写真》词,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散套;乔吉的【越调,斗鹌鹑】《歌姬》散套,汤式的【北般涉调・哨遍】《新建勾栏教坊求赞》散套,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宋人笔记五种、胡侍《真珠船》、祝允明《猥谈》、潘之恒《亘史》、《鸾啸小品》和顾起元《客座赘语》等笔记中的相关记载,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史料价值,但由于散见于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笔记、词曲中,较难寻觅。

《汇编》将它们“一网打尽”,使研究者免于翻检之苦。

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的作者,往往在“副末开场”中宣示自己的创作主张。

例如,高明《琵琶记》第一出中的【水调歌头】、丘濬《五伦全备记》第一出中的【鹧鸪天】、【临江仙】、【西江月】词,提出了戏曲创作应有关风化、宣传传统道德的主张,《汇编》也一律予以收录。

近代以来重要的单篇戏剧论文,或以乾嘉考据法治戏曲,或受到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学术价值。

前者如姚华的《说戏剧》一文,从训诂学入手,分别讨论了“戲”与“劇”二字的原始意义。

1949年以后,此文仅收录于陈多、叶长海编选的《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一书,原文颇不易见。

后者如欧榘甲的《观戏记》,将中国、日本、欧洲的戏剧进行比较,认为“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这一看法,代表了清末民初维新派的戏剧改良主张。

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还有王钟麒的《剧场之教育》、陈独秀的《论戏曲》、蒋智由的《中国之演剧界》、柳亚子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无名氏的《春柳社演艺专章》等。

这些散见于各处的戏剧论文,因发表于百年前,想一睹真容要耗费不少力气。

现在,一部《汇编》在手,便可“阅尽人间春色”。

此外,渊实的《中国诗乐之迁变与戏曲发展之关系》一文洋洋万言,从音乐的角度考察戏曲的由来与演变,提出元杂剧及传奇乃我国文学史上“放陆离之光彩者”。

此文发表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新民丛报》,比《宋元戏曲史》早8年问世,价值很高。

然而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以往多惟闻其名,难见其实,《汇编》的出版,满足了学界的需求。

和以往的同类著作相比,《汇编》的另一特点是收录了近代以来戏剧戏曲的研究专著。

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戏曲考原》等十四种,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元剧
研究》四种,齐如山的《中国戏之组织》、《京剧之变迁》、《戏剧脚色名词考》等七种。

此外,王季烈的《螾庐曲谈》、凌廷堪的《燕乐考原》、许之衡的《曲律易知》等也都予以收录。

而王国维、吴梅以外的学者的著作,在大陆不易见到。

《汇编》尽可能吸收前人和同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使其愈发趋于完备。

例如,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批语》中的曲论部分,由中山大学黄仕忠先生汇辑而成。

《汇编》所收录的文献,一般都选择最早最好的版本。

例如,朱有墩的《诚斋乐府引》等十五种均用明宣德周藩刻本,王九思的《碧山新稿》用嘉靖刻本,等等,不烦备举。

对著作权有争议者,《汇编》有时还用简短的文字予以说明。

例如李开先的《词谑》,因书中未题作者,容易引发著作权争议。

《汇编》以书中有“市井艳词百余,予所编之”之语,指出《市井艳词》为李开先所编,故“《词谑》当是李开先所作”。

当然,任何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汇编》也同样存在瑕疵。

例如,史书中的“乐志”部分(如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乐考”)似为编者所忽略。

此外关于《南词叙录》的作者,曾有人提出质疑,似应予以回应。

但总的来看,《汇编》将古代戏剧戏曲理论资料汇集一处,捧读之后,只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